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在太平洋战场上罕见的坦克大战没过多久就结束了,日军许多坦克甚至都来不及开炮就被摧毁,即便是开炮了那炮弹也不知道飞到哪个方向去了。〈?
但就算是这样,中国部队还是在这里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命令是张弛下的,此时的吴宇航和远征军的战士们正打得兴起,根本就停不下来。直到张弛听到情况后下了死命令战士们才心不甘情不愿的收住了脚步。
张弛是出于两方面考虑。
一个是此时日军使用的坦克与中**队的坦克相同,都是“谢尔曼”坦克,从外表上根本就分不出敌我,一旦轻易越过日军的“坦克防线”的话,就很容易产生混乱并遭受损失。
另一个,更重要的是张弛知道刚刚走过的这一公里,虽然是一路追着日军打,而且是打得日军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公里是安全的,就像之前所说的,日军在这一公里甚至在整个夸贾林岛上都构筑有隐秘的坑道,这些坑道里很可能还藏有日军的残余部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进攻的话,很有可能会遭遇维利特同样的情况。
张弛猜的没错,日军在撤退时的确在坑道里留下了一部份人,不过这却并非有意而为之……事实上,由于战场的转变来得太突然了,中**队的进攻度太快了,使得中谷川上完全没有从之前的进攻状态回过神了,他甚至连撤退的命令都来不及下,就慌慌张张的在部下的掩护下后撤。
对此,日军中有部下怀疑,中谷川上实际上并不是来不及下达撤退的命令,而是此时在前头顶着的是木村浩司的部队,中谷川上潜意识里是希望能借中国部队之手挫下木村浩司的锐气以达到制服木村浩司的目的。
所以,互相拆台的事其实并不是专利,日军部队里也很常见,这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利益……人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为了利益都有可能做出自毁长城的事,英国人如此、美国人如此,日本人也不例外。
所以这些日军其实并不是有意识、有组织的潜伏到坑道里的,他们之所以进入坑道并把自己隐藏起来,仅仅只是为了逃命。
但这却意外的做对了……不管日军是因为什么藏进坑道的,但却给中国部队留下隐患使其不敢前进,并给了日军一个喘息的机会。
“马上肃清占领区!”张弛下令。
“是!”吴宇航应了声,接着就指挥着战士们忙开了。
要找到那些坑道入口并不困难,原因是那些日军是匆忙间钻进坑道的,再加上这占领区又没有经过炮击,所以坑道外到处都是脚印以及受伤日军的血迹,甚至有些坑道口都来得急盖上……中国士兵只要顺着这些痕迹就能轻易的找到这些坑道。
但找到坑道后才现要对付起这些日军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原因是这些坑道构筑得十分巧妙,其从坑道口开始就是有弧度的,而且内部还折了两到三个弯……之前中国部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及拉包尔岛时,中**队就见识过日军的坑道,那些坑道大多只折一个弯。
折一个弯就可以防子弹和炮弹了,因为子弹和炮弹是走直线的,但这样的坑道却不能防火,只要拿着火焰喷射器往里一喷……那火焰就会沿着弧度往里走把躲在里头的日军烧死。
但如果坑道折了两到三个弯,火焰的威力显然就会被减弱到不足以伤害里头日军的程度。
这就让中国士兵十分尴尬了……该怎么对付这些这种坑道呢?子弹、炮弹又打不着,火又烧不到!要是派人进去与鬼子作战吧,那显然是又危险又极不划算的。
更让中国士兵又气愤又奇怪的还是,这坑道里还总是有子弹打出来将坑道外的中国士兵击毙。
张弛听到吴宇航报告时也觉得十分疑惑……这坑道不是拐了几个弯吗?中**队的子弹都打不着里头的敌人,为什么里头的敌人却能将子弹打出来?!
后来抓了几个日军俘虏来一阵酷刑逼问,总算是弄明白了。
这些招其实还是从中国战场上学来的……正如之前所言,木村浩司的第一海上机动旅,是在中国北方对付游击队的,他们所对付的游击队里其中就有包括在华北冀中平原上中国游击队组织起来的“地道战”,中国人的这种“地道战”曾经让日军十分头疼,但日军还是在与中国游击队的“地道战”的对抗中学习到了许多构建地道的知识。
(注:中国华北开展地道战是从41年开始,42年左右展推广的)
“地道战”这种全新的战术使日军感到十分意外,因为日军无论在装备、兵力还是素质上都远高于游击队,甚至还明知道游击队就在地下,但却拿他们没办法。
然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军生的夺岛战役几乎也出现了中国游击队相同的情况……日军无论是在兵力、装备和素质都比不上美军了。
这其中素质方面应该区别的说,日军飞行员及海军由于伤亡大及人员培训上的青黄不接,所以素质远不如美军,6军方面,由于美海军6战队基本都是刚组建而且有许多都是训练不足仓促上阵,所以在总体素质上还是比不过日军。
于是西田祥実(读:实)少将突奇想……既然中国游击队可以用“地道战”来对付装备更优的大日本皇军,那么皇军为什么就不能用“地道战”来对付装备更优的美国鬼畜呢?!
西田祥実很快就把这个想法报告给了山本五十六,当时山本五十六并没有重视这个建议……主要原因是那时太平洋战场的局势还不明朗,山本认为日军完全有能力光明正大的在战场上打败美国人,于是就没怎么当一回事。
这也是为什么在瓜达尔卡纳尔战役时,日军还没有大规模的构建坑道与美军对抗的原因。
(未完待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