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
奇迹源于气象。
就在刘季已经被项羽骑兵重重包围的时候,突然变了天。
这天象是如此的复杂诡异,通过对《史记》及《资治通鉴》中关于当时天气细致描写的推断,我认为,本次天气是龙卷风、日全食和沙尘暴的联合升级加强版。
一时间,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飞沙走石,折断树木,摧毁房屋,白天突然变得如同黑夜。(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
天气这么恶搞的结果是,大家全部晕头转向。
刘季于是莫名其妙地死里逃生。
居然这样也行?我觉得这很像是劣质小说中,作者才尽之下编出的荒诞情节,可它偏偏是正史,除了宿命地说刘季“命不该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还能说啥?
刘季逃到了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这里算是汉统区,超出项羽西楚王国的势力范围之外。屯兵下邑的,是吕雉的大哥、刘季的大舅哥——吕泽。
现在要做的,就是据守下邑,搜罗召集残兵。
安下心来清点损失。
彭城之役后,诸侯国纷纷脱离刘季辖制,重新向项羽抛去媚眼(诸侯皆背汉,复与楚),更过分的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两个墙头草型人物重新投入项羽怀抱(塞王欣、翟王翳亡降楚),稍后,魏王魏豹也将以回家探亲为由头,脱离汉营,反叛刘季,投降项羽。
似乎只在一天之间,牌局惊天逆转,刘季由全盛的五十六万部队被项羽打成了仅剩一支残兵。
刘季的老爹、老婆全部被项羽拘留,扣作人质。和他们一起被项羽捉住的还有一个叫审食其(读音“异基”,和老酒鬼郦食其同名)的家伙,他在和吕雉女士同患难期间,培养出生死与共的深厚情感。
一句俗语可以形容刘季现在的状况:赔了夫人又折兵。
无论牌叫得再响,口号再冠冕堂皇,决定牌局胜负的关键因素永远只有一个,实力。
刘季痛定思痛,开始反思。
他认为,项羽不是人,是魔鬼。他惊人的攻击指数令刘季毛骨悚然。他得出的教训是,尽量不要正面、直接地和项羽发生武装冲突。
本着这一反思成果,刘季决定,退回关中,把目前占据的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让出来,但不是让给项羽。他要培养足以抗衡、打击项羽的第三支力量。
这是个非常英明的决定,智囊张良对这一战略构想做了充实完善。他推荐了三名上场选手。
第一个,九江王英布。英布战力超强,攻击指数高(西楚枭将),人品差。据查,近期英布和老领导项羽产生矛盾,互相猜忌,可以择机策反,为我所用。
第二个,彭越。这老强盗和项羽是死仇,他和项羽的另一个敌人齐国(齐王田广,宰相田横)是战略伙伴,现在正在魏国一带打游击。
第三个,韩信。不用多说了,韩信是统帅型人才,刘季手下,唯有韩信可独当一面,扫平中原。
张良最后果断预言,只要把关东让给这三个人恣意去搅,项羽的好日子就算到了头,西楚必败(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刘季和张良二人相视而笑,牌局已经出现新的组合变化。
逐鹿,更激烈复杂的、新一轮的角逐即将在中原展开。
策反
下邑(今安徽砀山县东)毕竟还是距离彭城(今江苏徐州)太近,在项羽的有效攻击范围内。刘季上下对项羽的冲击力心有余悸。
惹不起难道躲不起么?刘季于是大踏步地向西撤退,退守荥阳。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在荥阳,侥幸逃过项羽追杀的散兵游勇陆续趋集,宰相兼后勤部长萧何工作业绩突出,他从关中征集来的由老弱组成的补充兵源也逐渐到位(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荥阳)。
从战斗人员报表上看,刘季军团逐渐恢复了元气。
本年(公元前205年)6月6日(壬午日),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刘季立刘盈为王太子,赦免罪犯。刘盈小子此时六岁。
看来,“六”对刘盈来说是个幸运数字。
就在一个多月前,他还差点被老爹像垃圾累赘一样抛弃,险些死在西楚追兵马蹄之下,现在,他荣登太子宝座,从此变成了刘季的希望,世界的未来,十年后,他将执掌天下,是为汉惠帝。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话用来形容现在的刘盈小朋友极为合适。
固然,刘季军团现在人数上颇为可观,但刘季对兵团整体战斗力心里有数,他不敢再去挑逗项羽,相反,项羽小股骑兵队伍倒有数次进逼荥阳附近。
针对西楚骑兵作战快速机动的特点,刘季决定以骑兵对付骑兵,他组建了自己的骑兵兵团,并任命布匹贩子灌婴担任部队骑兵司令(中大夫令)。
灌婴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心胸不算宽广,在背后,曾经打过自己的战友陈平的小报告;他打仗极其凶狠剽悍,在阵前,他新组建的骑兵兵团居然数次打退了项羽骑兵的进攻。
刘季对付他的策略是,既批评帮助又用人所长。
现在,楚汉互相奈何对方不得,于是战争进入僵持。
利用短暂的和平,刘季开始布局。
根据他和张良之前的分析,最终彻底搞垮项羽,需要借三个人之力:彭越、韩信、英布。
彭越和项羽是死仇,攻击项羽的主观能动性很强,在刘季派出特使前去沟通联络后,双方一拍即合;
韩信是刘季的下属,深受刘季赏识重用,率军独当一面攻击项羽是他的心愿,他正在摩拳擦掌;
还有一个人,英布,其实英布才是最大的难题。
英布现任九江王(今安徽省六安市),他参加革命早,先后伺候项梁、项羽两任领导;他作战骁勇,在项羽主持的历次战役中,他勇当主力,攻城拔寨,战功卓越;他道德水平低下,在项羽的指使下,屠城、杀降、谋杀义帝(芈心)等等恶心事,件件有份,而且乐此不疲。
总结一下,英布曾是项羽最欣赏的将领,最铁杆的下属,最没有原则的追随者。策反英布倒戈,对付项羽,纯属做梦。
偶尔做一下美梦是可以的,把梦变成现实是很困难的。
因为大家清楚,策反英布的结果是,英布不太可能和项羽翻脸,却很大可能向刘季派出的使者翻脸。
“不斩来使”这种提法,九江王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即使听过,英布也未必会遵循这项国际惯例。这强盗从来不标榜自己的队伍是“仁义之师”。
既然没人敢于担任使者、说客,那么策反英布的构想只能搁浅。
于是刘季很郁闷,于是发火。
他对着手下的一群参谋大发雷霆,让老子怎么能指望和你们这群水货一起争夺天下?(如彼等者,无足于计天下事。)
眼看领导来了脾气,大家都低眉顺眼,不敢作声。
一个人例外,他瞪着刘季:你这么说什么意思?(不审陛下所谓?)
刘季看见居然有人接腔,反而来了兴趣,说,我恼火没人敢替我劝降英布背叛项羽。只要英布能够牵制项羽几个月,我就百分之百能夺取天下。
这人的回答干脆利落:我去(臣愿使之)。
这人名叫随何,现任刘季的接待办秘书(谒者)。
显然,随何很有性格,并不随和。
从事件的发展看,随何不光有性格,而且有胆量、有水平。
出使英布前,随何做了充分的信息搜集工作。
前不久,项羽攻击齐国时,曾邀请英布出兵助阵,结果英布请了病假,只派出几千人糊弄应付项羽。
一个月前,项羽反攻彭城时,再次邀请英布出战,英布继续请病假,拒绝前往。
项羽认为英布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型人品,着实可恶、欠抽,自此生怨。
之后,项羽多次委派使节到六县质问批评英布,使英布很受惊吓,自此不敢再见项羽。
项羽之所以没有彻底和英布翻脸,是因为一则爱惜英布才能,二则实在当前树敌太多,不宜再树强敌。
随何通过分析,得出结论:项羽和英布并非铁板一块,他们有间隙、有误解、有矛盾,可以挑拨。
对于英布的应付项羽,我认为纯属英布的革命意志衰退。
英布从小最远大的人生目标是封王。为了封王,他不惜玩命,自己和别人的;他拼命杀人,该杀的和不该杀的。好了,现在终于得偿所愿,当了王。于是,英布没了追求,他耽于享乐,不愿打仗受累。或许,他潜意识里还有另一个想法:原来你项羽是领导,我听你的,现在大家都是王,平级干部,你凭啥再差遣我?
随何来到英布的总部六县,英布倒很客气,专人接待,公款吃喝、公款旅游、高档娱乐消费,就是不亲自接见。
如此三天,随何不想再拖,放出话来,英布不见我,无非怕得罪项羽。既然如此,很好办,马上见我,听我说话,可听请照我说的办,不可听就请杀我头,也可向项羽表明忠心。
这话英布听进去了,当日接见随何。
随何问:你咋跟项羽这么亲?
英布说:他是领袖,俺是下属,当然亲,当然听他的。
随何说:你少扯犊子了,项羽在齐国枪林箭雨玩命的时候,你既然是下属,就应当急领导之所急,倾全国之力去参战,你却只派了四千人去凑数;刘季联军进攻项羽的老巢,你应该主动出兵去反攻彭城,你却一直在旁边听戏看热闹,哪有这样的下属啊?你虚情假意,当项羽反应迟钝看不出来吗?我看项羽迟早会收拾你。
挑拨完项、英关系,随何继而帮助英布分析形势。
随何的论点有三。其一,刘季义,项羽不义;其二,刘季有大后方,利于坚守持久,项羽千里穿插,战线太长,难以取胜;其三,刘季多助,项羽寡助。
随何得出的结论是,地球人都知道项羽干不过刘季(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
最后,随何针对英布的强盗性格,大谈投降的好处,替刘季封官许愿。
刘老大来前跟我说了,只要你投降,不光现在的九江是你的,他还要把更广阔的土地封赏给你(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这生意,你稳赚不赔。
在随何的描述下,投降的前景像花儿一样美好,英布怦然心动。
英布告诉随何,你是好人,我听你的(请奉命)。
截至目前,随何似乎已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可以回家复命了。
其实没有,英布还留了一手。
英布的真实想法是,他跟刘、项双方都眉来眼去,自己保持中立,互不得罪,无论谁取得最终胜利,他永远不会站错队。
这种搞法,按书面的说法是“左右逢源”;通俗的说法是“脚踩两只船”,很不厚道。
英布不愧道上混出来的,老江湖、老油条!
因此,英布在敷衍随何的时候,也在敷衍项羽的特使。
项羽派使节前来的目地不言而喻,督促英布出兵协同作战,攻击刘季。
英布对特使庄严表态,自己永远站在项羽一方,和刘季势不两立。
差点让英布糊弄过关,好在随何更加精明,他在英布周围收买了间谍,密切监视英布动态。
得到线报,英布在秘密接见项羽特使,随何立即采取行动。
他突然闯入会场。
如同进行一次战役,随何抢占有利地势,直接坐在了西楚使节上方的尊位上。(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
这不速之客彻底打破了会谈的和谐友好气氛,项羽特使很愤怒,英布很尴尬。
趁着大家都没回过神来,随何发言,质问楚使: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怎么会替楚国出兵?
楚国特使勃然大怒,愤然离席。
画外音:好你个英布,吃里扒外的小人,你等着瞧!
英布被这突然变故彻底搞懵了(布愕然),他大脑呈缺氧状态,反应一度断档。
随何搅局成功,他志得意满。
表演还在继续,随何继而关切地为英布出主意:事已至此,必须立即杀死楚国使节,不能走漏风声,然后迅速和汉军汇合。
英布已经被随何折腾得头晕脑胀,只有照办。
公元2008年,香港导演陈可辛曾导电影大片《投名状》,据说花钱不少,场面血腥,票房不错。
其实,陈导误导观众,从电影情节来看,他把“投名状”的概念彻底弄拧了。
“投名状”一词出自《水浒传》,书中,梁山抢劫集团直属酒店经理兼情报处长朱贵曾给“投名状”下过准确定义: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
现在,在随何的撺掇下,项羽使者的人头变成了英布投靠刘季的投名状。
英布自此没了退路。
项羽反应迅速而强烈。
他派遣悍将项声、龙且率兵强力攻打九江。
按说,既然使者被杀灭口,项羽不可能很快得到英布叛变的消息并做出进攻部署。
我分析,唯一的可能是,随何向项羽放出了消息。
他要进一步套牢英布,把英布紧绑在刘季的战车上。
随何实在是个很厉害的角色。
经过数月缠斗,项声、龙且部队彻底击溃英布军团,英布和随何携手逃跑,一口气跑到刘季的驻地,荥阳。
从九江王到孤身逃亡,英布十分狼狈。
更狼狈的还在后面。
刘季精心安排了会见场景。英布晋见刘季时,刘季正叉着双腿接受小姐洗脚,他对自己的脚和洗脚的小姐很关注,对英布有一句没一句,爱搭不理。
战场上横刀跃马的悍将,杀人如麻的屠夫,曾经是一呼万应的九江王,见惯了大场面的英布何曾受过这样的羞辱!
出门后,气得昏了头的英布又拔刀、又找墙、又寻绳子——他后悔得要自杀。(布大怒,悔来,欲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