第五十八章 徐尔觉

看着眼前这位,黎安明顿时有些无语了,于是抱了抱拳随意的说道:“徐兄,这才几天不见,是不是想小弟我了?”

确实才几天不见,就在黎安明捕到鲸鱼的第二天,或许是黎荃兜售巨鱼肉的消息被他知道了,第二天一大早这位仁兄就急匆匆的乘船过来了,吵着也要去不鲸鱼。

“黎兄,都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你我已经快十天没见了,这细细算来,得有三十年没见了,你想想这人生有几个三十年啊,所以小弟真是想死黎兄了。”徐尔觉对黎安明的态度也不介意,反正他俩已经熟到不能再熟的地步了。

作为徐光启的长孙,徐尔觉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与一身,虽然纨绔了些,但学识和本事还是有的。和黎安明一样,他的朋友也不多,能知心的,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而黎安明恰恰是他最知心的朋友。

对于黎安明来说,徐尔觉目前算是他唯一的朋友了,所以两人相处倒是很随意。“说吧,您这次来又是所谓何事啊?千万别又是出海捕巨鱼啊,那东西要靠运气的。”

这年头的鲸鱼虽然比后世的要多、要大,但那都是在深海啊。像上次黎安明所遇见的那种,完全是运气了。

“不不不,小弟此次来不是为了出海,这不听说黎兄运来了镜子吗,所以过来看看。”徐尔觉闻言连忙摆了摆手说道。

本来黎安明还准备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刚张了张嘴就想到此次徐尔觉可是派人帮忙运送红薯、土豆的种子去遵义的,回来时肯定会有人通知他的。

想到这里,黎安明便不再问他怎么知道的了,而是说道:“确实,玻璃器皿和玻璃镜子我都运来了不少,不知徐兄你能吃得下多少?”

“吃?我吃玻璃干嘛?”徐尔觉愣了愣,半天没反应过来黎安明是什么意思。

黎安明见状,顿时有些懊恼的拍了拍额头,这一不注意又飙了一个现代词汇出来,于是连忙解释道:“我是问徐兄你需要多少?”

作为一个现代人,黎安明肯定是不会古代人的说话方式的,很多时候他都是牙牙学语,跟着古人的方式来和他们交流,不过偶尔难免会说出一些后世的话语。

听到黎安明这么问,徐尔觉顿时有些尬笑的挠了挠后脑勺,道:“这个,黎兄,你也是知道的,家祖父自己是个清官就算了,还把我们家好不容易存下的银子也投去练兵了,所以.........”

他这么一说,黎安明便明白了,后世的很多史书上都是说徐光启是一个清官,开始黎安明是不信的,不过来到这个时代后,他又不得不信了。

毕竟徐光启不但自己捐银练兵购炮,连西学研究以及农业研究都是他自己掏银子,这也怪不得徐尔觉那么想挣银子了,虽说他家还有其他生意可以维持住家里的用度,但是这样下去迟早会败家的。

来自后世的黎安明记得,徐光启是1633年去世的,但直到1641年,他才被安葬于今天徐家汇的光启公园。他是在北京任上去世的,死后被发现身边只留下一些银两,“盖棺之日,囊无余之”,一时办不起合适的葬礼。徐光启位居文渊阁大学士,可见他确是一位清官。

1641年,崇祯皇帝用御制安葬徐光启,牌坊上的对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概括了他一生的重要功绩。

“无妨,在广州是小弟不是说过吗?你用种子来换购玻璃也可以的,前段时间徐兄已经帮了小弟找了那么多的种子,小弟也应当给予徐兄一些报酬才是。”想到这里,于是黎安明便笑了笑说道。他的确有心帮助一下那位“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据现代400多年前的今天,除了翻译西方著作、整理中国古代文献外,他还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变革。首先,数学革命。

“几何”这个词是谁发明的?就是徐光启。中国古代的图形计算叫作勾股,并不是几何。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时,翻译Geometry(几何学)的词头“Geo”(形状),用上海方言念,“Geo”就是“几何”。《几何原本》的翻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这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此外,徐光启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本书,重建了古代“汉学”的勾股、推步、测算之学。

其次,历法革命。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崇祯历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由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汤若望等人编译,共有46种,137卷。

欧洲实行24小时制,而中国古代则把一昼夜划分成12个时辰。《崇祯历书》把12个时辰再一分为二,分成24个小时辰,每个小时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时”。原来中国历法体系中还以“刻”计时,一昼夜共100刻,1刻等于现在的14分24秒。《崇祯历书》直接效法欧洲,取15分钟为1刻,1小时4刻。这些都一直沿用至今。

望远镜是1608年发明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后,于次年自制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用于观察月球。1616年,望远镜被引入中国,而徐光启是中国最早使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科学家。

不过此时的大明人还没有把望远镜当做军事用途,黎安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把望远镜军事化。

最后,徐光启最为人知的就属农业革命了。

天启年间,徐光启遭到排挤,告假回上海闲住,开始专门致力于农业研究。他把番薯引进上海种植,在上海推广后,后来又发展到全国。此外,徐光启还把南方水稻引种到天津。

由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和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合称“四大农书”。中国历史上的这“四大农书”,其他三本农书都是中国经验,而徐光启的农书中也有欧洲经验,比如《甘薯疏》《泰西水法》,《农政全书》是一本全球化的著作。

徐光启在1631年的《历书总目表》中,表达了自己翻译国外书籍的初衷:“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他说,翻译国外的书籍,手段是要“会通”,就是要学习外来的学问,与自己的学问融会贯通;目的则是要“超胜”,超越和争胜,即在原有的学问之上再创新学问。

如果有可能,黎安明真想把徐光启给招募过来,不过现在还不现实,以后会有机会的。

第二百三十二章 试验第五十三章 大功告成第十六章 现状第四十八章 打捞第一百八十九章 破关第一百四十二章 遭遇第一百零二章 初见第二百三十九章 演戏第一百七十九章 袁应泰第一百六十八章 天启元年第一百一十八章 登陆第二百一十八章 各人反应(补更2/28)第二百二十六章 王远志的改变第六十八章 王元一第三十四章 粮食第八十五章 暖棚第八十四章 秦榆婷第一百四十七章 仁怀内乱第一百一十章 商会成立第一百零五章 吴又可第一百三十三章 乱世将起第八十章 夜袭第一百九十二章 入贵作战第一百六十九章 京城来人第一百七十八章 成都第四章 家人第一百六十一章 蜀王(二合一章节)第五十二章 大鱼第一百六十六章 秘密会面第一百六十四章 兄弟相见(二合一章节)第二百二十五章 磷肥第七十一章 车床第二百二十三章 清理第二百一十七章 热气球实验(补更1/28)第六十七章 抓错人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黎安军归来第六章 谋划未来第五十五章 海岛大建设第一百三十九章 军议第一百三十四章 经略去职第九十八章 献礼第一百三十三章 乱世将起第二百二十章 西南第二女将第六十四章 枪炮坊第二十二章 遇敌第八十九章 准备第一百章 见天启第一百五十一章 汉唐客栈第一百五十八章 军魂(打赏加更)第二百一十四章 投井自杀第二百三十九章 演戏第二十七章 准备第一百八十四章 臼炮第四十六章 兄弟第六十六章 被盯上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急报入京第二百三十章 思路第九十九章 早朝第二百一十章 粮食第一百三十四章 经略去职第二百二十一章 后方稳定第一百八十五章 全军出击(二合一章节)第六十一章 拜访第二百三十二章 试验第二百二十五章 磷肥第二百三十章 思路第二百零一章 各打各的第一百二十五章 再临濠镜澳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兵压境第七章 融入时代第一百四十二章 遭遇第一百七十二章 洞房花烛(月票加更)第一百五十八章 军魂(打赏加更)第二百二十六章 王远志的改变第一百五十三章 钢铁第三十二章 人才难得第十四章 扩张第二百二十四章 秦良玉第一百五十五章 蒸汽研究第六十章 宋应星第一百五十一章 汉唐客栈第七十三章 谈心第一百七十六章 加紧训练第六十五章 喜鹊第七十九章 平乱第一百零七章 医学第四十六章 兄弟第二百三十一章 水西出兵第九十六章 李进忠第二百四十二章 结阵以待第二百零七章 熊廷弼到遵义第一百三十五章 叛乱起第一百九十五章 成都决战第一百一十一章 会晤第三十二章 人才难得第二十章 建设第二百二十六章 王远志的改变第二百零九章 矿场第二十五章 抵达第一百七十四章 海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