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进士馆

天法十五年,李来亨诏令山东、苏松、浙江、福建、广西五省,开办船政传习所,以为海运招商局和南洋延平公司储备骨干。

天法十六年二月,由于部分省份财用困难,无法办理那么多种类的学校和传习所,皇帝即诏令财用困难的甘肃、贵州、广西等省停办种类繁多的学校、传习所,而是将这些机构全部合并为综合类的县、州、府、省四级官校。

天法十六年七月,有谏议大夫巡视地方时,发现浙江省的船政传习所中充斥官商勾结的情况,地方海商利用传习所为渠道收买海运招商局的船只,为自己夹带私货。

李来亨趁机下诏,罢免全国所有的各类官办学堂、学校、传习所,皆仿甘肃、贵州、广西三省旧制,将其合并为县、州、府、省四级的正式官校。

李来亨除了在潜移默化中,利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在地方上建立起了完善的四级职业教育体制以外,还借朝廷的党争案,将不少地方上的书院也收为国有官办。

天法十六年十月,一些大臣认为实行职业教育的官校都能享有朝廷拨款,而培养士人的书院却没有朝廷拨款,这岂非是有辱斯文?

于是李来亨立刻诏令官办书院,全部得以享有朝廷拨款,借此派官员开始直接管理官办书院的行政工作。

而在基层官员的升迁上,李来亨已经尽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常常越级拔擢各类官校和官办书院的毕业生。

甚至不少人未经科举,并无功名,就已经在几年间升到了五品、六品的朝官之列。

有些士绅也慢慢回过味儿来了。

这回他们没有像过去那样,发动全天下读书人的舆论同天子为难。而是恰恰相反,大部分发觉皇帝有意重用官校和官办书院毕业生的士绅,都是立即选择了让自家子弟不去参加科举,而是跑去官校就读了。

毕竟几年前的那场科举改革,是在大部分人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危及大部分人的关键利益。

wωω¸ттkan¸Сo

而现在温水煮青蛙的改革措施,则可以让一部分人先慢慢准备起来。

那些发觉皇帝用心的士绅,也大多不对外说出这种想法,而是抓紧时机,赶紧安排自家的子弟去官校就读,好赶上这波仕途的东风。

改革措施的直接、间接方式不同,便直接造成了天下人的接受程度大为不同。

到天法二十五年以后,在六品以下的官吏之中,各类官校出身的毕业生和科举正途出身的士人,已经大约达到了二比三左右的比例。

三品以下,六品以上的高级官员中,官校毕业生和科举士人的比例,则达到了一比三左右的比例。

而且由于科甲正途出身的士人,大多对于复杂的行政细务缺乏经验,在很多专业岗位上,根本不可能竞争得过官校毕业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有识之士也终于开始呼吁起来:应该在科举考试中增添数学、地理等新内容了!否则科甲士人,在朝堂上根本无法和官校毕业生竞争!

天法二十七年,朝廷在制度性的会试以外,新增了经济特科考试。

经济特科考试是为选拔“洞达经济时务”人员专设的科目,由天子下诏举行,令各部、院长官及各省经略、节度、学官保荐人员参加考试。

为了鼓励士人学习经济时务的各种专业行政知识,李来亨将考试的入选门槛放得很低,参加考试的一百八十人,最后录取的人数竟然多达一百二十七人之多。

其实通过考试的,大多为庸梁之士。但毕竟首开新风,所以朝廷特为重视。

天法二十八年,为了解决殿试进士多不通时务,难以同官校毕业生出身的官员竞争等问题,朝廷决定在京师特设进士馆。

凡是一甲授弘文院修撰、编修的进士,还有考中二甲的庶吉士们,全部要先进入京师进士馆学习实学,“以明彻天下大局,并于刑名、地理、学习、理财、农、工、商八项政事,皆能知其大要”。

天法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京师进士馆正式开学,令新进士入学,并下令国子监学员闲暇时亦可旁听。

政事堂上奏的《更定进士馆章程折并清单》中即规定:

“进士馆系奉旨特设,造就已仕人才,以期振兴实学,陶育人才。令新进士用弘文院修撰、编修及中书者入馆学习。

学员分内外两班,内班住馆肄业,外班到馆听讲,弘文、中书职司清暇,作为内班住馆肄业,分部人员愿住馆肄业者,仍照旧办理,愿在本衙门当差者,即作为外班到馆听讲。

其已得要差,本政府咨明留署之员,则毋庸听讲。如弘文、中书因精力不济,愿归外班听讲,亦听其便。

而新进士有在学堂充当教习及总理学务事者,由该省经略、节度先行奏咨在案,如三年期满实能称职,准与本馆学员一律办理。

上一两科进士如有弘文、部属、中书自愿入馆者,自行呈请本衙门堂官咨送,文谕院考察后,可收者均予收入,毕业后与此次新进士一体办理。”

进士馆每年分两学期,正月开学至小暑节为第一学期,七月开学至年终为第二学期。

学科分十一门:史学、地理、教育、刑名、钱谷、纵横、兵政、农政、工政、商政、格致。算学、田径为选修科目,习否听便。

为规范教学,规定学生如不守学规,不遵教课,轻者记过,重者记大过,情节严重者即时请旨办理,并随时咨回原衙门交堂官察看。管理及教学人员亦不准旷职瞻徇。

为了督促和鼓励进士馆学员,每学期结束,文谕院的官员会同进士馆监督分科考验学员,成绩为平时分数与考验分数平均计算,及格者得及格凭照一张,三年毕业后由钦派大臣会同文谕院官员举行毕业考验,但肄业未满六学期或所得及格凭照不满三次者,不准与考。

第九十四章 疑云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儿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烂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离保定第二十七章 血战无名山(中)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华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尔衮高呼渡河第五十一章 猛士许都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声的开始第六章 易名李来亨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二十章 明末顺初第六章 六尚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险第一百八十九章 选择第六十三章 别动军出城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阳(四)第一百零七章 闯军一诸侯(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发左衽矣第二十九章 官军崩溃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四十八章 楚闯的骑士第一百七十四章 绝境白狐第九十四章 最后一天第五十二章 袁时中不畏于死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九十六章 江山靠谁守第十二章 废两改元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师助剿第七十六章 扫除绝域第九章 土改蓝图的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九十一章 弹道学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明水师出场第三十一章 破阵军岭川(二)第五十章 臣窃议亲藩封建论之不可第二章 白土岗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顺军万胜(二)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四十三章 姜大将军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离解第七十五章 扑夷陵(一)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阳(三)第十一章 非晋王不可第三十三章 迷雾里的号子声第四十七章 开国无大案第八十一章 马进忠欲降第八十九章 白沟河第二十一章 会师商州(上)第九十五章 前营的黑色大纛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战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厌弃我家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后一战(二)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险第十二章 沈庄军第九十章 方从哲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来水师第二十三章 授节钺于晋王第五章 吴下摇旗第七十二章 横扫察北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畴和大明忠臣吴三桂第三十四章 洛阳春光好(十一)第五十七章 贺镇精骑(四)第四十三章 爱新觉罗屯齐第一百四十四章 烫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铁马之象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无处不青山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一百零七章 火烧阿山第一百三十九章 伟人的时代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十八章 疯狂的田见秀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军敌为贼第三十章 清鲜战争第十四章 秦晋争禅第八十四章 李来亨用兵第八十章 动地翻天第九十一章 高谦日记第六十五章 湖广巡抚第五十章 革里眼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卫晋王妃第一百四十章 密集阵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顺军万胜(二)第一百章 扬武蓝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驾亲征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杀李来亨第九十一章 李辅明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躯第三十三章 李来亨政权诞生第七十六章 扫除绝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