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一直想写一本关于三国的书,想来想去,只有从吕布入手,盖因吕布是伟伟从小都认为武力第一之人。及至长大,每每玩三国游戏时我都会选吕布作为我控制的人物,和吕布一起过关斩将,经常玩得不亦乐乎,故此写书也以吕布为主人公应也有玩游戏时的那种快感吧!
伟伟认为三国演义的魅力就在于能从中管窥到一点点人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理由,这个理由可能是至高无上的个人理想,可能是个人欲望,又甚至是士为知己者死,只为别人而生!人性的光辉或人性的阴暗面将会时时穿梭于吕布之戟指中原中。人世间本就存在各种各样的人物,就如同在大自然中伟伟从来都未见过长得一模一样的树木,每株树都因为它生长的环境而作出相应的改变,每棵树都因此而变得与众不同,只要存在就是理由,大自然神奇到教会你很多复杂的道理。人的善恶只在一线之间,所谓一念地狱一念天堂,我们的三国英雄亦一样,亦会遇到解不开的心结,亦会一念之间犯错,伟伟认为这就是人生,所谓世事无常。
伟伟作此书也有理由,就是伟伟从小便热爱三国演义,总想发泄一下对三国的理解和表达更为清晰的人物感觉。希望奉献出每个三国人物不同的性情,他的爱恶喜乐,他的悲欢离合。每个人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都会产生自己特有的个性,不是由伟伟可以任意支配改变的,这反映在书中就是伟伟对人物的理解。
最近可能是人到中年的缘故,翻看一遍后感到小说故事结局满目疮痍,充满了悲情主义色彩,每一个人物得到的都是一个凄凉的结局:
吕布白门楼殉命于三国前的乱世中如一颗流星划过,甚至未算进入三国时代而给人留下英年早逝的感觉;
袁绍与曹操对垒结局如此不堪,官渡之战不战也罢,演义中袁绍做的每一样事情都对他自己的失败产生直接的影响,换句话说袁绍什么都不做可能胜负未知,这令我想到了老子的无为。又联想到书中所谓智者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垒多么接近于袁绍与曹操的对垒呀!所不同的是司马懿采取的姿态是守,凭雄厚实力一直的坚守着,哪怕对手送来女人的衣衫羞辱他,最终取得胜利。而我们的智者诸葛亮做的事情就算被罗贯中神来之笔如何渲染都掩盖不了其中的无奈与唏嘘,可能作者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追梦的路是如此的可望不可及,接踵而来的姜维更是将这种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情主义渲染得淋漓尽致。
三国中谁是真正的赢家?刘备是赢家吗?历尽磨难几经周折贵为蜀国之主,最终竟为义命丧白帝城,一直以为他的泪水是廉价的,但他以生命的代价告诉世人他的泪水是真真正正为关羽而流的;曹操呢,算是赢家吗?那个生前对酒当歌呼风唤雨的人物,死后不久也落得个子孙被人赶出历史舞台,国家拱手让人的结局。而窃国者司马懿算是赢家了吧?伟伟认为不是,综观其一生,他是最隐忍最可怜的一个人,我想他的心理已然严重扭曲。曹操时代,他一直活在曹操强大的阴影之下,对于他来说,曹操多疑、狡诈,强大到无以复加,早已对其作出“鹰视狼顾”的评价,他只能在曹操的影子下委曲求全。单单从司马懿临终时说的话就能看出他的生前是多么可怜呀:“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若一定要找出赢家的话,可能是司马氏家族吧,至少它终结了一个时代,虽然终结时代的真正功臣是曹操。
三国演义展示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是三国志或其它史书所不能展示的,这个世界里面你可以因为自己的历练而任意去解释各种存在状态。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本他自己的三国演义,每一个人一生的不同阶段都会对三国演义产生不同的看法。伟伟就会从以前的批判状态到现在对所谓书中的糟粕的理解,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书中很多现代人认为是迷信的地方,例如借东风、左慈戏曹操,诸葛亮五丈原祈禳之法求延寿,伟伟发觉都是笔者顺理成章如行云流水的思绪。罗贯中无法改变历史进程,只能以自己的爱恶隐喻世象而已,就如佛法中的渡人,无法告诉凡人正确答案,只能以比喻告知,若还不解,再喻,直到明白,是为得道。
神州大地,每一个男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三国梦,伟伟自然也不会例外,每隔一段时间看一次三国演义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而且这些个人观念在心中已然根深蒂固,并不是三国志或其它野史所能改变的,三国演义作为一本伟大的名著曾令多少人为之疯魔,毛**也为此书加以评注,可见此书之魅力。
三国里面的人物个个都有鲜明的个性,关羽傲上而恤下,张飞反之;魏延脑后有反骨,性格张扬;赵云忠肝义胆长坂坡七进七出;孙权识人是为明主.......太多太多的人物形象,太史慈临终时那一声“大丈夫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为每一位三国英雄的人生立下了注脚。
太多的人物故事,留给世人太多的想象和如果,故此伟伟一直都想写关于三国人物的系列小说,不要戏说,不要穿越,只求三国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呈现出一个个伟伟心目中的三国人物形象,一圆小时候的三国梦。
在伟伟看来三国演义几近道。
伟 伟
西樵山下
201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