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尔衮

北京城。

而今的北京城中,多了不知道多少骚腥味。

整个内城的人,被全部赶了出去。内城被八旗抢先征用了,几乎数十百姓被迁居城外,也没有什么补偿。

似乎是因为去年,天花蔓延比较猖狂。故此,旗人以为与汉人接触,有传染天花的危险,故此内城禁止汉人进入,后来这个禁令才慢慢的松懈了。

夺民产之事,北京内城几十万间房子,还是小事。真正的大事是圈地。

多尔衮安抚八旗子弟,停了八旗子弟的口粮,每一个人分发四十二亩地,这就是所谓旗地。这还是清廷下层旗人,满清八旗权贵的胃口更大。北京连遭战乱,很多田地荒芜,土地倒也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人却成了问题。

有了田,也有人来耕种。

于是乎,清廷权贵决定一步到位,直接在地图上划界,所划之处,土地连同上面的百姓,都在自己还不知道的情况之下,成为了别人的奴才,这又激起了反抗。

这就是有名的圈地令,延续这个政令。百姓纷纷逃亡,没有人愿意当别人的奴才。面对这个局面,又发布了逃人法。凡是逃人皆斩,乃至收留逃人的,也连坐。

以至于北方,连一个乞丐都不敢收留。不敢施舍东西。原因无他,就是唯恐牵连到自己。满门被杀的不要太多。

当然这是后话,现在圈地令才刚刚开始。

不要看,多铎,与阿济格两路进攻,大破李自成。但是真正支撑起满清北京政权的不是别人,而是多尔衮。

多尔衮一手撑起了满清北京政权。

一边主持了,西征与南征,这个南征,并非进攻江南,而是进攻山东。

山东的平定,比起其他各处要容易的多。

首先,山东是大顺的薄弱环节。李自成仅仅派偏师经略山东,在李自成如日中天的时候,山东的投降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李自成败退之后,山东士绅自然不愿意为李自成陪葬。

于是乎,纷纷起事。

一时间山东凌乱之极。什么人都有,有忠于李自成的将领继续坚持,有高举大明旗帜的,所谓大明济王。甚至在淮安的高杰也派人北上插了一手。

多尔衮面对这样的局面,就派出多铎南下,多铎刚刚到了山东,随即怀庆告急,转向向西了。

但是即便如此山东也是粗定了。

山东士绅在满清与义军之中,做选择题的时候,选择了满清。

当然了,山东士绅的投降,并不代表着山东人反抗的结束,整个北方的平定。蔓延到了十几年之后。所以山东虽然大致控制在清廷的手中,其实地方都有高举义旗。

只是清军主力南下,一时间无法顾忌到山东。

而山东的情况,并不是仅仅是山东的情况,而是整个北方的情况大抵都是这样的。

即便是多尔衮坐镇北京的时候,与北京不远的保定,天津也民乱纷纷。

这样的情况,也动摇了满清上层很多人统治中国的信心。

其实在这个时候,多尔衮也发过一次剃发令。但是剃发令一下,北方一副风雨飘摇之态,多尔衮不得不捏着鼻子将剃发令收回来,发了一封诏书,大意是,北京刚刚安定,剃发以别顺逆,但是现在大家投诚之心甚坚,就不用这样做了。

当然了,多尔衮也就这一件事情记在心上了。

面对北方风雨飘摇的局面,多尔衮做了两手准备。一手准备是安抚各地明军降将,几乎允许这些将领在地方割据,不触动他们的利益。最明显的就是大同姜镶了。

他是明朝大同总兵,后来投降李自成,仍然在大同立足,后来又投降满清,又在大同立足。

几乎上就是割据了。

因为多尔衮深刻的意思到了,想平定天下,区区二十多万的八旗子弟,是远远不够的。拉拢各地有实力的军头,也成了必然之举,从这一点看,罗汝才与多尔衮,到有几分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所以,要借助降军的力量。

另一方面,他又知道,这样优柔下去,也是决计不行的。于是乎他在另一件事情上,也竭尽全力,那就是重建文官体系。用文官体系来消除各地的军阀。确定满清的中央政权。

这倒是一手好棋。

多尔衮多次发诏书,将清廷的官员原职留任,很多南方的官员都逃走了,但是很多北方官军都留了下来。当然也有很多南方人留了下来,比如上海人李雯。就是其中之一。

其父李逢甲殉明,死于李自成之手,多尔衮延请他成为身边的幕僚,此刻正是得用之时,多尔衮一切文书,都是经李雯的手。

也正是李雯给多尔衮献计,拉拢各地士绅,用以平地各地叛乱。

多尔衮下令各地举荐人才。

于是乎,很多有名的降臣,纷纷举荐各地人才。不过南方都不在清廷的统治之下,所以举荐过来的人大多是北方人,具体的说是,山东,山西,北直隶的人居多。

最多的其实是山东人。

后世刘墉能坐上如此高位,都是这一拨举荐的遗泽。这些人纷纷归顺,确定了满清与北方士绅的联合,巩固了满清的统治。也同样确立满清前期,山东人在朝廷上的强势。

当然,这些事情仅仅是多尔衮所做的一部分工作。

另一部分就是八旗内部的。

多尔衮在黄台吉死后的局面之中,取得了优势,掌握了清廷政权。但是并不意味着清廷内部,或者说八旗内部,就没有反对者了,恰恰相反,反对者还不少。

不过,多尔衮在关内取得的堪称伟大的胜利,确定了多尔衮的话语权。

崇祯十七年八月,也就是顺治元年八月,顺治小皇帝,从辽东进入北京,在北京再次登基。宣布定都北京城。

在登基的同时,也确定了多尔衮的地位,那就是叔父摄政王。给与了多尔衮总揽一切大权的政治基础。

虽然阿济格,与多铎两兄弟在前线的胜利给了多尔衮很大的支持。但是反过来,没有多尔衮在北京的稳定后方,乃至在政治-斗争之中,确定绝对优势,阿济格与多铎也不可能打的这么顺。

不过,此刻多尔衮面对这个局面,也开始有些犹疑了。

他面对的不是别的,就是阿济格要与曹营,或者说南夏交战之势。

多尔衮是一个聪明人,否则也不会有睿亲王之号。

这样的局面,在多尔衮看来,不适合大战。无他,他觉得有些兵疲了。

崇祯十七年,是大战频频的一年。

崇祯十七年中,不管是南方与北方都是大战频频。曹营在这一年之中,横扫江南,与左良玉决战湖口,取得了长江流域决定性胜利。而清军也没有闲着,四月入关之后,一片石之后,保定,山西,怀庆,大同,延安,潼关,一战接着一战打下来,屈指一算,很多将士出征都有一年了。

军中疲惫,那也自然的。

纵然这个时代的八旗军,正是他们最强盛的时候。但是也不代表他们都是铁打的。

经年征战,士气精力都有极大的耗损。要不是前线多是以战补战,恐怕后方都有一些支撑不住了。

但是反过来想,阿济格如今,数次大胜,养出了得胜之气,也是非常之难得。而今罗汝才新定湖广,立足未稳,如果一战之下,能夺下湖广之地,将来与夏朝的征战之中,就得了先手。

否则,就不大好办了。

第四十五章 覆军杀将二第三十八章 风声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战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十四章 以炮制炮第十一章 城陵矶之战二第三十四章 图赖第一百二十二章 可怜无人送荆卿二第五十二章 立营二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战第五十三章 凤阳城第二十八章 炮战第五十一章 贼营孤忠第七十三章 刘文秀东行记二第五十七章 多尔衮第九章 搓扁捏圆第八十章 纵被无情弃,不能休第二十八章 炮战第二十三章 工兵营第三十二章 回汝宁第六十四章 有孕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烟第九十章 刘泽清跑了第五十八章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二第五十二章 火铳兵的契机第一百二十五章 归德余波第一百零五章 左良玉谢幕第四十章 傅宗龙之夜袭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战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刘宗敏之死第四十一章 袁时中的困境第七十二章 不负闯王第十四章 舟山之变二第三十三章 我是谁?第十三章 腊八宴邀请第五十二章 立营二第七十九章 吴自兰来投第三十七章 望长沙第七十二章 战长沙之致师第五十一章 临颍城下丁启睿第四十四章 拷饷第六十四章 奠坟第八十章 在临颍二第八十三章 飘然而去文安之第一百一十章 李信之死二第八十章 常国安二第六十七章 袁时敏的焦虑第二十九章 军心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四章 张青天第七十二章 刘文秀东行记第六十七章 南下方略第六十三章 二攻开封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换忠义名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枪手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营第三十四章 水师第一章 决河之意第三十五章 诱杀第十二张 汝宁大侠沈万登第六章 朝议大政二第五十五章 行路难第三十二章 回汝宁第二十二章 炮战第一百章 天下震动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三十八章 威远城下四第四十九章 此生何求第三十四章 图赖第二十五章 试点第八十二章 小别胜新婚第十章 万石第一百三十八章 福建震动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三章 代为号令第二十五章 试点第七十二章 战长沙之致师第九十一章 火马阵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时中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九十章 拼死第三十六章 反击与甬道第二十六章 响应第二十七章 政争第七十四章 罗汝才教子第六十章 铸炮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来使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战第五章 大军开拔第六十二章 淮安军的崩溃第五章 朝议大政第七十章 决战之前二第五章 临湘之战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观第五章 大军开拔第三十五章 攻闽第四章 贫贱夫妻百事哀第五十九章 滇军第十五章 铁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