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没有参与众臣的议功事宜,不是为了避嫌,而是并不放在心上。如今除了益州之外,天下已基本安定,这最后一战,王丰已经奏请给了于乘龙和陆知渊,若是期间没有遇到难以解决的事,王丰是不准备插手了。
现在王丰就等着新朝的气运最终凝聚起来,天下真正稳固,然后便可以功成身退,潜修道法,追寻长生了。
如此过了十数日,几天的吉时已到,皇帝雍宁率领文武百官登上祭坛,隆重地完成了一系列繁琐的仪式。
在雍宁宣读完祷文,焚烧完毕那一刻,王丰的法眼之中,分明看见天地间有五彩之气汇聚,灌注进了雍宁的身体,雍宁身上的气运瞬间产生了蜕变,显化成了一条清晰威严的金龙形象,仰天咆哮了一阵,望了望西南方向,随后没入了雍宁体内。
王丰见状,顿时沉吟了起来:“气运金龙虽然凝聚,但却没有紫气东来的气象,而且气运金龙望向西南,流露渴望之色,莫非是拿下益州之后,王朝才算完整,气运才能真正达到鼎盛?这么说来,我还得等上些日子才行。”
当日雍宁祭天祷地,精神倍长,又加封了一众文武的官爵,一时人人欣悦。
仪式结束之后,王丰上表向雍宁请辞大都督之位。经过一番辞让,最终雍宁还是收回了大都督之印,又加封王丰为镇国上将军,提调天下兵马。
王丰上表请在六部之外加设商务、外交、交通三部,并在丞相、太尉、计相之外,增设立法院、监察院两院,形成三府两院的格局。并设庭推制度,三府两院的宰相和下属各部主官,必须经过庭推,得半数以上认可,方可任命。
此举极大地限制了皇权,雍宁心下原本有些顾虑。但王丰随后又奏请加大皇家少府监的职权,皇帝在国库之外有独立的一部分财政和一支六万人的御林军,保证了皇帝并不会完全受朝堂的掣肘。
当然,为了补救,监察院被赋予了封驳圣旨的权力,三府两院联合起来,更是能绕过皇帝,直接处理天下事务,以使皇帝若真的任性妄为的话,也不至于危害国家。
此时王丰的声望如日中天,满朝文武加起来都无法与王丰抗衡,故此雍宁仅只迟疑了片刻,便即对王丰的奏表悉数照准。
王丰虽知道这些限制皇权的举措会惹得雍宁不快,但王丰却并不在乎,毕竟自己并不会在朝廷做太久的官儿,而且满朝文武多出自自己门下,说句不好听的,若非王丰志在长生逍遥,此时振臂一呼,登临九五之位,并非难事。
当然,此时王丰强而雍宁弱,但二三十年抑或是三五十年之后,随着王丰逐渐淡出朝廷,新一批的官吏们升迁起来,王丰的势力必然会削弱,无法再对天下指手画脚。但王丰却也相信,到了那时,朝廷的机制已经运转了数十年,已经形成了定制,臣权已经能稳固地对君权进行制衡了,除非那些从官场上冒出头来执掌天下的高官们都是傻子,否则不可能被君权大受限制的皇帝任意欺压。
不过身负心如明镜神通的王丰还是感觉到了雍宁对自己的隐忍,倒不是他起了什么歹毒的恶意,但自己功高震主,位列朝堂,指点江山,让雍宁如芒在背却也是免不了的。
故此,王丰决定等朝政走上正轨之后,便要离开朝堂,最多等到益州之战结束,便要辞官回山了。正好,幻月身为一国之主,也不能久离国境,如今觐见了皇帝,受了册封,又拜见了王丰的父母,归国之事便已提上了日程。
而与此同时,崂山大师兄神光子也发来了讯息,说华盖真人、火葫真人等人炼制的三界诛邪剑只缺一点剑引点化,便可大功告成,需要王丰回山一趟,面授机宜。
王丰闻讯,当即在送幻月踏上归国旅程,并约定不久之后一定去西域看她之后,便驾遁术返回了崂山。
神光子将王丰引到了炼剑的洞府,王丰只见剑炉之中,一柄三棱形,如锏一般的长剑悬浮,三个剑面分青、红、黄三色,代表着天地人三界。剑长三尺三寸,形制十分古朴流畅。
王丰以法眼观之,只见天地之间有无数灵气不断被吸纳而来,注入剑炉之中。而那三界诛邪剑却仿佛一个无底洞一般,所有灵气都来者不拒,尽数吸收。
王丰顿时讶道:“灵气贵在精纯,如此驳杂的灵气,虽然量大,但一味吸纳,不会适得其反吗?”
就听火葫真人笑道:“吸收的灵气虽然驳杂,但纳尽三界各类灵气,去芜存菁,锻为一体之后,此剑却也将尤为厉害。不过为了统御这难以计数的驳杂灵气,的确需要三界之中最上等的灵气为引方可。这也是为师叫你回来的原因。”
王丰道:“师父请说,弟子洗耳恭听。”
火葫真人道:“天界以仙神为尊,各类灵气多不胜数,三清天各有仙灵之气,不好分谁高谁下。但总的来说,先天之气强于后天之气,原始鸿蒙混沌之气,更是蕴含造化。不过后者难寻,便是等闲金仙也未必能见到,为师自然是找不来的。倒是师门之中原本存着一道先天雷泽之气,与你的雷元道体颇为相合。当然了,若能将藏在你金芒神甲内的那道先天太乙庚金剑气给炼化入此剑之中,则此剑必定更加锋锐难当。可惜这道先天太乙庚金剑气却是有主的,只是寄存在你这里而已。我们既不能用,也用不了,只能作罢。至于冥界之气,你大师伯以通幽之术,深入幽冥,向前朝鬼帝讨了一道九幽幽玄之气。此气乃鬼国存续之机,若非前朝鬼帝知道此剑是为你所炼,只怕还舍不得拿出来呢!当然,这两道灵气虽然厉害,却终归算不得至尊至贵。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毕竟为师等人修为有限。好在若是日后寻得上佳的材料之后,此剑还可重炼,所以倒也无伤大雅。”
王丰连忙道:“师父和诸位师伯呕心沥血为弟子炼剑,弟子感激在心。这天地之气已有了,人界之气又从何而得?”
火葫真人道:“人间至尊至贵之气,自然是天子之气。此气平常时候难得,谁若敢打主意,必被气运反噬而亡。但你眼下却正好有一个不容错失的好机会。”
王丰道:“还请师父明示。”
火葫真人点了点头,道:“你如今的气运已经与新朝的气运连为一体,可以说没有你,便没有如今的朝廷。等到益州平定,天下气运将会真正凝聚成一体,到时候紫气东来,你必然受益。不过你志在仙道长生,不该与人间王朝牵连太深。紫气东来之时,是你大受裨益之时,也是你与新朝气运分割之时。到时候你受了气运,只需在体内运转一圈,提纯你的法力,却不要炼化,尽数渡入这柄三界诛邪剑之中。则此剑秉持人界气运,必可鬼神辟易,称雄于世。”
王丰点了点头,道:“弟子记下了。”
当下王丰在山中侍奉了火葫真人几日,这才复又下山,回到洛阳,深居简出,就近观察着朝局。
王丰遣李八缸给于乘龙和陆知渊运送粮草辎重,两军因此很快就准备妥当,开始分路进川。
此时益州军阀混战刚刚平息几个月,一个名叫孟镛的人胜出,做了益州之主。不过民心尚未彻底安定,孟镛知道正面对战的话,自己多半打不过中原的兵马,故此第一时间采取了守势。命大将郭勋领兵七万,固守江关,抵挡从荆州来的陆知渊。命大将张斌领兵八万,固守汉中,抵挡从关中来的于乘龙。
孟镛自己坐镇益州,征调兵马钱粮,供应前线。
益州山川形胜,易守难攻,不过如今中原安定,以举国之力征讨益州,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的。陆知渊和于乘龙都是善能用兵之人,尽管受限与地形,战事一度陷于焦灼,但最终仍能克敌制胜。
战事进行了半年,于乘龙攻克了汉中,兵临剑阁。陆知渊也夺取沿江关卡,拿下了江州,兵临垫江。
两路之中任意一路取得突破,孟镛的政权便将倒塌。
此时的孟镛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前线的十五万大军连战连败,已经损折殆尽,孟镛虽然不断强征青壮为兵,但眼下剑阁和垫江两个方向仍旧只各有三万兵马而已,且新兵众多,训练不精,士气低落。除非有奇迹发生,否则战败已经是可以预期的了。
就在孟镛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前来拜见,却是早已经败退回南中的刘静香叛军。
原来刘静香一直不甘心失败,虽然知道夺取天下无望,但却唯恐天下不乱,巴不得孟镛再坚持的久一些,故此特来与孟镛结盟。孟镛也不甘心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权势就此丢失,两家一拍即合很快就敲定了联合对抗中原兵马的策略。
于是孟镛从蜀中秘密调派了上千艘船只,顺着岷江而下,直抵叙州,刘静香的则蛊惑了南中豪帅,纠合了五万兵马赶到叙州,乘上船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赶到了江州,一举将城池夺下。
消息传到垫江,陆知渊顿时大惊,既担心被前后夹击,又担心被刘静香彻底截断自己大军与荆州的道路,因此急忙领兵撤退,被刘静香抓住机会,狠狠地咬了一口,折兵万余,这才成功退到了忠州。
可惜前期打下了优势尽数丧尽,随军的辎重粮草更是全部丢失,兵马困顿至极。
陆知渊当即写了战报,施法传到洛阳,请求支援,一时朝野侧目。
王丰收到消息,也顾不得避嫌了,当即命令李八缸立即给陆知渊的大军送去了一大批粮草辎重,以解燃眉之急。随后沉吟了片刻,又传令荆州那边增调援兵,前去增援陆知渊。同时,传令给于乘龙,叫他不必死磕剑阁这座雄关,应当分兵去去阆中,顺嘉陵江而下,遥与陆知渊呼应。
陆知渊败了一阵,也深以为耻,在得到了粮草辎重之后,又亲自出面邀请了不少三山五岳的道友相助,随后率领大军再次逼近江州,寻刘静香和益州大将郭勋决战。
双方夹江大战两个月,最终刘静香军中的南疆修士被陆知渊设计引入蜀山剑修们布置的两仪剑阵之中,尽数击杀,南疆旁门修士至此一蹶不振,一众蛮兵也人心惶惶。与此同时,于乘龙派出的偏师也成功夺取了阆中,兵发垫江而来,刘静香和郭勋独木难支,无力回天,终于被陆知渊击溃。郭勋死于乱军之中,刘静香则率领着残兵败将退到了泸州,继续坚守。
这一次陆知渊十分谨慎地构筑好了江州的防务,同时分兵一支北上,与于乘龙的偏师合攻垫江,自己则亲率六万主力前往泸州,追击刘静香。
双方在泸州大战一场,士气低落的刘静香再次大败,粮草辎重损失殆尽,已经被战争拖垮了的孟镛也无法在第一时间给她运来补给,不得已,刘静香只得率领万余残败兵马退回南中去了。
陆知渊当即分兵堵塞南中要道,随后率领主力沿着沱江而上,朝蜀中平原杀去。同时,于乘龙久攻剑阁不下,也分兵一支,从阆中绕道郪县,走小道突入剑阁之后,袭取了梓潼,切断了剑阁兵马的粮道。
剑阁守军因此大乱,坚守了月余之后,只得粮尽投降。
于乘龙得以率领大军,也进入了蜀中平原,与陆知渊合攻成都。
两路兵马兵临城下,孟镛顿时知道大势已去,眼见麾下文武尽皆惶恐不已,全无战心,孟镛在煎熬了三日之后,只得写了降表,开城投降。
陆知渊和于乘龙领兵进城,联名写了表文发往洛阳报捷。
益州之战历时近一年,至此终于结束。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雍宁当即决定祭告太庙,大赦天下,普天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