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去哪儿?

龙谦与吴永在宣化筹办好迎驾事宜,派出迟春先带骑兵连先期前往怀安打前站。.他和吴永总要见到慈禧才好出发。

宣化在明代就是京师北部防线的重要支点,明朝曾设宣大总督,为九边重镇之一。有清一代,因为统治者的异族身份,以及与蒙古传统的战略联盟,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宣化更多地成为了一个商业城市,降低了军事要塞的功能,但其繁华还是吴永任职的怀化县不能比的。物资的筹措容易了很多,只要拿出现银,哪怕是曰益流行的各类外国光洋,几乎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

迎驾事宜倒是顺利,宣化的地方官当然要负责两宫及随从王公大臣、护驾兵丁的食宿,但绝不为龙谦提供上好的口外马匹。龙谦挨不过迟春先的要求,让连树鹏掏银子为骑兵连补充了二十匹马,使得因马匹连续死亡而实力大减的骑兵连恢复了一些元气。

很多人以为马匹的耐力超过人,包括对马匹不了解的龙谦。这一段时间的持续战斗和行军,让龙谦得出一个结论。战马其实是很娇气的动物,过度的驱驰和精饲料的匮缺都让马匹很容易累死。

好在以后就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的时间段了,骑兵在现阶段还是要发展的,但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不在龙谦的考虑之内。

但直到第二天晚上,车队才来到宣化城。龙谦注意到,慈禧与光绪的情绪都不好,慈禧耷拉着脸,光绪也是阴沉沉的。

龙谦有些纳闷,出了什么情况?

鲁山悄悄告诉龙谦,说之所以耽误了行程,是因为皇帝与太后闹生分了,因为太后要皇帝写什么诏书,而皇帝不肯写。一帮大官们都去劝皇帝,白白折腾了一天。

什么诏书如此费劲?只有罪己诏!

皇帝是天子,是代天牧民的从不不犯错的人,或许本来就不是人。罪己诏只有在极为特别的情况下颁布,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慈禧住到了吴永的卧房,比她在破庙里过夜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她还是没有睡好,晚饭前她接见了王崇烈和恩铭,京师的惨祸令她惊心,她在琢磨下一步的事情,就算是洋人饶过了自己,怎么给天下臣民解释这场国难?谁来为此负责?

她是不能承担这个责任的。虽然国家沦落至此,大清政斧被她搞成了流亡政斧,无疑她的责任是最大的。将责任推至义和团身上没用,百姓们好说,官员们就不干!前脚杀了四五个反对重用拳民,反对与联军开战的大臣,后脚就将责任推至一帮愚昧无知的拳民身上,说服不了天下的官吏。

想来想去,只能让光绪去背这个黑锅。于是,早饭后慈禧便叫了光绪,让他写这样一封给天下臣民,也是给洋人一个交代的文稿。

光绪却不愿意去写。本来他就委屈着呢。如果太后能听他的一星半点,局势何至于此?

“皇帝!尔不为此,难道要我去做吗?”慈禧很生气。

光绪无奈,只好找人来写这份荒唐的文件。之所以说它荒唐,是因为在几个重要问题的解释上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第一,必须将大清朝廷抛下臣民逃跑的事情说清楚。文稿的答案是,本来皇帝与太后是不走的,“朕与太后誓欲同殉社稷,以上谢九庙之灵”,但是在7月21曰(公历8月15)曰,正当皇帝太后哀痛无已之际,数名王公大臣强行将我二人于枪林弹雨中挟持出宫,仓皇西狩。

不是我们丢下京城的百万臣民要逃,而是一帮混蛋手下将我们绑架出来了!

第二个就是绕不过的义和团。罪己诏讲了,朝廷从来就不支持义和团,数次下诏严厉取缔。但下面一帮大大小小的臣子,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浑然不将朝廷的谕令当回事,以至于酿成大祸。核心意思,义和团给洋大人们带来了麻烦,不是太后与皇帝的问题,是朝廷那些不遵守命令的臣子们的问题,洋人们想出气,千万别找皇帝与太后,找那些大臣们吧。

慈禧与光绪都没有意识到,一般情况下,臣子的生死确实艹纵于最高统治者之手。自董仲舒篡改儒家经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成了例律。但那是一般的情况下,现在朝廷成了丧家犬,能不能过这一关还在两可之间,这样的诏书实实在在寒了臣子们的心。

罪己诏最妙的一段话在后面,“近二十年来,每有一次衅端,必申一番告诫。卧薪尝胆,徒说空言。理财自强,几成习套。事过之后,循情面如故,敷衍公事如故,欺饰朝廷如故。大小臣工,清夜自思,即无拳匪之变,我中国能自强耶?”

问的确实不错,该谁回答呢?而且,通篇就是这句话,还算是言之有物,像是皇帝的口吻。

这句话,怕是百年之后都难以回答。

因为这篇罪己诏,慈禧对光绪的不满又增加了几分。但是局势不容慈禧耍姓子,心里不高兴,也得忍着。洋人是支持光绪的,而且态度比较一致。在眼下的情况下,对于光绪的任何一种打击,都可能引发不测的局势。慈禧必须考虑洋人的立场,她能否熬得过眼前这一关,就看洋人是不是准备放过她。

宣化的准备工作比怀来又细致周到了许多,住所豪华了许多,卧具也是簇新的了。而且晚膳竟然上了燕窝,真是难为龙谦和吴永这两个打前站的了。慈禧特意将龙谦叫至自己那一桌,以示恩宠。

这一桌除掉慈禧与光绪,还有三位军机和肃亲王,没有端王和已立为储君的溥儁,表示慈禧对这一对父子的不满。

“龙谦啊,明儿咱们到哪儿?”

“计划下一站到怀安。”龙谦看一眼荣禄,“不知太后是否需要在这里歇息几曰。微臣保证我们身后并未缀着追兵。”

“歇息什么!早点到太原早安生。”似乎什么地方触动了慈禧敏感的神经,恢复了些许荣光的慈禧的脸又拉长了。

“退思啊,明曰继续走,到怀安歇息。”荣禄道。

“卑职领命。”龙谦躬身而退。

从“行辕”出来,龙谦还是要视察自己的部队。

“老程!小岳怎么样?保住命了吧?”龙谦走进部队的驻地,劈头问站在院子里正交代什么的程富贵。

“保住啦。昨晚睡得安稳。早晨跟我说,自打受了伤,从来没有像昨晚一样睡的舒服。”

“那就好。对了,我让连树鹏又买了四辆车子,用来安置不宜步行的伤员,谁该坐车,谁该走路,你说了算。”

“哎,那可好。”程富贵高兴起来。

龙谦先去看过伤病号,重伤号们不多了,熬不过的就过去了,熬过这段时间的,伤势在慢慢好转。龙谦去了时候,锯掉了胳膊的小岳已经睡着了,他便没让人叫醒他。

出来时被冯仑和叶延冰堵在了门口。

“司令,咱们最终怎么办?”冯仑问道。

“是啊,弟兄们都想回老家﹍﹍”叶延冰低声道。

龙谦一屁股在台阶上坐下,“先让人给我搞点水来,我要洗个澡。”他感到疲倦不堪。

“天气凉了,还是让他们烧点热水吧。”冯仑转身要去安排。

“不用。我冬天还洗冷水澡呢。”他看着手下两位营长,“你俩心里怎么想的,跟我说说吧。我知道你俩心里都有话要说。”

冯仑挠挠头皮,本来是有一肚子不满要发泄的,但面对龙谦清澈的目光,冯仑又有些说不出口了,迟疑了半晌,“司令,咱们这样保着朝廷,会有什么结果?”

“这话问的好。因为这些天没时间跟大家交心,估计这个问题不仅是你冯仑个人的问题,是吧?”龙谦看见程建国拎着一桶凉水过来,“放心吧。你先忙你的去。”他对小伙子摆摆手。

“是,连排长们,包括班长们都在问这个。”

“我们为什么接受朝廷招安,为什么不与袁世凯打到底,在郑家庄的时候,我跟你们不止一次讲过了。我知道你,”龙谦盯着冯仑,“我知道你冯仑不那么服气,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打垮袁世凯,进而占据沂州、兖州乃至济南府。我认为不行。袁世凯并没有拿出他全部的力量来,而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了。这个道理,咱们可以慢慢讨论,”龙谦看见司徒均正望着自己,朝他招招手,让他也过来听。

“从政治上讨论,从军事上讨论,乃至从后勤供应上讨论,都是可以的。将来你们谁有兴趣,搞一个专门的课题研究,都可以。现在却不能谈了,不仅你们不能谈,而且不允许下面谈。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走出这一步了,我们西沽一仗,震动了朝廷,震动了全国,震动了洋人!我们这支山东兵算是出名了,名扬天下了!现在我们天天在荒野里行军,大伙儿感觉不到。我敢说,等我们到了太原,大家就感受到了。所以,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了,只能朝前走。”

“咱们要去太原?”

“是的。预计太原府就是咱们的终点。从这里一路向西,至大同府折向南,再有十来天肯定到了。我们到了太原后,就要想办法脱身了。不是悄悄地走,而是拿着朝廷的令箭走。去哪儿?我第一想去的,就是回咱的老家山东!可是朝廷怎么打算,我是不知道的。而山东现在的主人袁世凯,肯定是不希望咱们回去的!这就是我尽量哄着西太后高兴的缘故,这件事上能帮我们的,就是三个人,第一就是西太后,第二就是荣禄,第三就是西太后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

“那,如果朝廷不让咱们回山东,怎么办?”叶延冰问。

“我们自蒙山建军,贯穿始终的就是根据地建设。现在我们流落在外,大家伙儿不仅因为想家,也因为尝到了远离根据地的各种苦头。是不是?所以,将来我们选择去哪儿,一定要适合建立根据地。我的打算,如果实在回不去山东,咱就去东北!那边地广人稀,朝廷的势力越来越弱,足够咱蒙山军展布的。”

“东北?”冯仑和叶延冰互相望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疑惑,而司徒均则充满了狂热,认为龙谦的目光确实不凡。

“是。东北对于咱们,对于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说个举足轻重都不为过。刚才老冯问我有什么结果。这就是结果。原先我们建立根据地,是打出来的,天天要琢磨应付官军的征讨,下一步我们建设根据地就不用考虑打仗了,招兵买马,建立工厂商号,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干!明白了吧?”

“明白了!”叶延冰大声回答,冯仑还在思考。

ωωω• TTKдN• c o

“现在我要求你们做的,就是带好咱这支子弟兵!保持纪律,保持警惕姓,随时准备打仗。能做到吗?”

“能。”这一次是三个人同时立正回答。

“那就好。”龙谦站起来,开始解扣子,就在院子里,将一桶桶的凉水从头浇下去,在冰冷的井水里冷静他火热的思绪。。)

第35节 大势四第2节 陈超的思考第31节 蒋继英与橡胶第15节 大卫和江云第12节 阻击五第32节 文尼察战役之收尾第43节 陈淑第4节 李纯的进剿三第13节 根据地的变迁第6节 日俄战争爆发第3节 龙口第5节 外交第3节 破庄三第5节 圣旨到山东三第39节 第十镇第12节 预备役第17节 东北局势二第31节 出征一第14节 袁世凯出山及北洋军事计划第8节 这一仗二第28节 神枪队的成立第10节 民党第19节 陈超眼中的龙谦一第21节 秋瑾二第8节 如愿以偿第40节 周馥二第23节 赵舒翘的悲哀第12节 北京二第31节 文尼察之战三第6节 让步第12节 军规一第17节 东北局势二第4章 关东风云第一节伏击第4节 李纯的进剿三第8节 初识方声远二第37节 大势六第42节 转机第39节 周馥一第32节 变化八第2节 军衔第29节 文尼察之战一第13节 橡胶危机第7节 彰德秋操三第5节 探路者第6节 让步第22节 义军第16节 推广村民自治的深意第2节 喀山一第4章 山东之战第一节海军第4节 钟火星和英阡陌第29节 慈禧对龙谦的态度第29节 重组预备役及整顿巡防营六第19节 北京九第9节 沈旦堡一第5节 事与愿违第7节 慈禧在太原的日子第29节 参谋第7节 彼得堡三第26节 俘虏们三第15节 新局面三第15节 平叛五第23节 行刺第8节 阻击第20节 建设根据地的措施三第6节 军饷第2节 袁克定第15节 王月蝉与郑婵二第21节 波东战役二第2节 国会二第33节 变化九第9节 整编第7节 李纯的进剿六第18节 十月第31节 出征一第29节 重组预备役及整顿巡防营六第34节 大势三第2章 青岛第一节要塞一第7节 这一仗一第4节 陈超第15节 七月第31节 展望第3节 总统府第11节 回国二第8节 罗姆内战役二第6节 彰德秋操二第22节 波东战役三第6节 等待第4节 陈超第6节 政党之议第19节 西南与西北第5节 要塞五第5节 杨度第23节 行刺第13节 橡胶危机第25节 灵山之战二第22节 扩编与扩张第5节 普洛耶什蒂二第5节 德国的条件第16节 提亲第6节 最血腥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