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上我们说到了心理学,心理学分好几种,普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在我们面多这么多心理学的时候我们看了会头痛,在心理学的世界里还有一门是读心术,我们要看一个人,是从他的眼睛里看,通常,有一种是在寂寞的人眼里,世界是活的,这个
换句话说,在侦测‘某件东西是否有生命’时,人们变得更加敏感,这反映出他们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社交机会,希望能够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主要研究者、达特茅斯学院心理学家Katherine Powers解释道。
Power表示,这项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于面孔识别、想法识别、社会交流机制和原理的了解,而且还对研究新时代下的“新关系”,诸如人类与宠物的关系,人类与虚拟世界人物的关系(译者注:例如动漫、电脑游戏中的人物),人类与科技产品的关系(译者注:例如手机、电脑、机器人之类),提供了新的思路。
社会联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觉到处于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之中,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当人们感到与他人的社会联系变少了的时候(即“社交疏离”),会迫切地尝试重建社会联系。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关注他人和被他人关注的本能,”Powers说,“我们想要知道,这种本能如何影响最基础层面的社会性知觉(social perception),即判断一张人脸是否是真人的脸(译者注:如果判断为真人的话,就意味着对方是潜在的、可以建立社会联系的对象)。”
研究人员运用电脑技术人工合成了一系列“脸”,事实上,这些“脸”是从假人的脸(塑料娃娃)到真人的脸的连续递进,换句话说,“脸”的真实程度从0%到100%不等。研究人员同时制作了男人的“脸”和女人的“脸”用于测试。
30名大学生参加了实验,实验中,他们被随机展示不同真实程度的“脸”,然后被要求判断这些“脸”是真人的脸还是假人的脸。之后,他们还填写了一份问卷,问卷中含有诸如“我希望别人接受我”之类的题目,用于测量被试对建立社会联系的渴望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越渴望建立社会联系的人,在判断“脸”是否是真人的脸时的阈值越低,换句话说,他们越容易将“脸”判断为真人的脸。
为了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研究人员进而开展了第二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操纵了被试对社会联系的感觉。
第二个实验中,另一群大学生被试首先被要求填写一份“人格测量问卷”,接着,被试得到了研究人员提供的、所谓的“测量反馈结果”(实际上这些“反馈”都是事先编好的,并且随机分配给被试)。一部分被试被告知,根据“结果”,他们在未来会茕茕孑立,注定孤独一生,另一部分被试被告知,根据“结果”,他们在未来会朋友遍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最后,这些被试参与了判断“脸”实验。
与实验预期一致,相比被告知“会有许多朋友”的被试而言,那些被告知“注定没朋友”的被试,在判断“脸”时,更容易将之判断为真人的脸。
过去的研究显示,人类在判断“脸”的真实性的时候,通常会格外谨慎。但是,这项研究发现,人类判断“脸”的谨慎程度会受到建立社交联系渴望的影响。
“本研究揭示,人类对于人脸的感知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Powers说,“哪怕两个人看到的是同一张脸,他们对于这张脸是否是属于真人的脸、以及与拥有这张脸的对象建立起社会联系是否值得的判断也是不同的——人们的判断力会受到其当下的社会联系程度和未来社交动机的影响。”
“我觉得,人类在诸如‘脸孔识别’之类的基础社会感知能力上,都会受到社会联系的影响,说明了社会联系是人类的最本质属性之一。”Powers补充道,其实我们也可以看见,每当睡觉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是活的.............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