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明洪武四年,辛亥,春。

嘚嘚──嘚嘚──北平北郊,一个风华正茂、面目清秀的年轻人骑着马由远及近,飞驰而来。

天黑前,应该怎么也能到北平了。夏纪心里这样想着,脚下不敢有半点耽搁,紧夹几下马腹,催促它再快些。

两天前夏纪接到密旨,召他即刻回宫。其时夏纪正随着梁庸在阴山云川卫一带巡边。可夏纪不能跟梁庸当面告别,便只好在临行前夜跟梁庸一起痛快地喝了顿酒,来了个一醉方休。

天不亮,夏纪给还歪在榻上熟睡着的梁庸盖了件大氅,又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就走了。

夏纪一万个不想走,但皇命难违。所以这路他赶得格外抑郁。心里不痛快,便只顾闷头快跑,倒比平时速度快了。眼看北平就在眼前,夏纪正准备快马加鞭,却突然好像听见哭声。

夏纪及时勒住马,侧耳细听。

没错!是有小孩儿在哭。夏纪翻身下马,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认真找了过去。

很快,他就在一块满是巨石的斜坡上找到了声音的来源。竟然是一个尚在襁褓的婴儿。夏纪朝空旷的四周看了一圈:除了他和那婴儿,再没有其他人了。可这孩子哪儿来的呢?

再看看孩子,夏纪头疼了:扔这儿不管吧,实在于心不忍。把孩子捡了?可他皇命在身,必须要尽快赶回金陵才行。

咬着嘴唇犹豫了一下,夏纪弯腰把孩子抱了起来,他决定先到北平城内给找个好人家儿再说。

这是什么布?!夏纪发现垫在孩子身下衣服很奇怪,全都是血不说,还是从没见过的样式。

妖服!夏纪皱起眉头,用拇指和食指捏起衣角和裤脚,嫌恶地把它们丢到了一边。怀里的孩子一时没了遮盖,立刻挥动着小胳膊小腿儿哭得更欢了。夏纪低头看了一眼:原来是个男孩儿。

怎么办呢?走得匆忙,除了钱什么都没带啊!夏纪往自己身上看了一下,有了。他先两手倒换着脱了外服铺到地上把孩子放下,然后脱了中衣又脱内衣。最后他用内衣把孩子包好,自己再把衣服穿上。

可抱起孩子晃了晃,他还是哭。夏纪想想:大概是饿了。转身从马上摘下装水的皮囊,冲了下手之后,他用手指沾了水递到孩子嘴边。水滴顺着婴儿粉嘟嘟的小嘴流进去,他果然立刻不哭了。夏纪又沾水,再给他喝。结果几下之后,孩子把小嘴儿一揪,直接吸住了他的手指,而且一边吸,他两个圆滚滚的熟蛋清一样的小腮帮子还在来回蠕动。那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手指又痒,夏纪忍不住“呵呵呵”地笑出了声儿。

又喂了几下,夏纪觉得差不多了。只要他不哭,能先带着上路就行。小婴儿没有意识到已经没有东西再流进嘴里,但肚子不难受了刚才也哭累了,现在他开始张着眼睛努力地想要感知周围的一切。一双又黑又大的瞳仁上下左右地移动,眼角还挂着没干的泪花。

夏纪心里怦然一动:要不……我养着吧!

又看了一会儿,夏纪下定了决心,一手抱住孩子翻身上马,另一只手一扽缰绳,继续往北城门赶过去了。

梁庸拼了命地夹马,可沿着一路的蛛丝马迹追过来,就是不见夏纪的踪影。气得他在心里直骂:该死的元绪!平时行军怎么没见你有这速度?!

昨天早上梁庸一醒过来就发现夏纪不见了,开始他没在意,可是后来发现夏纪的马也没了,他这才觉出不对劲儿来。

其实早在几年前,在夏纪一次受伤昏迷的时候,梁庸就在他的身上发现了“大内亲军”的牌子,他当时就明白了夏纪是皇上派来监视自己的。不过梁庸自觉没什么短处怕被抓住,而且夏纪除了没表明真实的身份,对他的忠心耿耿和领兵的能力他都看了在眼里。梁庸知道夏纪是身不由己,也不相信他对自己是虚情假意。于是待他如常,从没问过那亲军御牌的事。

看来是又接到什么新的旨意了。梁庸一个人站在空空荡荡的军帐里觉得很是失落。想起昨晚酒后他几次欲言又止的样子,梁庸忽然生出几分怨恨:知道你是不能违抗圣命,可就不能道个别才走吗?昨天还跟我把酒言欢,回忆了那么多一起并肩杀敌、醉卧沙场的往事,不是成心让我难受吗?

不行!梁庸一咬牙,转身掀开军帐,“来人!备马!”

在往前就是北平了,看来他是想取道济南经徐州回金陵。梁庸已经成竹在胸:你两天没停,今晚一定得进北平休息,我就不信追不上你!

正要给马屁 股上再加一鞭,梁庸忽然在眼前的石头坡上看见了一团白色的东西。他勒紧缰绳减慢速度,朝那团东西走了过去。

等靠近了,梁庸以为自己眼花:怎么像个孩子?他赶紧下马走到跟前细看──果然是个婴儿。

死了吗?梁庸小心翼翼地蹲下来,伸耳朵听了听:原来是睡着了。那孩子叉着两条小胖腿,张着胳膊,居然睡得很香。

天啊!这是谁家的孩子?天都要黑了,连包都没包,就这么丢在大石头下面,谁能看见?!这要不是我眼尖,扔这儿一宿,不饿死也冻死了!梁庸很心疼地把孩子抱了起来,又朝旁边看看。

嗯?这是什么?梁庸从地上捡起两个被不知用什么做的线捆在一起的金属环。兵器吗?好奇怪,这天下还有我没见过的兵器?梁庸把那东西拎在手里挥了挥,觉得不像兵器倒像刑具。

这又是什么?梁庸眼睛一扫,又在旁边看见一堆烂布。拎起来再看:裤子吗?怎么全是破洞?进一步仔细查看,发现上面还有血迹。梁庸皱皱眉头,把裤子丢在貌似刑具的东西上,心想:这孩子的父母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还是先把他救了再说吧。

梁庸站了起来,琢磨着接下来该怎么办:老大刚过世不久,难道是天意?老天想再送我个孩子?现在怎么办呢?不能带回兵营啊。嗯……夫人正在保定娘家,不如就近送过去好了,她一定高兴。让她在岳父家再呆几个月,到时就说是她又生的,直接抱回大宁去就行了。可是……元绪……

这时孩子忽然醒了,没哭,挥舞着莲藕似的小胳膊在梁庸胸前杵了一拳。梁庸看看他的小拳头,觉得有些奇怪。伸手扒了扒,从孩子的手里抠出个白色的物件儿。

这个是……棋子?梁庸放在手心里看了看,又掂了掂。嗯,应该是块玉,一定是能证明孩子身份的东西,得给他留好,等将来做成个玉坠子让他随身戴着。

“呜──”孩子忽然撅起小嘴儿叫了一声,梁庸低头去看,他好像在看着自己笑,接着梁庸觉得怀里一热──他尿了。

等他尿完了,梁庸笑着在他的嫩屁 股上轻拍了一巴掌,“你这个臭小子!”

“呜呜──”他叫得更欢了,也不哭,只是一个劲儿地拳打脚踢。梁庸看着他皮实又淘气的样子,顿时喜欢得不行。什么也不多想了,赶紧把没沾到尿、还算干爽的长袍下摆撕了下来把他包好。

抱起孩子上了马,梁庸往北平的方向看一眼:唉──追上了又能怎么样呢?也不过就是再互道一声“保重”,我不能不回营中,他更不可能不回金陵。算了,有缘无份,来世再同上沙场并肩杀敌吧。

“唉──”梁庸怅然一声,扽起一边缰绳,调整马头,改变了原来的路线,往保定方向去了。

也许历史早已发生过改变,只是人们身在其中,不得而知。

也许每个人都有过不为人知的经历,只是自己无法记得。

也许所有的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轮回。

作者有话要说:终于完结了,真不容易啊!从来没想到自己能写出这么长一篇文,拨着滑轮光看目录我都头疼。大家能耐着性子把它读完,无明真是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没什么好说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再继续写文。

接下来的计划是:一个现代短篇,一个现代长篇,一个武侠长篇。人设和大纲都已经有了,先现代还是先武侠没确定。但在那之前要先休息两个月,我已经写了两年没停,太累了。八月份开始全面开工,不,是开攻。哈哈哈哈!

其实文案里有,或者点击文题旁的“妄起无明”也能进入。记得要收藏,就是“无明舍”旁边那个“收藏此作者”。这样就可以随时关注俺滴新文新动向。

关于此文,现在写得头晕,我就不长篇大论了。简单说几句吧。

首先关于穿越,其实我不喜欢穿越文,但有一天脑袋里突然蹦出个想法,想想觉得还挺有意思,于是就付诸行动,此文诞生。

关于文中人物,单独想说的是乌力吉。我很喜欢这个人,让他死,是我犹豫了很久但也是这人物诞生之初就决定了的。他的身世是个谜,高大英俊,武功超群,傻的可爱,又什么都了然于心。我该拿他怎么办呢?让他来到现代?什么都想写清来龙去脉的我写不出。让他留在明朝?没有了梁峥的乌力吉没有意义。所以还是让他死得其所,为主人彻底尽忠了吧。

他跟梁峥的感情,我没想以腐的角度去写。他们跟梁庸与夏纪、朱棣与平安不同。那两对是暧昧的,含混不清的。历史上、生活中这样的CP很多,会让人不想去YY都不行。可梁峥和乌力吉,我只想表达一种不是亲人、不是兄弟、不是主仆,却又都更胜一筹的纯粹的关系。注意:是纯粹,不是纯洁。毕竟乌力吉可以为梁峥的一句话立刻去死,还毫无怨言。而在梁峥或者说梁泊雨的心里,乌力吉也是无人能够替代的。

然后是朱棣和平安。他们真的是悲剧。平安的结局令我感到惊讶,也许有人会说他是忠心。可我不能同意。如果他是在朱棣刚一当上皇帝的时候就自杀了,那么我可能会觉得他真的是追随朱允炆而去了。可他不是,他是在永乐七年,在给朱棣当了那么多年北平都指挥使还又进了五军都督府之后,在朱棣想要见他的时候自杀的。如此扭曲的情感,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其中没有什么别的隐情。当然也可能是我资料查得不够,以后会继续搜集跟他们相关的正史及野史。

总之,我对他们的总结就是:佛语云,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积盛。纵是皇上也难以避免,而且偏偏还是苦中之苦的求不得。

再来是梁庸和夏纪,这两个是虚构的人物,友情已满,爱情未达型。一言蔽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最后是两位男主,要说的都在文里了。人物设定的起因很简单:制服控。四个词概括:上天注定,阴差阳错,几经磨难,终成正果。

关于参考资料。一开坑就有人说想起那个什么《穿越时 空的爱恋》──是这个名字吧?我不记得。后来查了一下,那个电视剧热播的时候我正在上大学,而且我那个年代是大学后期了才兴起跑到网吧去看电视剧的,所以那个剧我没看过。大学毕业之后有听说,但也不知道是讲什么,只知道是徐 峥演的。我对那个演员无感,自然也就没有找来看。所以本文的诞生跟那个电视剧没有半点关系。

我写文喜欢查资料,这个看过我其它文的亲一定知道。这个文自然也是没少查,更多我就不说了。说说涉及靖难之战我主要用到的两本──《中 国叛乱实录》和《明朝 那些事儿》。

很多人都跟我说“那些事”好看的时候,那书还没有出实体,而且爆红网络。怎奈我天生顽固,又不爱凑热闹,所以就偏偏不想去看。于是我错过了最清闲的那个时期,等到后来想看的时候就没有时间了。这回会用到,是因为那时人设想好之后,需要找一段史实做背景。我拿着“叛乱实录”瞎翻,然后被朱棣萌到,便决定写靖难。后来大纲和开头都有了,一个朋友提议让我去看看“那些事”。这样我才在一次逛书店的时候顺便买了一本,因为知道自己没时间看,也不能确定我一定会喜欢,所以只买了一本,就是第一部。拿回家看了,顿觉相见恨晚。

啊!跑题了。我想说的是:文里跟靖难相关的内容差不多全都来自这两本书。因为是史实,我也没有做更多的加工,只是尽量少写战争并避免引用原文,但可能也还是难免让人看了会觉得有相同之处,大家见谅吧。

另外,郑重地向这两本书的两位作者致敬!

不过一路看下来,发现这两本书里有一些对于史实的描写不尽相同的地方,想来是两位作者大人所查资料不同的缘故。于是用到这样的内容时我就会再在网上找找相关的佐证,如果网上找不到,就只好挑我感兴趣的用了。

其实按照我本来的意愿,是想买一套《明史》来查的,但是那一套实在是太多了,我家里已经有很多快成了摆设的历史书籍,而且抠古文着实是让人头痛。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等以后再写明代的故事时再说吧。

不知不觉又啰嗦了这么多,唉──无明真真是个话唠。不说了,出去裸奔庆祝完结了!

本书完结,看看其他书:
第四十八章 第一百二十章 第四十四章 第六十四章 第86章 以及后面被和谐章节请微博私信索要我很雷第七十六章 第一百二十一章 第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 第五十四章 第59章 本章内容以及后面被和谐章节请微博私信索要第一百四十二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四十五章 第一百五十二章 第十八章 第九十七章 第一百章 第十八章 第八十三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五十七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 第一百三十一章 第四十三章 第一百一十七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一百二十六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一百三十五章 第七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五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四章 第一百二十一章 第十三章 第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一百零二章 第一百四十八章 第86章 以及后面被和谐章节请微博私信索要第一章 第一百三十九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三章 第八十七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一百一十七章 第一百四十五章 第四十三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一百四十九章 第一百零四章 第一百四十章 第一百零六章 第一百二十一章 第十六章 第四十九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一百章 第一百三十五章 第六章 第四十八章 第一百一十一章 第八十二章 第七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三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第一百零九章 第一百零八章 第八十三章 第十三章 第一百一十八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一百一十五章 第八十章 第二十四章 第四十二章 第二章 第一百三十六章 第一百二十五章 第五十二章 第一百零二章 第六十一章 第三十九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一百四十章 第一百四十九章 第五十三章 第一百一十七章 第五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