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没有那么简单

一时间,在吴三桂还在阐述个人的观点之时,周围炸开了锅,已经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有人窃窃私语起来,压低着声音议论起来。

“这个吴三桂好不简单,不仅一身的功夫了得,考上了武举人,还有就是,年纪轻轻,居然就有如此非凡见识,可谓是真知灼见,真是人不可貌相!”

“嘿嘿...那是自然!你也不看看这个吴三桂何许人也?也不看看他是何出身?父亲就是辽东的将领,舅舅是声名显赫的祖大寿,耳听目染之下,对于辽东局势的认识,当然是远非常人所比,会比其他人了解的更加透彻。”

“而且,还不止这些,听闻,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就是武举出身,乃是天启年间的武进士,而吴三桂自幼习武,深得其父的熏陶,又有刻意的引导,有着这样的见地,也不足为奇。”

......

此刻,听着吴三桂的讲述,崇祯是频频点头,眸子里异彩连连,欣赏不已,青年才俊,不外如此。

翻开历史,早年的吴三桂,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还是怀着一腔报国热血,敢打敢杀。

奈何,沧海桑田,从军多年,深受其父吴襄的影响,渐渐地,也变得圆滑起来,凡是都将利己放在首位。

尤其是明朝将亡之时,李自成即将打到京城,从他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已经有着其父吴襄的行事风格,多是明哲保身,保住自己的性命为第一要务!

当然,有着现代者的灵魂,还是一个明末历史学家,“崇祯”知道,不管是吴襄,还是吴三桂,心性的变化,乃是受到当时的局势所影响。

шшш•ttκa n•C○

吴襄,经历过广宁之战,亲眼目睹过辽东经略熊廷弼,被传首于九边,更是知道辽东巡抚王化贞如何下狱而死,作为一名武将,心性发生了转变,也不难理解。

至于吴三桂,更不难理解了,

死在崇祯手里的忠臣良将,何其多,吴三桂渐渐变得圆滑起来,凡是以明哲保身为主,自然而然地,也不难理解。

当然,即便是当时的形势所迫,依旧无法磨灭吴三桂的人生污点,不仅是叛国投敌,更是大肆屠杀汉人,仅此一点,将其贴上汉奸的标签,一点也不冤枉他。

很显然,附身于朱由检的身上,成为崇祯皇帝,贾亦韬的心性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将近一年的灵魂融合,更加适应了如今的身份,没有了研究者的书生意气,多了几分务实。

因此,对于此时的“崇祯”而言,并不在意吴三桂这类人历史上的后面表现,在意的只是,此时的他们,是否忠君爱国?是否会勇于杀敌?

最为关键的是,满腔热血的这些年轻,十几二十多岁,有着极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思想方面。

之所以有着这样的态度,原因很简单,有着现代历史学者灵魂的“崇祯”,深深地知道,如果予以相应的信任,给予武将同等的重视,他们就会粉碎碎骨的报效国家,何谈叛国投敌?

士为知己者死,不外如此!

这些言词虽多,但却是在崇祯的脑海里一闪而过,等到吴三桂说完之后,崇祯轻咳了两声,以彰显自己的存在,进而总结性的说道:“吴三桂说得不错,如果每个将士都是奋勇杀敌,怀着誓死报国的决心,临死之前,也要拉一个敌人垫背,在辽东,朝廷何至于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如坠泥沼一般?”

“纵观朝廷数次北伐建奴,不仅仅是败多胜少,连连失利,还让建奴的实力越来越强,反而让鞑子获得了大量的物质和军事器械,没有达到一点将其削弱的目的,凡此种种,难道还不值得深思吗?”

点到即止,虽然崇祯没有再说下去,但最后的一番话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不禁暗暗猜测,恐怕辽东的水不仅浑,还很深,远没有那么简单。

毕竟,朝廷的数次北伐,征讨建奴,不管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是远胜于建奴,努尔哈赤能够逃过一次围追堵截,近乎有着覆灭的危险,或许还可以说是运气使然。

然而,一连数次如此,还越来越壮大,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远不是建奴狡猾、骑兵厉害能够说得通的了。

这个时候,崇祯忽然流露出回忆之色,颇为感慨地说道:“遥想南宋时期,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是,他们的总人口却是金人的数倍有余,即便金人再如何的善战,身体再如何的强壮,难道两三个宋人还打不过一个金人?”

南宋,只要是一个稍有学问之人,没有人不知道这个朝廷?

整个南宋时期,就是汉人的一个耻辱记忆,一个屈辱的历史,往往是被当作反面教材,教训子孙,警醒世人,因此,也有有了最为刚烈与强硬的大明。

否极泰来,前有南宋的懦弱,对外族的卑躬屈膝,经历过元朝的严酷统治,才会有后来以铁血著称的大明王朝,最能说明汉人也有着铮铮铁骨,一样能征善战。

当崇祯提到南宋之时,无人言语,每个人都知道,此时此刻,它是一个敏感话题,映射的是皇帝的昏庸无能,皇上说出来,倒没有什么,一旦出自他们之口,可就变味儿了。

伴君如伴虎,众人还是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即便年轻、热血、张扬如吴三桂,也没有再大刺刺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南宋。

很显然,崇祯也深知这一点,从未想过能够得到众人的回应,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语气一顿,进而颇为强势的继续说道:“南宋苟延残喘的一百多年,但在朕看来,靖康之变时,居然还能安享于江南的繁华与富庶,就已经代表着,赵氏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这一刻,在众人不知道该如何接话之时,崇祯的神情显得是那么的孤傲,散发着属于帝王所特有的气质,接下来的言语,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是那么的铿锵有力,使得众人心神为之一振,变得哑口无言起来。

“苟延残喘的活着,还不如一战而死,帝王更应该如此!”

第四百八十五章 令人震撼的名单第四百一十五章 不惜一切代价第五百五十五章 趁虚而入的机会第二百四十四章 货币战争(九)第六百三十七章 得道高僧代表团第六百三十六章 心结第七十四章 “合适”的内阁首辅第四百二十章 《烈士法》第一百一十章 酝酿阴谋第二百九十二章 最为粗糙的飞行器第一百四十二章 委以重任第五百九十四章 捉摸不透第三百八十二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六)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一)第十一章 改革二十四衙门(下)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双收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优势第三百二十八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二)第三百八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九)第七十章 茅元仪的意图第四百三十六章 黄粱一梦第二百二十九章 离间计第六百零九章 今时不同于往日第一百六十五章 免除市赏第八十八章 无奈之举?第一百九十六章 令人振奋的消息第三百七十二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六)第一百三十六章 班军第一百六十五章 免除市赏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现第三百三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五)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无信不立第一百一十八章 疑惑不解的张书堂第一百三十六章 班军第五百四十九章 驻军库页岛的意义第四百六十七章 洋人统治的短板第一百七十五章 监军的弊处第三章 免除三饷(求收藏求推荐)第七章 莫名的庆幸之感(求收藏求推荐)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家三兄妹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试探第四百八十五章 令人震撼的名单第三十三章 赤裸裸地绑票打劫第五百六十三章 突然到来第三百八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四)第六百一十六章 天人交战第六章 皇家生意(求收藏求推荐)第二百九十三章 驰道第四百零二章 触目惊心第三百二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四)第三百二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八)第一百三十七章 试探第五百八十三章 侵略者与被侵略的最大区别第六百零八章 两全其美第五百九十三章 双喜第四百七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四百零九章 明君圣主的相似点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三)第一百零零章 潜在的共识第六百一十章 少得可怜的税银第六百三十五章 当务之急第六百零二章 启动后手第五百七十九章 贸易的条件第二百七十一章 不利局面第二百九十章 董事会(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顿悟第一百三十六章 班军第四百四十一章 更深层次用意第五百六十六章 利益的重新再分配第三百一十章 折中第二百四十九章 自信满满的洪先春第四百九十章增加筹码第二十九章 国之大不幸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三)第二百四十九章 自信满满的洪先春第五百六十八章 聚变第二百六十六章 简陋的互市之所第三百四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一)第六百一十八章 考成法第三百五十六章 收复辽东失地(四十)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明中兴有望了第四百六十三章 皇明祖训没有那么大的约束力第三百三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八)第一百六十六章 开出条件第五百五十九章 得罪人的差事第一百九十五章 取巧手段第一百四十六章 灭天雷第四百四十四章 和谈的相对重要性第三百二十六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第一百五十九章 西南的威胁第二百九十三章 驰道第一百七十六章 生化武器第四百零八章 诸多因由第四百五十七章 理由有三第五百六十章 流言满天飞第三百五十二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六)第一百八十八章 南石北王第三百七十二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