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黄道周和钱谦益

崇祯不是不想从坤兴手中拿回权力,而是不敢。中风昏迷了这么长时间,宫中朝中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宫里的太监们经历了大换血,韩赞周等老人早已消失无踪。这些太监中不知道有多少陈越的耳目,便是宿卫宫室的锦衣卫也都是陈越的人。

崇祯害怕自己稍微露出夺权的心思,便会被人害死。这种情况不是不会发生,大明朝立国二百多年,也不是没有天子死因不明不白。

虽然掌权的坤兴是自己女儿,坤兴自然不会害自己,可崇祯相信坤兴根本无法掌握局势。

所以,尽管非常想取回权力,可崇祯也不得不摆出一副不在乎的模样。

“坤兴你做的很好,比父皇还要好,有你监国父皇放心。”崇祯言不由衷的说道。

“那行,父皇您的身子要紧,等您彻底好了我再把权力交出。”坤兴公主信以为真,想想父皇的身体,不忍心再让他操劳,她现在对处理国务也有了一些心得,也很想在父皇面前多露两手,便高兴的答应了,“若是女儿遇到不懂的事情,便来向父皇求助。”

崇祯微笑着点点头,看着女儿出去了。

天家没有私情,现在的崇祯甚至对坤兴都有怀疑,怀疑她是否真心愿意把君权还给自己。

君权,皇位,是天下最富诱惑的东西,一旦尝了至高权力的滋味,哪里还肯心甘情愿的交回?上下数千年,为了皇位父子相残,兄弟萧墙的事情还少吗?

为了坐上那个宝座,弑父杀兄灭弟,这种事情屡屡发生,根本就不稀罕。

所以,哪怕对夺回权力再迫切,崇祯也不得不装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在没把握控制住局势之前,他丝毫不敢露出自己的想法。

现在宫中朝中都是陈越的人,身为皇帝的崇祯已经对局势失去了掌握,身边更是连一个信任的人都没有。

宫里的太监,锦衣卫,朝臣,还有哪些人真心拥护自己,值得信任?

......

就在崇祯苦心思虑之时,钱谦益府,礼部侍郎黄道周前来拜访。钱谦益是东林党魁,黄道周更是名满天下的大儒,二人相交一直很好。

钱谦益热情款待黄道周,奉上今天的明前新茶请黄道周品尝。

品过茶后,黄道周请钱谦益屏退左右。

“牧斋公,道周今日前来实有要事相商。”黄道周正色道。

钱谦益脸上的笑容退去:“幼平贤弟,有话直说便是!”

“牧斋公,眼下北伐大胜,满人被赶到了关外,对我大明来说实乃天大喜事,可道周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钱谦益点点头,没有说话,等着黄道周的下文。

“大胜固然可喜,可我大明也已经到了危险的边沿,我士林也已经到了危险边沿。”黄道周叹道。

钱谦益:“幼平贤弟有些危言耸听了吧!”

黄道周摇摇头:“一点也不危言耸听,牧斋公您是内阁大学士,很多事情恐怕比道周更加清楚。现在大明已经危若累卵,这种情况满朝皆知,可却人人都不敢言。道周不才,不忍心看到两百七十年的大明社稷倾覆,更不忍看到我儒教灭亡,所以才冒死前来拜访牧斋公。”

钱谦益闻言脸色大变,他很后悔没有把黄道周拒之门外。

“幼平贤弟,何以没喝酒便醉了。现在我大明局势增增日上,何来倾覆之虞?我儒教更谈不上灭亡。”钱谦益苦笑着,试图打断黄道周的话。

“牧斋公,您何必装糊涂?眼下谁不知道,齐王他大权独揽,手中掌握着大明多半的军队,现在又立下不世之功,其还甘心只当个藩王吗?

据传,齐王的部下众将多有支持齐王黄袍加身者,恐怕齐王兵变为时不远,这种情况身为阁老的牧斋公您比我更清楚啊!”黄道周冷笑道,他很看不上钱谦益的软弱,可钱谦益在东林党出身的官员中影响巨大,为了大明,为了士林的未来,他不得不前来找钱谦益。

对黄道周说的情况,钱谦益自然清楚,就在这两日,不知从哪里散播出消息,说齐王部下正在怂恿齐王叛明。

齐王陈越手中军队众多、战力惊人,若其真的叛变的话,根本没人能够阻挡。陈越连满鞑都能击败赶出关外,大明还有那支军队能和其匹敌?若是陈越真的造反的话,攻破南京灭亡大明轻而易举,对这点钱谦益心知肚明。

陈越会不会叛乱?谁又能说的清楚!虽然陈越和崇祯父女情深义重,可是面对皇位这个无上诱惑,恐怕没有人能够忍住。

可明白归明白,在陈越没有造反之前谁也不敢乱说,钱谦益更是不敢。

“一些谣传罢了,幼平贤弟何必忧心。齐王他忠肝义胆,何陛下情深义重,又是监国公主未来的丈夫,等到陛下故去,皇位便是监国公主的,齐王犯得上造反落得个不忠不义的骂名吗?”钱谦益微笑道。

黄道周摇摇头:“牧斋公,恐怕你不是不信陈越会造反,而是打着其他主意。事实上不仅是你,满朝大半的官员打着同样的主意。

对你们来说,皇位谁坐根本无所谓,哪怕陈越真的举兵造反,等到其兵临南京城下之时,只要你们开城投降,便能继续在新朝当官,根本无所谓!

而且牧斋公您和齐王向来关系良好,齐王当天子自然也不会亏待与你,保住荣华富贵根本没有问题。”

钱谦益顿时恼羞成怒了:“幼平贤弟,如何做诛心之言,难道满朝就你一个忠臣不成?你口口声声说齐王要造反,可有什么证据?难道就凭一些谣言便断定齐王造反,你不怕把齐王真的逼反吗?”

黄道周沉默片刻,道歉道:“牧斋公见谅,道周没有羞辱您的意思。我不过是心忧士林的未来罢了,担心我儒教会覆灭。”

“士林未来,儒教覆灭?幼平贤弟,你真的疯了!”钱谦益端起茶杯,便要送客。

“牧斋公,难道你看不出陈越的狼子野心吗?若是其当了皇帝,我儒教覆灭不远!”黄道周站起身来,厉声说道:“牧斋公你难道不知,在江西,在山东,在北直隶,士绅阶层几乎被一扫而空。凡是陈越占据的地盘,其部下屡屡安插罪名抓捕乡绅,豪取巧夺霸占财富田产,打着却是为百姓的名义,把田地分给士兵分给贫困的百姓。并且不经朝廷允许在乡下私设乡村两级官府,擅自改变皇权不下乡的祖制。

长此下去,我儒教的根基必将被其一扫而空,若其当了皇帝,必将对天下士绅下手,甚至会取消科举彻底灭亡我儒教!”

钱谦益仔细想想陈越一直以来的作为,不得不承认黄道周说的很有道理。陈越灭了张献忠之后,在江西大肆设立乡村两级官府,任命属下军官当乡正村长,把乡村权力从乡绅的手里夺去,把江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哪怕朝廷后来往江西派出了很多官员,也无法动摇陈越设立的制度。有其留在江西的军队为后盾,派往江西的官员几乎沦为傀儡。

可是,钱谦益却认为那不过是陈越的权宜之计,毕竟马上可以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治理天下需要文官,需要士林中人。

便是流贼李自成,当流贼时肆意斩杀乡绅官员,肆意抢夺士绅官员的财产,夺取北京后也不得不征募文官,其往各地派出的地方官员都是投降的文官。

所以,哪怕陈越真的造反推翻大明,其为了治理国家也不得不依赖文官。所以,说什么陈越会灭了儒教,实在是危言耸听!

“我知道牧斋公你不信。可是你想想,陈越攻下地盘之后,用的最多的是什么人?江西巡抚阎应元不过是个小吏出身,陈越占据江西之后,又委任了多少胥吏和大字不识的丘八当官。据说陈越对科举十分厌恶,认为科举取中的不过是一批五谷不分之人,是只会当官争权夺利不会做事的读书人。陈越他对士绅更为厌恶,曾经数次向陛下进言,说士绅是大明最大的祸害,天下的士绅占据了大明七成的田地,却不用缴纳任何赋税,致使朝廷越来越贫困,致使国事败坏。

所以我敢肯定,若是陈越当了皇帝,必然会拿士林开刀,士绅的特权被取消不得不一体交税只是小事,说不定其会取消科举,彻底否定儒教的地位。

道周我前来拜访牧斋公,说了这么多,为的不是我自己的私利,更为了我儒教的未来。还望牧斋公深思之!”一番话说完,黄道周便告辞而去,只留下钱谦益呆呆发愣。

对钱谦益来说,根本不在意陈越会否造反当皇帝,他对大明对朱家并没有那么忠心。

陈越当皇帝,天下还是汉人天下,总比满人做江山更好。钱谦益和陈越关系不错,自认即便陈越当皇帝,钱家依然能够保住荣华富贵。

可是现在被黄道周一说,钱谦益有些细思极恐。

回想陈越一直以来的表现和对士绅们的态度,钱谦益不得不承认黄道周是对的。

因为陈越确实多次向崇祯建言,言及士绅对天下的危害,并把士绅、宗室、勋贵当做大明的三害。

当年陈越护送崇祯南下,和支持福王军队激战之后夺去了南京,入南京伊始,便对南京的勋贵动了刀子,以叛逆的罪名大肆抓捕南京城内的勋贵,抢夺勋贵们的财产田地。

既然陈越把士绅和勋贵并列为三害,钱谦益相信,若是陈越当了皇帝,其很可能也会对士绅动刀,就像对付南京的勋贵那样。

一开始钱谦益还认为陈越需要文官帮其治理天下,不会对士绅动刀。可被黄道周提醒之后,这最后的凭恃也消失了。

是啊,陈越既然在江西能用胥吏丘八当官,以后也能一直用下去。取消科举也不是不可能。

虽然钱谦益是内阁大学士文官们的代表,可他却也知道,当官未必需要科举,事实上各级官府,真正做具体事务的并非科举出身的官员,而是那些胥吏。若是给胥吏机会,其做官未必比科举出身的文官差。譬如江西巡抚阎应元,便是出身胥吏。

更何况宋朝以前的朝代,选择官员的主要途径并非科举。所以陈越取消科举也并非不可能。

若是取消士绅们的一些特权,比如禁止土地兼并,比如纳税,这些钱谦益也还能忍,至少天下还掌握在文官的手中。

可若是取消科举的话,这就不能忍了,因为那是掘天下读书人的根!

身为士林领袖,钱谦益不得不为天下读书人张目。

当然,以上都是黄道周的臆想,可万一呢?万一陈越当皇帝后会取消科举呢,谁能承受这样的后果!

所以,哪怕为了这万分之一,也必须要阻止陈越当皇帝,这是钱谦益身上担负的责任,不可推卸!

在钱谦益心里,陈越当皇帝已经是必然。从陈越九江起兵清君侧开始,便已经注定了这个结果。史可法等人还对陈越抱有幻想,还对大明抱有幻想,所以才和陈越妥协。钱谦益也妥协了,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而现在,钱谦益不准备再妥协,因为他知道若是陈越取代了大明当了皇帝,说不定等待自己的是万丈深渊。

可是,陈越手掌几十万军队,在朝中又有路振飞王寅为援,监国坤兴公主也被其迷得五迷三道,想对付他何其困难?稍有不慎同样是万丈深渊。

好在现在陈越为忠义所困扰还没公然造反,还处在犹豫中,也就还有时间。正好崇祯皇帝病好了,便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运作得当的话,便可以先把权力从坤兴手中取回。毕竟坤兴公主只是监国,崇祯好了,监国的权力自然而然应该还给皇帝,便是陈越也说不出什么。

等到崇祯重新掌握大权,便可以慢慢绸缪。

而在这之前,需要团结更多的力量!

一个计划在钱谦益心里慢慢形成。

第508章 雏鹰展翅郑家子第754章 谈判(第一更)第一百七十三章 坤兴出宫第885章 局势第950章 诱杀第352章 朝议第681章 各逞计谋(两章合一)第610章 骤然间形势反转第1038章 围城第507章 博洛的选择第429章 勾结(第三更)第782章 裂土封疆第275章 希望在,梦就在第946章 局势突变(第一更)第一百六十一章 满朝汹汹讨陈越第633章 大明之强你们红毛鬼无法想象第645章 克荆州,何腾蛟殉国第十九章 军姿和蜂窝煤第840章 雪后第959章 和盘托出第826章 略施小计第六十五章 激战(下)第733章 哪吒毙命第621章 按计划进行第908章 布局(下)第1038章 围城第670章 反间计第一百八十四章 朝堂第684章 破岳阳第一百零三章 沟渠拒敌第325章 功败垂成图奈何第970章 席卷浙江第946章 安排(加更)第518章 援兵到第717章 战正酣第五十四章 再遇坤兴公主第430章 小惩大诫第496章 郑森第三十九章 比斗第1024章 牧斋公的选择第740章 储君之争第575章 寇白门买舟去杭州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展宏图的时候到了第506章 郑森在嫉妒第425章 比赛中第241章 医治第634章 荷兰人投降第480章 骑兵营第950章 诱杀第311章 将功赎罪犹未晚第四十六章 收了两个手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瓜分战利品第243章 忠臣和识时务者第206章 崇祯十七年就要来了第642章 荆州攻防第529章 内讧的前兆第544章 无题第992章 怒骂第404章 惑敌第五十八章 吴孟明第943章 走投无路的西军第376章 军械第559章 爵封国公第603章 “倭寇”的突袭第816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第337章 刘泽清之死第763章 这是一场齐心协力的会议第1038章 围城第710章 突飞猛进破临江第198章 喀尔喀部落(第三更,求订阅求打赏)第372章 初到扬州第六十章 铩羽而归第287章 对付崇祯的计策第859章 劝降吴三桂?第473章 抉择第330章 千骑奔来满城惊第八章 算账第1030章 商税第386章 盐商们的对策第674章 西军的战略第566章 对头要来杭州第1030章 商税第八十八章 一统北京蜂窝煤第306章 崇祯的心思第378章 顾锦城和杨小磊第775章 床榻上的君王第502章 水淹七军(1)第580章 俘获第789章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监国公主第三十三章 杀人放火第994章 见面第998章 趁雨袭击第三十章 琐事第495章 绿营兵袭营第一百八十七章 问话第五十八章 吴孟明第332章 陷阱第1012章 太湖剿匪第424章 板甲第436章 擒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