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伐辽

微微的白雪落到了刘芳亮的斗篷上,他感到一阵冰寒的冷意。皇宫的庭院中央,有一处巨大的火盆,刘芳亮搓着手快步走了过去。

火盆的烘烤,让他的身子很快重新暖和了起来。地面上一些雪花也被火盆热化,雪水渗到青石板的缝隙里面,留下点点冰渍。

“天法二年,好像比去年冷了一点?”

刘芳亮喃喃自语,庭院两旁的羽林健儿们都肃穆站立,一动不动,好像没有听到刘芳亮说的话。

他自己又自嘲地笑了一下,不知不觉,过哥已经驾崩快要两年了。去年自己一直在奉命南征北战,出塞千里,追逐胡骑至阴山以北,看到了许许多多前半生从未见过的壮丽景色。

“太宗皇帝,会想看看阴山的景色吗?”

很多年前,刘芳亮和李过都还在陕北的时候,他记不清楚,那个时候他们还在过着边民的生活,亦或者已经跟随李自成起义了?

刘芳亮只记得有一回,他和李过并驾齐驱,爬到黄土高原的一座小山坡上。两个人坐在一起,看着远方的朔风吹拂、黄沙飘扬,也看着黄土坡下的群羊呕鸣、驼铃摇荡,两个不值一文的穷汉或者匪徒和盗贼,竟然狂妄地指天发愿。

刘芳亮说他要走出九边的边塞,到边关外的世界去看一看。他小时候见过蒙古骑兵来袭的场景,所以也想去边塞外的大草原上看一看,那些骑马的异族人,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又为什么会一次次南下抢掠陕北的民众呢?

刘芳亮当时站起身子,他摇摇晃晃地走着,一脚陷在了黄土里面,但还犹自高歌,唱着一些陕西人才听得明白的秦腔。

如今的刘国公已忘了李过那时候说了什么话,但他记得太宗皇帝拍着自己的肩膀,右手捏成拳头砸在了自己的胸口上。

那种放心的信任感,刘芳亮至今回忆起来,也觉得分外心痛。

“……是刘国公到了吗?”

宫中书房的木门被侍卫轻轻推开,李来亨穿着盘龙纹的圆领袄子,半臂外披着一条毛茸茸的熊皮大袖走了出来。

六七名宫人紧紧给在天子的身后,但皇帝见到刘芳亮后,走得便越来越快,最后竟小跑了起来。

“陛下……!”

刘芳亮刚要单膝跪下拜首,两只手臂就被小步跑来的李来亨扶起。

“去年一年,国公出塞搜套,立下足可以留名青史的边功。百年、千年以后,或许朕不过是一个史书上见惯不怪的德宗、宪宗、孝宗皇帝,可是国公,卿却将成为可比卫霍的名将。

唉,朕有些嫉妒,嫉妒不能与国公一起驰骋在漠南的草原上,嫉妒不能与国公一起发兵朔漠,去看一看蓝玉曾到过的捕鱼儿海。”

刘芳亮笑道:“臣也不曾到过那样遥远的极北之地,此次搜套,虽然行军数千里,可最北也未到达漠北草原。这比起汉唐和明初的名将们,实在是相距千里,比之蓝玉也万万不如,何能望卫霍的项背。”

今天的天气有点冷,正下着小雪,但李来亨也不急着将刘芳亮迎进书房里。他接住一小片碎裂的雪花,任其化在自己的手心里。

李来亨将两臂张开,他背对着刘芳亮,面朝宫门:

“刘师傅,刘国公!我们都还年轻,上天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创造一份追及汉唐的伟业。

满洲没落以来,东蒙古诸部群龙无首,互相攻伐、各自为战,水草肥美的漠南草原上,竟然连一支三千帐以上的部落势力都不复存在。

自古以来,虏势都未曾这样衰落过,这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卫霍的功业,以后的数年、十年、数十年里,大顺军一定能够做到。

北至冰海,西极葱岭,汉唐的将士曾到过的地方,大顺军也都该去走一遍。”

刘芳亮苦笑:“陛下不要忘了大顺军起兵是为了什么,太祖皇帝起仁义之兵,只为几个百姓而已。大顺军不是为了张皇威于四海,而是要天下万民能够过上安定闲适的生活。

否则肆意出无名之师,穷兵黩武,岂非步了唐玄宗的后尘?

陛下是天才之人,有天降之才,一定明白这点。”

李来亨连连点头,他嗯了几声以后,挥挥手,下令宫人们将刘芳亮带到书房,并命令宫官们去准备汤食,还要泡些热茶端过来。

“朕都明白,朕都明白。这些道理,朕都明白,但如今朝中,也只有刘师傅依旧这样直言不讳。”李来亨有些感慨,“大顺军必不兴无名之师,也不会走穷兵黩武的道路。你看,朝鲜之役迫在眉睫,岂谓之无名?

救友邦、存社稷,这合乎道义。也是福临小儿欺人太甚,残清国势残破至此,竟然还敢挑衅大顺,真是取死有道了。”

李来亨的独断已经非常明显了,所以朝臣当然少有人敢触这个霉头。虽然李来亨的年号是“天法”,取的是西汉董仲舒关于复古的理论。

《春秋繁露》有载:“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不览先王,不能平天下。”

认为先王之道是天下之“规矩”,不可违背圣者法天,贤者法圣,这是治乱之分的“大数”,古今通达之道理,故《春秋》之世事,“善复古,讥易常,欲其法先王也”。

天法二字,就是取自“奉天而法古”这句话。

但朝中大臣,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法古、复古,绝非天子的意思。

实际上在李来亨看来,不仅“古”不足法,而且“天”也不足奉。

他取年号“天法”,不过是为了安抚前朝遗臣,表示出自己是一个热爱、拥护儒家和理学的皇帝,表示出自己的执政之道一定会遵守儒家的仁爱法则。

另外,奉天法古,法先王之道,也是李来亨在向天下表示,他尊奉李自成、李过太祖泰总理两位先帝的意思。

但是等到局势稳定下来以后,李来亨真要大刀阔斧改革国政的时候,自然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了。

刘芳亮在书房中刚刚坐下,他用汤勺喝了一下宫人送来的鹿肉汤,还没暖好肚子,李来亨便发问道:

“刘师傅以为朝鲜之役,大顺应当如何用兵?”

刘芳亮沉吟了好一会儿:“……陛下已经确认,马上就要兴兵伐辽了吗?”

李来亨大手一拍:“代善攻陷朝鲜,俘虏藩君,朕听说满洲人还有迁都汉城的打算,这和丙子年不同了,他们摆明是要长期盘踞朝鲜啊!

朕如何忍得了?难道坐视东虏屯兵朝鲜,恢复实力?将来又是一个高句丽,必将遗害后世数百年。

我们忍一时之疲惫,也必须迅速出兵,彻底歼除此贼。”

“陛下既有决意,则臣愿为伐辽之先锋。”

李来亨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他还是说:“刘师傅去年一整年都在南征北战,朕不欲让你疲于奔波,伐辽先锋,可以让袁宗第来,也可以让刘体纯来,或者陈永福、李世威也都可以,不必刘师傅亲自率军出战。”

第一百二十五章 孙传庭在西线第十五章 袁时中之心第九十二章 皇太极之梦第四十五章 山阳县中第三十一章 钮钴禄·陈泰不够勇第八十八章 基层政权第六十八章 皇太极自有安排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节帅(上)第一百零九章 顾君恩在此第十九章 强攻屏风寨(五)【求收藏!】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二十三章 李得胜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烨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一百八十九章 选择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烨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八十七章 代天抚民威德副元帅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历史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阳城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顺军万胜(二)第七十九章 扑夷陵(五)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宫灯第一百二十三章 万炮齐发第五十一章 义王的实力第二十六章 血战无名山(上)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条好狗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二十二章 始兴王第九十二章 钦定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险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九章 乡官亦士绅第一百二十章 贝勒爷昏招迭出第五章 先帝遗诏第六十五章 湖广巡抚第三十七章 闯军万胜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过第六十八章 罗老帅别这样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儿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后的明军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荐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历史第九十三章 冲出洛阳城第八十七章 税改第九十七章 闯军李公子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八十五章 雷厉风行李来亨第四十八章 楚闯的骑士第一百八十二章 噫!我中了!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闯第九十三章 汉东节度使第九十七章 闯军李公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后一战(二)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呕血三升第二十一章 宋一鹤守在四境第四十七章 李来亨的秘策(四)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九十一章 李辅明第七十八章 刘国能自刎第八十八章 虏必有诈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五十三章 清军裂开了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三十六章 约翰王孙可望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尔衮的首级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发左衽矣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时泰的光荣第九章 乡官亦士绅第五十九章 亡国之道第三十五章 元戎与花头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九十二章 宋和记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三十四章 陈可新被捕第八十二章 狗鞑子不过如此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七章 左镇第四十七章 开国无大案第二十二章 西宁公第一百零四章 折箭为誓第七十一章 多尔衮的行踪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三十四章 洛阳春光好(十一)第二十五章 大战将至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门受战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难道归来尽列侯第九章 土改蓝图的第一步第四十七章 流贼投降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帅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乱大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