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葱岭以东,西伯利亚以南,后印度半岛以东北,在历史上实自成其为一个区域。这一个区域中,以中国的产业和文化最为发达,自然成为史事的重心。自秦、汉至南北朝,我们可以把他看做一个段落,隋、唐以后,却又是一个新段落了。这一个新段落中,初期的形势,乃是从五胡侵入中原以后逐渐酝酿而成的,在隋、唐兴起以前,实有加以一番检讨的必要。

漠南北之地,对于中国是一个最大的威胁。继匈奴而居其地的为鲜卑。自五胡乱华以来,鲜卑纷纷侵入中国。依旧保持完整的只有一个拓跋氏,然亦不过在平城附近。自此以东,则有宇文氏的遗落奚、契丹,此时部落尚小。其余的地方都空虚了。铁勒乃乘机入据。

铁勒,异译亦作敕勒,即汉时的丁令。其根据地,东起贝加尔湖,西沿西域之北,直抵里海。鲜卑侵入中原后,铁勒踵之而入漠北。后魏道武帝之兴,自阴山以西,漠南零星的部落,几于尽被吞并。只有一个柔然不服,为魏太武帝所破,逃至漠北,臣服铁勒,藉其众以抗魏。魏太武帝又出兵把他打破。将降伏的铁勒迁徙到漠南。这一支,历史上特称为高车,其余则仍称铁勒。

南北朝末年,柔然又强了。东西魏和周、齐都竭力敷衍他。后来阿尔泰山附近的突厥强盛。公元552年,柔然为其所破。突厥遂征服漠南北,继承了柔然的地位,依旧受著周齐的敷衍。

西域对中国,是无甚政治关系的,因为他不能侵略中国,而中国当丧乱之时,亦无暇经营域外之故。两晋、南北朝之世,只有苻坚,曾遣吕光去征伐过一次西域,其余都在平和的状态中。但彼此交通仍不绝。河西一带,商业亦盛,这只要看这一带兼用西域的金银钱可知。

西域在这时期,脱离了中国和匈奴的干涉,所以所谓三十六国者,得以互相吞并。到隋、唐时,只剩得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等几个大国。

东北的文明,大略以辽东、西和汉平朝鲜后所设立的四郡为界线。自此以南,为饱受中国文明的貉族。自此以北,则为未开化的满族,汉时称为挹娄,南北朝、隋、唐时称为勿吉,亦作靺鞨。貉族的势力,在前汉时,曾发展到今吉林省的长春附近,建立一个夫余国。后汉时,屡通朝贡。晋初,为鲜卑慕容氏所破。自此渐归澌灭,而辽东、西以北,乃全入鲜卑和靺鞨之手。貉族则专向朝鲜半岛发展。其中一个部落,唤做高句丽的,自中国对东北实力渐衰,遂形成一个独立国。

慕容氏侵入中原后,高句丽尽并辽东之地,侵略且及于辽西。其支族又于其南建立一个百济国。半岛南部的三韩,自秦时即有汉人杂居,谓之秦韩。后亦自立为国,谓之新罗。高句丽最强大。其初新罗、百济,尝联合以御之。后百济转附高句丽,新罗势孤,乃不得不乞援于中国,为隋、唐时中国和高句丽、百济构衅的一个原因。

南方海路的交通,益形发达。前后印度及南洋群岛,入贡于中国的很多。中国是时方热心于佛学,高僧往印度求法,和彼土高僧来中国的亦不少。高句丽、百济亦自海道通南朝。日本当后汉时,其大酋始自通于中国。至东晋以后,亦时向南朝通贡,传受了许多文明。侯景乱后,百济贡使到建康来,见城阙荒毁,至于号恸涕泣,可见东北诸国,对我感情的深厚了。

据阿拉伯人所著的古旅行记,说公元1世纪后半,西亚的海船,才达到交阯。公元1世纪后半,为后汉光武帝至和帝之时。其后桓帝延熹九年,当公元166年,而大秦王安敦(MarcusAureliusAntoninus生于公元121年,即后汉安帝建光六年,没于180年,即后汉灵帝光和二年),遣使自日南徼外通中国,可见这记载的不诬。

他又说:公元3世纪中叶,中国商船开始西向,从广州到槟榔屿,4世纪至锡兰,5世纪至亚丁,终至在波斯及美索不达米亚独占商权。到7世纪之末,阿剌伯人才与之代兴。3世纪中叶,当三国之末,7世纪之末,则当唐武后时。这450年之中,可以说是中国人握有东西洋航权的时代了。至于偶尔的交通所及,则还不止此。

据《梁书·诸夷传》:倭东北7000余里有文身国,文身国东5000余里有大汉国,大汉国东2万余里有扶桑国。这扶桑国或说他是现在的库页岛,或说他是美洲的墨西哥,以道里方向核之,似乎后说为近。

据《梁书》所载公元499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又晋时法显著《佛国记》,载其到印度求法之后,自锡兰东归,行三日而遇大风,十三日到一岛,又90余日而到耶婆提,自耶婆提东北行,1月余,遇黑风暴雨,凡70余日,折西北行,12日而抵长广郡(今山东即墨县)。章炳麟作《法显发见西半球说》,说他90余日的东行,实陷入太平洋中。耶婆提当在南美。自此向东,又被黑风吹入大西洋中,超过了中国海岸,折向西北,才得归来。衡以里程及时日,说亦可信。法显的东归,在公元416年,比哥伦布的发见美洲要早1077年了。

此等偶然的飘播,和史事是没有多大关系的,除非将来再有发现,知道美洲的开化,中国文化确占其中重要的成分。此时代的关系:在精神方面,自以印度的佛教为最大。在物质方面,则西南洋一带,香药、宝货和棉布等,输入中国的亦颇多。

第74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4章 婚 姻(1)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4章 婚 姻(1)第32章 实业(2)第50章 宗教(2)第2章 出版序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67章 五胡之乱(下)第46章 学术(2)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7章 族制(1)第16章 财产(3)第57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第20章 选举(2)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第52章 中国史的年代第51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第52章 中国史的年代第9章 政体(1)第76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第24章 赋税(3)第22章 赋税(1)第30章 刑法(3)第3章 绪论第24章 赋税(3)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45章 学术(1)第30章 刑法(3)第45章 学术(1)第64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10章 政体(2)第14章 财产(1)第3章 绪论第10章 政体(2)第46章 学术(2)第76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第42章 教育(2)第25章 兵制(1)第33章 实业(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10章 政体(2)第37章 衣食(2)第13章 阶级(3)第64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18章 官制(2)第24章 赋税(3)第38章 衣食(3)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37章 衣食(2)第31章 实业(1)第34章 货币(1)第41章 教育(1)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83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第26章 兵制(2)第36章 衣食(1)第74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9章 政体(1)第65章 晋初的形势第37章 衣食(2)第45章 学术(1)第47章 学术(3)第63章 后汉的盛衰第7章 族制(1)第9章 政体(1)第32章 实业(2)第29章 刑法(2)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25章 兵制(1)第6章 婚 姻(3)第35章 货币(2)第20章 选举(2)第34章 货币(1)第13章 阶级(3)第83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第65章 晋初的形势第24章 赋税(3)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28章 刑法(1)第44章 语文(2)第60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51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第21章 选举(3)第52章 中国史的年代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60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22章 赋税(1)第29章 刑法(2)第2章 出版序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18章 官制(2)第51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