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为民立命

李钦载很少讲大道理,尤其是跟李治。

他的性格其实是很安于现状的,如果保持如今的生活状态一直到老,未必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偶尔琢磨几样新菜,搞点小发明,给学生们添一下堵,安静地陪儿子长大,临老找个偏僻的地方修个小别墅,带着老伴等待寿终正寝。

儿孙们如果孝顺的话,可以多来往一下,感情淡漠的话,井水不犯河水。

两辈子过来,其实李钦载并没有活得那么通透,人生有喜有悲,做不到波澜不惊,有什么资格跟别人说大道理?

不过今日他不得不说。

世间美好,它可以变得更美好,也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方便。

重要的是,它能延续眼下幸福的生活现状,或许,更好。

说一说又何妨?

李治和武后已被李钦载的大道理惊呆了,此刻的他们真的有点后悔,为何没带中书舍人过来随行记录君臣奏对的内容。

登基十余年,李治已有了丰富的治国经验,他只凭直觉就能感到李钦载说的这些正是治国大道,是谋国之论。

“景初大才,你继续说,朕洗耳恭听。”李治的表情凝重起来。

武后也变得严肃多了,道:“‘要想富,先修路’,短短六字,用辞极妙,深思颇有道理,陛下,景初之言,对社稷有大用。”

李钦载想了想,道:“道路这东西,其实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修建的时候是需要投入极大成本的,而且投入的成本很难收回获益,它消耗的是国本。”

“不仅投入大,工期也很漫长,陛下恕臣直言,一代或两代帝王,也许都很难将大唐全境州县的道路修好,若后面的帝王觉得费而不惠,或许便是人亡政息,半途而废了。”

“但是,如果有朝一日,大唐各地州县都修成了水泥路,以国都长安为中心,如蛛网般向四面八方扩散出去,这些道路便是强国富国的动脉,天灾也好,人祸也好,只要道路不断,没有过不去的坎。”

“商贾们的货物流通愈发快捷,军队的行动愈发迅速,各地州县的任何风吹草动也能更快传到长安,有利于陛下对地方官府的彻底掌控。”

李治和武后眼睛越来越亮,不时深吸口气,显然这对天家夫妻此时内心很不平静。

李钦载沉吟了一下,又道:“同时,修路还有一个莫大的好处,这个好处可保大唐至少百年无忧。”

“啥好处?”李治迫不及待地问道。

李钦载笑了笑,道:“陛下皇后请移驾,臣想给二位看些东西。”

李治笑道:“走,朕今日便听景初安排。”

君臣三人离开水泥窑口,在禁卫的护送下,径自来到甘井庄村口。

村口一片忙碌,庄户们都在挥舞着铁铲铁锄挖沟渠,从农田通往渭河的这一路上,已经有五条主渠初见雏形。

水泥源源不断烧制出来,庄户们挑来河沙,将水泥拌匀,许多人已学会了李钦载的手艺,正用铁片将拌好的水泥朝沟渠表面涂抹。

李治和武后惊讶地对视,李治忍不住道:“景初,庄户们这是……”

李钦载叹道:“今年北方干旱,虽未到秋收之时,但已经能预测到大概的粮食收成,结果很不妙,就算官府免了租赋,庄户们也很难维持全家一年的生计。”

“臣于是想了个办法,趁着未到农忙之时,动员庄户们挖沟渠,提前缓解以后的旱情,沟渠直通渭河,以后或许有别的灾害,但若遇旱灾,想必收成不会太低。”

李治若有所悟:“景初是打算用做工的方式,让庄户们用劳力换粮食,度过今年的灾情?”

“是的,臣管这叫‘以工代赈’,陛下,遇到灾年,百姓固然需要赈济,但单纯的赈济不是治本之法,当百姓们习惯伸手向官府要赈济,便会失去劳动的动力。”

“以后无论天灾人祸,只管张嘴向官府要,长此以往,对社稷,对百姓,都不是好事,此风不可长。”

“若各地官府以徭役或做工的形式,向受灾的百姓提供一份工作,让百姓以劳力换取粮食,如此既保证了灾民的温饱,又净化了民风,同时大唐各地州县也得到了崭新的河堤,道路,城墙。”

“更重要的是,以工代赈能稳定民心,若遇灾年,民心动荡,流民各地流窜,很容易闹出民变,但若给百姓们提供挣钱挣粮食的机会,便是一条活路,有了活路,谁还会想造反?”

李治和武后表情愈发凝重,李钦载说的话,他们每个字都听进去了,也记在心里了。

不得不说,李钦载看得很深远。

他提出的以工代赈,确实是治国大道,站在帝王的角度,如果有一种办法在灾年也能迅速稳定民心,任何一位帝王都不会拒绝。

自华夏以来,儒家,道家,法家,百家皆有立世之学说,但无论任何一种学说,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皇权统治。

皇权统治的核心是民众,是民心,简而言之,数千年来,无数圣贤达者用尽了办法,创造出各种理论,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帮他们巩固皇权,稳定民心,从而达到王朝千秋万代的目的。

李钦载刚才的话非常务实,他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缓和了统治者与百姓的矛盾。

以前每遇灾年,统治者在做什么?

他们在防,在戒备,提防灾民闹事,提防野心者趁机揭竿造反,所以灾年时的军队进驻灾区,目的不是帮助灾民,而是随时准备镇压。

如同大禹治水,历代帝王用的是“堵”,而李钦载,用的是“疏”。

堵不如疏。

相比之下,以前灾年时,官府的防备态堵死了百姓的生路,而李钦载,则打开了一条生路,给了百姓另一个求生的选择。

生存,不仅仅是种地,地废了,还能做工,只要勤劳肯干,终归能活下去。

若百姓都相信自己饿不死,谁还会冒着掉脑袋的危险造反?

李治嘴里喃喃道:“以工代赈,以工代赈……妙啊!”

第四百一十七章 各方营救第773章 慰藉,婚书第一百章 拿来吧你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小民小兵(上)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统兵之道第三百七十章 又长又白又细第四百六十八章 案情升级第四百二十八章 妖气冲天第767章 突生变故第二百九十三章 初来乍到第一百六十八章 紧急军报第四百零五章 结网设局第九百七十一章 巨大隐患第735章 愿与先生同进退第847章 夜色下的鬼魅第一百五十九章 福兮祸之所伏第二百五十五章 朝野震动第十八章 英雄气短第791章 风靡长安第896章 敏之亦未寝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新的军令第一百一十三章 就说我暴毙了第九百四十三章 拳头也是一门外语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小民小兵(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彼之仇寇,我之英雄第一百二十三章 水沟里的血人第九百五十四章 半岛布局第759章 宽宏大量第九百九十一章 凶神立威第十三章 将星荟聚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算第一百二十八章 亲爹与后妈第620章 难免多情第740章 定海神针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军法无情第四百零八章 来自皇后的压迫第728章 讽谏第二百五十七章 兄弟相见,先踹为敬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名将如松第870章 科考取士第557章 永远湮没的真相第639章 帝王任贤第一百三十章 冤案难雪第四百六十章 初唐四杰之最穷一杰第一百八十六章 重耳在外而安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军法无情第546章 奄奄弥留第九百二十八章 盛世荣光第871章 临盆即产第二百三十五章 敌国少将军的爱恨情仇第640章 牌桌也是江湖第一百五十三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634章 又是个新玩意儿第900章 征兆第九百七十二章 祸之所伏第十二章 养生保健第四百三十章 新扎师妹第三百六十四章 客辞第九百七十五章 点将开拔第798章 万有引力第625章 家庭危机第四百一十章 针锋相对第九百六十五章 再添把火(下)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陌刀猛将第三百七十六章 老将登门第653章 启程,遇变第三百六十九章 禁宫冲突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骤闻噩报第九百五十八章 谋灭新罗第九百八十六章 倭国乱局第三百五十七章 内圣外王第九百三十三章 倭使之乞第二百二十六章 熟悉的纨绔味道第三百一十八章 入瓮,收网第870章 科考取士第一千零八章 赚钱门道第六十七章 真*上房揭瓦第906章 清洗后党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人心难收第八十七章 吉人天相第三百七十五章 文艺老头儿第三十六章 我当时害怕极了第630章 师生情深第一百五十五章 封爵示恩第二百一十七章 恩怨已久第四百九十八章 群臣朝议第一千零二章 起事,收网第559章 会猎失鹿第882章 弘壁第九百二十三章 百年方略第二百三十二章 埋雷炸自己第二十七章 免我无枝可依第九百三十九章 君臣震动第564章 无国无家,乱世飘萍第二百二十七章 一代更比一代强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相生相克第五百一十六章 二次谈判第七十八章 普及推广第九百五十六章 满城吃瓜第574章 筹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