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谈(1)

历史的周而复始和王朝的周而复始都是在老生常谈中度过,每个新建立的王朝都是要清算前朝的错误,接着,新的王朝在时间的运行中继续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再让下一个王朝来清算。同样,每位新皇帝上任后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通过对前任皇帝主政期间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来获取人心,该平反的平反,该升职的升职,该免职的免职,然后再让下一任君主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弘治王朝自然也是在这种气氛下拉开序幕。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贵妃万氏逝世,朱见深失去了最后的精神寄托,他曾经说过,如果万贞儿不在了,朕也活不了。同年八月,皇帝在丹药对身体的长期摧残以及万氏死去的双重打击下撒手人寰,新任的皇帝名唤朱佑樘。虽然明朝这个时候并不存在君主继承问题,但纵观三百年的明朝历史大部分继承人的日子也不好过,皇子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了培育期。明王朝过于强调皇统的重要性,反而在这个更根本问题,也就是继承人性格的养成上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来自父辈、叔辈、后宫的干预始终给年轻的皇子造成压力,文官们的说教也令皇子们在很小的年龄就已经对政事产生了厌烦,这些都养成了他们成年后抑郁、孤独的性格,我们这位朱佑樘也同样是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

他的生命是宦官和宫女共同保下来的,出生后随即送到废后吴氏那里抚养,最后又转到太后周氏那里,有强势的周氏支持,万氏的所有努力终成了泡影。朱佑樘对这位万阿姨是警惕的,他知道这位阿姨想做什么,所以当万氏将朱佑樘邀请到她的宫中时,朱佑樘面对满桌子琳琅满目的菜肴时他竟然不动一筷,当万氏硬是央其吃菜时,他竟然说出害怕菜中有毒的话来,此话一出,万氏大为震惊,她也意识到时到如今自己是多么的愚蠢。所以对于敌人的阴谋诡计,直接把它说出来也似乎是一个好办法。时到如今,万氏只好改变了方法,她对朱见深的管制放松,允许他随便接触其他女人,并不再迫害婴孩,在这种情况下,朱见深的儿子一年出来一个。虽然见深第一次见到朱佑樘的时候激动不已,但当孩子多起来的时候,那种欣喜感也会慢慢淡去。万氏自然在朱见深耳边吹风,让他废掉佑樘另立,朱见深对这个跟自己一样毫无个性的儿子自然也不喜欢,但此事毕竟是兹事体大,不久,泰山连发地震,文臣们就这个事情对皇帝提出警示。虽然明王朝大部分皇储在继承过程中都产生或大或小的风波,但所幸的是每位皇子的继承都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在这方面明朝皇帝的做法值得表扬,因为他成功的规避了因为皇子争夺皇位而在文官中形成的派系问题。

朱佑樘的不幸不仅体现在他那种战战兢兢的生活,更体现在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她那可怜的母亲,甚至不记得母亲的容貌,在他荣登大宝后屡次派人前往广西寻找母亲的娘家,结果都是无果而终。这些因素都使他养成一个很和蔼、很宽容的人,明朝三百年再也找不到像他这样宽容的皇帝,他很符合文臣们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在他死后他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在朱见深逝世后一个月,朱佑樘登基做了皇帝,朱见深留给朱佑樘的是一个稳健的基业,内部的流民问题已经成功解决,各项制度已经完善,边境的烽烟渐渐熄灭,后世的财政危机和令人头疼的党争也并没有出现,可以说朱佑樘当好一位“垂衣拱手”的天子就行了,但他不希望这样,但想成为一名勤政的帝王,他更想在文臣中做一个表率,以弥补父辈的不足。

朱佑樘继位之初就面临着要纠正父亲主政时期的一系列荒诞的举措,宫中的道士、方士、僧人、术士都被一股脑的撵了出去,朱见深绕过吏部封的二千名传奉官也皆被罢免。朱佑樘在父亲的寝宫中发现了一本,上面记载的都是男女交合之事,书的封面落款是“臣万安呈上”,朱佑樘看见这些后大为震惊,他从此感性的知道父亲整日在做什么,他也知道万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让太监将这本书拿给万安看,万安看后羞愧难当,随即辞去职务,从此离开政治舞台。

万安的事情还牵连到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对贵妃万氏的处理问题,因为万安跟万氏同姓,所以硬拉了个本家。万贵妃是帝国除了朱见深令所有人厌恶的人,虽然此时万氏已经死去,但是名份还在,官僚们希望新任皇帝朱佑樘将万氏一棍子打死,扒去她的名份。虽然自己也几乎被万氏害死,虽然传说自己的母亲也被万氏害死,但朱佑樘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万氏的问题关乎到父亲的名声。

到了这个时刻,对成化朝的清算已经全部结束,朱佑樘可以开始他的时代。由于成化朝用的一批干部在弘治朝被罢黜,所以弘治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任用一批干部。

朱佑樘首先将太监怀恩从凤阳召回北京仍旧掌印司礼监,人们通常认为司礼监跟皇帝保持一致,但成化朝司礼监在怀恩的领导下对皇帝的掣肘比内阁还要大,结果导致皇帝不得不开设西厂另建一套宦官班子。除了之外,一批正直、娴熟、能言的官吏被委任到重要位置上,他们是吏部尚书王恕、兵部尚书马文升、其他还有像刘大夏、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一批人。

整个弘治朝围绕在皇帝身边就是这样一帮正直而又至暮年的大臣,***又一次出现,弘治皇帝对这种***十分偏好,他多次说过处理政事要戒急、戒躁,弘治皇帝将这种守成发挥到了极致。

弘治十八年的确是平平淡淡的十八年,对于文臣来说它是最值得怀念的十八年,但对于后世研究历史的学者来说确实是没有何事可记,但我们仍在努力搜索历史的亮点,剥去它那平淡的外衣,我们依然能够发现隐藏在弘治王朝下值得关注的东西。那就是皇帝跟文官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他努力的使自己符合一个儒家的君主形象;他对他的儿子正德极其溺爱,而这种溺爱表面上看无关痛痒,但实际上它直接影响到了帝国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政治走向;弘治皇帝还采纳户部尚书叶淇的建议,废除食盐开中法,实行纳银法;除此之外,弘治朝是个典章编纂的阶段;可以说弘治朝基本上是延续成化朝的特点,这两朝可以看作是明朝前期与后期的一种衔接,从这以后文官更加活跃、商业更加兴起、风气更加开化,成化年可以说是后世的一种开端,而弘治朝却是对大明开国一百多年来的一种总结。

万妃的进逼、生母的早死、生父的不喜这些都使得年幼的朱佑樘在宫中是步步惊心、如履薄冰,他甚至不得不经常扮成女孩子来逃避别人的视线。他始终是小心翼翼,做事情是中规中矩,以此来抵消老皇帝对他的不满,但这些除了给他戴上一顶懦弱无能的帽子外,对于事情本身来说只是于事无补,他不知道在被强大的儒家学说笼罩的帝国无人能动摇他的位置,除非动摇他的人想自绝于这个国家。正是幼年的这些经历使得我们这个皇帝常常感到凄苦,他对人对事有了更多的理解,他成为一个宽容和令人好以理解的人,对于别人犯的错误他也常常能够原谅,对于别人的意见他更是虚心接纳。父亲的荒诞他是感受颇深,所以他发誓要做一个令臣民爱戴的好皇帝,并严格遵循儒家规范。

第58章 李福达案及政治清洗第29章 土木堡之灾——历史的转折点第23章 宦官崛起第66章 帝国备倭(2)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8章 严嵩之死第33章 英宗时代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辅们(2)第13章 内战爆发第53章 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5章 帝国备倭(1)第58章 李福达案及政治清洗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厂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49章 大规模的政治请愿活动第64章 财政危机第14章 正统论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63章 长生不老,君门万里第28章 朝堂上的争论第29章 土木堡之灾——历史的转折点第75章 谭伦与戚继光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13章 内战爆发第24章 帝国进入老人政治第52章 茶陵诗派与后吴中诗派第31章 阴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9章 土木堡之灾——历史的转折点第21章 宣德皇帝第46章 后刘瑾时代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难题第25章 帝国驶入转折年第20章 历史滑进洪熙年第31章 阴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厂第31章 阴霾下的景泰王朝第13章 内战爆发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难题第49章 大规模的政治请愿活动第68章 严嵩之死第39章 成化新风第57章 左顺门事件第53章 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17章 财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65章 帝国备倭(1)第37章 成化年间的流民问题第14章 正统论第64章 财政危机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49章 大规模的政治请愿活动第75章 谭伦与戚继光第72章 嘉靖时代第3章 领袖刘福通第52章 茶陵诗派与后吴中诗派第20章 历史滑进洪熙年第15章 永乐之治第70章 繁荣的小说市场第3章 领袖刘福通第52章 茶陵诗派与后吴中诗派第31章 阴霾下的景泰王朝第64章 财政危机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诞贵族中的绝望代表第73章 隆庆王朝——帝国走向开放与自信第9章 国初的武将们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52章 茶陵诗派与后吴中诗派第5章 帝国治理第75章 谭伦与戚继光第6章 李善长第51章 正德南巡第9章 国初的武将们第45章 刘瑾时代第9章 国初的武将们第49章 大规模的政治请愿活动第73章 隆庆王朝——帝国走向开放与自信第9章 国初的武将们第26章 危机四伏的年代第31章 阴霾下的景泰王朝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诞贵族中的绝望代表第43章 历史进入正德年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24章 帝国进入老人政治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谈(1)第26章 危机四伏的年代第9章 国初的武将们第7章 汪广洋与杨宪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50章 宁王叛乱第9章 国初的武将们第18章 解缙的悲剧人生第16章 唐赛儿起义——盛世王朝下的不谐调音符第43章 历史进入正德年第51章 正德南巡第53章 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