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获

“这有何难?”

弘治皇帝很痛快的答应,叫萧敬带人去兵部把海图和造船技术图纸取来。

将萧敬打发走,弘治皇帝惬意的倚在书案后铺着坐褥的木椅中,好奇的道:“东瀛岛上有很多诸侯吗?”

弘治九年,日本遣使来朝贡。他对东瀛,大致有点印象。

张昭不客气的道:“嘿,陛下,倭人地小民少。村子和村子之间的战斗就妄言是战国时代。最大的战斗规模不过是两万人左右。臣倒卖军火,让他们打的更狠一点,为将来的征服做准备。”

隔壁邻居的事,张昭多少还是知道点的。毕竟后世里是互联网时代,有些资料搜索一下就能知道。

而让东瀛岛上的诸侯打的更激烈点,有偿赞助他们一点军火,这需要有心理负担吗?完全没有。

弘治皇帝失笑着摇头,他这个心腹爱将总是雄心勃勃的想要开拓疆域。他却想国泰民安,不愿意大折腾。要知道,去年才刚刚把对鞑靼的颓势扭转过来啊。

“张昭,你对海贸很看好?”

弘治皇帝直呼张昭其名,这和之前的含义并不一样。以明朝的世情来说,皇帝称呼大臣,可以尊称为“先生”,或者直呼其官职名称,或者用“卿”、“爱卿”代替。

当然,也可以直呼大臣之名。否则,满朝大臣,皇帝未必还要记大臣们的表字、别号不成?

但是,弘治皇帝这会儿直呼张昭的名字,其实是对他非常亲近的意思。

张昭一听弘治皇帝这个话头,心里就大致明白。

大明目前还在禁海。但是弘治皇帝又不是傻子,执政十五六年,虽然不喜欢用厂卫,但那帮人难道是吃干饭的吗?弘治皇帝显然知道如今海贸非常繁盛。

张昭忽而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如果能让弘治皇帝的目光从陆地移到海面上。那今天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前面和刘大夏、刘健斗争达成的目标,而是这个。

当即,张昭毫不犹豫的起身,躬身行礼,郑重的道:“陛下,汉唐时丝绸之路有多繁华,如今的海贸就有多繁华。海贸的利润通常都是数十倍。”

弘治皇帝温和的笑一笑,“这朕知道。你如此郑重做什么?起来吧。”

张昭应声站直,但继续道:“陛下,如今海贸航线有两条。其一,往东瀛、高丽而去。商人将两地特产带回大明,获利丰厚。

其二,经吕宋岛,往南洋进行贸易。这条贸易线路上的交易量极其之大,物产极其丰富。

通过贸易来获取南洋丰富的物产,需要花费成本,且效率低下。陛下常常心忧大明百姓之苦,何不派大军征服南洋诸国,得其物产以养大明百姓?”

张昭这是赤果果的强盗逻辑。能直接拿,还付毛的钱。

南洋一代物产丰富。大明朝的商船大多抵达马六甲海峡之后就不再往前。那一带的商路由阿拉伯商人控制。他们再转运往奥斯曼帝国交易。

那直接把南洋诸国征服不好么?

弘治皇帝在一瞬间都给张昭说的有点心动。南洋诸国奉大明为宗主,但是年年来朝贡的也就那么几个小国而已。若能征服南洋诸国,得其物产运回大明…

大明百姓肯定是能受益的。最少最少,有银子之后,他这个皇帝可以下令免除百姓的秋税。

但随即失笑。果然是财帛动人心啊。这不符合圣人教诲,也不符合大明的国策。

“海贸的事情,就按你目前的办法就很好。南洋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张昭压着心里的喜悦,道:“臣遵旨。”弘治皇帝拒绝的并不坚决,这其实就等于同意。

陆地很重要,但未来海洋才是财富的来源啊!

弘治皇帝从来就不是强势皇帝。给点时间,让他从容布局,使得弘治皇帝看到吞并南洋对大明的好处,说动这位明君并不难。而一旦大明拿下南洋诸岛,属于大明的海洋时代就将到来!

那他现在要担心的是弘治皇帝身体顶不顶的住,按照历史他过两年就驾崩啊!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拿起书案上的玉碗,吃着燕窝粥。张昭一片赤诚为大明考虑,他当然看得出来。只是,征服南洋诸国不说其他,就说派兵,这就很难操作。

看着坐在椅中沉默不语的张昭,弘治皇帝倒是有心补偿一下张昭,免得寒忠臣之心。

这让他想起前几天内阁交上来的奏章。张昭正试图推动成立军校培训军官,并设立新的都司体系,架构完善的预备役制度。内阁将他的奏章打回去。

其实,在军务上他更信任张昭一些。

张昭沉默的坐着,其实并非是进言受挫的反应。他是思维发散到海禁的事情上。

大明东南沿海的文官、缙绅们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阻拦朝廷开海禁,独占海贸的暴利。弘治皇帝难道对此真的不知情吗?显然不可能。

没见弘治皇帝的意思是:海贸,用国泰商行去分一杯羹就行。其一进内帑,其二养新军营的兵。

很明显,坐在皇帝这个位置上的人,除非是亡国之君,那真没几个傻子。天启皇帝连字都认不全,他却知道用“九千岁”。没有进忠操持国事,靠东林党那帮沙雕治国,天启年间,大明就该亡了。

真的得庆幸泰昌帝死的早。二十九天就挂掉。否则,大明亡国还要提前几年。泰昌帝时期,东林党就占据朝堂。

而亡国之君崇祯皇帝,那真的是被忽悠瘸了。在煤山上吊前反而记起他哥的话。

张昭正在“忆古思今”之时,忽而听得弘治皇帝说道:“张昭,你前两天不断上书:要求军务奏章保密,设立军事学院,试行新都司体系建立完善的预备役制度。

朕回头会帮你和内阁诸位先生说说此事。”

张昭却是拒绝道:“陛下,此事先由臣来处理。若不能,臣再请陛下帮忙。”

弘治皇帝和内阁沟通,其实未必能成。不要以为今天首辅刘健退让是常态。弘治皇帝退让才是常态。因为,在治国上辅臣们确实比他在行。

张昭并不想把弘治皇帝对他的信任浪费在这种小事上。

一个好的下属应该是为上司分担,而不是给上司带去麻烦。

弘治皇帝被张昭拒绝也不以为意,就笑起来,道:“好啊。”看张昭再顺眼几分。

这时,萧敬带着人手去兵部将数口箱子装着的典籍抬进来。

第两百七十五章 收获、回府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何整顿第七百一十三章 枢密会议第五百七十章 圣人抵达第七百一十八章 京中轰动第五百一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六百八十五章 彻底完成整合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明不可辱第四百三十二章 援兵忽至第四百六十三章 调研(上)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五百三十六章 一战而灭第三百四十八章 请继续你的表演第一百五十七章 会操前(二)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个邀请、战报第五百一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三百零六章 美食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两百四十五章 门庭若市第七百零七章 宫中(下)第五十一章 京西少年(五)-预备役第五百七十八章 回京(上)第六百九十一章 御批第一百一十二章 收取军心(上)--求首订第两百四十八章 凭吊第四百零八章 张昭的调整(上)第五百八十三章 李幽其人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阳城中(上)第三百二十六章 月影第四百七十八章 交锋(一)第两百八十三章 对钱宁的安排第四百零九章 张昭的调整(下)第三百九十章 张昭的圣恩第四百三十三章 告全军将士书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取军心(下)第七百三十四章 杀!杀!杀!第七百零九章 百感交集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第三百八十九章 达成基本目标第五百二十八章 战略态势第三百六十六章 微澜起第五十三章 车中论述第四百五十二章 军中会议第三十二章 留取待春深(上)第两百八十五章 新生意(下)第四百二十三章 朵颜卫的对策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后第一百二十章 妾名方晶第两百八十一章 说服岳父第四十五章 争抢(上)第两百九十七章 弘治教子第二十二章 乡中事了。第六百八十五章 彻底完成整合第两百五十八章 王恕的手段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绸缪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第三百四十一章 张皇后的决定第一百二十六 直接拿第四百九十七章 不欢而散第八十八章 丫鬟、诡计第六百八十八章 标准套餐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第五百一十九章 一盆冰水第两百四十三章 张昭的建议(下)第六八八十二章 先下手为强第七百零一章 文章如何第两百二十一章 与子同袍(中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淬炼(二)第六百四十八章 意外第五十九章 谣言起第三百四十五章 变故第一百一十二章 收取军心(上)--求首订第六百零八章 出乎意料(完)第六百九十一章 御批第两百一十章 视死忽如归第一百五十六章 伯府夜宴(下)第一百九十章 迎敌第四百四十八章 请你们喝顿酒第一百七十一章 举荐王守仁第两百五十七章 达成协议第六百章 强买第两百九十七章 弘治教子第五百七十五章 终章(下)第七十章 生员(十)-攻守之势异也第五百零二章 奏章到京师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态(二)第七百二十一章 软禁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兵团训练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美丽的冬季(中)第五百二十八章 战略态势第四百六十四章 调研(下)第四百九十八章 准备动手第六百五十六章 医院探视第两百九十七章 弘治教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骑兵将领第五百零五章 辽东巡抚第三百三十章 经济压力第两百一十九章 与子同袍(上)第十七章 不再有兴趣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心眼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