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剿总行辕和绥寇公署

“该死!该杀!”

崇祯原以为马绍愉此去会有成就,使他暂缓东顾之忧,专力救中原之危。可等他一目数行地看完密奏,惊惧的心情稍释,换成一种混合着恼恨、失望、忧虑和其他说不清的复杂心情。他将这密奏再草草一看,用拳头将桌子猛一捶,恨声怒骂:

“洪亨九!”

洪承畴终归是投降了。

虽然这之前宁远总兵吴三桂送来的飞奏,已经暗示了不少情况。可是当马绍愉真的确认这条消息以后,崇祯还是大为失望。

事情怎么会这样呢?

崇祯向王承恩猛一挥手,转身走回乾清宫大殿,进入西暖阁。王承恩手中拿着从河南来的十万火急的军情文书,不敢呈绪皇上,他想暂带回司礼监值房中去,但被崇祯看见,又叫他递上来。

崇祯重新在龙椅上颓然坐下,长叹一口气,又恨恨地用鼻孔哼了一声,他打开军情文书,更加如遭雷击。

“孙传庭……也败了!”

祸不单行,襄阳刚刚失陷,崇祯还没有从这条坏消息里缓过来,马绍愉又确认了洪承畴投降的事情。紧接着,孙传庭又在柿园被李自成打败,噩耗连连、噩耗连连啊。

皇帝终于抑制不住,突然热泪奔流,泣不成声。他的身心几乎要全部崩溃,此时此刻,崇祯突然感到左良玉是这样的高大宏伟,这个过去皇帝觉得最难应付的跋扈武人,好歹从容就义,为朝廷保留了几分颜面。

他突然想到左良玉死了,可是朝廷还没有对他的就义进行什么褒奖。崇祯于是信笔疾书,他不顾身体的疲劳,迅速写出一篇稿子,然后噙着两眶热泪,用悲痛的低声读了一遍:

呜呼!劫际红羊,祸深赤眉。昊天不吊,折我股肱。

青犊肆虐于中原,铜马披猖于西陵,乃命卿总督平贼之旅,扫荡豫、楚。千里驰驱,天下知上将之辛劳;数载奋剿,朝廷纤封疆之殷忧。中原板荡,君臣共休戚之感;三楚糜烂,朝野乏战守之策。

……

无奈壮士掘鼠,莫救三军饥馁,叛将投贼,终至一朝崩解。然将军犹督兵死战,狂呼杀敌;弱马中箭,继以步斗;手刃数逆,血满衣甲;两度负伤,仆而再起;正欲自刎,群贼遂致被执。当此时也,战鼓齐唁,星月无光,长空云暗,旷野风悲,微而忽零,浙沥不止,盖忠贞格于上苍,天地为之愁惨而陨泣!

闻将军被执之后,矢志不屈,蓬头垢面,骂不绝口。贼渠百般招诱,无动卿心。古人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大将军兼而有之矣!

又闻将军绝食数日,气息奄奄,病不能兴,鼓身余力,奋而坐起,南向而跪,连呼“陛下!陛下!”气噎泪流,欲语无声,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杀身成仁,有如是耶?呜呼痛哉!

封妻荫子,国有褒忠之典;议谥议恤,朕怀表功之心。将军志节功业,已饬宣付史馆。呜呼!大将军虽死矣,死而不朽。死事重于泰山,豪气化为长虹;享俎豆于百世,传今名于万年。

大明崇祯十五年七月

崇祯写完以后,自己又又忍不住反复小声诵读数遍,声调凄苦,热泪双流。他为自己想象出来的左良玉“就义”壮举所感动,因而满怀酸痛,泣不成声。

他告诉王承恩,要追封左良玉为宁南侯,以表其忠节。接着皇帝又愤怒谩骂,叹息杨嗣昌、左良玉这一对“将相和”外,剩下的全是庸才——不知杨文弱和左昆山九泉之下,如何看待崇祯对他们二人相处的评价。

对于孙传庭的柿园之败,崇祯认为希望还没有断绝,柿园之败并非官军战不利,而是因为中了闯贼的狡计:闯军先被官军打败,可在撤退时却在沿途故意丢掷金银,官军互相争夺,军势大乱,贼兵趁机反击,才招致此败。

但据孙传庭所说,柿园之败,官军只损失了几千人,伤亡不大,元气尚存。所以崇祯对孙传庭只是下旨切责,要求他整兵再战,以补前愆。

对于还在武昌坚守的丁启睿,崇祯也是下旨嘉奖了一番,又保证会发给丁启睿补充饷银,并派援军解围——但实际上到底有没有办法,崇祯自己也不知道。

他心灰意冷,在灰心失望之中,想着幸而周延儒被他起用,回到内阁任首辅。

尽管从崇祯六年六月他将周延儒罢黜归里,但他知道周延儒原是个做事敏捷的人,只因朝廷上门户之争,使他一怒之下将周延儒斥逐。

经过他换过几个首辅,看起来都不如周延儒练达有为,不愧是“状元宰相”。所以他不久前听了朝臣们的意见,重新起用周延儒,对他期望甚殷。

现在崇祯为急于挽救豫楚形势,就召首辅周延儒到文华殿来。

周延儒一听太监传谕他单独去文华殿召对,便猜到八九分是和闯军攻陷襄阳有关。他这次能够“东山再起”,回朝重任首辅,也借助东林和复社人物张溥的银弹活动。所以周延儒复任首辅,意图就在于使得东林势力重新出山,现在当他随着一位御前太监往文华殿走时,他的主意已经打定了。

崇祯对周延儒寄望深重,他给周延儒行礼赐座,跟着问计道:“如今襄阳失陷,柿园又败,卿看如何才能扭转局势,以救中原?”

周延儒没有顺势坐下,而是在崇祯面前保持着谨慎态度,站立说:“宁南侯慷慨就义,京城百姓都说因为有这样圣君,故有那样忠臣。可见人心民气在我,大为可用。”

崇祯平时自认为是英明之主,对于辅臣的话,除了杨嗣昌外,都并不完全相信,惟独对周延儒现在这番话他句句信以为真。

崇祯轻轻点头:“朕也有所闻京师百姓对左良玉的追思之情。”

周延儒接着请来一副地图,为崇祯分析说:“如今宁南虽然已经就义,可是左镇兵马甚众,散落湖广者极多。左良玉曾受侯恂提拔之恩,陛下可曾听人说过?若以侯恂南下,收拾左镇余部,立住脚跟,整军再战,大可以先解武昌之围。”

周延儒的复出,靠的是东林人物张溥采用入股法筹集贿金,出钱的大头者,就是冯铨、侯恂、阮大铖等人。所以他投桃报李,也给侯恂谋取官位。

崇祯心中急躁又没底气,先点点头,接着又着急问道:“还有什么办法吗?”

周延儒为了东林的复起,早有全盘谋划,此时便一一道来:

“寇患积十五年而始大,非可一朝图也。闯贼的用兵,往往以数万骑为一队,飘忽若风雨,过无坚城,因资于兵。官军只能尾追其后,问其所向而已。欲制贼,必不能以一省地域为限、不能以一督抚为限。督抚虽有赐剑之灵,也常常因省界地域之分而受制于贼,陛下必开新制,方能力挫贼氛。”

崇祯想到朝廷为了围剿闯贼,早已设置过了跨越数省范围的督师,看周延儒的意思,这个制度还是不够,需要继续强化,他点点头,示意周延儒继续说下去。

“以今天的情况来看,督抚之力不能制贼,而为贼所制。请陛下以杨嗣昌之先例,广授尚方剑,于保定、西安、武昌、徐州设立剿总行辕,于各省省会要津专设绥寇公署。”

周延儒图穷匕见,终于说出他的目的来:

“请以孙传庭为西安剿总大臣,以塞秦关;以徐淮抚臣史可法为徐州剿总大臣,以遏贼冲;以保定抚臣北护黄河,以丁启睿为武昌剿总大臣固守武岳,最后以侯恂总督各剿总及绥寇公署,断贼奔逸之路。以臣计之,闯贼号称百万,暂且以人五十万、马十万计,人日食一升,马日食三升,中原赤地千里,望绝人烟,贼必饥困自灭。”

按照周延儒的设计,剿总大臣即总督数省剿贼军务,如西安剿总全称就叫总督陕西、三边、河南、山西、郧阳剿贼军务,保定剿总全称就叫总督保定、河北、登莱剿贼军务,武昌剿总全称就叫总督湖广、江西、南赣、偏沅剿贼军务,徐州剿总全称就叫总督山东、凤阳、应天、安庐剿贼军务。

如果早些时候周延儒提出这样的计划,势必为崇祯所反对。可经过连续的打击以后,崇祯心态崩溃,全为周延儒口中设计出来的“剿总行辕”、“绥寇公署”一类新瓶装旧酒的东西所糊弄。

崇祯甚至未意识到周延儒如此出谋划策,只是为了让东林势力的侯恂和史可法占据要津。

他也是实在别无善策,只能觉得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好!”崇祯下定决心,“设立四大剿总,必能成功。贼势虽张,但朕料其必不能成事,终难逃朕之一握也!”

第四十四章 小虎队的初战第八十七章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第一百一十二章 会战徐州第七十章 直冲狗鞑中军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须桑梓地第一百一十章 超过清廷的大顺诸将第六十一章 进士馆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团第三十四章 破阵军岭川(五)第二十三章 龙驹寨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十五章 老营改革(下)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十二章 李来亨没有离婚第二十八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六)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吴三桂第九十五章 马绍愉使团第七十二章 大将刘汝魁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军营第十章 牛铨请罪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十五章 身后第一百零二章 解围太原城第十一章 竹溪突围(下)第五十八章 朝鲜世子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八十五章 随州的全面胜利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十六章 李自成(上)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营第五十三章 出秦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统第六十章 从李双喜到张鼐第五十八章 使徒来袭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十七章 张皮绠归来第十章 军官匮乏第七章 免赋均田的悖论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七十章 奇袭雪域第一百一十三章 罗颜清绝不苟活于世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军营第一百章 东方既白,大顺中兴第一百二十九章 谁想被李来亨斩杀第九十二章 庆功宴(上)第五十二章 谢明弦第一百零九章 顾君恩在此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一百二十六章 汉中制将军贺珍第一百零八章 阿山疯了第一百一十一章 东虏已入冢穴第三十一章 南都内战第四十四章 满城之战故智第八十五章 随州的全面胜利第三十二章 满洲的国运不久了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八十章 动地翻天第七十九章 华南海盗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为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三章 李天下第八十九章 任继荣和任光荣兄弟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侠化的一章插曲第六十章 战云阴霾第九十三章 汉东节度使第一百三十二章 当立盖世功名第十六章 李过和高一功是一种人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一章 湖广节度使第一百一十六章 难道归来尽列侯第二十五章 尽入我彀中第六十九章 北来之烟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义王吴三桂第五章 闯营一小卒(下)第六十九章 大顺军以顺击逆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帅破阵(一)第二十二章 始兴王第一百二十五章 孙传庭在西线第七十三章 军官造成的骑墙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顺军万胜(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终须死第八十九章 不灭此胡,何复为人第九十章 大清已败,快返旆燕都第一百八十六章 九王,降了吧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四十三章 姜大将军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阳城第五十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三)第十一章 兖州军民第一百一十二章 会战徐州第一百一十四章 绝北道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六章 裕州人第三章 龙凤庙第四十三章 和平将军陈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