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山东移民

狂暴的北风发自遥远的西伯利亚高原,经过蒙古大草原,越过戈壁,翻过长城,掠过华北平原,进入了山东半岛。

随着北风而来的,除了无尽寒意还有那飘荡的雪花。

莽莽群山,平坦的平原,河流村庄之间,俱成一片白色的世界。

这些年天气格外的冷,雪也下的大。不过今年到了腊月才下了第一场大雪,相比往年却是晚了一些。

不过这场迟来的大雪却使得战事停息了下来。

大雪覆盖大地,使得行军变得困难了起来,行军打仗攻城更是难上加难。满清总督洪承畴再急于剿灭山东的叛乱,也不得不停下进军的步伐,选择退军回济南进行休整。

于是,青州的义军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淄川之战,三万义军被清军击溃,大明山东巡抚王永吉惊恐之下,竟然选择离开青州向登州逃去。青州城里只有总兵赵应元帅着七八万义军把守,而且粮食不足人心惶惶,若是大雪再晚下半月,一旦清兵兵临青州城下,义军恐怕会不战自溃。

青州在赵应元的控制下,赵应元选择了投靠大明朝廷任命的山东巡抚王永吉。

而青州东面的登州莱州,则在齐国公府总兵吴平的控制中。

虽然王永吉来到山东之后,不断向登州莱州发布命令,命令二州的义军听从朝廷调遣,吴平除了派出一些怀有二心军队增援青州以外,对王永吉调兵调粮的命令再不理会。

然而王永吉却是代表着朝廷,是正儿八经的山东巡抚,他到达山东之后立刻得到了大部分士绅们的支持,通过代表朝廷委任地方官员等手段,也掌控了两府以下的一些州县。

吴平本来就没有打算死守山东,他只是听从陈越的命令,迁移山东百姓前往舟山,所以对王永吉的一切举措也视若无睹,只是占据了登州胶州几处重要的地方。同时命令军队收集沿海所有船只,做着向舟山撤退的准备。

很多士绅选择了听从巡抚王永吉的调遣,一部分士绅做着投降满清的准备,也有一些士绅百姓既不愿投靠满清,也看不到赢的希望,便选择跟着吴平去南方,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在另一个时空,这样的百姓也不少。鲁王监国舟山的时候,张煌言的很多属下便是从山东逃到南方的军民。

不过背井离乡这种选择实在太难,哪怕吴平直接掌控的义军,肯毅然迁移南方的也不是太多。于是第一批愿意去南方的山东百姓只有三万余人,在大雪初下时,从胶州湾乘船离开了山东,向南方而去。

从胶州湾出发不需要绕过山东半岛,行程无疑近了许多,只要往南数日,便能到达海州,那里现在还在大明的治下。

举人李彦直投靠吴平之后,深受吴平的重用,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才做出了举家离开山东前往舟山的举动,并被吴平委任为船队总领,负责带着这三万余人前往舟山。当然船队中有着舟山的老水手为向导,负责船队航线实际引领工作。

至于吴平自己,并不甘心就带走这三万人,选择留在了登州。因为他知道,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满清肯定会再次攻打青州义军,而随着义军的失败以及满清的屠杀,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山东百姓选择跟自己逃走。只有到了绝境,很多人才会做出背井离乡的举动来。

吴平不是不想早日回到舟山,因为他知道山东移民对舟山对齐国公是多么的重要。

身为陈越身边的近人,吴平自然知道陈越接下来的战略。东番乃是荒芜之地,只有有了大量的人口才能迅速发展,齐国公府的实力才会迅速增加。

而山东的百姓就是最好的移民来源!

派出了一艘快船往舟山报信,告知第一批移民的人数规模,请舟山做好接受移民的准备,然后李彦直便带着三万百姓乘坐三百余艘船只出发了,三百多艘海船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

好在大海无边无际,又是往南行顺风顺水,冬季也没有多少飓风大浪,一路靠着海岸往南行驶,行进的还算顺利。

李彦直乘坐的大船在船队的正中,有吴平拨付给他的一百舟山水师船员为基础,李彦直自己又是举人的身份,在随同南下的人中提拔了一些秀才童生功名的读书人辅助自己,很快把船队掌控了起来。

每艘船只都任命有名望的人为首领,负责安抚船上百姓,负责食物发放等一应工作。

又设置数艘快船为传令舟,由熟练的水手驾驶,专门负责消息命令的传送。

白天以桅杆上悬挂的旗帜为号,统筹整个船队的行止,夜晚则在桅杆上悬挂不同颜色数量的灯笼,来传达自己的命令。

整个船队虽然庞大船只众多,在李彦直的统筹下却井然有序,一路向着南方行进。

昼夜行驶,三日后,船队便到了海州附近海面,鉴于船上粮食补给还多,李彦直并未下令到海州靠岸,而是继续向南行驶,十余日后到达了淮安府附近。

对众多的百姓来说,长久的船上生活很不适应,好在是冬季,没有疫病传播的土壤,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身体很不舒服,为了防止生病,李彦直只能下令靠岸休整。

而且三万百姓组成的庞大队伍,需要的粮食很多,也需要补充一二。

船队停靠在距离黄河入海口南面不远的庙湾,是一处不小的海港,当初崇祯乘船难逃时,便是由庙湾上岸去的淮安。

陈越当江北总督时,鉴于庙湾是海上进入淮安的门户,在庙湾设置了一个千户所,留有士兵数百镇守,领兵的千户还是平南军的老人,是吕泰的部下。

船队中有吴平属下的老兵,一上岸便和庙湾千户所进行了接触。听闻船队是奉齐国公之命迁移山东百姓前往舟山,该千户命令手下协助百姓上岸,并提供了干柴盐巴等等,甚至有大量搭建好的窝棚可供百姓暂且避寒。甚至还有数名大夫,专门为船上百姓治病。

看着殷勤的百户和庙湾海岸岩石后那一排排的窝棚,李彦直暗自感叹齐国公势力的庞大、布局的深远。从这窝棚来看,分明是早有准备的样子。

果然,还未等李彦直开口,庙湾千户便殷勤的问船队需不需要粮食蔬菜,那当然是需要的,于是没有两日的时间,便有上千担的大米以及大量的咸菜送了过来,其中竟然还有好多样式古怪从未见过的鱼肉罐头。

当然,这些粮食都需要花钱购买的,不过价格却也不贵。至于买粮食的银两,在上船时李彦直和随同迁移的富户士绅们商量好,各自拿出一笔银子来,用于沿途的一些花销。

在庙湾休整了两三天时间,等百姓们缓了过来之后,再次扬帆起航,继续向南方而去。

这一次再没有在沿途停留,而是一直南下,十天之后船队终于到了舟山岛。

舟山岛上,钱枫林是最忙的人,就在移民船队到达之前,他刚刚接受了一批来自辽东的木材,傅春在辽东满洲部落采购的木头,借着西北季风终于运回了舟山。大量的木头扎成木排拖拽在帆船之后,严重影响了船速,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从辽东返回到舟山。

不过这一批的木头便有四五千料之多,足够建造五艘四桅盖伦海船。而这只是第一批,傅春在辽东留下了人手,这个冬季会有第二批乃至第三批木头运回舟山来,并且以后每年都会有。

而有了辽东源源不断的木头供应,舟山以后船只会越来越多,水师实力越来越大!

运来的木头会被交付给宁波沿海各家私家船场,然后会陆续造出船只来。而以后还会在舟山岛或者东番岛建设自己的船场。

对于从山东来的移民,陈越早有指示,这些人会在舟山休整一下,然后前往东番岛,那里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

一路南来,天气却越来越温暖,在山东时,所有百姓穿着厚厚的冬衣,而到了舟山岛,穿着棉衣却感觉有些燥热了。

山东的大雪到了这里却变成了毛毛细雨,这里的冬天竟然是不下雪的!

当船只停靠在舟山港时,所有百姓都以为到了目的地,却被告知他们的目的地还在南方,据此还有近千里,很多百姓顿时不淡定了,从登州出发到现在已经走了二十多天海程,还需要再走十来天,那意味着距离家乡足足数千里,这可真正的背井离乡远隔千里了!

不过舟山军民对迁移的百姓态度十分的友善,让他们远离家乡的郁闷淡了一些。舟山军远征东番岛留下的兵营可以让百姓们暂且居住休整,钱枫林前些时日更是从杭州采购了数千石的粮食,再加上舟山岛渔获丰富,百姓们的吃食顿顿有米有肉,这让很多百姓远离家乡的苦楚迅速消失了。只要能吃饱吃好,人生何处不家乡?

李彦直再次感叹舟山方面对迁移百姓做出的充分准备之后,便主动找到舟山的负责人钱枫林,询问以后百姓的安置工作。

鉴于李彦直在迁移中做出的重要工作,以后山东百姓的安置还需要得到他的帮助,而且李彦直本身有着举人的功名,肯定会得到齐国公陈越的重用,会成为自己的同僚,钱枫林也不隐瞒,仔细对李彦直讲解了以后百姓该如何安置。

“东番岛已经被齐国公带兵打下,荷兰人已经被击败。齐国公准备在东番岛设置东宁府,府下设县。第一批山东百姓会被安置在北港县,那里现在由东宁府丞顾君恩负责。

现在北港镇有明人万余,都是从福建沿海过去的大明百姓,周围还有不少东番原住民,多是言语不通的土著。

对于这些土著咱们暂且不去理会,不过所有迁移到东番岛的百姓都要编户齐民,然后按照人头发放土地。不管老幼,人人都有二十亩田地,自己开垦出来由官府丈量之后颁发地契。

所有的田地都要缴纳田赋,一律按照十一的比例,即便是官员士绅也不例外!除此以外所有土地都归齐国公府所有,齐国公会根据官职功劳按律赏赐土地,当然这些土地也需要向官府缴纳税赋。

也就是说,在东番岛任何人都没有不缴纳赋税的特权,哪怕是齐国公本人或者他的亲属!”

说到这里,钱枫林观看着李彦直的神色反应,因为李彦直有着举人的身份,本来就是属于不缴赋税的特权阶级。

“有功名者廓免赋税享受特权,这本来就是大明的顽疾,使得大量的土地为士绅官运拥有,朝廷的税赋收入着落在无权无势的平民头上,使得国库收入逐年锐减,使得朝廷户部一贫如洗。士绅一体纳税,齐国公此举解决了大明最大的顽疾,若是大明早能如此,也不至于落到现在的境地!”

李彦直淡淡的道,作为一个开明的士绅,他早就看到大明种种不合理的制度,对齐国公在东番岛的举措并无抵制的心理。

事实上士绅们占据的庙堂高位,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本身就有着种种优势,根本没必要再要廓免赋税的特权。

“彦直兄果然开明,国公他见到你后必然会相见恨晚引为知己!”钱枫林赞了一句之后,继续介绍东番岛的制度,这些有些出自他的手,一切却是那个顾君恩向齐国公陈越提议。

“东番岛虽然方圆千里,论面积有大明一府之大,却地广人稀,为了便于管理,会采取和大明不大一样的制度。比如百户一村,设村正一职,官阶为从九品,千户一里,设里长一职,官阶为从八品。村正里长都是流内官员,直接受到东宁府管辖,由齐国公府发文任免。

东番岛是从荷兰红毛鬼手中夺得,岛上的土著也是敌非友,为了有效掌控全岛,为了保护所有百姓安全,齐国公下令,施行全民皆兵制度,凡是成年男子,都有服役的义务,每年冬季农闲季节,每个男子必须服役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军事训练。一旦有外敌入侵,必须得听从齐国公府的召唤加入军队,以保护东番岛保护自己的家园!”

一项一项的制度从钱枫林嘴里说出,让李彦直越来越震惊,嘴巴越长越大。

第883章 大战将起第212章 天津巡抚第650章 崇祯病入膏肓第206章 崇祯十七年就要来了第十三章 人市第1017章 要给丈人面子第936章 史可法的无奈第598章 这个荷兰人太讨厌了第859章 劝降吴三桂?第413章 翻手为云第279章 辈分乱了第718章 郝郑两军起内讧第234章 自缢(第二更)第八十三章 自救第531章 竖子不足与谋第655章 我有公主已长成第六十六章 惨胜第524章 盘算第699章 西军攻打九江之始第636章 山东移民第664章 百炮齐发显神威第741章 坤兴公主要出手第839章 完了半夜三更开单章求订阅第198章 喀尔喀部落(第三更,求订阅求打赏)第653章 陈越的要求第487章 死神的镰刀第492章 石桥激战第861章 李彦直请令第一百二十八章 朝议(第二更)第692章 陈越之忧第506章 郑森在嫉妒第949章 叛军入泉州第907章 布局(上)第1004章 上位者的心思第248章 毒蛇第379章 手脚第405章 胜利入东台第665章 碾压第385章 陈越的条件第516章 愤怒的阿济格 (第三更)第231章 血战棋盘街第936章 史可法的无奈第1028章 中举第571章 必须得赚钱了第409章 各自出招第195章 养军难(两合一的大章)第一百三十章 七品兵备道(第四更)第480章 骑兵营第四十九章 组建家丁队伍第一百八十五章 斩草除根第680章 堵胤锡兵出辰州第968章 国姓爷第一百零四章 救人第405章 胜利入东台第798章 武备学院第693章 襄阳战局第一百零九章 车兵与奖赏第671章 陷阱第693章 襄阳战局第318章 以文御武是传统第一百八十章 出城第815章 还有条路第908章 布局(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周延儒倒台第206章 崇祯十七年就要来了第588章 发了第501章 大雨第782章 彻底收服第642章 荆州攻防第758章 复杂的局面(第一更)第904章 崇祯会站了第244章 追赃助饷第385章 陈越的条件第一百一十五章 陷入绝境的铁狮子第三十三章 杀人放火第263章 撤退第九十章 毒舌第985章 史可法入九江第804章 再次北伐第十二章 喜气洋洋陈江河第923章 天理循环 报应不爽第208章 陈越论农商第619章 筑城第996章 谋求西域第894章 多尔衮兵败逃跑第586章 海上第946章 安排(加更)第886章 运河水战第986章 叛军继续进攻第835章 穷途末路第358章 朝廷大事第六十二章 训练第654章 要求过多第218章 竹杠敲不成第410章 暴烈手段第352章 朝议第828章 假作真时假亦真第235章 绝望第677章 拦截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