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矛盾

bookmark

“科举?”杨彪看了看朝廷发下来的诏书,眉头微微皱了皱,随后却是渐渐舒展开来。

罢了,自己一把年纪了,儿子如今也是一郡太守,看样子,颇得太尉重视,自己又何必再横插一手?

想是如此想,但眼睛还是忍不住再度看向那诏书,这一下子,吕布这些年来又是搞出印刷术,又是积极办学的目的现在回头一看,瞬间清晰了。

此前吕布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这所谓科举做准备。

虽然此前也有过一次大考,但这次大考的目标还是寒门、世家、豪族人才,还没有扩散到所有人,而且那次大考也只是临时为了诱足够人才而展开的,事实上,大汉以前也有过类似的大考。

但这次吕布推出科举的目的却不同,这是要建立一套新的体系,完全废除了以前的察举制度,也就是废除了士人手中最重要的举士特权。

至于这个特权有多重?

可以看看袁绍、袁术兄弟,袁家四世三公,朝廷百官,多半都是出自袁家或者袁家门下举荐,哪怕天子的命令,袁家如果不愿意执行,天子也没办法,朝廷总得要人来维护的,百官如果不干事,那朝廷运转都费劲。

其实杨家也是四世三公,只是比之袁家还是差不少的,这差距就在门生故吏上,袁家门下出了不少重臣甚至三公级别的,而杨家在这方面不如,所以声势上,杨家不及袁家。

而吕布的科举制,名义上天下百姓只要有能力,都可以来考,但事实上谁都知道,不可能,最主要的还是面对士族豪强以及寒门。

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想要走入仕途,不再需要士人举荐,可以凭本事通过科举入仕,这么一来,无需依附世家也能出人头地,又何必依附?

四世三公可能还会有,但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辉煌却是不可能了。

如果是十年前,杨彪绝对会站出来反对这科举,这科举固然维护了皇权,但士权却是注定没落,只要这科举制在一天,士权就很难重新兴起。

当然,也是可以让科举名存实亡的,只要掌握住尚书令这个位置,掌握科举的举办权,掌握取士权,那谁被任命还不是由自己说了算?

但这些权利,都在吕布手中,谁能抢?谁敢抢?

杨彪不敢,因为杨家已经被杨修深度绑在吕布身上,家产都充公,儿子如今也当了太守,看吕布的架势,以后还会召回朝中重用,如今让他去做太守也是一种历练。

反驳吕布,不说能不能成功,就算成功了,杨家这么多年对吕布的付出就没了,儿子的将来也没了。

最终,杨彪将诏书丢进了火盆里,就当自己没看到过吧。

其实站在吕布的角度,如今这个局面是最好的,是士人逼的太狠了吗?

回想昔日董卓时期,杨彪叹了口气,或许吧,这本就是一场无解的局,或许吕布就是在董卓的身上看出自己不可能得到世家的支持,然后选择了另辟蹊径,走出一条新路来,这也算是偶然中的必然吧。

但世家有错吗?

其实也没错,光武以来,不都是如此吗?只是正因了那否极泰来,世家到了极致后,自然而然便引起了反噬,就算没有吕布,或许也会有其他什么张布、李布的人出来,打翻世家的局面。

大势已经被吕布逆改,连自己儿子都站在吕布那边,自己一个垂垂老朽,又何必管那么多?做好自己的太傅就行了。

吕布待自己还算不错,俸禄至少还给一半儿,另一半儿要自己去书院教书才给,现在看来,去书院也不错。

在朝中不属于吕布的派系中,自己算是过的比较滋润的,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自寻烦恼?

看着火盆中,渐渐燃尽的诏书,杨彪心情突然轻松了许多,这最后究竟会如何,就交给年轻人去吧,自己不管,也没能力管。

如果树几年前关中还有人能够对吕布出手的话,那到了现在,想要再如当年那般对吕布形成威胁就是笑话了,这几年关中士族不知道被吕布犁了多少次,杀人倒是不至于,但家中家丁、佃农都有严格限制,更别说聚集私兵来对付吕布了,关中现在所谓的士族根本不可能如同几年前一般直接拉起一支军队来跟吕布抗衡。

至于关东……

杨彪摇了摇头,经此一战,吕布虽然未曾扩张,但霸主的地位却是已经确立了,关东诸侯,此刻恐怕没有一个愿意招惹吕布的,这就是吕布在这个时候推动科举的原因。

类似杨彪这般想法显然不止是杨彪一人有。

河内,司马家,自当初司马家献上河内之后,司马家算是保留下来了,当然,也只是保留,司马防拒不出仕,吕布如今也不缺治理人才,自然也没强迫司马家出仕,自那之后,司马防便带着妻儿回到温县。

只是家中田产充公,吕布赏的田是有数的,而且也只能享受一部分税赋,其他还是要上缴朝廷的。

虽然司马家家大业大,就算没了田地,富足过日子还是能做到的,但却终归是要坐吃山空,只凭朝廷分下来的那些租税,根本没用,佃农也不听他们的,其他地方还好说,但像司马家这样的大户,朝廷盯的可是很紧的,但凡有些不合规矩,立刻便会处理。

司马防也是硬气,带着家人亲自耕作,为的就是多分些收成,日子一下子过的拮据起来,这俗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司马防愣是带着儿子们坚持下来了。

正是冬天休农的时候,忙碌了一年的司马防躺在躺椅上享受着难得的安宁,别说,自吕布执政之后,日子虽然没了以前那般轻松惬意,但新东西也不少,这东西躺着还挺舒服。

“爹!”司马孚进来,对着司马防道:“兄长回来了。”

司马朗在之前便是温县县丞,河内归了吕布之后,被调往偃师做县令,司马防倒是没把这个儿子也带回来,毕竟自己吃苦可以,但儿子有自己的路,已经走出的路,自己也不好干涉太多。

“嗯。”司马防闻言,也只是淡淡的应了一句:“回来便回来,还要我迎接他不成?”

话虽如此,人却还是坐了起来,朝廷每年给的一月省亲,这也多亏不远,若是在关中或是蜀中为官,这一个月的时间,可能不够个来回呢。

“父亲。”司马朗回来后,对着司马防一礼。

“嗯。”司马防没怎么搭理他,这儿子秉性敦厚,对于吕布的很多政令都颇为推崇,这让司马防很是不喜,那个国贼不过一介武夫,窃取朝权,日久必不得好死,就他能有什么好政?

“父亲,看,这是朝廷准备的科举,向天下取才,不问出身,只要有才,皆可前往长安一试,开春之后,会在三月中旬在长安开考,孩儿此番回来,一是为看望父亲,二者也是希望仲达他们是否去长安试一试,以他们的本事,考中岂非易如反掌?”司马朗看自己啊父亲冷淡,也不在意,取出朝廷送来的诏书,递给司马防道:“这是孩儿誊抄的一份。”

“科举?”司马防接过诏书,皱眉道,这是什么新词儿?

“嗯,为更好更有效选拔人才为国所用,朝廷邀天下士人前往长安参加科考,凭本事出仕。”司马朗并没有察觉到司马防渐渐沉下来的脸色,继续道:“我想以仲达他们的学问,此番被朝廷选中岂非易如反掌?”

“不准去!”司马防面色突然冷厉起来,怒喝一声,将手中那誊抄的诏书撕了个粉碎。

“爹,这是好事,为何不去?”司马朗愕然的看着父亲,不明白为何突然发火。

“你懂个屁,以往朝堂之上,皆是名门望族,如今却要我士人与那些寒门子弟共同角逐?他们是何身份,也配与我等共立于朝堂之上!?”司马防将碎掉的诏书扔在地上,破口骂道:“自古以来就没有这个规矩,吕布国贼,他是何出身,有何资格擅改祖宗之法!?”

司马朗被骂的噤若寒蝉,不敢吱声,一旁的司马懿连忙上前,一边给父亲顺气,一边安抚道:“父亲莫要动怒,不过依孩儿看,我们去也无妨。”

“怎的,你想为那国贼效力?”司马防冷哼一声,看向司马懿道。

“非也,孩儿想看看这所谓科举,究竟是否真如那吕布所言,公正取士?若此番取士只取门下功臣之后,那自然有失公允,若真的公允,却又令门下那些追随吕布之人寒心,父亲,这所谓科举所谓公正,却没那般容易的,有时候公正也是不公。”司马懿笑道:“父亲说是也不是?”

“也有几分道理。”司马防听完,心中怒火松了些,随后看了司马朗一眼,重重的闷哼一声,转身回屋去了。

司马朗:“……”

第二百二十一章 夜战也不行第六十九章 众生相第二百七十八章 对峙第十四章 再入第一百一十五章 破碎的金身第八十三章 曹孟德马跃洛水第三百五十一章 败逃第六十六章 阳谋第一百二十一章 游说第三百七十四章 切磋第三十九章 治理之法第五章 沉默中的爆发第三十三章 机会第三十九章 斩将杀敌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的耐心不多第十七章 各怀鬼胎第三百三十二章 束手第二百二十二章 蛮王的遭遇第三百六十七章 父子第一百章 屠戮第一百八十四章 强攻第六十四章 态度第十二章 瓶颈第四十四章 暗谋第十六章 立足第二百一十五章 入南中第七十章 破城第二百五十三章 战损第九十章 家书第二十四章 恍如隔世第三十七章 争端第一百八十四章 影响第七十四章 徐州来使第六十一章 这事儿过不了第四百零四章 定河北第一百二十四章 书生气第三十三章 机会第三百五十九章 趣事第三百九十章 抵达第一百二十八章 劝服第三十八章第三十章 高顺第一百三十六章 刚愎自用第四十二章 突围第二百六十章 因由第二百四十四章 谁强打谁第二十五章 北山孤魂第五十七章 巧遇第四十五章 结束第七章 危险预知第一百五十四章 百骑踏营第十三章 还家第二十四章 初战第四十五章 分兵第三百零五章 杀器第二百零一章 定中州第一百五十章 分化第十九章 上意第三百六十七章 父子第五十九章 别离前夕第二百五十九章 援军第十九章 上意第五十五章 曹操的烦恼第一百六十五章 落单第十六章 援军现第九十九章 一战项羽第二百五十六章 派遣第九十二章 矛盾第五十七章 巧遇第一百四十七章 治水第一百六十五章 落单第四百零八章 幕后第一百四十三章 入主长安第一百六十七章 波折第一百一十五章 破碎的金身第六十章 聚首第四十二章 不祥预兆第二百八十二章 归附第一百零一章 交手第二百四十四章 谁强打谁第五十一章 暂安第一章 烦人的声音第二百零七章 找帮手第九十八章 前兆第四百一十章 机关算尽第一百三十四章 卜算作战第六十三章 破敌第二百零六章 刘璋的抉择第三百五十四章 袁术末路第二百八十九章 端倪第一百六十三章 齐聚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儒离世第三百六十四 怪毛病第五十七章 斩将第三十九章 治理之法第三章 异域繁华第三百二十六章 吕布的友谊第二百一十七章 攻守异位第二十八章 英雄无名第一百九十五章 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