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最后一天

宫门紧闭。

李来亨漫长的人生,经历过许多挫折、辉煌、苦难、失败与胜利。

他缔造了一个注定将要名留史册的世界帝国,改变了上亿人的生命轨迹,使得这片大地,甚至于脚下的整颗星球,都拥有了一种焕然不同的全新面貌。

他以天法皇帝的名字为世人所知晓,威名远及于四海,西域的所有回寺,雪区的所有喇嘛,中原大地上的一切道观、寺庙、教堂,还有儒者们教书的书院。

甚至是海外的婆罗门寺庙,印第安人的图腾柱下,成千上万,成万上亿的顺朝臣民,都在以他们各自的方式,为天法皇帝祈求健康。

人们希望他能继续活下去,哪怕是当成一座雕像那样活着,便可以给予亿万臣民最强烈的安定感。

“陛下说了什么吗?”

方以仁是专门从桐城远道而来的,他的身体佝偻着,老态毕露,哪怕好几个孙辈搀扶着太师,也总给人一种将要在风中摇摇欲坠的感觉。

顾君恩已经去世了,他死的那一年,李来亨难得又召开了一次朝会,讨论应该授予顾君恩什么样的追封爵位和谥号。

不少已经回到老家过上致仕生活的元老重臣们,也纷纷来信,就像他们过去讨论袁宗第、讨论刘汝魁、讨论刘芳亮等许多人身后事的情况一样。

方以仁也升起悲凉之感。

他的左右是自己的儿孙,身后是年轻一代的朝臣,可从前闯营的旧人呢?

跟随闯王打下江山的英雄豪杰们呢?

所有人都已凋零在风中,自己或许也亦然。

“林尚宫。”

方以仁看到了郭君镇的遗孀林猫猫,这位曾经在内廷握有大权的女官,也曾经和执掌外朝的方以仁交手过许多次。

他们常常因为朝廷政事发生冲突,有时候又因为党争,简直能把事情闹到没法收场的地步。

但私底下,方以仁和郭家关系当然不错。

郭君镇在日本病死的时候,还是方以仁的儿子专程去瀛洲将他的灵柩接回了开封。

那又是几年前的事情?

方以仁毕竟年迈,很多曾经记忆犹新的事情,他也忘得差不多了。

“陛下想见见您,太师……”

说话的人是大长公主李徽柔,自从李来亨人到晚年以后,他就特别亲近身边的亲戚们,李徽柔因此极为受宠,早可说是权倾朝野。

好在她是一个头脑很清楚的人,没有靠着这份地位去谋取什么过分的利益,也没有硬把自家儿子会宁王李淳和推到不合适的位置上面。

方以仁的儿子搀扶着他走上御殿前长长的阶梯,汉白玉的阶梯有多少级?方以仁只觉得它长到了无边无际的地步。

走在上面,似乎就能看到许多年前的夷陵州。

“陛下……”

“太师。”

皇长孙李润石把方以仁扶了起来,带着他进了寝宫中。为了防风,寝宫里现在挂满了明黄色的丝绢,空气不大流通,方以仁觉得胸口都有些沉闷了起来。

“南洋的战事怎么样了?”

皇帝靠在御床上,手握一杆残箭,对着眼前的巨幅地图指指点点。

他已有七十多岁了,相貌却日渐和不曾有过血缘关系的太祖太宗越来越像。

方以仁甚至错以为,自己回到了五十年前,重新见到了太宗皇帝的御容。

皇长孙回答道:“皇爷爷,南洋战事又告捷了。呆迷儿国围攻昭南府失利以后,又在印度洋上被王师海军捕捉到了主力,一场激战以后被王师俘获了一百多条战船。”

皇长孙没有将所有战况都告诉李来亨,他没有说南洋各州府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重大损失,也没有说大顺远征军一万五千骑兵在阿富汗山地里全军覆没的事情,更没有说顺军在锡兰的据点被明军全部拔除的事情。

只是专门挑选了顺军打赢的几场大捷,大长公主也在一旁渲染了这几次大战的胜利是如何宏伟,好像漫长的南方战争终于快要结束了。

李来亨听了这些话,自顾自摇了摇头:“待朕死后,就停战罢——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天不绝明,使其在海外又立一国,朕何苦绝人社稷呢?”

李来亨又让众人将方以仁带到御床前,他紧握住方以仁的手,两个人说了一阵话,但其他人都听得不大清楚。

后世关于世祖最后和方太师究竟说了什么话,有很多猜测。

但因为方以仁在这以后没有几个月的时间,也跟着离开了人世,所以这个问题终归成为了顺朝历史上的不解之谜。

皇长孙最后又上来询问,大顺的国政还有哪些需要改革的要点?

他那些势力强大的叔叔们,又该要怎么处理?

“皇爷爷,皇爷爷一生最佩服的人是谁?”

李来亨想了想,回答说:“朕这一生,遇到的最厉害的人物只有一个人,他叫皇太极,是满洲人以前的一个汗王。”

皇长孙很疑惑:“不过是满洲一部的汗王而已,如此人物,在王师席卷天下时,系颈俯首的何至于千百个?皇爷爷为何佩服他?”

“哈哈,不是,朕并不佩服皇太极。他的确是朕那个时代最高明的人物,但朕最佩服的人只有太祖爷。”

太祖李自成,在顺朝历史上有开创之功,但很多人并不认为他的历史地位会在天法皇帝之上。

李来亨只是喃喃地说:“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方天下鼎沸之时,唯有太祖顺天应人,起仁义之兵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前不负忠孝,后无亏仁义,于百姓无愧,于天下有功,朕不佩服太祖,又能佩服谁呢?”

天法皇帝的眼神突然又变得明亮了起来,好像充满了睿智的洞察力。

他叫来皇长孙和大长公主,说:“朕德薄,不比太祖宽仁,润石,今后不要效仿朕,要效仿太祖。”

皇长孙又问及大顺的立国之本是什么。

李来亨的脑海中迅速飞过了各种各样的画面,包括他在随州是怎么分裂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他在北上时又是如何在楚地保存实力,还有后来是如何解决田见秀和李双喜的事情。

最后李来亨告诉他的孙子:

“太祖起仁义之兵,救民水火。太祖、太宗与朕,三代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方才有今日事业。

仁义二字,即大顺立国之本。朕至晚年,穷兵黩武,一意播皇威于四海,切勿效仿。朕去以后,汝当修文德,与民更始休息,这才能开大顺万世国基。”

只有一旁的方以仁,知道李来亨这一生的底细,但他什么话也没有什么,只是站在一旁微笑着。

最后方以仁也对皇长孙说:“陛下顺天应人,以布衣之身辅佐太祖太宗,以至于有今日天下。此李氏有德,天命于此,后世子孙承其福泽,必有成就,无须忧虑了。”

皇长孙好像没听进去这些话,他走到床前,还想再问问李来亨有没有治国理政的方略可说,但李来亨这次却毫无反应了。

众人对视一眼,赶紧让太医上前。

“陛下……陛下,驾崩了。”

天法五十年,顺世祖李来亨去世,葬于天保府延安帝陵。

世祖以后,大顺又经十一帝共二百一十年,爆发第一次共和革命;后中宗复辟,恢复皇室,又经历五帝共六十三年,爆发第二次共和革命,共和国遂至于今。

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名将姜瓖第六十四章 山中岂桃源(三)第四章 闯营一小卒(中)第六章 雪花无辜第十六章 强攻屏风寨(二)第三十三章 迷雾里的号子声第二十一章 炮标就位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骑兵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吴三桂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防线第三十七章 摊丁入亩不是必杀技第六十四章 徐徐为阵,夏风乱舞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编制第十二章 鳌拜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三十七章 摊丁入亩不是必杀技第十九章 欲取枣阳第三十一章 钮钴禄·陈泰不够勇第十八章 猛将郝摇旗第十七章 义侯做天子第四章 小徽柔第二十七章 血战无名山(中)第二十三章 李得胜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七章 何去何从第五十五章 杨嗣昌第十六章 巩尚书的好文章第一百二十章 铁鞭孙守法第九十二章 宋和记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名将姜瓖第八十八章 基层政权第二十六章 李来亨以手握日第一百二十三章 万炮齐发第四十四章 满城之战故智第三章 闯营一小卒(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卫晋王妃第九十九章 闯军水师第九十四章 火线解放,豁贱为良第十章 李锦和李鼐第九十四章 天下与我何加焉第五章 闯营一小卒(下)第八十二章 依旧大顺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团第二十三章 楚闯雷霆第二十六章 天降闯军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栋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六十四章 大顺使者第二十九章 自取灭亡第九十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营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险第四十四章 义送袁时中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历史第三十七章 顺与清各擅胜场第四十四章 李来亨的秘策(一)第四十五章 辽泽第六十三章 孙可望出手第六十章 刀马旦(下)第一百八十七章 献祭第一百一十五章 奔楚(五)第二十章 李来亨为谁前驱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历史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兴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线亦大捷第十五章 身后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辈分第二十五章 洛阳春光好(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关宁军是大明柱石啊第一百三十七章 给我翻译翻译第一百四十九章 疯狂辱多尔衮第六十九章 公审劣士绅第十一章 兖州军民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杀为虑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险第五十七章 漕运整顿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烫手山芋邢夫人第五十一章 收辽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十三章 复套与捣巢第七十一章 大雪满弓刀第十二章 遇顺则止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险第一百一十一章 东虏已入冢穴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二十二章 始兴王第十三章 老营改革(上)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五十三章 最强之人高谦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贼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态,大顺卫生运动第五十四章 车骑关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战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一章 李公子第三十七章 杨嗣昌的终局(一)第十八章 强攻屏风寨(四)【求收藏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