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宫中

有一种手法,叫做“温水煮青蛙”。

张昭现在用的就是这个手段。他和王承裕两人要是强行搞全国废除卫所,反弹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且,绝对会出问题。

因为,中国地域之大,民情之复杂,绝对不能一言而概之。所以,我们的发言人会怼那些西方国家,你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对我们十几亿人口的治理指手画脚,谁给你的自信?

人口多寡,地理面积,这是治理中很重要的因素。有一句话叫做:量变引起质变。

而看不到这一点,治理一国就会出现问题。

其实,明朝历史上有一个猛人干过强行推进的事。张居正!

张阁老当年在福建试行一条鞭法后,立即就在全国推广。再加一个考成法,硬是将他的改革推行下去,为明王朝续命五十年。青史留名,后世景仰。

但是,张昭这会儿可没有张相公那么牛逼:吾非相,乃摄也。他和王承裕只打算再搞一搞试点,没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徐光祚是聪明人,王承裕的观点一抛出来,他就知道舆论会反转。这事说到底还是武勋集团内部的事。只要张昭不激进,不瞎搞,文臣们肯定想试试。

吕纪先同样是聪明人,所以他现在很头疼,想了一会,道:“御前也未必是李阁老一人说了算。咱们也组织人写文章。”

朱凤不看好这个办法,道:“那有什么用?你没看这报纸后面写的,三天一期,欢迎投稿。下一期的截止时间是四月四日下午六点。文章写出来,哪里有地方刊印呢?”

朱凤的心情有点复杂。其实,如果张昭没有在西北立功,就算成国公府和他有些龌蹉,随着时间的推移,总可以化解的。都在军队中混饭吃,抬头不见低头见。

而且,他爹成国公朱能很有可能会在张懋后接管五军都督府的权力。

然而,张昭一飞冲天,因军功被封新秦伯,而且很大的概率是弘治、正德两朝带兵的大将首选。

这个心结就变得麻烦了。

所以,成国公府的想法是,暗中将张昭打压下去。但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他是绝对不会当出头鸟。

朱凤这是明显感觉要失败,心里憋着一口气,提不起劲来。

吕纪先将报纸拍在圆桌上,厉声道:“就在真理报上发。他要是敢不刊登。本官就弹劾他阻塞言路。总要叫天子收回成命。另外,还请世子尽快组建报社。”

徐光祚点点头。他看得出这事的重要性。定国公府作为上公,自永乐朝之后就非常弱势。他想要重振家门。

正午时分,和阁臣们商议了半天政务的弘治皇帝起身活动手脚,准备吃午饭。

四月初二,天空晴朗的如同一张蓝纸,几片薄薄的白云缓缓的浮游着。

弘治皇帝在窗口眺望着天空片刻,忽而开口问道:“萧敬,张昭搞出来的报纸呢,拿来给朕瞧瞧。”

萧敬背微微弓着,侍立在暖阁中,从小太监手里接过报纸,走到窗边,双手奉给弘治皇帝,介绍道:“张昭一共印了300份,宫里皇爷这里,小爷那里都有送。内廷衙门亦都送到。外廷的官衙,他也都派人免费送过去。其余的,都是拿来卖。两文钱一张,早朝刚散就卖光。”

弘治皇帝禁不住笑起来,“他倒是会做生意啊!这叫什么?他常说的打开市场销路。”接过报纸,再问道:“他都依赖什么渠道去卖报纸?”

萧敬发自内心的笑着,道:“皇爷,你看报纸第四版,上面有介绍。”

弘治皇帝处理政务,他可是将报纸看完。张昭这一手玩的真是漂亮。谁想到他凭借着一份报纸,立即就将舆论反转呢?由此可见报纸之威。

不单单吕纪先是聪明人,看到报纸在宣传上的重要性。今日的形势,萧敬也看出来。

“哦?”

弘治皇帝挑挑眉头,径直翻到在上角标记着“4”的数字的那一版。上面果然注明真理报的销售方式:以报童走街串巷销售为主,背着土布书包,穿着统一制服的小孩便是报童。

报童们会在早上时往京中各衙门送报,沿途售卖。时间大约是早上六点到七点之间。

若是错过报童们的销售时间,可到以下地点购买。下面列的全部是陈记的白酒销售店铺,还有合作的京中各大酒楼。

弘治皇帝微笑着点点头,扫一眼第二版、第三版的奏章摘抄,这是邸报的功能。随口问道:“萧敬,这六点、七点是怎么回事?”

萧敬站在弘治皇帝身侧半米处,几个小太监在暖阁门口伺候着。他恭敬的道:“皇爷,这是新军营的计时方法。他们的工匠上下班,士卒训练全是用二十四小时计时法。早上六点对应的是卯正。张昭说,时间划分的越精细,社会节奏就越快。”

弘治皇帝颔首,评价道:“他就喜欢搞些新奇的东西。”说完,翻着第一版的文章。稍微一看,就落到王承裕的文章上。

王承裕一代名儒,写文章虽然没有文坛盟主李东阳那么牛逼,但是文章的逻辑性,结构性,都是一流水准。他用来说明废除卫所的利弊,再搞试点的缘由、目的,那真是清晰明了。

远比邸报上摘抄奏章里的片段,以及众人口口相传要的消息要更准备,更具备说服力。

弘治皇帝看完之后,忍不住叹道:“萧敬,你说,要是大臣们的奏章都这样写,你们司礼监的工作时不时轻松许多?”

这是有感而发。明朝大臣的奏章,写的明中期时,就像八股文一样的格式。

其必然是会从儒家经典书籍中寻找出立论的根据,然后再来阐述论点。这用来搞工作,就非常扯淡。司礼监的工作就是帮皇帝提炼出奏章的核心意思,写出来贴在奏章上。皇帝只看司礼监的贴文和内阁的票拟。

萧敬躬身道:“皇爷,这终究是不同的。”

报纸上的文章是写给读书人看的,走的如今文坛提倡的“文必秦汉”的路数。字字用力,言之有物。

弘治皇帝笑一笑,没看后面王华、梁储、焦芳的文章,道:“报纸是早朝散朝前就送到宫中?”

萧敬知道弘治皇帝问的什么意思:内阁的三位先生看过没有。答案是看过。因为散朝后,阁臣们会先回内阁,大约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才会来乾清宫议事。

“是的,皇爷!”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张昭这小家伙很有点本事啊。终究是把事情做成了。”

萧敬赶紧舔道:“终究是皇爷慧眼识人。”

刘健、谢迁在御前没有反对,基本就是认同。换言之,在京师和天津卫废除卫所之事已成定局。现在只是差一个确认流程而已。等王承裕的奏章走内阁票拟,再到宫中批红,事情就会正式定下来。

弘治皇帝仰头哈哈一笑,“你啊。走了,去皇后那边用膳。”

第六十九章 生员(九)-红契第七百三十六章 决意出兵第七百二十五章 再改行程第一百五十章 进宫(下)第三百三十章 经济压力第三百一十三章 国子监改革(中)第三百一十章 冶炼工匠第两百六十五章 你当这是玄幻吗?第一百八十三章 招募一个团第五百四十七章 何至于此?第五百五十五章 回沈阳第三百二十二章 沉寂、选择第两百八十章 保卫者第四百令三章 掌控第五百五十八章 沈阳城中(中)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鸣惊人(二)第两百六十八章 尾声第一百九十六章 李逍遥的淬炼第二十六章 考前准备(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要到密旨第四百二十七章 累累如丧家之犬第七百三十四章 脱离剧本第五百九十七章 协商(上)第三百零五章 待之以友第四百八十三章 交锋(六)第两百九十三章 允许办报第四百九十章 鸦鹘关第三百二十二章 沉寂、选择第三百零九章 勾兑第一百三十六章 战场转移第三十一章 余波第四百六十二章 悠闲生活(下)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鸣惊人(一)第七百章 局势将往何方?第三百七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明白白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第四百三十章 我只是让你传个信第六百九十七章 转机第两百八十章 保卫者第六百七十三章 葫芦里卖什么药第五百一十二章 灭哈达部第一百五十章 进宫(下)第六百八十四章 落幕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击第五百八十五章 陛见(下)第六百三十七章 改革武勋集团第六百零一章 火(上)第两百五十三章 问君三语第六十三章 生员(三)-依仗第五百八十四章 陛见(上)第四百一十一章 战争的氛围第两百八十章 保卫者第五百四十六章 交锋第六百四十一章 调动频繁第六百四十九章 追查幕后者第两百三十九章 将要离去(上)第六百五十六章 医院探视第五百六十三章 胜却(上)第六百四十六章 突然的刺杀第六章 未果、等待第七十七章 尾声(下)第五百五十二章 驻守安排第五百七十四章 终章(中一)第六十章 压制第一百四十三章 看他起高楼(中)第五百二十章 张昭论将第四百七十六章 丫鬟们第五百六十六章 胜却(下)第一百零四章 明星般的青年第七百二十一章 软禁第三百九十章 张昭的圣恩第两百一十章 视死忽如归第三十二章 留取待春深(上)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帖众多第八十五章 新舍人(上)第五百九十章 割以永治第一百九十九章 报捷(下)第三百零六章 美食第二十四章 三大反派第四百七十章 过年第五百零一章 苦难结束第五百九十二章 长兄第七十五章 安慰第五百八十三章 李幽其人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美丽的冬季(中)第七百二十三章 开平见闻第六百七十二章 魏国公府第四百七十九章 交锋(二)第三百零九章 勾兑第一百四十章 得与失第四百六十三章 调研(上)第四百五十九章 悠闲生活(上)第六百五十四章 余波第七百二十七章 建城、初露锋芒第四百三十二章 援兵忽至第两百七十八章 新的消息第五百二十三章 将军百战死第十六章 青龙镇之行(下)第两百一十九章 与子同袍(上)第三百六十七章 暴雨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