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纷争再起

作为大明的南都,曾经的京城,金陵城内人口两百余万,且高官巨贾众多。

因此,自报业大兴以来,金陵城中也是报纸众多。日销售份数达到3000份以上的报纸有11家。

这11家报社都是金陵报业协会的成员。例行的下午茶会自然也是这11家的总编来参加。

此时,集贤楼二楼的雅间中热情的迎着汤玄策的便是这样些人。

所谓“今时不同往日”并非是指的魏国公向张昭服软。这事和他们这些文人关系不大。双方是两条线上的。顶多魏国公府算一份报纸的金主。

而是指的扬州发生的事。张伯爷派兵直接接管了扬州城内的六家报纸。

这事对他们的震动非常大。正当报业协会里的“约法三章”他们不知道?不过是仗着天高皇帝远,且江南士风开放,所以报纸肆无忌惮。但张昭现在就在扬州坐镇,这样的狠人,他们还是非常忌惮的。

更别说,有一些人心中有鬼。

真理报、明理报目前是金陵城中的两大报纸。自然是有人见不得同行好。七月十五日真理报被打砸时,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

售价一万元的印刷机,说砸就砸了。

真理报昨日重新恢复开工,还是从扬州城内调来的三台印刷机。

汤玄策看着一众编辑,冷淡的拱拱手。他的分社社长乌文康离职以及停刊这一周以来,大部分的编辑离开,背后少不了这些人在蛊惑、运作。

明理报的主编回一礼,笑呵呵的看着汤玄策在雅间的主位上坐下,道:“汤兄,不知道你对于魏国公徐俌的奏章怎么看?”

明理报才是真正的江南第一大报。据闻其报刊名都是如今的南京吏部尚书王轼写的。

王老大人是大明江南半壁江山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文臣中的第一人。

其实,按照道理来说王轼没有这个高度。一般来说致仕的“宰相”声望会更高。

奈何成化朝、弘治朝的阁臣们都非常稳定。君不见,李东阳这样小时候都被皇帝接见的神童硬生生的在翰林院坐了十八年的冷板凳?

成化朝前期的阁臣如李贤、商辂,这都是名臣。至弘治末年,他们早就去世。之后的阁臣如万安、刘吉、彭时等名声狼藉。

而本朝的阁老,徐溥、邱濬都已经去世。自然而然,江南文臣第一人是文能安民,武能安邦的能臣王轼!

汤玄策坐在主位上看一众编辑,有一种看小丑般的心态,反正就是非常畅快,出一口恶气啊!这时,姿态狂傲的道:“我今日来此,并非要谈什么魏国公的文章。而是要提醒诸位,尊重报业内的约法三章。诸位若是不守,此乃取祸之道!”

明理报主编感到蛋疼。

一帮编辑更是有一种如同吃了屎一般的感觉。

小小一个监生口气太狂!但他们无可奈何。还得老老实实的听着。因为张昭已经在扬州做了一个示范,不听的报社是什么结果。

汤玄策再道:“我还有一个建议,金陵报业协会可以把名字改一改,改为江南报业协会。”

刚刚还在吹捧汤玄策的一帮总编被恶心到了,他这个提议说出来,应者寥寥。

改不改都是那么回事。江南这一带,除了扬州、苏州、杭州能有报纸可以和他们抗衡之外,其余的地方基本都“沦陷”,都受金陵报社的影响。

冷场了,汤玄策也不介意,继续道:“我还要通知诸位一声,按照大明律,无故侵犯他人财产,需要赔偿,杖责。真理报将在明天的报纸上谴责、声讨打砸者。不仅仅是要求这些人投案自首,还要求他们赔偿。”

说着,环顾众人一眼,转身离去。

集贤楼里,一帮编辑纷纷抱怨,“太狂了。此子太狂!”

“就是!满招损,谦受益。此人如此做派,好日子长不了。”

明理报主编道:“诸位,魏国公本人咱们还是别乱议论。确实取祸之道。白纸黑字的写着,将来以此为由来查,咱们跑不掉。”

“不知道刘兄对汤玄策所说的追究打砸者责任一事如何看?据我所知,真理报早就报案,只是应天府府衙一直拖着。但随着魏国公服软,再在报纸上造势。恐怕会引起士林动荡。我们的报道要谨慎。”

刘主编摇摇头,道:“明日的报纸,恐怕就是我们的表态。绝对会被张使相盯着。所以,我是建议跟着真理报一起报道的。私下里怎么做再说。”

“也是。”

一众编辑纷纷应声下来。

金陵城,王府。

王轼,字用敬,湖广人。天顺八年进士,时年六十六岁。弘治十七年秋,他的身体已经非常差。屡屡上书请求致仕,希望能返回老家颐养天年,归于故里。

但弘治皇帝和朝廷屡屡不批准。盖因,他于大明而言太重要。就像三边总督秦纮屡屡请求致仕,一概不批。

大明朝就有这样的特色,但凡是能臣,一般都是往死里用。特别是知兵的能臣。王阳明因去平叛,平定后死在归乡途中,不得不说是他的遗憾。

一名文士在王轼幼子的带领下,抵达卧室,面见王轼。

文士躬身行礼,然后毕恭毕敬的道:“老大人,魏国公被张使相拿住把柄,公开支持江南卫所改革,并言兵部管辖军队有违祖制。学生敢问老大人何意?”

王轼平卧着,让儿子将他扶起来,缓缓的道:“此事是大势所趋,老夫有何话可说?但我辈圣人子弟,便带不得兵么?”

文士欣喜的道:“有老大人这一句话,胜过十万句。”

王轼知道此人误解了他的话。他并不反对张昭对大明军队的改革。他是知兵的人,深刻的知道大明南边的一些叛乱,在九边而言算个什么?

鞑靼人才是大敌。而张昭能把鞑靼人打得哭爹喊娘,指派一个“跟班”出去就能打出斩首万余的大捷,这本事能差得了?

他是希望日后要给文人带兵的机会,而不是由武臣垄断。

但是,他如今病入膏肓,不得不让此人“误解”。他毕竟是要站在文臣的角度,去支持兵部掌控一部分军队。他还有门生、子弟将来要在大明官场上混。

第三百零七章 尘埃落定第七百三十二章 激战正酣第一百六十七章 百态(三)第四百一十五章 投资张昭个人第九十一章 帝与后第七百一十六章 和谈开始第一百九十七章 决意南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视察第八十一章 局破第五百八十八章 花魁娘子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第四百四十六章 大明不可辱第五百八十二章 天下皆敌第三百八十四章 营救成功,只是开始第三百三十章 经济压力第三十章 考前准备(下)第八十八章 丫鬟、诡计第七十七章 尾声(下)第六百五十四章 余波第五百七十二章 终章(上)第两百九十七章 弘治教子第两百七十八章 新的消息第六百五十五章 军方第一人第二十七章 考前准备(中)第三百零二章 宫中第五百零九章 轻松击破第五百六十五章 胜却(中一)第九十三章 新游戏(中)第六百三十八章 达成一致第一百九十二章 初战(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报捷(下)第两百五十六章 月夜来访第四百零八章 张昭的调整(上)第两百一十一章 军议第一百四十七章 事了(上)第五百三十二章 覆灭福余卫第六百二十八章 燕滨大哭第两百四十六章 阻力第三百七十九章 难堪大用第五十章 京西少年(四)-获胜第九十九章 局势再变第三百七十八章 三步走第四百九十一章 整训两个阶段第一百二十三章 隔空对话第四十六章 未来的路第五百八十三章 李幽其人第五百零六章 煲汤第九十九章 局势再变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鸣惊人(二)第二十四章 三大反派第五十四章 董家事第两百三十六章 武英殿中议封爵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帖众多第两百四十八章 凭吊第两百九十八章 梁储此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服?再打脸第五十八章 考场中第一百八十六章 为大军先锋第七百一十四章 战、和之论第八十二章 初见太子(上)第八十二章 初见太子(上)第四百六十七章 所谓名将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三百四十五章 变故第六百三十一章 密谋第一百一十八章 淬炼(一)第四百二十三章 朵颜卫的对策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次惊艳第五百零六章 煲汤第五百四十三章 新的兵种和军制第三百七十七章 开平中屯卫见闻第四百九十六章 祖宗基业不能丢第二十四章 三大反派第五百九十一章 奴家愿意第四百七十一章 京西园林畅想第三百五十一章 中二青年第六百零七章 出乎意料(下)第两百七十八章 新的消息第两百二十三章 与子同袍(下)-决战第二十二章 恶客上门第二十三章 青龙镇中第三百九十章 张昭的圣恩第两百零二章 鞑靼撤离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明的盐业要完第两百九十四章 收获、梁储第六百一十一章 落定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取军心(下)第五百七十五章 终章(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请你们喝顿酒第两百一十章 视死忽如归第五百四十九章 一个时代落幕了第六百三十五章 影响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个邀请、战报第一百零一章 一战成名第三百四十二章 结束。第四百七十九章 交锋(二)第六百四十六章 突然的刺杀第十九章 解决、新的问题第三百五十二章 风潮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