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法国加莱海滩遥遥相对的是英国的多佛尔。天气晴朗的日子,海面上没有雨雾,在这里,用望远镜就能看到多佛尔地区海面来往的大型船只,甚至能看到岸上不远处城市的部分建筑的轮廓。
在多佛尔市郊有一幢老式庄园,这座庄园占地很大,在庄园的中心矗立着一座城堡。这座城堡原来属于多佛尔伯爵。但现在,它戒备森严,庄园四周布满岗哨,因为它是美国第一集团军司令的指挥部所在地,在北非战场和英军蒙哥马利元帅并肩作战,并击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的巴顿将军是这个集团军的司令官。
无巧不成书,与之相对驻守法国防线的德国B集团军司令官正是隆美尔。北非沙漠的失利一直让隆美尔耿耿于怀。因为,隆美尔被逐出北非,更多的原因并非指挥的失误。英军牢牢控制着地中海航线的中枢马耳它岛,致使德军油料弹药的补给严重不足。德军的机动性和攻击能力也因此大打折扣。而在广袤的沙漠上,机动性几乎就是军队的生命。
事实上,即使是踌躇满志的巴顿和稳健谨慎的蒙哥马利也认为,北非战役的胜利并不是那么公平。只不过,作为战场上的指挥官,充分利用对手的弱点和发挥自己的长处其实也正是指挥能力的体现。他们抓住了德军的弱点,扭转了北非战局。
现在好了,隆美尔有第二次机会和他的老对手再一次交手。他守护的大西洋壁垒和盟军的战舰将在这里进行一次震撼世界的铁与火的碰撞,这样的强强碰撞必然是折沙沉戟,溶钢化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谁胜谁负,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隆美尔期待着这样的一战,大西洋壁垒是用水泥,钢铁,石块,血肉,以及他的意志而筑成,当然,还有他的多年战争考验的用兵谋略。他经常在望远镜里观察英国海岸线,在那边,他想像着,他的两个老对手也和一样,隔海观望着他。在这样的想像当中,隆美尔充满自信,你们曾经靠着丰富的战争资源,以数倍于我的装备优势把我赶出沙漠,这一次,我们来一次公平的搏杀,我必将把你们统统撵回大海。
但隆美尔错了。甚至他连对手都搞错了。
和所有大战前夕一样,战前上演的是惊心动魄的间谍战和反间战。真正能观察到敌人举动的不是望远镜,而是一双间谍的眼睛。而德国的间谍所有收集到的情报以及空中侦察表明,英美盟军将选择加莱登陆,从而开辟真正意义的第二战场。
登陆加莱,多佛尔地区就一定是英美盟军的集结地。
事实如此,多佛尔海岸一线现在成了一级军事禁区。所有的路口都设有关卡和岗哨。铁丝网密密匝匝,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期间还有流动巡逻兵来往不断。在靠近海岸的每一个制高点,都设置了观察站,密切注视着一切可能接近禁区的对象。
到了夜间,通往多佛尔的公路上更是马达轰鸣,车来车往。即使离公路很远,也能感觉得到各种轻重型坦克驶过引起的震颤。第二天一早,还能看到路面遗留下碾压的痕迹。这些,都是不可伪装的证据。而仔细分析飞机的航拍照片,也能看到海岸上隆起的沙堆,更不用说停泊在港湾的大大小小舰船。而警戒森严的多佛尔庄园里,频繁的无线电波时时刻刻从这里发出。
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了多佛尔就是一个重要军事集结地。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李迪中校接手之后继戴维制造的杰作。
而所谓巴顿的第一集团军也根本就不存在。巴顿将军从北非战役之后,由于他的桀骜不驯,以及和蒙哥马利元帅甚至是丘吉尔首相的正面冲突,虽然没有被解除职务,但实际已经被剥夺了指挥权。巴顿在多佛尔庄园里所能做的,不过是发发牢骚下下棋,他连每天送达的战报都不看一眼。
这和每天忙忙碌碌到处视察战备的隆美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确保大西洋壁垒的万无一失,隆美尔每天都要亲临防线,和他的将军们研究制定和调整防御部署。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为机动后备力量的四个精锐装甲师的布置和反应速度。这是一只隐藏在壁垒之后的铁拳,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确定盟军的登陆方向和地点,这只铁拳完全能够把从海上冒出的海怪打回海里去。如果盟军精心准备已经长达一年多的登陆作战失利,那么,第二次登陆作至少也是一年之后的事了。而一旦解除西线的战备威胁,德国人就能腾出手来,集中兵力把朱可夫重新打回莫斯科墙脚。
隆美尔期待着这场碰撞。
但是显然,未及碰撞,隆美尔已经注定又输了一场。
为这场胜负加注的还有,李迪中校手里的那张王牌。
但是,这天中午,李迪中校收到一份英国军情局专人送来的绝密情报之后,却不由得大吃一惊。
原来,正是玛格丽特在审讯两个被捕的德国特工后得到了这样一个消息,有一个代号为“鞋带”德国间谍在战前就潜入了美国情报机构,并且得到了关于盟军登陆作战的重要情报,但这份情报由于他不能使用密电而未能发出,只能通过人工从他手上获取后再发回德国。他们两个就是为了得到这个情报而来。
玛格丽特在备注里还特别强调,这个叫“鞋带”的德国间谍在发现自己可能暴露的情况下,杀死了一个英国情报官员。但没有来得及处理这个情报官员的尸体就被人发现,不得不抛下尸体逃离现场。
这让李迪中校马上想起了神秘的林德之死。玛格丽特的报告指向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克拉克。但是,李迪中校非常清楚,在准备暗杀林德的整个过程中,克拉克一直呆在一艘美国战舰上。这是戴维以防万一行动失败而采取的特别保护措施。即使林德不死,他也不可能见到克拉克。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林德是这个人所杀死,那他为什么要杀死林德,林德又掌握了他什么秘密呢?林德之死,让所有的线头就都断在了他的身上了。
李迪中校叫来了克拉克,在看了那份备忘录之后,李迪问他,除了林德之外,他还有没有听说过任何关于其它德国间谍潜伏在美国情报机构的情况,那怕是一丝一毫的信息,甚至是道听途说,都可以。
事关重大,克拉克想了又想,还是摇了摇头。
李迪中校摊了摊双手,既然如此,那么也没有什么好问的了。
克拉克走到门口,站了一站,好像想说什么。
“说吧,克拉克。你是不是想起什么了?”
克拉克听到李迪还是这么问,就又摇了摇头,说,“很久没见到戴维了。”说完这话,又补充了一句,“我知道我不该问。”
“其实没什么,戴维上校去了太平洋,麦克阿瑟将军在考虑亚洲战场的反击。他需要戴维的帮助。”
克拉克也摊了摊双手,表示其实他无意知道这些,然后转身走了。
李迪不知道,如果克拉克面对的不是李迪,又如果李迪不是这么问他,那么,他想说的是,林德会不会没死?
克拉克是这么想的,克拉克见到林德的第一个念头是,必须除掉他。那么,林德也可能会有同样的想法,除掉克拉克。
但是,林德随即发现他找不到克拉克了,不管他动用任何手段都找不到克拉克的一点踪迹。这说明什么,说明克拉克有更隐秘的手段,这样一来,林德就在明处,而克拉克在暗处。身为间谍,林德自然知道,来自暗处的威胁,那种完全无声无息的威胁,你是不可能逃得掉的。
实际上,林德应该感觉到了对他的监视,那是戴维为了观察他而布置的。他无处藏身。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有一个结果,死。
而一旦选择了死,却又有了两种可能,死和佯死。
虽然相处都不长,打交道的次数也不多,但经过专业训练,又有丰富经历的克拉克能判断得出,李迪中校是一个思维缜密,行为谨慎之人,他相信他看到的就是林德的尸体,绝对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动脑筋。在这点上,戴维和他却是大不相同,戴维富于想像,善于推理,克拉克的这种猜想,必定会激起戴维极大的兴奋。
同样,克拉克不知道的是,戴维所以推荐李迪中校接手,正是因为李迪的稳重和谨慎。戴维不想在他走后,出现任何差错。毫无疑问,如果只是这样,李迪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