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来到山东的,除了梁家之外,还有章泽忠的弟弟,章致远的次子章泽义,所以最高兴的并不是章泽天,而是七婶古氏和仍旧在书院读书的章泽忠。章泽义失踪了近一年,古氏母女二人对于能够找到他已经渐渐不抱希望。这次白信受章泽天派遣出去寻找,大概也是最后一次专门的寻找了,最后竟然真的把章泽义找回来了,令母子二人欣喜不已,当天便抱着章泽义哭了一大通。
古氏与章泽义母子重逢,自然是一件大喜事,梁夫人得知此事之后,当即退下手腕上的一只羊脂玉镯子作为贺礼。这东西送给章泽义这样的毛头小子有些不伦不类,但是此时梁夫人身在逃难之中,手边实在没有更合适的东西可以送,便说给章泽义将来订亲时当礼物。
这镯子贵重,古氏有些不知是否该收下,最后还是章泽天作主收下了。古氏家本来并不富裕,此时有了那个服装厂,才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对于玉镯这样的礼物也不再过于重视,这已经算是她家可以承受的礼尚往来的礼物了。
章泽天最终还是在庄子里面多陪了梁夫人一天,第三天返回港口的时候,不仅章媛和成静雅仍旧跟他一起,徐英和梁竹影也跟他去了港口,同行的还有七婶家的堂妹章林音。梁竹影就是梁小姐的闺名。
自从在春节后被章泽天从县衙大牢救出来之后,章林音便与母亲一起住在章家大宅。当时章媛和成静雅住在一起,章林音便理所当然地与她们住在了一起。后来章媛与成静雅去了港口,章林音一个人住在章媛的院子里便一直孤孤单单的。这次梁竹影和徐英的到来,让章林音很是高兴了一阵,以后总算有伴了。
只是章媛和成静雅要去港口的时候,徐英的心里却不舒服。成静雅与章泽天的关系一直是她心中的一根刺,虽然经过章泽天的一番解释,此事暂时揭过了,但是成静雅与章泽天相处那么融洽的样子总是在她心里挥之不去。于是在章泽天他们出发之前,她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跟章泽天一起去港口。
梁夫人对于徐英在这个时候就追着章泽天去港口,总觉得于礼不合,却也拦不住她,只好听之任之了。不过梁竹影和章林音也起哄要一起去,她反倒放心了不少,那边既然有安全的院子给这群女生住,大家在一起反而更好。
章媛和成静雅帮章泽天做事是做熟了的,到了港口技校之后便给三个新来的姐妹分派了工作,开始就是编写教材和思想教育读物,后来也开始慢慢参与到教学和其他一些工作中去,忙起来之后反倒使生活更加充实了。
港口的事情一切顺利,章泽天又动了去南通的心思,听说那边的港口和商业中心的规模相当大,他总想亲自去看一看。江浙一带是大文朝最繁华的地区,经济也最发达,将来也是他经营的另一个重点地区,不去看一下他终究是不放心。
只是事情总不按个人的意愿发展,意外的事情总会发生,他最终还是没有赶上南通分号的开业。
就在章泽天再次准备出发之前,几波商船的先后到来打乱了他的计划。
最先到的是来自广东的一艘商船,船主章泽天也认识,正是当初卖玉米种子给他的佛山商人张敬尧。
张敬尧是最早拿到章泽天的采购目录的商人之一,当初他在澳门认识了章泽天之后,对这个年轻的同行相当佩服,便一直想找机会到山东这边跑一趟。他刚刚开始从商,还没有相对固定的路线和商品,第一次跑马尼拉航线,他的经验不足,赚的并不多,只能说是小有收获而已。但是他给手下船员舱位作为薪水的做法实际上与股份制有些类似,倒是充分调动了手下水手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水手们的热烈欢迎。
那次返回广东之后,张敬尧回家乡休整了一段时间,此时天气已经入秋,他便趁着偏南的风向尚未改变,跑到山东这边来碰碰运气。
因为广东那边基本没有人熟悉北方的需求,张敬尧不敢随便乱带货物,只是按照章泽天留下的商品需求目录采购了一批生铁和造船用的柚木运了过来。另外运过来的就是来自印度的棉布和黄麻,这些都是章泽天特别提到过的必需商品。
张敬尧船上的船员们,这次多数都接受了他的劝告,并没有乱带货物,而是参股到他的这些大宗货物之中,只有那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田麻子,仍旧我行我素,再次运了一批陈皮过来。
除了货物之外,张敬尧还为章泽天带来了一批特别的“商品”。他从澳门帮章泽天招募了十几个流落在那里的欧洲工匠过来,另外还有两位天主会的传教士也搭乘他的船来到了山东。
章泽天对张敬尧的到来极为高兴,按照承诺的价格收下了他带来的全部货物。这些物资基本都是此时青岛建设急需的,当然不会有关税什么的了,只有田麻子带来的陈皮,作为非民生必需品,被征收了一成的关税,不过仍然让田麻子赚了个对翻。
铁料和木材虽然受欢迎,利润毕竟有限,与张敬尧期待的利润还有差距。不过棉布和黄麻的利润倒是可观,也算是弥补了一些。其实最令他欣喜的还是在这里看到的可以贩运回去的商品,虽然这些东西他多数都没有见过,却不妨碍他能看出这些货物所能带给他的收入。
火柴、罐头、铁器、淡水发生器、成衣……有些货物是这里独有的,比如火柴与制淡水的设备,还有罐头等等,只要能够找到买家,就能卖出大价钱。另外一些货物并不是别处完全没有的,像铁器和成衣鞋帽等等,但是其精美和廉价程度绝对令人心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出产的铁器,来自铁器之乡佛山的张敬尧算是铁器的行家了,可也正是这个行家的身份,才令他对青岛出产的这些铁器更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