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

他们向马士英提出的一番建议,也无非是重提“联虏平寇”的旧话。这一套旧话,过去已经骗倒了崇祯皇帝和孙传庭,按理来说,只要马士英稍有头脑,就不至于重蹈海上之盟、端平入洛的覆辙。

可是清廷南使团在南京,重点强调的“远交近攻”,还是让马士英和三镇勋臣都大感兴趣。特别是在何腾蛟北伐不成,赔了夫人又折兵以后,江南上游的要害之地,武昌、岳阳、九江全部都在大顺控制之下,楚据上游,而吴在下游,“闯孽”顺江东下,吴人怎么能没有如芒在背之感呢?

此外,清廷的南使团又大肆渲染中原和湖广的富庶气象。当然,多尔衮原先是授意使团渲染大顺经营中原得力、地方井然富庶的情况,好引诱南明君臣出兵掠夺中原财富。

不过很显然,使节团里的汉臣们比他们的主子,更加了解弘光君臣的尿性。所以他们根本不提大顺对于中原的经略情况,而只强调大顺每攻一城、每克一地,必定剿洗全城、拷掠追赃,又对大顺拷掠所得做了极其夸张的渲染,说大顺所破州县以百计,每城得银不止十万,开封积蓄的金银财宝,已经在七千万两以上。

这样一笔巨款,对于正在因为财政困难而感到束手无策的马士英来说,当然是诱惑无穷的。其他三镇勋臣,即便是如黄得功这种正人,对此同样大感兴趣。

只是高谦有过和大顺军交手的经验,他深知晋王李来亨的厉害,根本不相信江南兵力能够和大顺军决战疆场。既然没有力量打败大顺军,那么夺取大顺军拷掠到的数千万两巨额财富,就同样成为空谈。

不过清廷的南使团又不失时机地为弘光君臣介绍了如今的黄河战局,自从今年开年以来,清军大举南征,已经在磁州、大名等处连续得胜,并且将大顺军的全部野战主力吸引到了黄河一线。

如今中原空虚,“闯孽”只在武昌、岳阳等处留置“舟师数万人”,这是导致何腾蛟北伐失利的缘故。但是除了湖广的水师以外,自关、洛以至开、归,自南阳以至徐州,在这广袤的中原千里战线上,“闯孽”几乎没有留下一兵一卒。

河南南部、山东西南部一带,当地官绅都因为“闯孽”的拷掠均田之说,大为困苦,亟待江南王师的援救。

若三镇此时出兵,必然能够收到兵不血刃而占领大片地盘的效果。

本来,三镇勋臣里除了黄得功有恢复中原的想法以外,高谦和刘良佐都已经满足于现在得到的地盘和地位,对于北伐没有一毛钱兴趣。

可是由于马士英与三镇结盟的力量,并没有彻底压倒拥唐派和拥潞派。弘光称帝以后,拥唐派和拥潞派又各自割据地方,尾大不掉,使得三镇的粮饷成为马士英难以解决的困难问题。

清廷的南使团,从钱粮方面出发,以开封积银七千万为诱饵,大肆引诱三镇勋臣。这下就连对李来亨底细很了解的高谦都为之意动,已经有了尝试性出兵归德、徐州一带的想法。

在江南群臣还有一些犹豫的时候,清廷南使团又接到了范文程从海路送来的密信。聊城大捷以后,北方战局正在发生连锁性变化,范文程在密信中急切要求使团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尽快唆使南明朝廷出兵,起码要牵制住一部分顺军兵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南使团的口风马上放宽,又向弘光君臣提出了一个难以拒绝、充满诱惑性的条件:

清廷将在今年之内,将同治皇帝朱慈烺以及其他崇祯皇子、北方宗藩,全部放还江南。

朱由崧论宗法地位,远不如崇祯的皇太子朱慈烺来得正统。所以在北京的同治皇帝一直是江南朝廷头上最沉重的阴影,现在清廷不仅答应放还同治帝,甚至还提出其他崇祯皇子以及失陷在北方的宗室亲王,可以一概放回江南。

这就可以彻底打消朱由崧内心的隐忧,大大巩固弘光朝廷的正统地位,在内部也可以借此压制拥唐派和拥潞派的势力。

于是在南使团的多管齐下之下,江南终于上钩,弘光君臣已经原则性上同意了出兵北伐,接引东师的战略计划。

只是在细节方面,熟知大顺军战斗力的高谦依旧非常不自信。他非常担忧万一北方战局并没有清廷南使团说得那样乐观,一旦三镇军阀在北伐过程中兵力受损,那么弘光朝廷就很可能会被保存了实力的拥唐派、拥潞派联手推翻。

为此,马士英又提出了由福王、唐王、潞王,三个派系势力联手出兵,北伐恢复中原的计划。

因为弘光君臣率先提出北伐,可以占据政治道义上的高地。马士英也不担心拥唐派、拥潞派反对,即便这两派地方势力为了保存实力坚决不愿意出兵,马士英也可以以此为借口对拥唐派和拥潞派采取压制打击和分化瓦解的手段。

拥唐派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刘泽清还是北伐的主要战场山东本地人,以北伐大义为借口,正好可以利用拥唐派的力量。

拥潞派就麻烦了很多,浙江巡抚黄鸣俊是一个文臣,但他和江南地方势力及东林党关系密切,与朱大典一样都掌握了浙江本地的团练武装,是马士英的政敌之一。福建郑家同样是守户之犬,轻易不会离开福建。

想要动员拥潞派参加北伐,就很困难了。可是如果拥潞派不出兵,那么三镇军阀和拥唐派也绝对不会行动。

那么大家一直这样僵持下去,再过一个月时间,始终无法给三镇军阀发出饷银的马士英,可就得考虑考虑自己的首辅地位是否还能保持住了。

马士英因此想方设法,一定要三镇军阀、拥唐派、拥潞派同时出兵,江南朝廷才能决议北伐。在这样的扯皮之下,虽然弘光君臣都已经一致赞同了北伐的意见,但是出兵的日期却越拖越远。

对清廷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噩耗。再这样拖下去,都要拖到北方打完仗了!

夹河之战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南明再不出兵,估计他们将来也就再没有出兵的机会。此时刚刚从福建赶回南京的郑森,对此倒是有着清醒的认识。

但郑森认为,此时南明出兵北伐,不啻是为虏张目,即便取得河南之地,将来也只会和端平入洛的南宋一样,落得一个自取其辱的结果。

郑森的意见是,江南当然应该组织大军北伐,但是北伐之师抵达徐州附近以后,应该依靠南明军队的军力作为筹码,同时和顺、清展开谈判。

那个时候南明的北伐军就会成为顺清决战战场上的最关键因素,将同时得到双方的极力争取。

郑森认为,欲保江南,必力争上游。所以他希望的是“联寇平虏”,江南北伐军抵达徐州以后,通过协助顺军击退清军,换取“闯孽余部”将武昌、九江、岳阳还给大明。

郑森的主意同样没有什么实际的操作性,但他的出发点就比弘光君臣好得多,而且也切中华夷大防的要害,能够比较多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支持。

就连郑森那已经在温柔乡中沉溺多年的父亲郑芝龙,都觉得儿子说得主意不错。毕竟弘光朝廷只占有长江下游一隅之地,如果能够通过和闯贼结盟,实现“借荆州”的目的,就可以巩固长江防线。

那样最差的结果,也可以再有百余年的南朝之世吧!

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七十五章 崇祯的四字宗旨第二十九章 洛阳春光好(六)第十四章 大义觉迷录第三十二章 破阵军岭川(三)第四章 女官第二十六章 洛阳春光好(三)第十九章 阴谋改变不了历史第十五章 老营改革(下)第二十一章 勤王讨贼第九十五章 闯曹军议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十六章 虬龙沟第一百三十九章 伟人的时代第一百一十章 超过清廷的大顺诸将第十一章 非晋王不可第三章 闯营一小卒(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锋第一百二十一章 关宁军是大明柱石啊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九十五章 马绍愉使团第五十六章 叶方实学第八十九章 校场练枪第一百一十三章 罗颜清绝不苟活于世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八十七章 税改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营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阳(二)第一百零九章 曹帅乱弹琴第七十七章 扑夷陵(三)第六十章 中原战事结束第五十七章 燧发枪成军第七十九章 夹河之役的第一胜第一百二十一章 关宁军是大明柱石啊第六十二章 添乱小能手第八十九章 任继荣和任光荣兄弟第五十七章 燧发枪成军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七章 侯爷的日子第六十七章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罗颜清绝不苟活于世第十章 李锦和李鼐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七十九章 杀左良玉啊第十八章 疯狂的田见秀第六十二章 仆固怀恩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线亦大捷第七十一章 与明争天下,实与流贼角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七十八章 治隆汉唐第一百一十二章 会战徐州第二十六章 洛阳春光好(三)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四十九章 棒打鞑酋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焕第一百一十一章 历史转动起来了第八十八章 虏必有诈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学习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爷第三十九章 李定国案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态,大顺卫生运动第九十三章 冲出洛阳城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战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义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变第一百四十章 苍髯老贼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六十一章 行军司马第四章 小徽柔第三十七章 顺与清各擅胜场第七十一章 郝摇旗的三堵墙第七十二章 大将刘汝魁第七章 顺兵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图鲁第二十八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七)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门员第四十五章 辽泽第六章 易名李来亨第五十七章 问冬衣第七十九章 杀左良玉啊第一百六十九章 杀掉李来亨啊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声的开始第二十三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一)第六十四章 大顺使者第一百一十八章 灭顶之灾第五十三章 出秦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铁马之象第三十六章 马宝临机决断第九十八章 上蔡乱局(一)第二十章 郝标骑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贞营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一百三十四章 结束于砀山第七十五章 扑夷陵(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华的大家庭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