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我知道,为什么?

朝鲜国驻大明京师的使臣金善洪在第三天的晚上八点许才在新秦伯府中得到张昭的召见。

“跟着我来。”

金善洪跟着新秦伯府中的下人带领下行走在夜间华美的府邸里。心里琢磨着。

他等了这些天总算是等到京师确切的政治信号:曾于去年派兵越过鸭绿江的张大帅没有倒台,反而是更加牢牢的掌握着大明的军权,晋位“使相”。

自开春以来,大明渤海的渤海军不断的越境勘察地形,朝中上下一片慌乱,责令他在大明京师活动,消弭战争风险,为此特意调拨给他一批黄金。

他用一部分黄金在大明皇家银行兑换银元、纸币。现在三千元的纸币就在他的口袋中。

张昭刚和妻妾们一起吃过晚饭。正和婉儿、方晶、王小娘子她们一起说着准备刊登在真理报上的“数学十问”,陈夕凤对数字很敏感,但对数学题不大感兴趣,带着丫鬟们先去洗澡去了。

正好聊起真理报的事,王小娘子道:“昨日朝鲜王国的使臣,叫什么来着,要求给真理报赞助三千元,就为打一个‘朝鲜王国心向大明’的广告。汤玄策还和他见面聊了一盏茶的功夫。”

如今真理报社名下有数份报纸、期刊和众多分社。甚至在金陵、扬州、苏州都设立其分社,已经有报业集团的雏形。

王小娘子现在没有再管真理报其中的一个版面,而是负责着一份针砭时弊的周刊。

工作不算忙,但却很符合她的理想:她一贯喜欢议论政治,当然水平不高。

张昭很恶趣味的给她这份杂志取名:时代。

给美妾这么一提,张昭这才记起前天朝鲜使臣在后军都督府求见他的事。他当时见都懒得见。

他人虽然在京师,庞泰渤海军的动向他当然是清楚的。渤海军最大的任务就是为平定朝鲜。

不征之国,扯淡呢。

当然,朝鲜王国一直是大明的藩篱,算是最最忠心的小弟。其国王的服饰,都是大明公公们穿的,乃是明太祖赏赐。

直到满清兴起,把其国内的王公贵族清洗了一批,朝鲜王国才转而成为其仆从军。

但成为其仆从军之后,对大明干的事就非常的可恶。后世的棒子更是可恶至极。

所以,没有很好的理由,确实没法灭其国。但纵观历史却也不能太讲道义。今天讲道义,就是把隐患留给明天,留给子孙后代。要对历史负责。

张昭派小丫鬟出去问了一声,到前头登记簿上一查,此人正等候在门厅中,且连续来了三天。张昭想了想,吩咐见客。

“下官参见大帅。”

金善洪在一间精美的小厅中略等一会,见张昭从外面进来,连忙起身行礼。

心中忐忑不安,又不断的给自己打气。

张昭在朝鲜王国的名声可不好。这倒并非他麾下的军队军纪不好。而是其吞并朝鲜王国之心,路人皆知。前年的报纸上都刊登得明明白白的啊!

张昭抬手示意,“不必拘礼。”走到主位上坐下。门外候着的仆人跟着上了茶水。

张昭这才打量着金善洪。此人约三十多岁,身材修长、消瘦,多胡须。穿着玉色长衫气质儒雅又显得精气神完足。剑眉隆鼻,姿容甚为英俊。

想想也正常,古代做官是要看相貌。如今大明朝的吏部每月的选官,一样要看相貌。

所以朝鲜王国常住大明京师的使臣必定是要“伟姿容”。

金善洪小心翼翼的坐在椅子中,道:“下官久慕大帅威仪,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张昭忍不住一笑,道:“不必在我面前拽文,想必你也知道我只是个秀才功名。圣人经义不一定有你读的熟。有事说事。”

金善洪在张昭府前的门厅里坐了三天,想了一肚子的话,结果被张昭这一句给堵回去。

大明的读书人见面先谈“圣人经义”这是常态。张昭拿话给堵了。而没有“圣人经义”中的理念支撑,他拿什么来说服张昭放弃吞并朝鲜王国呢?

金善洪想了几秒钟,只能开门见山的道:“大帅,下官来此,想问一问大帅对朝鲜王国的看法。朝鲜王国对大明忠心耿耿,天朝上邦,此心天地可鉴。”

张昭点点头,“我知道。”

知道这年头朝鲜王国的全称是什么吗?有明朝鲜王国!但凡庄严、正式的场合都是这样的全称。正宗的藩属国。其国王都是要大明皇帝册封的。

这可不是草原上的什么“顺宁王”之类的。草原上那就是“兵强马壮者为之”。在朝鲜王国没有大明天子的册封,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当然,一般而言大明不会干涉朝鲜王国的内政。随他们折腾去,只要不叛明就行。

金善洪顿时又语塞。你知道,还要吞并我们?

张昭做个手势示意他喝茶,道:“金大人可知中国历史?”

金善洪恭敬的道:“天朝上国华章典范,下官多有仰慕,平日里有读过。”

张昭道:“知道历史就行。譬如秦汉时的江南、两广、云贵,都是深山老林,号称蛮荒。如今俱是中国之地。你知道其中的缘由吗?”

金善洪心里知道,但是不敢当着张昭的面说。大哥,你们搞同化、侵略啊。

张昭也没有让金善洪回答的意思,道:“原因有两条。其一,以中原之富庶,文化之鼎盛,天下之民当心向往之。上国之称不是我等后人粉饰。

吃饱穿暖,有文章传承、不朽,这是作为人最基本的需求。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其二,我们奉行的是: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中原富庶,蛮荒之民就会自发的来掠夺,那我们就要反击!最终是据有其民,尽据其地。

金大人以为是否如此?”

金善洪有点懵。张昭说的每个字他都听的懂,但是合起来的意思,他听不懂。

张昭笑笑,喝口茶。

他其实讲了两层意思。

第一,按照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需求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物质层次,再就是精神层次。

中原历来就是富庶之地,这不需要任何的假话,历史上我们就是比周边地区富裕。我们在汉唐盛世就是世界的中心!

所以,周边地区向往我们啊。这是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然后,我们的文化又是如此的璀璨,人杰辈出。譬如唐之李白,宋之苏轼,明之唐伯虎。这都是在周边地区影响非常大的文化人!

所以,这些人愿意成为中国之民。

就好像现代社会里,全世界的人们都很向往灯塔国,一窝蜂的往那里移民。全球的人才都为鹰酱所用。

所以,中国的地盘能够扩大啊。所谓,教化之功。

第二,翻遍中国的正史、也就是二十四史,我们总是在历史书里面挨打,总是被别人欺负。多灾多难!看得很气人。

但是呢,再去翻翻周边国家的历史书:中国都欺负老子一千多年了。一片的叫屈之声。

所以,真实情况是,因为中原王朝因为很富裕,所以经常挨抢。但是,我们并不是小白兔。等我们有实力的时候,我们动起手来是非常狠的!

正所谓: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通常结果就是“开疆拓土”。

当然,进入现代后想要捞一块土地回来非常难。兔子和鹰酱做过一场,再干连续干翻白象、猴子,却没有拿到实地。这是世界上的思潮和国际格局决定的。

这要搁在大明朝这个时候,我打下来的地盘,那就是我的。不服咱们再来练练!

张昭放下茶杯,道:“金大人,本官不和你讲大道理,就问你一句话,朝鲜王国自立国起有没有犯大明边境之事?”

有没有?

当然是有的。建州女真在明初时的居住地可是在鸭绿江边,为何后来迁徙到明长城外?真当没人知道吗?

金善洪顿时额头有些冒汗。

第两百四十六章 阻力第六百四十三章 总督制第两百四十三章 张昭的建议(下)第七百二十九章 不干涉第两百零六章 准备报捷第六百九十八章 我真不是卧底第六百一十四章 雨中的府邸第一百五十一章 再打一棍子第六百二十章 冲突(中 )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锋(七)-大宁总兵人选第两百零四章 拜访王恕(上)第三百四十六章 先抓捕第六百三十章 谁算计谁第六百三十六章 悔之莫及第一百八十六章 为大军先锋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军纵横第六百四十六章 突然的刺杀第三百五十九章 悠闲半日第四百一十章 遮掩、密令第一百七十八章 要到密旨第七百三十六章 决意出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帖众多第五百六十章 相逢(上)第七百二十三章 开平见闻第一百三十章 军中夜议第一百八十三章 招募一个团第四百四十三章 召见第两百一十二章 小王子之心第九十六章 暗流涌动第五十九章 谣言起第四百六十三章 调研(上)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明君第五百六十二章 相逢(下)第五百二十章 张昭论将第四百五十一章 回开平中屯卫第六百一十八章 发酵第两百三十八章 张昭的收获第五百一十七章 分兵的决定第一百九十章 迎敌第五百一十六章 会说话的库门第五百四十四章 新的区划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阳城中(上)第两百零六章 准备报捷第四百零三章 抄家第二十三章 青龙镇中第五百八十三章 李幽其人第五百一十七章 分兵的决定第三百二十八章 孟先生的主意第两百零二章 鞑靼撤离第三百四十九章 破门而入第六百三十五章 影响第两百八十二章 重临小安镇第六百一十章 此事和你无关第两百八十三章 对钱宁的安排第五百七十八章 回京(上)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未来的战略第十八章 进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会操前(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查无头绪第两百七十五章 收获、回府第三百四十六章 先抓捕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帖众多第三十八章 待日后第六百七十三章 葫芦里卖什么药第九十一章 帝与后第三百七十五章 落实第十二章 宫中太监(上)第五百八十七章 准备杀鸡第一百一十五章 想走?第六百八十四章 落幕第一百零五章 张相公第六百一十二章 后悔迟了第一百零六章 新的难题第四百六十七章 所谓名将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获第一百七十二章 新军卫抵达第四百七十一章 京西园林畅想第五百九十五章 调解失败第十一章 新的任务。第六百四十七章 救治第两百七十八章 新的消息第六百五十章 抓捕第四百二十二章 小镇雨后的茶第两百四十三章 张昭的建议(下)第七十章 生员(十)-攻守之势异也第两百二十八章 赞歌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何整顿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箭杀敌,一人如虎第四百三十五章 相公,下令吧第四百一十八章 庆祝、道别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绸缪第五百七十二章 终章(上)第五百零三章 一心为公马文升第八十一章 李东阳(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进入战区第两百六十二章 别人眼中的张昭(上)第五百三十四章 张昭的方案第七百一十八章 京中轰动第七十八章 小安镇日常第三百八十三章 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