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董卓替卢植

张角病倒对于征讨冀州黄巾的官军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现在汉军人人都在诅咒张角赶紧归西,只要张角一死,则黄巾贼再无翻身之日。

俗话说“趁他病要他命”,北路讨伐统帅卢植抓住时机,率领八万官军主动对三十万冀州之敌发起攻势,打得冀州黄巾节节败退。

北路官军一月之内取得五战五胜的光辉战绩,破敌近十万。最终将张角张梁兄弟围于广宗,困张宝于下曲阳。

长社一战是大汉命数的一个转折点。官军从此转败为胜,转守为攻。朝廷各路大军受此鼓舞士气大振,在北东南三个战场上逐渐掌控了战争主导权。

灵帝坐镇皇宫,天天都收到喜报,心情自然好得不得了。后来听说贼首张角被困孤城后,更是喜不自胜。

灵帝对张角的恨是发自内心的,这也难怪,张角引发的黄巾暴动差点颠覆了整个东汉王朝的统治,说白了就是差点让灵帝失去过穷奢极欲的生活,这还得了?

头脑简单,四肢却不发达的灵帝亲自拟旨,令卢植一月之内攻破广宗城,务必生擒张角,否则胜也有罪。

灵帝已经盘算好了,绝对不能让张角一死了之,必须让他尝尽人间极刑后再处死,用以震慑天下宵小。

封建社会真正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何况发话的还是当朝皇帝。卢植接到圣旨后,虽倍感艰难,却丝毫不敢懈怠,连夜制定了作战方案。

之后的一个月之里,卢植每战必亲临城下,鼓动大军疯狂攻城七次,但每次都以惨败收尾。一来广宗城乃贼人巢穴,城内驻扎的黄巾军多达十五万,粮草军械储备齐全,二来在起义之后,张角就有意将广宗作为自己的临时都城,所以花了大量精力修建广宗城池。

官军一月之内付出了近两万余人的伤亡,硬是攻不进去。卢植虽然是个死忠分子,但看到手下兵将伤亡如此惨重,也不忍心再发动毫无意义的攻城,便冒着抗旨的风险,擅作主张停止进攻,转而采取围困的方式,想把城内的黄巾军饿死困死。

当然,官军攻城期间,城内黄巾军也曾仗着人多出城交战,但非常不幸地是,卢植仅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诱敌之计便令两万多黄巾贼永远闭上了眼睛。之后,广宗城内的黄巾军再不敢出城与官军交战。

要说在这种敌多我少的情况下,就应该避免正面对抗。卢植采用的对峙方法应当是十分妥当的,但是灵帝给的一月期限很快就这样过去了,官军依旧被挡在广宗城外。

灵帝这些时日连后宫都去的少了,他一直关注着冀州战事,就是想第一时间里看到张角被活捉的奏章。但一个月过去了,广宗战事还没分出高下,灵帝就有些不高兴了。

看在卢植是朝中老臣的份上,灵帝并没有公事公办治卢植的罪,而是再次颁下严旨,催促卢植加紧用兵,早日攻克广宗。

远在冀州的卢植在接到灵帝的第二道圣旨后,整天忧心忡忡。有道是皇命难违,何况他已经违抗过一次了。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卢植又试着强攻了两次广宗城,但最后都在敌人顽强的抵抗下宣告失败。

转眼间一个月又过去了,广宗城依然掌握在黄巾军手中。卢植深知上次灵帝没降罪于他,是看在他年事已高的份上。这一次的违旨行为必然会使灵帝震怒,罢官入狱在所难免!

灵帝本来是想赶在自己寿辰前结束黄巾叛乱的,但不知前线的卢植是怎么搞的,从两个多月前包围张角于广宗起,冀州战事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北路官军还白白损失了近两万士兵。

说实话,此时灵帝对卢植在冀州的“消极”表现很失望。恰逢朝中有人弹劾卢植,说他久攻广宗不下,实是想拥兵自重。灵帝看了折子后也不大放心卢植,于是派出黄门左丰前去督军,实则为了悄悄调查卢植,看他有没有二心。

左丰从雒阳一路急赶到广宗城下,凭着圣旨进了北路官军的中军大帐,并当众宣读了灵帝的旨意。大意就是灵帝对卢植在冀州的表现非常不满,朝中有人弹劾他玩忽职守之类的。

卢植跪在地上,听得是大汗淋漓,最后磕头发誓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没有丝毫异心,泣拜恳请使者明察。

其实左丰到冀州后,并没有直接来见卢植,而是非常尽职地一路打听卢植出征以来的情况。等他到达广宗时,早就打听清楚了卢植的行为作风。所有情报显示卢植这个人是好得没法挑剔,总之是深受军民爱戴。

作为一个宫中老黄门,左丰自然不会和卢植这种朝中大臣有什么瓜葛,当然也不想为难这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儿,但有一点是左丰平生非常坚持的,那就是好处该捞还得捞,对象不分青壮老幼。

卢植作为一军统帅,在中军大帐叩首恳求,倒是让帐中诸将颇为感动,众人纷纷为卢植求情。

左丰多少也算是个官场老手了,他当然清楚像卢植这种军中老将不是他能惹得起的,于是假装为难道:“卢中郎啊,老奴也知你一片忠心,但朝中那些人一口咬定你是在拥兵自重,说你压根就不想剿灭张角一伙贼人,陛下他最近受惊不少,这才让老奴来军中看看。你看,现在这情形真让小人感到十分为难啊!”

卢植虽混迹官场多年,但对为官之道的理解并不深刻,或者说他不想去深究。如今听了左丰的一席话,他根本没理会到左丰话中的意思,还跪在那儿一个劲儿地磕头泣述。倒是卢植身后的众将有些听明白了,这左丰分明是在拐着弯地要好处嘛!

左丰见卢植对自己的暗示无动于衷,以为这老头儿只是一时没反应过来,于是更加直接地说明了来意:“卢中郎,下官奉陛下之命,一路长途跋涉才到了这凶险之地,难道你就没有什么好表示的吗?”

左丰说完还故意用左手比划了一下钱的手势,哪知卢植压根儿视而不见,还在那傻呼呼地磕头求情:“使者明察,末将确实是一片赤诚忠心,绝没有半点私心啊!”

左丰闻言眉头微皱,心道这老家伙还在跟我装傻充愣,当即怒吼道:“好你个卢中郎,你未免欺人太甚了。本官已经如此暗示于你,你竟敢无视本官好意,那咱就等着瞧吧,哼!”左丰说完就气冲冲地甩袖离开了中军帐。

左丰离开后,副将才急忙上前扶起仍然跪倒在地的卢植,好言劝说道:“老将军,这左丰方才分明是在向您索贿,今天您这般直接地拒绝了他,恐怕他不会放过您的。”

卢植缓缓站起身来,拍了拍膝盖处的灰尘,摇头叹息道:“呵呵,我岂能不知左丰之意?但如今营中将士每日尚不能饱食,军中钱粮亦无富余,我哪还有闲钱给他呀?”

副将听了卢植的话,望了望左丰远去的身影,也不禁叹起气来。果不其然,左丰回到自己的住所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灵帝写了一封检举卢植不轨的奏章,其中内容自然是专揭卢植的短儿啰。

半月之后,灵帝再次发来圣旨,将卢植革职查办,押回雒阳接受审训,并擢升并州刺史董卓为中郎将,接替卢植主持冀州战事。

可怜的卢植空有满腔的报国热情,却惨遭奸臣陷害,不幸受绑问罪。董卓凭着私下向大臣行贿,抢了卢植的饭碗,坐上了北路讨伐军统帅的位子。

春风得意的董卓赶到冀州后,二话不说就将卢植在军中施行的那套以困代攻的方略通通废除,随后疯狂驱赶士兵攻城,妄想以此吓破敌胆,逼其开城投降。结果……结果自然是广宗城岿然不动,官军的伤亡数字却在急剧升高。

数日过后,广宗城内的张梁趁官军攻城疲弊之时,突然率军出城与官军决战,打得董卓军大败而归。若非副将拼死相救,董卓在战场上险些被张梁杀死。

惨败回营的董卓正好遇上率兵来投的刘备,一问之下得知刘备没有官职,心情极坏的董卓当即命亲兵斥退刘备。

关羽见董卓竟敢对大哥如此无礼,气得就要挥刀斩杀董卓,幸被刘备及时制止,否则一代枭雄董卓就要提前退出历史舞台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明争暗斗第七十七章 卧榻之下有虎狼第一百九十九章 箭射诸侯旗第二百三十八章 饿马提铃第八十二章 天马急电第二百三十二章 百姓为重第一百九十一章 擒保华雄(一)第一百七十七章 家国天下第五十五章 英雄楼与英雄庄第一百三十一章 背后的算计第九十四章 公私难分第二百五十六章 白马骑的覆灭(三)第六十六章 全面改革第六十五章 为民作主第一百九十四章 飞将之威(一)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擒张梁第二十七章 左右难逢源第一百三十六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一)第二百零五章 断后人选第七十七章 卧榻之下有虎狼第二百三十九章 力夺王旗第七十一章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第二百四十九章 雁门关绞肉机(二)第九十九章 京师血案(一)第九十八章 龙颜大怒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擒张梁第二百六十九章 计死人活第九十章 有美来访第五十八章 老奸巨猾第九章 单骑平山贼(二)第三十四章 至友与宿敌第一百四十三章 再见,雒阳第二百一十二章 裸衣大战(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曹操借刀(一)第六十一章 见义勇为第一百三十章 刑场上的挑衅(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百姓为重第四章 河间扬名(一)第八十六章 别阳涧大战(二)第六十六章 全面改革第四十七章 自露马脚第三十九章 大局为重第五十一章 内忧外患第五十七章 白马义从第二百五十九章 那一刀的风情第二百七十七章 尘埃落定第二百五十七章 一败再败第十八章 许家归顺第九十章 有美来访第五十六章 白马将军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虎”气节第二百零三章 马超救父第一百六十二章 鹬蚌相争(一)第二百二十八章 儿女情长第八十四章 我自岿然不动第九十章 有美来访第七十一章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第二百零二章 形势逆转第一百六十九章 助纣为虐第二百七十二章 “毒士”用计第二百三十四章 火烧云中(一)第二十四章 殿前显神通(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雁门关绞肉机(二)第三十八章 请君入瓮第十二章 北地情怀第一百一十七章 张角病逝第二百五十一章 尽忠职守第十八章 许家归顺第一百五十六章 君臣一诺第二百六十一章 借刀杀人(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李肃说降第一百零八章 枭雄本色第一百七十七章 家国天下第十三章 挪碾盘分肉第十章 甄府访田丰第二百七十三章 平城密约第四十章 仁义服乌桓第二百五十章 战争升级第一百二十章 文姬探病第一百七十四章 尔虞我诈(一)第二百二十三章 群英会(一)第一百三十九章 董卓二挂帅(一)第九十六章 密谋造反第二百三十九章 力夺王旗第二百五十八章 刘备的心计第十二章 北地情怀第二百四十七章 疯狂的报复第一百一十章 董卓替卢植第六十二章 张飞拳打富家子第一百九十七章 飞将之威(四)第九十四章 公私难分第一百章 京师血案(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灵帝托孤第九十九章 京师血案(一)第一百零三章 英雄可当重任第七十九章 初到乌桓第十五章 桃园续佳话第十九章 论儒惊四座(一)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