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悬釜而炊 汉人自强

蜀郡,是益州诸郡中最富庶的一个郡。

单单从经济方面来说,蜀郡的富庶程度并不弱于中原任何一个大郡。

天府上国,本质上赞颂的便是蜀郡。

经济上的鹤立鸡群,造就了蜀郡在大汉中特殊的地位,而蜀郡所代表的政治意义,更让蜀郡在益州诸郡中有种超然的地位。

蜀郡的治所为当今大汉的都城成都。

经济与政治地位上的超然,势必会让蜀郡成为当今大汉无数文人学子心中的向往之地,这也让蜀郡成为了当今大汉的文化中心。

作为大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中心的蜀郡,无疑是大汉的命门所在。

而每当大汉遇到危及国祚的险阻时,蜀郡也常常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来帮助大汉度过眼前的难关。

现任蜀郡太守的是杨洪。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

杨洪是益州有名的名士,早在刘璋时期,因为自身的名气,杨洪就历任益州诸郡吏。

这段经历让杨洪积累了丰富的理政经验。

后来刘备夺取益州后,犍为太守李严任命杨洪为功曹,可由于李严与杨洪政见不合,杨洪便主动辞去功曹职务,摆出一副要隐居的态度。

李严虽不喜杨洪违逆他的决定,但忌惮于杨洪的声望,后面还是将杨洪推荐到州府,让杨洪去诸葛亮的座下任职。

若只有这些经历,杨洪充其量只能算上一个有些臭脾气的益州名士,但随后发生的一件大事,改变了杨洪的人生轨迹。

那一年,汉中之战爆发。

汉中之战进行到中期时,法正为扭转局势向刘备提出了奇袭定军山的计策,刘备在去信与诸葛亮商议后,最后下定决心采取这个计策。

可奇袭定军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难。

要想从剑阁到达定军山,要连续翻越十多座山峰,那十多座山峰皆是常年人迹罕至之处,根本就没有成型的道路可供大军行走。

更何况法正不是想让数名军士翻山越岭,而是要让数万大军!

这其中所蕴含的难度,比跨越十条子午谷还难,对益州造成的后勤压力,也根本是难以想象的。

饶是诸葛亮,当时也对这一件事感到愁眉不展,他特地将此事询问杨洪。

当时杨洪的回答是:“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这句话透露出杨洪坚定的态度,而他也不是口嗨党。

在之后的日子里,杨洪利用自己在益州的声望,利用自己非凡的理政才能,硬生生协助诸葛亮完成了一个在当世看来几乎不可能的壮举。

人定胜天四个字,在当初的那段岁月中,在诸葛亮与杨洪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若要对汉中之战立下功劳的大臣排序,杨洪绝对是前五之列。

正因为这巨大的功劳,在刘备称帝后,刘备力排众议,将身份敏感的杨洪放在了蜀郡太守这个极为紧要的位置上。

也正因为这巨大的功劳,在去年犹如暴风雨的对益州系大臣清洗活动中,杨洪始终能独善其身,不被波及。

事后刘备还专门写信安抚杨洪来着,益州系诸臣子中,能得到刘备如此爱护与重用的,恐怕也只有杨洪一人了。

但杨洪并未恃宠生骄。

杨洪深知他自己身份的敏感,故而在成为蜀郡太守后,他继续保持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风格,兢兢业业地为大汉发展着经济。

对杨洪来说,这种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只一心为国效力的生活,让他十分甘之如饴。

可近日从北境收到的一则文书,却让杨洪的心情不怎么美丽。

这则文书,乃是由诸葛亮的幕府直接发到他的手中,最重要的是文书中的内容,让杨洪有回到往日之感。

“不惜一切,整合国力支援剑阁。”

这句话是文书中,诸葛亮亲笔写下的最后一句话。

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杨洪便意识到了诸葛亮的意图。

当年汉中之战时,诸葛亮就是如此做的。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杨洪的心中难免浮现沉重的心情。

当年他能完成那个壮举,是诸葛亮在总览全局,而他在一旁负责具体执行。

现在诸葛亮去往剑阁,那么接下来很多事都要靠他一人完成了。

但不管心情如何沉重,杨洪心中却并没有退缩之意。

前路如何艰难,无非是再走一遍而已。

杨洪以最快的速度召集了郡府诸僚属。

当杨洪以府君的身份,说出议会的主题后,前来与会的诸僚属之间很快就开始躁动起来。

梁州之战是去年发生的,经过一年的发展,益州的国力是有所恢复。

可再如何恢复,益州的国力也不可能在一年之间,就恢复到鼎盛时期。

别的不说,当下转眼即将又是新一轮的播种时节,若按照杨洪的命令,将蜀郡内的大量人力都调往剑阁,那接下来一年益州的发展怎么办?

发展与战争这两个抉择,一向是最为矛盾的。

而对于这些身为大多是文吏的僚属来说,他们心中无疑更偏向优先发展这一点。

很快就有亲近僚属,对杨洪委婉地提出了心中的看法。

在一名僚属发言后,其他的僚属也接连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尽管有多人相继发表看法,但他们的看法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无须要动用蜀郡近乎全部的国力,来支持前线打这场梁州之战。

诸位蜀郡僚属也不傻,他们当然知道现在杨洪要倾尽蜀郡国力,为的是什么。

可当下的局势较以往已经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之前大汉腹背受敌,不止梁州危在旦夕,就连益州的北大门剑阁也岌岌可危。

但近段时间以来,先是刘封大败魏军一场,又是丞相诸葛亮成功平定南中之乱,及时率军返回。

当这时,剑阁已经有了诸葛亮领军坐镇,可以说益州的安危已经有了一定的保障。

那么这时候,还需要倾尽一切力量支援梁州吗?

或者说句更为实际的话,一旦蜀郡这么做了,那么蜀郡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国力就再度会受到重创。

而相应的,糜旸一定会打赢这场梁州之战吗?

这个答案没有人能做出断言,可人都是懂得权衡利害的,一个是百分百,一个是成功的希望不大,凡是正常的人都知道该如何抉择。

甚至有些人心中,有着更为诛心的想法。

不管梁州之战的胜利属于哪一方,只要蜀郡的国力在慢慢恢复,那么将来益州的主人是谁重要吗?

在场的僚属大多是益州士人出身,去年的那场大清洗只是将益州的上层世家荡涤一空。

但由于地理的因素,蜀郡,乃至整个益州的中下层官吏,大多还是益州本地士人担任。

若真按杨洪的命令那般,要想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那么无疑这些士人背后的家族利益,会受到严重的侵害。

在杨洪下达命令的不久之后,与当年汉中之战时类似的犹疑与不安,再度萦绕在众僚属的心头。

听着众位僚属七嘴八舌的讨论声,杨洪的脸色愈发难看。

可他并没有急着发火。

不能希望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大局观,很多人都只会在他们相应的立场上,做出符合他们身份的抉择。

但越是这时候,带头的作用就越重要。

杨洪先是重重的咳嗽了几声,在杨洪的咳嗽声之下,场面瞬间安静了下来。

杨洪能被刘备任命为蜀郡太守,除去他之前立下的大功之外,还因为他本身在益州士人中那庞大的声望。

不然当年诸葛亮又何必特地问询杨洪呢?

在场面安静下来之后,杨洪用回忆的语气开口道:

“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今我军亦可乎?”

“这是当年丞相询问我的一句话,今日我便借用这句话,以询问在场诸君。”

听到杨洪的这番话后,在场的诸位僚属,脸上都流露出不自然的神色。

晋阳之围与长平之战,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被人认为最为荡气回肠的两场战役。

那两场战役的胜利者,在场的人都知道。

而在场的人更加知道,那两场战役之所以胜利者最终属于赵无恤及秦昭襄王,绝不仅仅只是张孟谈及白起的功劳。

就拿长平之战来说,当年秦昭襄王为打赢这场战役,几乎将秦国所有能调的人力、物力都往前线调,为的就是支持白起能打赢这场大决战。

难道秦国当年就不难吗?

难道秦昭襄王当年就没有想过放弃退缩吗?

可正是秦昭襄王最后的坚持,才生生将四十万赵军送入了死境。

众人都明白杨洪提起这两场战役的缘由——以古鉴今。

而在众人动容的时候,杨洪继续说道:“尔等可能以为,梁州之战与当年的长平之战类似,我军纵不济可以舍弃梁州,坐守益州。

可梁州是益州咽喉,若梁州一旦失去,不提那时人心如何动荡,咽喉之地为敌人所控,益州难道还能存活吗?

诸君!诸君!

大汉现今面临的是没有退路的晋阳之围,是稍有不慎即国破家亡的晋阳之围,我们在这时候难道还能犹疑吗?

今日我等若不倾尽一切,助大将军打赢这场仗,将来千百年青史之上,我等俱将为后世人耻笑的亡国之臣!

悬釜而炊,正在此时!”

在说最后一句话时,杨洪几乎是吼出来的,这足以证明他这时心情的激动。

而杨洪的怒吼,也如晨钟暮鼓一般,将在场众人心中的犹疑与不安给驱散。

哪怕在场众人心思各异,但只要领头者有着足够的坚持,那在以血性著称的大汉,他们倒也不乏拼上一把的底气。

杨洪话音刚落之际,在场众人几乎是一瞬间齐齐从座上起身,他们异口同声得高喊道:

“一切但听府君均旨!”

看到在场众人有了同仇敌忾的气象,杨洪的脸上终于流露出笑意。

心有鬼祟者定然不缺,但在当今的大汉政治环境下,却终究是少数。

而只要大多数人愿意与他同心同德,纵有些许心怀不轨之辈,在大势裹挟之下,又岂能螳臂当车?

当然杨洪一开始就可以运用太守的权势,强制推行他的命令。

可杨洪知道这种事,若能尽可能发挥主动属下的主动能动性,那能得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嗯,当年诸葛亮也是以类似方式,完全激发起他的主动能动性的。

见众人不再有犹疑之后,一道道具体的命令,开始从杨洪的口中发出:

“蜀郡各县,按人头留足半年饱食口粮后,其余存粮皆运来成都。

发各县年十五以上,皆至成都编入行伍。

另发令,各县年十五以上,四十以下,不论老弱,不论男女,皆编为民夫!

一道道不带丝毫感情的命令从杨洪的口中发出,惊得在场的诸僚属面面相觑。

一种熟悉的场面,好似顷刻间浮现他们的眼中。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这么大的牺牲,要是糜旸没有打赢这场仗,那,那益州可就废了呀!

但悬釜而炊,不就是不问结果吗?

想到这,众人的内心变得无比坚定起来。

臣等正欲死战,还望大将军坚持住!

汉章武四年五月,在蜀郡各处官道上,出现了足以动人心魄,载入史册的一幕。

一条条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队伍长龙,正朝着成都的方向不断进发。

在那无边无际的队伍长龙中,有着身形或稚嫩或老朽却眼神坚定的百姓,有着面积不大种类各样却运载着大量粮食的粮车。

若是有不知情的人看到这一幕,第一反应可能会以为这一条条长龙队伍是去逃难的。

但实际上他们却是去出征的。

他们出征的方向,正是那聚集着数十万敌军的梁州。

他们会怕吗?

那自然是会的。

可有些事不是怕,就不会去做的。

而当蜀郡动起来后,由于它特殊的地位,它马上带动着周围的郡县,也如同它这般开始行动起来。

由点及面,由近及远,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战正在悄悄拉开序幕。

或许当这一幕被记载在史书中之后,会有不少后世人质疑这件事的真实性。

可那些后世人不会知道,如果不是有着如此强大的动员力及雄厚的人心为基础,当年的汉中之战,刘备是怎么完成奇袭定军山的壮举的?

在后续曹操率主力魏军进入汉中后,刘备又怎么在无法从阳平关运送粮草的情况下,将源源不断的粮草、兵力运送到定军山下,让他与曹操打那一场对峙战的?

国弱,则汉人更当自强!

大汉能给糜旸支持的,已经在尽力做到最好。

接下来就看糜旸怎么回报大汉了

汉中之战绝对是被低估的一场大战。

最被低估的地方就在于,在曹操完全撤退之前,阳平关一直在魏军的手里。

一想到这一点,便心潮澎湃。

那一年的刘备集团,是真的牛。

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势逆转第七百零一章 义阳有王 气势汹汹第226章 冯邓先锋 骄兵之忧第56章 吕蒙之谋(求追读,求票)第七百零六章 烹杀前奏 要战便战第494章 狼狈撤退 褒汉可用第262章 却月却月 关公擂鼓第48章 万事俱备,只等自投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561章 火烧合肥 江东野望第七百零一章 义阳有王 气势汹汹推两本书第349章 杯酒释权 唯一主宰第138章 恩断情绝 刘备急催第321章 有才州泰 儁义心惊第六百九十二章 以此为乐 敢为前驱第329章 一颗种子 伯仁之恨第403章 法邈惊慌 上书成都第468章 以命换命 一箭入体第302章 三虎一鹿 共逐樊城第七百四十七章 夜袭公安 心跳欲停第26章 早知道不去公安了第495章 雨季将至 水淹南郑第103章 虞翻二入公安第516章 内心煎熬 一网缚之第577章 前往上邽 带汉还乡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将军羽第32章 小心有诈第357章 法邈担忧 梁州司闻第234章 无翅雄鹰 御驾亲征第335章 脱衣负荆 箭慑张郃第653章 当效忠武 势压孙权第七百四十二章 改变计划 讨个公道第324章 关羽虽死 糜旸尚在第七百五十二章 令人作呕 掀案而起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将一军 冷汗直冒第168章 割地请和 奉送质子(5000字)第577章 前往上邽 带汉还乡第120章 江东援军(十更,求首订!)第312章 桃花剑舞 一眼千年第303章 无声呜咽 为你拜年第51章 万岁!万岁!(4000字,求追读,求票第570章 奋力一博 生死棋局第389章 匍匐如犬 剑削顶冠第226章 冯邓先锋 骄兵之忧第193章 大军分三 七斩为令第229章 强征私兵 军心崩丧第172章 恪之心思 邓芝威胁第451章 坦诚布公 青山埋骨第232章 麋马角力 胜必生骄第180章 击掌盟誓 永不相负第661章 刘晔悲喊 元旦终至第547章 相互探查 机变张郃第407章 于卫将军 八字要诀第595章 场外大援 弘农杨氏第527章 魏军迷雾 会猎长安第37章 魏王吐血第630章 后发制人 出兵追击第126章 孙权帅旗 不纳良言第555章 先震刘封 再杀满宠第七百七十五章 孙权猜疑 密诏杀吕第六百九十八章 陆逊献计 荆州躁动第327章 卑微上贡 私下任务第85章 宁为玉碎(四更求追读)第343章 双重考验 陛下小心第333章 随军南下 交换日子第652章 刘张重逢 忠武王出第87章 糜旸城头骂虞翻 (四更求追读!)第29章 勾魂使者来了(求月票,求追读)第411章 王平为辅 二蛮呆滞第494章 狼狈撤退 褒汉可用第163章 江东柱石 三气吕蒙第423章 轻摇令旗 二擒孟获第274章 三英再会 益德妙用第七百五十一章 出使请和 顺水推舟第428章 武帝之望 汉军染瘴第264章 残月如血 城外列尸第七百五十六章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第7章 慑服徐详第449章 吕乂提醒 武街失陷第315章 天子规格 布告天下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敌 睥睨天下第292章 正奇变幻 魏延奋命第七百一十章 数日之差 力排众议第99章 愧疚的朱桓 (无食言,求追读!)第23章 诛心第241章 陆续撤军 董允失态第119章 名将之殇 (十更,求首订)第614章 貌合神离 止步数里第455章 相忍为国 天衣无缝第577章 前往上邽 带汉还乡第474章 先破一军 君可行也第496章 心有牵绊 自为猛虎第227章 训斥诸将 缓兵之计第166章 糜旸三问 女主终现第123章 急召陆逊 孙权担忧(4000字!求追读第157章 法正遗策 君臣同悲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货世子 幼麟为师第609章 弃械跪伏 曹真之死第273章 兄弟争吵 烛影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