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发军饷

出了院子,胡万里便在众人的簇拥下一路向西,沿途草草看了几个院子后,便来到东兴港公所,所谓公所,实则便是衙署,规模不大,寻寻常常的一座三进的院子,东兴港公所没有衙役,只有几个抄写员,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类档案,统计各类数据。

东兴港不征税,也不征发徭役,港口码头、城墙、房屋、道路等的修建全部都是花银子雇请工匠民夫,不仅城内驻扎有千余人的护卫队,城内城外随时都有护卫队兵丁巡逻,根本就用不上衙役。

进了公所,在正房大堂落座之后,胡万里便吩咐道:“叫两个书吏进来速记。”听的这话,众人都意识到胡万里这次谈话相当重要,赵长福一边吩咐人上茶,一边快步出去叫了两个抄写员进来。

胡万里端起茶盅熟练的用碗盖刮了刮,浅啜一口,但觉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不由低赞了一声道:“这茶还不错。”说着,他瞥了刘思武、李健二人一眼,道:“护卫队官兵平日里可都喝茶?”

听的这话,刘思武、李健二人不由一愣,护卫队官兵一律都是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而且都是出身贫寒之家,谁喝茶?再说了,护卫队官兵都无兵饷,哪来的钱买茶?

微微沉吟,刘思武才含笑道:“少爷,小的们都是喝凉白开,没有喝茶的习惯。”

“这可不行。”胡万里微微笑道:“茶叶可是好东西,特别是绿茶,护卫队从上到下都必须养成喝茶的习惯,军营里要备茶水,海船上更是必须备足够的茶叶,要保证船上每个人每天都能喝上茶水,记的是绿茶!”

一众人听的都是莫名其妙,不知道胡万里何以如此重视饮茶,李健乍起胆子道:“小的们愚钝,还望少爷指点,喝茶有何益处?”

这年头航海最易患上坏血症,一次远航,死于坏血症的船员水手数量相当大,根本原因就是在海船上缺乏新鲜的蔬菜水果,缺乏维生素C,绿茶富含维生素C,是船员水手预防坏血症的最好饮品。

胡万里虽然知道这个原因,却是不知怎么给他们解释,微一沉吟,他才笑道:“蒙古人喜欢喝茶,而且每日都离不开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就因为他们水果菜蔬少,海上行船也难以吃到水果菜蔬,所以,我要你们必须喝茶。”

听的是这个原因,刘思武忙躬身道:“属下遵命,即日起便在军营海船上推行喝茶。”

胡万里微微点了点头,端起茶盅呷了口茶,扫了众人一眼,才缓缓说道:“东兴港发展到如今,已是初具雏形,如今人口越来越多,管理也必须规范起来,必须形成制度,严格遵照制度来管理东兴港。

律法仍以《大明律》为准,慢慢再进行完善,至于赋税,原定是五年不纳赋税徭役,这一条不变,不论是耕田经商开作坊,皆是五年不收赋税,五年后开征赋税,亦只纳税,不征徭役。”

不征徭役?赵长福不由一愣,他身为参随,最是清楚,对于大明的百姓而言,赋税并不可怕,不定期,又无法逃避的徭役才是令百姓倾家荡产的根源,东兴港不征徭役,自然会博得民心,但东兴港的建设谁来做?

他心里一急,当下便直言不讳的说道:“少爷,东兴港初建,百废待兴,不征徭役,何来劳力?”

“要工匠则出银子雇工。”胡万里不加思索的道:“要劳力则从东洋西洋抓捕俘虏或是奴隶来充当,这事无须担忧。”

听的这话,赵长福不由暗松了一口气,赶紧的闭上了嘴巴,胡万里看了他一眼,才接着道:“东兴港鼓励开荒,开荒的田地,谁垦归谁,不加以上额限制,而且,东兴港将不会以任何形式抄没籍没罚没私人财产,一点例外,在东兴港的非法所得,坚决没收,而且还要重罚!至于在东兴港之外所获得的财产,概不过问。”

赵长福听的不由一愣,这就是说,不管是什么来路,只要是进入东兴港的财产,都受东兴港保护?这条规定或许现在作用不大,一旦东兴港的势力强大起来,一众海商海盗都会蜂拥而来,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少爷如何会做这个决定?

说到这里,胡万里瞥了一眼两个书吏,呷了口茶,才接着道:“制定了制度,所有人都必须遵循,但凡东兴港的居民,不论从事哪种行业,触犯制度,都一视同仁,公所处理的案件一律必须公开案由及处理结果和处理依据,所有的告示,必须用白话文书写,要能让所有居民看得懂。

再则,要大力鼓励扶植甚至是补贴东兴港居民发展畜牧、家禽等养殖,种植水果、菜蔬,发展酿酒业等等,这些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东西不能总是从外调运。

教育问题,免费入学要形成制度,东兴港所有居民家中的孩子,不分男女,从六岁开始都享受免费入学的资格,一应书本文具,包括中餐全部免费,这些都要形成制度固定下来。

还有物价,粮油的价格必须稳定,仓库不足,多建几个,对本地所产的稻米必须平价进出,不能伤农。”

微微一顿,看了刘思武、李健二人一眼,他才道:“护卫队的官兵,凡年满十七岁皆允许成亲,每月休假五日,连以上军官,先分院子,另外,所有年满十七岁的官兵从本月开始发放军饷,兵丁每月二块银元,排级军官以上递加,参加培训的军医享受同样等待遇。”

一听这话,刘思武、李健二人登时就乐了,如此一来,年满十七岁的护卫队官兵就完全可以养家糊口了,他们成亲也不会有后顾之忧了,这可是个好消息!消息一传开,护卫队上下必然要乐翻天,两人忙齐齐行了一礼,道:“小的们代护卫队所有官兵谢少爷恩典。”

胡万里含笑点了点头,道:“赶紧把年满十七岁的官兵名册呈报上来,我亲自为你们发放第一个月的军饷。”

“是!刘思武二人忙响亮的应道。

赵长福却是满头雾水,暗自纳闷,现在看似银子花的不多,二年之后,护卫队的军饷开支一年就得二三万银元,这可不是小数目!他是怎么想的?

是邀买人心?有这必要吗?东兴港所有的一切,包括护卫队、作坊、船队、土地都是胡万里的私产,护卫队大部分兵丁都是胡万里花银子买来的小厮,实实在在的仆从,工匠、灾民、船员水手也都跟长工一样,是雇工人的身份,就是按大明律,五年后,他们也都会成为胡万里的仆从。

可以说东兴港上上下下,都是自觉的视胡万里为主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东兴港各行各业如今都相当满足,身为主家的胡万里有必要花费那么多银元来邀买人心吗?

略微沉吟了片刻,胡万里才含笑道:“刘思武、李健无须再陪着了,先回军营改编,赵长福将我方才说的都整理一下,推敲一下有无不妥之处,有无遗漏之处。”

“属下告退。”刘思武、李健忙行礼退了下去。

赵长福待的屋里人都退了出去,才微微欠身道:“少爷,东兴港如今丰衣足食,所有居民皆是安居乐业,甚为知足,小的愚钝,不知少爷何故在此时广施恩德。”

胡万里如此做实属无奈,三年任满之期将至,任满之后不知将分派去何地,若是离的远,甚至可能一年来一次东兴港都难,以后完全就要靠着鸽信来遥控指挥,此时不广施恩德,更待何时?再说了,等护卫队的兵丁普遍要发军饷时,护卫队已经能够挣钱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没什么好担忧的。

这话自然不好明说,微微一笑,他才道:“东兴港的发展是以海贸为主,当地居民那点赋税连塞牙缝都不够的,开荒垦田、发展养殖什么的,仅仅是为了能够自给自足,护卫队才是东兴港赚钱的根本,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

说着,他将话头一转,道:“东兴港应该设个钱庄银号,用以给居民提供低息借贷,以扶持他们发展养殖种植,这事你先筹备一下,回头让他们物色几个懂行的过来。”

钱庄办起来了,赵长福也会轻松不少,他忙躬身道:“小的遵命,敢问是在城内还是城外?”

略一沉吟,胡万里便道:“东兴港不存在安全的问题,选在城外吧,城外方便些。”说着,他便道:“你先去忙,我去铸炮作坊看看。”

“恭送少爷。”赵长福忙躬身道。

胡万里方出了公所大门,伍子顺便脚步匆匆的迎了上来,禀报道:“少爷,谢文昌到了。”

谢文昌就到了?那么快?胡万里不由微觉诧异,谢文昌难道在京师未做逗留?按理不应该,不会是京师又出了什么变故吧?微微皱了皱眉头,他才道:“乍逢大变,他定然是要先去见谢严两家子弟了解情况,和严力商谈,他若要见我,随时带他过来。”(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206章 好色第366章 掺沙子第220章 京师反应第112章 斋醮第131章烧钱第46章 南京(二)第258章 清誉第88章 各有盘算第307章 方案第2章 钱不凑手第398章 嘉靖再出手第299章 厂卫阴影第458章 偷天换日(十九)第410章 城破第461章 偷天换日(二十二)第337章 混乱的倭国第469章 偷天换日(三十)第341章 火烧大阪湾(一)第161章 利弊得失第176章指婚第158章礼物第140章 二爷第330章 招安第276章 肉靶第56章 科举革新第364章 下旨第164章月港内讧第40章 首辅张璁第181章入主月港(三)第449章 偷天换日(十)第12章 跋扈仆从第251章 复召张璁第357章 反过来想第143章火器大家第214章 闹大了第487章 盛世之兆第 63章 弄巧成拙第475章 兵困大同第160章入伙东兴港第101章 钱弊第465章 偷天换日(二十六)第476章 反困第254章 物色第79章 船队第362章 嘉靖的灵感第111章 比较第84章 弱点第350章 拒绝招安第428章 部署第417章 文斗第428章 部署第233章 红颜薄命第472章 各有算盘第260章 万民请愿书第269章 哺乳第338章 招安条件第471章 西北战略第286章 万顺合第85章 刁难第98章 陋规第222章 联手第41章 徐州第68章 抵达月港第72章 试探第65章 明朝火器第32章 驿站第225章 剑走偏锋第115章 冲突第81章 上任排场第476章 反困第218章 踢皮球第222章 联手第154章 投桃报李第387章 要俘虏第418章 来客第203章 严世藩第450章 偷天换日(十一)第151章 为那般第289章 五百里加急第479章 主动归附第40章 首辅张璁第209章 反应不一第451章 偷天换日(十二)第356章 嘉靖失落第90章 一把火第463 偷天换日(二十四)第335章 送上门的机会第286章 万顺合第36章 三字真经第471章 西北战略第147章开战第202章 严嵩意第75章 有野心第309章 坚守待援第418章 来客第339章 京都近畿第186章长干寺第170章金星昼现第53章 南京(九)第 63章 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