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流贼投降

“流贼投降了!”

尼堪是努尔哈赤的亲孙子,也是广略贝勒褚英的儿子。早在努尔哈赤起兵时期,他就多次领军从征,参与了建州人统一女真的战事,屡立战功。

尼堪的父亲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战功累累,有望成为储君,早年地位还在皇太极之上。但是褚英的为人,相当残暴,兼且心胸狭隘,或者说是轻狂自大,不把其他功臣和兄弟放在眼中。

这样的人物却接近于储君的位置,自然遭到无数攻击。建州人本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诸弟们不满于褚英当嗣子、主国政的地位;后金开国的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五人又屡遭到褚英的蔑视。

更何况褚英轻狂自大,居然想要直接剥夺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权势。这样的激进集权,是如今的天聪汗、崇德皇帝皇太极都未必敢于轻易推行的,即便努尔哈赤同样生性残暴,可努尔哈赤同样也有和皇太极类似的狡猾一面,当然知道后金还不到能够铲除宗室勋臣的地步。

结果便是双方矛盾日渐激化,使努尔哈赤不得不在长子褚英和“四贝勒”、“五大臣”之间作一个抉择。他反复权衡,最终决定疏远褚英,继而又将褚英幽禁在高墙之中。

尼堪的父亲还在壮年就被幽禁,死于高墙之中。他有着这样特殊的身份,也就成为了爱新觉罗宗室里比较特殊的一个人物。

不过皇太极的雄才伟略,的确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皇太极深深知道满洲人在人力上的虚弱情况,所以对于一切曾经与自己为敌的对手,只要现在双方不存在激烈到你死我活的矛盾,任何敌人,皇太极都愿意接受他们,并委以重任,使得人丁不过数十万的满洲诸申,能够安然渡过一次又一次濒临内战的危机。

现在大清国空国出击,任何一位贝勒诸王,都有着极重要的作用。皇太极当然不能因为一些历史缘故,就将可以利用的资源放置浪费。正相反,这位手腕超群、精力惊人的君主,如今正在清军的大帐之中,排兵布阵,将一位接着一位宗王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

八旗军是一具合格的战争机器,可只有皇太极才能给予其充分的润滑油,使得这具机器,能够不眠不休地爆发出超越其极限的威能来。

尼堪大军疾驰南下,他的军中和佟图赖、屯齐的情况相似,同样是一支既有满蒙汉八旗兵,又有明军附庸的混合式部队。

只是除了八旗军和明军以外,尼堪还带上了一支三顺王一顺公中智顺王尚可喜的部队。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的部队,在清军之中属于单列,其实不算汉军。但又的确和八旗的汉军将领具有非常多的相似点,他们原本都是辽东汉人,和满洲政权有着血海深仇。

不过作为东江镇的余部,这些人在山东官场又很不受待见,在山东受歧视,最后兵变,又渡海投清,反而得到皇太极厚待。既然已经把明朝得罪了,而清朝愿意接纳他们,干脆忘掉千仇,死心塌地地为清朝效力。

三顺王在山东时,和孙元化关系紧密,从而获得葡萄牙红夷大炮的铸造和使用技术,给清朝带了先进的武器和战法。

现在汉军旗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红夷大炮的战法,皇太极也将红夷大炮的铸造渠道完全纳入自己一人的掌握之中,三顺王一顺公便丧失了其初投清朝时的巨大作用。

可是皇太极并没有因此就把三顺王当成垃圾一样弃置,正相反,三顺王对于清军的作用越是变小,皇太极对于他们的隆礼恩宠反而越是加倍。

这样不仅巩固了三顺王对其个人的效忠,又在八旗宗王之外形成了一股忠心于皇太极个人的新势力,更是对于其他汉军将领,形成了一种莫大的模范作用和吸引力。

如此不计前嫌和代价的手腕,不知道超出了后来的多尔衮多少倍。

多尔衮以逃人法的名义,将耿仲明活活逼死。可谓是既暴露了八旗满洲勋贵极度难吃的吃相,又张显了他们自以为天下已经平定的猖狂,之后遭到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大举反击,连连受挫,一度出现上下离心、内外解体的情况,也就毫不出奇了。

仅从皇太极重用尼堪和继续隆礼三顺王一事,就可以看出天聪汗的狡猾,的确是超出了其他满洲人无数倍。

这一次尼堪出兵,尚可喜并没有亲自跟随。不然他一个智顺王和尼堪一个多罗贝勒之间,双方的指挥权便很成问题了。

只有尚可喜麾下一部分汉军士兵跟随尼堪从征,突然带着一队顺军降兵返回军中的探骑,就是尚可喜的部下。

为首的一人身材十分魁梧,虽然说着流利的汉话,但是头皮看不见一点青色,可见必是一个剃发留辫、投靠清国很长时间的老资格汉奸。

他走到尼堪中军的远处后,便马上下马,跪伏在地上高深喊道:“贝勒爷!看来南面战事大局已定,有几股流贼主动前来投降,愿意献上闯贼在晋州和真定的布防图!”

一名八旗护军夹马上前,颇为吃惊地问道:“康大海,这是怎么一回事!”

康大海是尚可喜的部下,也是辽东汉人和东江镇军人出身。东江镇残灭以后,他就跟随三顺王或叛或降,走过了一段自己都无法想象的人生以后,居然投入了曾经杀害自己全家的满洲人麾下。

“奴才……奴才向南遇到一队流贼骑兵,分为好几队,约莫数百人数,都丢兵弃甲,张旗盖倒戈来投降的!”

虽然皇太极分外看重和隆礼三顺王,可对于三顺王的麾下将士,就没有额外的优待了。所以康大海这个尚可喜手下的低级军官,见到满八旗的护军,还是非常低声下气。

他又具体解释了一下“流贼投降”一事的前因后果,原来是康大海带领的一支探骑,在前往涅槃口的必经之路上,发现了一队约莫有数百人规模的流贼骑兵。

康大海本来以为这应该是闯贼的一支先锋兵马,却没想到这些流贼只是见到康大海率领的十几名探骑,就被吓得丢盔弃甲,大张旗盖来降。

仔细盘问以后,他们才知道原来流贼主力在南面的涅槃口已被清军打得连连败退,军无斗志、人无战心,每天都有不少因为畏惧满洲军威而逃窜出来的逃兵。

这群逃兵叛离流贼以后,为首的一名带头人原先又是驻守过晋州的流贼军官,他手上掌握着晋州的不少防守情况,遇到清军探骑以后,又惧又怕之下,就决定主动献上这些防守情报,换取一条生路……或许还想得到一点奖赏。

清军护军听罢以后,全都轻蔑地大笑了起来,连尼堪都骑马走了出来,感叹道:

“陛下是如此看重流贼的兵力!为了对付流贼,已经慎之又慎,布下了一层层的天罗地网。却没想到流贼是这样的不堪一击!所谓百万之众,其实不过蚁附之军,随意一冲,就将树倒雪落,真是不值一提了。”

第二十章 明末顺初第一百四十三章 东师已入燕京城第九十七章 东师出动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十一章 兖州军民第八十六章 为什么跟着大顺走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无门孔有德第二十五章 尽入我彀中第八十八章 庞存回乡第十八章 后西明第二十章 李来亨为谁前驱第一百一十六章 难道归来尽列侯第一百零四章 大顺古长安第六十七章 青羊宫之变第三十三章 洛阳春光好(十)第七十四章 鸡肋的巨人们第一百七十三章 羽林飞驰第九十二章 钦定第一百零九章 拜谢李过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六章 营田使第二十九章 洛阳春光好(六)第九十六章 剿总行辕和绥寇公署第十三章 老营改革(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变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须桑梓地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铁马之象第九十章 大清已败,快返旆燕都第一百零六章 扬武剑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动第一百一十一章 长安血夜第五十五章 杨嗣昌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终须死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线亦大捷第九十章 保卫山东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第五十章 义藩藩兵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师助剿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闯孽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六十五章 孙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五十八章 使徒来袭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过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四十二章 真鞑首级的京观第八十六章 刘芳亮做出决策第三章 李天下第六十二章 山中岂桃源(一)第一百八十六章 九王,降了吧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二十三章 楚闯雷霆第十七章 义侯做天子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四章 小徽柔第四十二章 真鞑首级的京观(二)第九十五章 玛瑙山第六十八章 皇太极自有安排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为张睢阳,便为颜常山第六十章 不见洛阳花(三)第一百零一章 天气晴朗夏雨正凉第六十八章 罗老帅别这样第九章 乡官亦士绅第四十六章 纷纷落马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一百二十章 阿济格东路军第三十四章 洛阳春光好(十一)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三十二章 伐辽第五十五章 贺镇精骑(二)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第一百一十三章 辅国公,对不住了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闯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节帅(下)第八十四章 范永斗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四)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一百二十五章 孙传庭在西线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视的李来亨,无误第二十四章 席卷黄麻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尔衮不如皇太极第八章 科举改革第十四章 碗口铳第二十一章 会师商州(上)第十二章 李来亨没有离婚第三十六章 马宝临机决断第十五章 宇文免费补偿上一章过多的玩梗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六十章 兵发中原第一百二十一章 飞云桥南岸第五十九章 井陉道上第七十二章 鹿角线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十五章 强攻屏风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