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周而复始和王朝的周而复始都是在老生常谈中度过,每个新建立的王朝都是要清算前朝的错误,接着,新的王朝在时间的运行中继续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再让下一个王朝来清算。同样,每位新皇帝上任后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通过对前任皇帝主政期间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来获取人心,该平反的平反,该升职的升职,该免职的免职,然后再让下一任君主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弘治王朝自然也是在这种气氛下拉开序幕。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贵妃万氏逝世,朱见深失去了最后的精神寄托,他曾经说过,如果万贞儿不在了,朕也活不了。同年八月,皇帝在丹药对身体的长期摧残以及万氏死去的双重打击下撒手人寰,新任的皇帝名唤朱佑樘。虽然明朝这个时候并不存在君主继承问题,但纵观三百年的明朝历史大部分继承人的日子也不好过,皇子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了培育期。明王朝过于强调皇统的重要性,反而在这个更根本问题,也就是继承人性格的养成上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来自父辈、叔辈、后宫的干预始终给年轻的皇子造成压力,文官们的说教也令皇子们在很小的年龄就已经对政事产生了厌烦,这些都养成了他们成年后抑郁、孤独的性格,我们这位朱佑樘也同样是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
他的生命是宦官和宫女共同保下来的,出生后随即送到废后吴氏那里抚养,最后又转到太后周氏那里,有强势的周氏支持,万氏的所有努力终成了泡影。朱佑樘对这位万阿姨是警惕的,他知道这位阿姨想做什么,所以当万氏将朱佑樘邀请到她的宫中时,朱佑樘面对满桌子琳琅满目的菜肴时他竟然不动一筷,当万氏硬是央其吃菜时,他竟然说出害怕菜中有毒的话来,此话一出,万氏大为震惊,她也意识到时到如今自己是多么的愚蠢。所以对于敌人的阴谋诡计,直接把它说出来也似乎是一个好办法。时到如今,万氏只好改变了方法,她对朱见深的管制放松,允许他随便接触其他女人,并不再迫害婴孩,在这种情况下,朱见深的儿子一年出来一个。虽然见深第一次见到朱佑樘的时候激动不已,但当孩子多起来的时候,那种欣喜感也会慢慢淡去。万氏自然在朱见深耳边吹风,让他废掉佑樘另立,朱见深对这个跟自己一样毫无个性的儿子自然也不喜欢,但此事毕竟是兹事体大,不久,泰山连发地震,文臣们就这个事情对皇帝提出警示。虽然明王朝大部分皇储在继承过程中都产生或大或小的风波,但所幸的是每位皇子的继承都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在这方面明朝皇帝的做法值得表扬,因为他成功的规避了因为皇子争夺皇位而在文官中形成的派系问题。
朱佑樘的不幸不仅体现在他那种战战兢兢的生活,更体现在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她那可怜的母亲,甚至不记得母亲的容貌,在他荣登大宝后屡次派人前往广西寻找母亲的娘家,结果都是无果而终。这些因素都使他养成一个很和蔼、很宽容的人,明朝三百年再也找不到像他这样宽容的皇帝,他很符合文臣们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在他死后他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在朱见深逝世后一个月,朱佑樘登基做了皇帝,朱见深留给朱佑樘的是一个稳健的基业,内部的流民问题已经成功解决,各项制度已经完善,边境的烽烟渐渐熄灭,后世的财政危机和令人头疼的党争也并没有出现,可以说朱佑樘当好一位“垂衣拱手”的天子就行了,但他不希望这样,但想成为一名勤政的帝王,他更想在文臣中做一个表率,以弥补父辈的不足。
朱佑樘继位之初就面临着要纠正父亲主政时期的一系列荒诞的举措,宫中的道士、方士、僧人、术士都被一股脑的撵了出去,朱见深绕过吏部封的二千名传奉官也皆被罢免。朱佑樘在父亲的寝宫中发现了一本,上面记载的都是男女交合之事,书的封面落款是“臣万安呈上”,朱佑樘看见这些后大为震惊,他从此感性的知道父亲整日在做什么,他也知道万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让太监将这本书拿给万安看,万安看后羞愧难当,随即辞去职务,从此离开政治舞台。
万安的事情还牵连到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对贵妃万氏的处理问题,因为万安跟万氏同姓,所以硬拉了个本家。万贵妃是帝国除了朱见深令所有人厌恶的人,虽然此时万氏已经死去,但是名份还在,官僚们希望新任皇帝朱佑樘将万氏一棍子打死,扒去她的名份。虽然自己也几乎被万氏害死,虽然传说自己的母亲也被万氏害死,但朱佑樘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万氏的问题关乎到父亲的名声。
到了这个时刻,对成化朝的清算已经全部结束,朱佑樘可以开始他的时代。由于成化朝用的一批干部在弘治朝被罢黜,所以弘治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任用一批干部。
朱佑樘首先将太监怀恩从凤阳召回北京仍旧掌印司礼监,人们通常认为司礼监跟皇帝保持一致,但成化朝司礼监在怀恩的领导下对皇帝的掣肘比内阁还要大,结果导致皇帝不得不开设西厂另建一套宦官班子。除了之外,一批正直、娴熟、能言的官吏被委任到重要位置上,他们是吏部尚书王恕、兵部尚书马文升、其他还有像刘大夏、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一批人。
整个弘治朝围绕在皇帝身边就是这样一帮正直而又至暮年的大臣,***又一次出现,弘治皇帝对这种***十分偏好,他多次说过处理政事要戒急、戒躁,弘治皇帝将这种守成发挥到了极致。
弘治十八年的确是平平淡淡的十八年,对于文臣来说它是最值得怀念的十八年,但对于后世研究历史的学者来说确实是没有何事可记,但我们仍在努力搜索历史的亮点,剥去它那平淡的外衣,我们依然能够发现隐藏在弘治王朝下值得关注的东西。那就是皇帝跟文官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他努力的使自己符合一个儒家的君主形象;他对他的儿子正德极其溺爱,而这种溺爱表面上看无关痛痒,但实际上它直接影响到了帝国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政治走向;弘治皇帝还采纳户部尚书叶淇的建议,废除食盐开中法,实行纳银法;除此之外,弘治朝是个典章编纂的阶段;可以说弘治朝基本上是延续成化朝的特点,这两朝可以看作是明朝前期与后期的一种衔接,从这以后文官更加活跃、商业更加兴起、风气更加开化,成化年可以说是后世的一种开端,而弘治朝却是对大明开国一百多年来的一种总结。
万妃的进逼、生母的早死、生父的不喜这些都使得年幼的朱佑樘在宫中是步步惊心、如履薄冰,他甚至不得不经常扮成女孩子来逃避别人的视线。他始终是小心翼翼,做事情是中规中矩,以此来抵消老皇帝对他的不满,但这些除了给他戴上一顶懦弱无能的帽子外,对于事情本身来说只是于事无补,他不知道在被强大的儒家学说笼罩的帝国无人能动摇他的位置,除非动摇他的人想自绝于这个国家。正是幼年的这些经历使得我们这个皇帝常常感到凄苦,他对人对事有了更多的理解,他成为一个宽容和令人好以理解的人,对于别人犯的错误他也常常能够原谅,对于别人的意见他更是虚心接纳。父亲的荒诞他是感受颇深,所以他发誓要做一个令臣民爱戴的好皇帝,并严格遵循儒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