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的根部特别肥壮厚实,叫做竹蔸,竹蔸可以用来做碗,不过不如陶瓷的碗容易清洗。山里人用来喂食猫、狗的盛具,一般都是用竹蔸做成,被称作“猫蔸”。
毛竹还能长出美味,就是根茎上长出的笋。笋在未长成竹子之前,还是实心的,外面有一层厚厚的笋壳保护,里面肉质肥厚,是非常不错的食材。
笋有春笋和冬笋之分,春笋能长成竹子,冬笋却不能。这是自然规律,毛竹根茎吸收养分,在冬季也会积累发芽,长成竹笋,不过因为季节不对,气候条件不足,最终又会烂在土壤里,变相改造了土壤,成为促进春笋生长的肥料。
江南山区有个奇怪的现象,一般都是黄土地,只有竹林下是黑色的土壤,哪怕是黄土地栽种竹子之后,也会逐渐变成黑色土壤,可能就与冬笋有关。
春笋生长特别快,一个季节过去,就能长得与成年竹子一样高,一年过去,就能开枝散叶,长成真正的毛竹。春雨贵如油,每当春雨过后,春笋生长的就更快,一夜之间就能长高数尺,“雨后春笋”成为形容生长特别快的俗语。
冬笋不能长成毛竹,却是难得的美味,相比于春笋,肉特别厚特别鲜特别嫩,因此常被山民挖来当作菜肴。因为长不出地面,挖冬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经验,可能整天竹林忙碌,也挖不到一颗。
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寻找竹根,因为竹笋都是长在竹根之上的,诀窍往往也就在判断竹根走向上。竹根的走向其实非常容易判断,植物生长习性,村杈都与根同向。
树木根系复杂,树杈生长方向随意,难以判定。但是竹子只有一条根,竹枝就顺着竹根的方向两边生长。哪边的养料充足,哪边的竹枝就生长的粗壮些,竹叶就生长的厚实茂密些,竹稍一般就向哪边弯曲。
说到挖冬笋的经验,就是上面讲到的这些原理,判断竹根走向,判断哪边养料充足,就在哪边刨开土壤,寻找冬笋。竹根一般都不太深,冬笋又都长出一定的长度,清理之下,不久就能找到冬笋。
至于看土壤的颜色,地表的变化,断定具体哪个位置有冬笋,那就只有经验相当丰富的山民才知道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生产队都是外来户,没有自己的竹山,到我感觉学会挖冬笋之后,也曾经到外婆家,跟随表弟到山上挖冬笋,出去一整天,表弟挖到一蛇皮袋,而我却一颗都没挖到。
毛竹的根蜿蜒生长,最前端的部位,和得也如笋状,一样肉质肥厚,味道不俗,越是竹林茂密处,越容易见到,深山人家也常采集食用,山民称为“竹节笋”。
冬笋、春笋和竹节笋,都可以晒制成笋干,山里人每家都会大量晾晒,大量贮存。经验丰富的人家,能将笋干制成透明状,是品质最好的笋干,叫作“明笋”。
到现在,一盘“冬笋炒肉”,依然是餐桌上最好的菜品,一袋“明笋”,已经价值不菲。
竹子的枝和叶,同样是宝,用来生火做饭,是非常易燃的燃料,火焰很大。常被收集起来,当作引火之用。
竹叶还是牛最喜欢食用的饲料,每当竹子砍伐倒地,总有孩童牵着自家的牛,欢快的啃食一阵。
山民家里常常有两种扫把,一把是山里野生芦苇制成的,深秋芦苇成熟季节,芦花飞舞,将芦苇杆带着芦花一起掰回,当地人称芦苇为“疤茅”,这个过程就叫“掰疤茅”。
“疤”是当地方言音译,是被拉扯被刺结的意思,芦苇叶有锯状齿,最容易刺伤手,划破衣服,所以叫“疤茅”。刚成熟的芦苇杆,韧性十足,再长老就脆了。所以“掰疤茅”要及时,刚刚长成还未老时才能编制扫把。
一把芦苇杆整齐的放在一起,从芦花一侧,空出芦花,一根根的有序交织编制,最后再锁口,就成一把扫把。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往往能编制的非常整齐,看起来非常漂亮。
另一种就是用竹枝做成,竹枝有细杈,也分两个方向生长,将一把竹枝按照细杈的同一个方向,有序的叠在一起,然后用竹篾或者铁丝扎紧,也就成了一把好用的扫把。
为了区分,山里人将芦苇编制的称为“茅扫把”,也叫“茅帚”,将竹枝捆扎成的称为“竹扫把”,也叫“叉帚”。山里人说话习惯加哩语,日常口语称“茅帚哩”、“叉帚哩”。
“茅帚”轻便易折,但受不得力,常用来屋里打扫卫生,晒谷时常用来扫掉表面的碎禾叶。“叉帚”粗壮坚硬,能受大力,常用来屋外打扫“禾场”,清除大的垃圾,晒谷时常用来扫拢谷子。
随着技术的成熟推广,现在的竹子用途更广,不但可以制作器具,还能制成工艺品,精美的笔筒,实用的凉席,好看的竹扇,清脆的竹笛,煅烧的竹炭,坚实的竹地板,应有尽有。
奉新素来称作毛竹之乡,据说全国最大的毛竹之王,就生长在奉新的柳溪乡。盛产毛竹的上富镇、柳溪乡附近,以毛竹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企业、工厂,就有二十几家,竹制的地板、工艺品,已经风靡全球,远销国外。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禾场”变成了水泥地,稻谷直接晾晒水泥地上,“晒垫”已经很难见到,再没看到过有谁使用。
山里人家,那些充满劳动智慧、充满丰富想象力的生产生活器具,大都被更轻便、更经济的塑料制品取代。
种田的方式也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插秧改成了直播。曾经农村到处可见,被山里人视为命根子的那些老牛,再难看到它们任劳任怨拉车耕地驮物载货,机耕路上、田间地头再难见踪影。
它们已经被大量的汽车、现代化耕种机器取代,少有的几家见到,也是作为肉牛豢养。
同样随着生产进步物资丰富,山里人也晾晒腌制干制品了,不过有些人却坚持下来,当作了传统美食传承,即使到现在,山里寻访做客,依然能见到各种各样的纯天然纯手工干制品,味道一如当年。
如果你有幸品尝到了,要么说明这家山里人非常好客,要么说明你在他们心目中地位崇高,非常敬重你,因为已经不多见,不是贵客临门,不会慷慨拿出来。
山区除了篾匠,还有木匠、石匠,篾匠主要用竹子编制东西,木匠主要以木材打制东西,石匠则以石头凿制东西,如果说篾匠还是山区独有,木匠、石匠则是遍布天下,打制的东西品种更多,想象力更丰富,也更结实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