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九州风云_第314章:九一八



朱万化建议陕北植树、种草的建议给洪承畴的震动很大,他连续思考了几天,又找来自己的幕僚商议。

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在这里带走了大量的泥沙,其实绝大部分的泥沙都是被黄河的几条支流带入黄河的,这些支流很多,从南向北主要的河流有渭河、洛河、延河、无定河,这些分支河流又有无数的小分支河流。

最南端的渭河流经渭河平原,素有小黄河之称,在渭河平原上的渭河,与流经河南的黄河已经区别不大了,只是规模小一点。它也是河道宽阔,河道中河汊纵横,水流很浅,基本上不能行船,只是还没有达到高架河流的地步。渭河的泥沙就是渭河的支流从黄土高原带来的。

幕僚们建议洪承畴,莫不如就以渭河为例,首先视察一下,治理一番,如果有效再推而广之。如果真的治理好渭河,首先受益的就是渭河平原,它的灌溉和航运功能就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这个幕僚的建议意义重大,是建设性的、开创性的。

洪承畴觉得此言有理,于是把防务向属下交代一番,带上幕僚和1000人的洪兵亲卫,出去考察了,他要亲自到黄土高原上走一遭,实际的看看那里的情况。黄土高原是贫瘠之地,更是乱民的孕育生长之地,他不得不多带护卫,否则实在是不安全。

其实洛河就是渭河的支流,只不过它汇合到渭河的时候,已经到了黄河口。除此之外,渭河的最大支流是泾河,它流经黄土高原,泾河就是洪承畴考察的重点。

当回信由信使带回之后,朱万化也觉得洪承畴的试点做法不错,经过试验取得经验,然后再推广铺开,这也是对待新事物的常用做法。特别是先治理渭河,还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

朱万化吩咐南阳农牧场选出一名农业技术员和一名水利工程技术员,到陕西协助洪承畴的调查工作,以便测算工程量和估算费用。河流的水土保持不光是植被,有的地方还要修护坡,所以这两名专家是有用的。

......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九州岛的情况。

按原计划和设想,在崇祯六年的年底应该占领九州岛的大部分地区,形成清国的比较巩固,成规模的根据地,以便建立完善的政权,并且开始组织生产,使生活经济都安定下来。这个目标能达到吗?

八月中旬时,江户幕府的使者加藤清正曾经来过一趟,让爱新觉罗兄弟痛骂了一顿。

李定国作为清国派遣军的顾问团成员,没有说话的资格,旁听还是可以的,因此这个过程他就在场,亲眼目睹。当加藤清正退出去之后,李定国破天荒的第一次在清国主要将领面前说话了。

他说:“代将军、多将军,在下有一事通禀二位将军,可以在这里说吗?”

李定国才十四岁,按明代的算法是十五岁,实际上才刚刚过完十三周岁的生日,严格地说还是个孩子,过于年轻了。代善看看这个年轻的不像话的参谋长,心想,国防军的军官怎么都这么年轻啊,这个小孩能有什么见解?听一听也无妨。因此他说道:“请讲。”连个称呼也没有,显然是轻视了李定国。

李定国说道:“两位将军刚才训斥倭寇使臣的话令在下佩服,事实俱在,义正严词。在下以为代将军所说的一段话,应该誊写成书面的文书,作为我方的通牒带给倭寇的幕府将军,这才显得出我上国的威严。”

“哪一段话?”多尔衮问道。

李定国答到:“九州岛是我大明的利益所在。为了维护我大明的安全和权益,九州岛应该在我大明的监管之下自治,九州岛上的各大名应该解除武装,放下武器。我大明宽大为怀,对于愿意去本州岛的大名,我们准许其返回本州,放一条生路。否则,定然杀个鸡犬不留!

此外,多将军的‘奉旨伐罪’一词也应该加入进

来,还要告诉他们:对抗天兵就是罪加一等。”

李定国复述的一字不差,单单的这份记忆力就了不起。清国人文盲非常多,满文也是刚刚发明出来,没有几个人会,他们的命令、汇报一类的经常需要口述传达,因此,清国人复述别人原话的能力就特别强,他们也非常重视这个能力。这个小李参谋长还真是不简单!

经过李定国的摘录、复述这几句话就突出出来,有几个词特别的显眼,那就是:“奉旨伐罪”、“利益”、“权益”、“自治”。有了这几个词,清国入侵九州岛就变得理直气壮,正义无比了,占领九州岛就天经地义了。

这些词句如果让朱万化听到的话恐怕要吃惊,怎么那么像后世的“七七事变”时期日本在华派遣军所说的话呢?那时的日本人一口一个日本在华利益、权益什么的,今天成立满洲国,明天又主张华北自治!还动不动就说要遏制、镇压中国的反日分子。如果在加上“共荣圈”“皇道乐土”就更有意思了。

一报还一报!

代善兄弟两当时也是一时的急智,说完了也没有当成一回事,经过李定国这么一说,还真是要写下来,这不就是天兵伐罪吗?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份通牒竟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八月里,得到加强的清军派遣军一鼓作气,把九州岛中部的三个城市先后拿下,它们是:久留米、佐贺和熊本。战法与占领福冈相同——火烧。

代善和多尔衮合计过,火烧的好处很多:第一就是省事,不用费脑筋;第二是速度快;第三伤亡小,清国人太少了,减少伤亡意义重大;第四是杀的比较干净彻底,一刀一枪的杀太费事了。财物损失是个缺点,但是即便不放火烧,进城之后的巷战还是要烧,大度一点吧,该损失的就损失了吧!

到此为止,九州岛就占领了一半,原定今年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南面剩下的主要就是萨摩藩了,这可是老仇人了,在此之前很多事情都是它挑起的。国防军也在暗暗的使劲,一定要杀他个鸡犬不留!

就在这时(八月底),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出现了:加藤清正又来了。

加藤清正带来了幕府将军德川家光的亲笔信。信的内容更是令人吃惊:他完全同意了清国的条件,这些所谓的条件是上一次加藤清正带回去的信中所列出的。

首先,九州岛上所有的日本军队全部解除武装,宣布不抵抗,全部向清国投降,九州岛上建立自治政权。

日本方面要求:所有愿意回到本州岛的大名,清军要放行,让他们安全地离开;对于留在九州岛的日本人清军要保全他们的生命安全;但是要求清国派遣军到此为止,不要继续进攻日本的其他岛屿。

看来日本人也搞明白了,占领九州的是大明的属国清王国,而不是大明帝国。所以也改变了称谓。

总之日本人认栽了,希望能断臂自保,保住日本其余的地盘。

说实在的,比中国在“九一八事变”时表现出来的“不抵抗”可是更彻底了。

如果说这是那一个通牒的作用,其中起码有李定国一半的功劳,不管怎么说,和平地取得了九州岛全岛,这个功绩也不小,起码南半部的财产保住了。

缺点也有,就是清军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就不能大批地屠杀日本人了,日本人的人口保留的太多,对于清国不是好事,清国的将领还要想办法制造杀人的机会,否则国防军也不会满意的。

日本人服了软,爱新觉罗氏的几位兄弟可是没客气,他们同意日本人的请求,要走的可以走,留下的只要不反抗就不会大开杀戒。至于以后是否继续扩张,那是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清国也有条件:第一条,“天皇”的名号不能再继续使用了,日本要作为清国的附属国存在。

大明帝国的属国也不行了,又降了一等,做清王国的属国。

王国的属国就不能是日本王国了,只能降等为大公国,头头的封号是“大公”。就是说天皇改封号为大公。第二条,江户幕府不能凌驾于大公之上,大公国的军政大权要回归大公,废除将军府!

清国现在臣服于大明帝国,于是对于日本幕府这种不君不臣的做法非常反感,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历史。

这两条真是咄咄逼人,估计日本人不会答应。

还真没想到,加藤清正真是不含糊!

他说:“上国将军,我日本国可以作为大明帝国的属国,但是不能作为清国的属国。这一点必须更正,因此,天皇的称号可以废除,改为日本王的王爷封号。如果上国能够同意,我幕府将军可以归政于日本王。”

加藤清正也明白,这是唯一可以争取的一点了。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日本人还真是能屈能伸!至于幕府是否归政于国王谁能说的清。

代善就是漫天要价,他等着日本人坐地还钱呢。他心里这个舒服呀!势力强,嘴就大!想怎么横就怎么横!不就是个王爷么,让他当几天又如何?

好,恩准了!王爷就王爷吧!

于是又是写了文书,双方签字用印,时间是崇祯六年九月初一。就叫做协定吧!后世的历史上不是有个“何梅协定”吗?就是何应钦、梅津美治郎签订的塘沽停战协定。那么这个协定就叫做“代善加藤清正协定”吧!

协定签了,加藤清正拿着协定去了九州岛的南部,传谕南部各个大名,按照协定,放下武器,解散部队,全部向清国派遣军投降!想走的赶紧组织船只回本州岛。

清国派遣军还没有开过去,九州岛南部自己就乱了套。有仓皇准备出逃的,有义愤填膺大骂卖国的,也有拿起武士刀剖腹自杀的。这个年代还不时兴游行示威,否则,高喊口号的游行肯定不少。

终于有的武士自发的组织起“抗清救亡义勇军”,高喊着:“拿起武士刀,向辫子头砍去!”有点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味道。

国家投降了,几个跳梁小丑还能蹦跶几下,不过是给清军大开杀戒送上门一个借口而已。

按照协定,九月十八日,当清国派遣军举着大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的开向九州岛南部时,各个城镇乡村的日本人,举着大明的日月旗,清国的黄龙旗,有鞠躬的,有叩头的,都全体出动,夹道欢迎清国派遣军的到来。

这就是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

当然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不断的有“义勇军”偷袭清军,然后整个村镇、城市被屠的情况也屡屡发生。但是九州岛只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面积相当于山东半岛头部的大小),能有多大回旋的余地,时间不久,义勇军的余孽就被剿灭一空。抗清义勇军还真是帮了大忙,清军借此机会又是痛痛快快的屠杀了一批日本人,并且专门找人口稠密的城市下手,理由就是清剿抗清义勇军。只是没有哪一位跳出来喊冤叫屈,说什么“某某惨案”、“某某大屠杀”什么的。估计如果有人敢喊冤,清军就敢继续杀。至于一些小村落,说灭就灭了。清军这么做的缘由就是清国人数太少,不能留下太多的日本人。

“九一八”被本州岛的日本人牢牢的记在了心里,一些“九一八”的歌曲开始在本州岛唱起来。那些武士浪人们,一边唱着“九一八”一边喝着清酒,还一边流着眼泪,真是字字血泪呀!

“九一八

九一八

在那个悲惨的日子里

我离开了家乡

那里有我的爹娘

还有漫山遍野的稻米花香

......”

朱万化听着这个歌,觉得耳熟。

--- 第314章完 ---

(本章完)

卷二:初露峥嵘_第61章:建设舟山卷四:九州风云_第326章:岳西军VS官军卷六:杨威天下_第427章:鸡鸭大军卷三:崭露头角_第151章:粮食之战来势汹汹卷五:纵横天下_第404章:地广人稀的青海卷六:杨威天下_第514章:强攻坦盖尔卷七:巍巍中华_第564章:撤退变成了溃败卷二:初露峥嵘_第145章:占领金门卷三:崭露头角_第194章:奇怪的战争卷七:巍巍中华_第539章:粮荒卷二:初露峥嵘_第71章:宰肥牛卷六:杨威天下_第486章:朝廷的兵工厂卷二:初露峥嵘_第114章:占领基隆卷二:初露峥嵘_第125章:朝堂舌战卷五:纵横天下_第405章:想亲征不容易卷一:藏龙卧虎_第32章:明朝的拆迁卷三:崭露头角_第218章:攻克赫图阿拉卷四:九州风云_第281章:老回回到了卷三:崭露头角_第165章:炮艇生产线卷四:九州风云_第240章:政局大变卷一:藏龙卧虎_第10章:工业母机卷三:崭露头角_第194章:奇怪的战争卷三:崭露头角_第167章:贸易公司卷四:九州风云_第286章:奇怪的民俗卷三:崭露头角_第182章:台湾建省卷四:九州风云_第289章:石门栈道卷五:纵横天下_第376章:进军漠北卷七:巍巍中华_第551章:大一统卷四:九州风云_第290章:兵至汉中卷七:巍巍中华_第550章:又一个圣亲王卷二:初露峥嵘_第144章:海盗不是对手卷七:巍巍中华_第534章:对策卷二:初露峥嵘_第71章:宰肥牛卷六:杨威天下_第513章:寻找油矿卷二:初露峥嵘_第103章:友好贸易卷三:崭露头角_第216章:给鞑子一个教训卷三:崭露头角_第155章:揭开底牌卷六:杨威天下_第473章:高速双体船卷二:初露峥嵘_第131章:新装备卷四:九州风云_第332章:日本国乱了卷三:崭露头角_第195章:西路军进入山东卷七:巍巍中华_第556章:*战卷五:纵横天下_第342章:日军登上库页岛卷四:九州风云_第300章:武胜关卷三:崭露头角_第171章:大海战(二)卷七:巍巍中华_第568章:跨越喜马拉雅山卷七:巍巍中华_第547章:特区卷七:巍巍中华_第541章:稳定波斯湾卷二:初露峥嵘_第89章:布局永平府卷二:初露峥嵘_第60章:近海舰队卷三:崭露头角_第192章:杨嗣昌到山东卷六:杨威天下_第511章:准格尔人的悲剧卷一:藏龙卧虎_第21章:过大年(一)修改卷五:纵横天下_第353章:各得其所卷四:九州风云_第313章:种草卷三:崭露头角_第194章:奇怪的战争卷七:巍巍中华_第554章:访问清国卷七:巍巍中华_第575章:珍贵的水源卷一:藏龙卧虎_第8章:南霸天卷二:初露峥嵘_第91章:攻克三屯营卷二:初露峥嵘_第101章:是异想天开吗卷三:崭露头角_第239章:李岩是何人卷四:九州风云_第295章:褒城大捷卷二:初露峥嵘_第135章:收复台湾(四)卷二:初露峥嵘_第75章:快捷的通信卷三:崭露头角_第222章:航运公司卷五:纵横天下_第374章:一衙门两制卷五:纵横天下_第373章:疯狂的汉奸卷七:巍巍中华_第556章:*战卷四:九州风云_第267章:准备会谈卷三:崭露头角_第190章:宪政卷五:纵横天下_第405章:想亲征不容易卷七:巍巍中华_第521章:阴谋卷六:杨威天下_第421章:占领乐山卷七:巍巍中华_第536章:遭遇战卷六:杨威天下_第482章:绥查之变卷二:初露峥嵘_第97章:撤兵到威海卷六:杨威天下_第481章:占领梧州卷六:杨威天下_第455章:山西归附卷六:杨威天下_第511章:准格尔人的悲剧卷六:杨威天下_第491章:受邀访问清国卷二:初露峥嵘_第130章:潜水艇卷一:藏龙卧虎_第50章:金州送信卷七:巍巍中华_第529章:战云密布卷四:九州风云_第325章:官军进剿岳西卷三:崭露头角_第183章:西北的民乱卷五:纵横天下_第342章:日军登上库页岛卷四:九州风云_第275章:周延儒落荒而逃卷六:杨威天下_第447章:科伦坡会谈卷二:初露峥嵘_第115章:闻香教余孽许汤卷二:初露峥嵘_第124章:觐见皇帝卷五:纵横天下_第400章:崇祯南迁卷二:初露峥嵘_第111章:兵至基隆卷三:崭露头角_第236章:清理琉球国卷三:崭露头角_第217章:赫图阿拉城卷二:初露峥嵘_第91章:攻克三屯营卷五:纵横天下_第387章:左良玉南行卷二:初露峥嵘_第119章:平台奏对(二)卷四:九州风云_第289章:石门栈道卷七:巍巍中华_第520章:石破天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