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基层政权

固然,营田新法的推行,大大增强了闯军从地方获取资源的汲取效率。可这更多只是一种索取,闯军并没有在营田制的物质基础上,组建一套完善的地方行政和司法机构来。

这样的情况下,百姓得不到组织,民力只能被汲取,而不能被发动——发动群众,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那可就太难了。

特别是在明末,特别是对于闯军,那就更困难了。

李来亨接触不到几十万几百万的中小学毕业生,哪怕推行了这么久的军中扫盲班,闯军里能不能找出几千个粗通文字之人,也还很难说。

哪怕是最早期的红军,在人才资源上也比自己丰沛了几十上百倍啊。

夹袋无人,夹袋无人,干部紧缺,干部紧缺。

这是李来亨从一开始就头疼到现在的问题,他要把地方上的百姓组织起来,就必须摊开架子,在营田制的基础上,不仅是在每个府、每个州和每个县,而且要在每个乡、每个村都建立起完善的政权组织来。

说到底,仅仅靠一个营田制还远远不够塑造出闯军的政权来——孙可望可以做到,那是因为孙可望供奉起了永历朝廷的神主牌位,借用了大明三百年积累下来的权威资源。

而李来亨现在的情况,自然不可能借用大明三百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政治资源,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搭建闯军的政权骨骼。

这也是他为什么特别重视公审大会,一定要把左镇的将领官兵,全部押运回随州城受审的原因所在。

李来亨是打算用这场大办特办、特为隆重的公审大会,把闯军已经是官府、闯军已经具备了政权权威的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到湖广百姓的心中。

这样才能方便下一步的基层政权搭建。

正好,构建起闯军的司法机关,本来也在李来亨的下一步计划之中。现在为了搞超大规模的公审大会,也很有必要完成这一步。

为了方便考虑,李来亨还是将司法机关设置在节帅幕府之中,他直接借用了历史上唐代节帅幕府的幕职官名,以节度判官负责司法,判官之下的属官则称为推官。

担任节度判官的人,是由顾君恩推荐的湖广举人邓岩忠①。

邓岩忠是江陵人,举人出身,社会地位算得上是比较高了。但他的科场和官场旅途都不算顺利,没能考上进士更上一层楼就罢了,在为官期间又因不善于人情,年纪轻轻就致仕回乡。

嗯,毕竟是顾君恩找来的人,性格古怪、不通人情,倒也在李来亨的接受范围之中。

他毕竟是个举人,若不是李来亨已经击灭左镇、生擒左良玉,李自成又占领了洛阳、开封,闯军日益显出争鼎之势,邓岩忠肯定是不会冒着巨大风险参加闯军的。

不过现在是此一时彼一时,陈可新这样的举人都已经投靠了李来亨,其他如方以仁、顾君恩、提点学政的谢徵,也都是秀才出身。

邓岩忠一个连县官都做失败的落魄举人,能一下子跻身到李来亨节帅幕府的要职,也算得上是高攀了。

总算邓岩忠本人虽然不通人情,但李来亨稍微接触之下,也感觉他是个忠厚老实的实干派——嗨!李来亨手底下的文人,最缺的就是忠厚老实人呀!

当然,李来亨也不可能让一个根底不清楚的人物,立即就完全把持湖广闯军的司法系统。虽然他任命了邓岩忠做节度判官,但下属的推官,全部都是从各州县营田使、庄使中调任过去的。

未免邓岩忠在节度判官的任上耍什么小聪明,李来亨还让现在担任随州牧、已经经过随州之战考验的陈可新“佐其事”——实际上就是监督邓岩忠。

在用人方面,即便人才和干部的缺口极为巨大,但李来亨还是不会轻易松开口子,随便吸收未经时间考验的士绅文人到闯军核心来。

唉,不过也是因为如此,闯军的基层干部数量,早就匮乏到了极度紧张的地步。

这次庞存的事情,又让李来亨感到必须加紧完善闯军的基层政权建设。现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干部,可是缺干部事情也不能不做,只能一边建设基层政权,一边培养干部人手,走一步路搭一步桥。

闯军是一张白纸,白纸固然有可以任意发挥、轻装上阵、没有历史包袱的优势,可是在这种时候,也会显出缺乏历史积累资源的劣势来。

但是李来亨相比较朝廷,也具备着一项巨大的优势——这就是闯军“白纸”带来的更高行政效率,通过营庄制,李来亨可以在绝大部分自耕农和佃户利益不受损、甚至是利益增加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政权财政收入,增长到朝廷统治时期的三倍、四倍以上。

湖广闯军的辖区内,超过一半的粮食都掌握在李来亨的手中,掌握这种最重要的硬通货,可以让李来亨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补贴基层政权的建设。

方以仁倒是对他建议过,干脆在湖广乡村复辟以三老为中心的保甲乡官制度。可是李来亨虽然好于复古,也只是好于在官衔的名称上复古罢了,真要把具体的制度,特别是最紧要、最关系到一般百姓日常生活的基层政权体制,复古到三老、保甲去?

这种大复辟犯的罪名,李来亨可承担不起。

他的想法是首先将闯军军队中的伤残兵员,特别是本地籍贯的伤残兵员,将这些人下派到各乡、各村担任去负责乡村一级的基层政权建设。

在李来亨看来,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首要关键,还是需要建立乡村一级的闯军军事存在,有军事存在作为权威,接着才能把负责司法的判官、推官也下派渗透进去。

总之军事,司法,还有白旺已经在德安、黄州两府地方乡村里建立起来的营田行政系统,把这三者先都确立起来,才能保证不再出现庞存抓捕左良玉时的那种状况。

后世历史中的李自成,采用的办法是直接把闯军的野战兵力分兵驻守到地方上,结果就是随着闯军占领地盘的急速扩大,这些分守兵也成了胡椒面撒大饼,越铺越散,最后是野战主力被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也挡不住士绅武装的反扑。

李来亨目下掌握着近三万野战力量,随着左镇覆灭,襄阳、承天、荆州随时可取,他估计短时间内将闯军的野战力量增长到四万、五万都不是太难的事情。

可是把这些兵力分散到各州县的乡村里,那就一下子捉襟见肘了。

民兵。

最后还是需要把群众组织和发动起来,依靠百姓自身的力量来保卫闯军的基层政权——也只有建设民兵的办法比较靠谱了。

李来亨倒也想直接一步到位,直接在乡村一级基层政权上建设巡警和联防队,可是这对于干部人才的需求缺口未免过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缺人,缺人,这真是李来亨强调一百遍都感到不够的事情。

组织地方民兵的这个职务,顾君恩本来是建议叫做靖安使,但方以仁更了解和熟悉李来亨的癖好,便从唐代官名中取了团练使和捕盗使来用。

只是李来亨觉得团练使这个团练二字,很容易被士绅利用来做复辟之用,所以舍而不用,选择了捕盗使的称谓。

闯军的捕盗使是设置在乡村一级,人员多由本地籍贯的闯军伤残兵员担任。首要职务是组织和训练地方民兵,次要是配合地方上的营田使、庄使清查户口和丈量田地,再次要则是防火防盗防官兵。

总之基层政权你不建设,地方民兵你不组织,乡贤、士绅、族老,他们自己也会组织起来。哪怕闯军的捕盗使不能完全控制乡村,但毕竟可以同地方上的复辟势力争夺民众,总归能起到相当作用。

“啊。”李来亨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崇祯十五年的夏天已经到了,天气日渐炎热,他心中也日渐烦闷,“缺人啊!缺人啊!乐山,咱们夹袋里实在太缺人了!光靠一个随营学堂真是远远不够!”

方以仁尚未回答,顾君恩反问道:“节帅,现在不是已开了节府试吗?不若多开几次科?”

“好直兄不清楚府主的用心啊,节府试选拔的文士不说能不能和府主一条心,要把他们直接派去基层,既是委屈了他们的长才,也是府主自己不打放心。”方以仁笑看顾君恩,你呐还是不懂李来亨嘛,“随营学堂不够……闯军本来就在军中设有扫盲开蒙之班,这个开蒙班也可以如随营学堂例,正式办成一个学堂,用于速成乡官人才。”

“就如乐山所言去办,在随州、安陆、黄安、麻城,都要办乡官学堂才对。”

第一百章 何洛会多虑第十章 李寨主第一百五十章 总动员第七十二章 鹿角线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六)第一百零四章 郧阳式结局第八十八章 基层政权第四十三章 姜大将军第一百零七章 火烧阿山第九十九章 上蔡乱局(二)第六十四章 和硕特战争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来亨冲向微山湖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六十二章 添乱小能手第七十四章 给晋王算一卦第十八章 猛将郝摇旗第五十八章 使徒来袭第一百一十一章 长安血夜第九十九章 合中国之力,灭绝其种类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十二章 沈庄军第二十八章 八旗权力斗争第七十章 直冲狗鞑中军第一百八十八章 复仇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一百三十章 毁灭满洲人第六十七章 叶尔羌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袭第五十四章 贺镇精骑(一)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二十三章 楚闯雷霆第二十二章 会师商州(下)第十四章 军台线第九十五章 前营的黑色大纛第九章 竹溪突围(上)第二章 满洲入寇(中)第八十章 动地翻天第四十三章 爱新觉罗屯齐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一百二十二章 开国封侯,失之交臂第五章 耿应衢的生意经第三十三章 推行营庄制第六十四章 大顺使者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帅破阵(三)第四十章 再议老营改革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三十一章 破阵军岭川(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这?第四十三章 爱新觉罗屯齐第十三章 随州夜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顺军万胜(二)第二十二章 始兴王第三十四章 陈可新被捕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四十六章 纷纷落马第六十四章 大顺使者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十一章 竹溪突围(下)第三十一章 踏过士绅街第六十章 反对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一百零四章 大顺古长安第七十章 联结小袁营第一百零七章 闯军一诸侯(上)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贼第一章 幼辞在开封第五十三章 大顺龙衣卫第八十八章 庞存回乡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二)第八章 着佃交粮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六十三章 别动军出城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贼兵势,强悍至此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后一战(九)第三十三章 雾中的骑兵交战第八十九章 搢绅降为编户,衿佩等于仆隶第十二章 废两改元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杀为虑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杀为虑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五十七章 遏必隆满口天话第一百四十九章 疯狂辱多尔衮第九十章 处置士绅第一百二十五章 陕甘大乱,杨承祖难辞其罪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东起义第一百一十五章 乱刀砍死张汝行第三十章 破阵军岭川(一)第三十章 城下之溃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八十九章 白沟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视的李来亨,无误第八十六章 刘芳亮做出决策第四十七章 千骑劫营第一百一十一章 监国、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