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唐赛儿起义——盛世王朝下的不谐调音符

让我们还是把视角打回最初的岁月。元末明初最悲惨的地方是山东,这里是红巾军跟察罕帖木尔争夺的焦点,无论是进攻大都的桥头堡还是防守大都的屏障,山东都是名副其实的主战场。

这里不仅有因为战争而大量死亡的人口,水灾、饥荒、瘟疫更是肆虐着齐鲁大地,从洪武年代起移民就在不断的进行。如果说元末明初山东人民遭受了最大的灾难,那这些跟永乐时代相比只能是微不足道,从靖难之役开始,山东人民的末日才是真正来临。

靖难之役的主战场依然是山东,李景隆的大军跟燕军围绕着德州、济南杀来杀去,山东人民惨不堪言;五征蒙古,山东人民自然又负担粮草的转运,数十万民夫被征调;接着又是迁都北京,营建北京故宫的民夫又有很多是从山东抽调;等到了北京营建完毕,山东人民本以为可以喘口气了,可开凿运河又开始了,而且首当其冲的就是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山东百姓再也忍受不了这位滥用民力的君主,一场轰轰烈烈的国初起义终于爆发了。

这场起义的领袖叫做唐赛儿,依托的依然是白莲教的外衣。

白莲教并没有随着明帝国的建立而消逝,它仍旧存在于底层民众组织中跟着官府做对。白莲教代表的始终是民众的利益,它并不以夺取政权为目的,任何不关心民众疾苦的政权都是他讨伐的目标。

关于唐赛儿的版本相当多,这里只选取最流畅的一个。

1399年唐赛儿出生于山东省蒲台县一个习武的农户家庭,父母取名赛儿就是希望她能赛过男儿,唐赛儿自幼习武、性格泼辣,成年后嫁给了农户林三。夫妻俩生活的年代正是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长期的干旱使得山东颗粒无收,林三带着农户们去官府讨粮食,粮食没讨到,林三等人却被关进了牢狱,不久林三死于牢狱中,唐赛儿默默地把尸身收了出来,运回家安葬,在这一刻,造反的种子种下了。

安葬完了林三,在回家的路上唐赛儿拾到一个石盒子,盒子里有一把神剑和一部妖书,很快唐赛儿习会了驱鬼神、剪纸为人马等秘法。生活的困苦、亲人的离去、时局的摇曳使得赛儿毅然剪掉青丝,削发为尼开始在四周传教,在那个时代,唐赛儿被人们视作唯一活下去的希望,很快周遭州县教众发展到数万人。我们从这里可以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唐赛儿应该是出生于白莲教世家,在这个极其注重传承性的宗教领域内,如果没有深厚的根基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到这么大的规模。

民众的确已经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才是唯一的出路。

大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当永乐皇帝踌躇满志的筹划北征之际,一封奏书到了朱棣手中,书中言道山东有妖妇唐赛儿聚众作乱,聚集五百人占据益都的御石栅寨。朱棣一下子懵了,他正踌躇满志的缔造永乐盛世,一切都按照他设计的轨道运转,天子脚下,为何有人造反?他不理解,这直接是对永乐盛世的否定,甚至是对他正统性的否定,的确这是国初最大的一次非君浪潮。

青州卫指挥使高凤已经战死,莒州千户孙恭前往招抚也被杀掉,朱棣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随即命令安远侯柳升为讨逆总兵官率京营前往平叛。为了响应唐赛儿,山东境内的万余名白莲教信徒暴动,莒州、即墨相继被攻破,众人开粮仓、毁官衙,杀富济贫。唐赛儿依然在她的大本营御石栅寨,柳升率领全副武装的精锐禁军直向御石栅寨奔来,这其中有2000名神机营士兵,帝国最优秀的军队都来了。

大量的囚车列于阵前,唐赛儿并没有被这个阵势给吓倒。此时唐赛儿的主力部队都调到外围去围攻安丘城,留守御石栅寨的部队并不多,唐赛儿给柳升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投降,柳升接信一看所有的顾虑全部消失,原来他也害怕打仗。入夜,唐赛儿偷偷打开寨门,率领众人直向官军大营奔去,一切都已经迟了,整座军营顿时大乱,副总兵刘忠战死,等到柳升回过头来,唐赛儿已经无影无踪。

义军连杀两名大将,天下震动,唐赛儿随即跟攻打安丘城的董彦生合兵一处开始猛烈攻打安丘城。朱棣大惊失色,火速调山东沿海备倭提督卫青率骑兵向安丘城奔来,双方的主力终于在一起进行了一场会战,义军失利,战死大半,剩下的也都被斩杀,唯独唐赛儿不知所终。

朱棣大为恼怒,重责柳升,并下令将京畿数省的万余名尼姑、道姑押往京城辨认,也没个结果。唐赛儿依然在民间传教,她依然活在百姓们的心中。统治者千方百计妖魔化她,百姓们千万百计神圣化她。这场农民起义虽然只持续了短短数月,但是它给永乐王朝传递了一个信号,它更是对永乐之治的一次彻底否定,也成了皇帝至死也无法挥去的一块心病。

永乐王朝的盛世下潜藏着危机,疲弱的财政、民力的滥用、连绵的灾荒、气候冰河期的到来,朱元璋时代留下的底子都在永乐时代的扩张中消耗殆尽,后世的紧缩已成了必然。

第29章 土木堡之灾——历史的转折点第22章 反腐、改组与调整第30章 苦难的历程第51章 正德南巡第14章 正统论第24章 帝国进入老人政治第53章 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学派第3章 领袖刘福通第72章 嘉靖时代第46章 后刘瑾时代第57章 左顺门事件第25章 帝国驶入转折年第63章 长生不老,君门万里第72章 嘉靖时代第15章 永乐之治第69章 嘉靖与海瑞第59章 大礼仪的新阶段(1)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56章 大礼仪之争第67章 隐秘的政治团体——江右门派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32章 曹石兵变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15章 永乐之治第22章 反腐、改组与调整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谈(1)第21章 宣德皇帝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26章 危机四伏的年代第7章 汪广洋与杨宪第4章 继任者朱元璋第38章 陈献章和他的心学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厂第39章 成化新风第25章 帝国驶入转折年第70章 繁荣的小说市场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难题第53章 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第25章 帝国驶入转折年第56章 大礼仪之争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难题第30章 苦难的历程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7章 汪广洋与杨宪第28章 朝堂上的争论第26章 危机四伏的年代第43章 历史进入正德年第9章 国初的武将们第71章 泰州学派的继承者们第6章 李善长第70章 繁荣的小说市场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56章 大礼仪之争第9章 国初的武将们第58章 李福达案及政治清洗第52章 茶陵诗派与后吴中诗派第66章 帝国备倭(2)第37章 成化年间的流民问题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辅们(1)第74章 徐阶与高拱第37章 成化年间的流民问题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75章 谭伦与戚继光第53章 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第19章 国初的理学第28章 朝堂上的争论第72章 嘉靖时代第69章 嘉靖与海瑞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学派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7章 汪广洋与杨宪第71章 泰州学派的继承者们第16章 唐赛儿起义——盛世王朝下的不谐调音符第52章 茶陵诗派与后吴中诗派第9章 国初的武将们第22章 反腐、改组与调整第49章 大规模的政治请愿活动第25章 帝国驶入转折年第43章 历史进入正德年第57章 左顺门事件第60章 大礼仪的新阶段(2)第21章 宣德皇帝第45章 刘瑾时代第13章 内战爆发第4章 继任者朱元璋第24章 帝国进入老人政治第46章 后刘瑾时代第72章 嘉靖时代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难题第37章 成化年间的流民问题第66章 帝国备倭(2)第25章 帝国驶入转折年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厂第75章 谭伦与戚继光第53章 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第3章 领袖刘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