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商业机密谢绝打听

第146章 商业机密谢绝打听

第145章

其实程世杰跟朱万年这个莱州知府一点都不熟,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

可问题是,孙元化认识朱万年。

自从上一次孙元化从辽南返回登州后,他就开始留意登莱巡抚治下的三府之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除了辽南的那些新开垦的农田庄稼长势不错,其他各地草木焦枯,河流干涸,土地龟裂,几乎看不到一丝生机。

暑气蒸腾的大道上,无数衣衫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农民成群结队,踉跄而行,至于要去哪里。

不用脑袋想,用膝盖想也知道,他们肯定是去辽南,因为在辽南才能找到活路。在前往辽南的道路上,不断有人倒下,一旦倒下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没有人多看他们一眼,就这样麻木的走过,尸体扔在路边腐烂。

农田,根本就不堪入目。

要么荒芜,要么里面的庄稼稀稀拉拉,没有几颗活着的禾苗……

大明帝国贪腐成风,已然渗透到这个老迈帝国的方方面面,蚕食着帝国的根基,这个帝国所剩下的最后一点执行能力都被用来搜刮民脂民膏了。

但鸡窝有时也会飞出凤凰来,在这个由上到下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暮气和腐臭的官僚体系中,还是有一些愿意为老百姓,为这个国家干一点实事的人。

比如说,户部尚书毕自严,比如说徐光启,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还有就是孙元化以及莱州知府朱万年。

孙元化看到莱州、登州、青州各地的庄稼长势极差,那些士绅豪强的地,依靠着灌溉方便,长势稍好。可问题是,士绅豪强都不会交税,庄稼好与坏,跟他们的关系不大。

最关键的是那些自耕农。

孙元化把治下三个知府六个知州三十个县令,召集到登州府,就是一顿痛骂,如果只是骂,朱万年也不至于恨上程世杰。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因为程世杰在辽南做得太好了,孙元化也问过程世杰如何才能种好庄稼。

程世杰的回答就是“及时灌溉,及时防治虫害,肥料也跟上,做到了这几点,一般都能有一个好收成!”

“什么亩产过千洒洒水!”

“山东这么肥沃的土地,人口又比河南还少,雨水又远比山西、陕西要多,守着山东这么多的土地还会饿死,都是笨蛋。”

按照孙元化的意思,在程世杰眼中,包括自己这个登莱巡抚,以及山东六府六十五县的所有官员,都是笨蛋。

唯有他自己是一个聪明人。

朱万年是贫苦人家穷出身,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朱瑞国积劳成疾,可是没有钱医治,朱万年的大哥朱万里想要借高利贷给朱瑞国治病,被朱瑞国骂得狗血淋头,最后父亲朱瑞国活活疼死。

为了供养朱万年读书,朱万里就把自己卖了做了赘婿,而自己的三个姐姐,有两个卖给有钱人家当妾。

朱万年非常清楚当百姓的难处,也想当一个好官,他不求名留青史,也不求升官发财,只求百姓可以少骂两句狗官就足够了。

可问题是,他将理想付诸实施之后才知道阻力有多大:他的政令根本就没有办法贯彻下去,甚至莱州城都出不了,总有那么多人阳奉阴违,有意无意的拖他的后腿……

朱万年倒是要看看,程世杰这个武夫是怎么做到的,可以带着无数流民屯了五百多万亩田,他算过一笔账,如果这五百多万亩地都种上麦子,每亩地按照一斗种粮计算,这就需要五十多万石种子粮。

如果种上大豆,那也需要十万多石大豆,而这五百多万亩地,则需要五六十万百姓。

程世杰是神仙吗?

他怎么可能有五十多万青壮?

至于程世杰所说的每亩地二三十石粮食,他是不相信的,他可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庸官,也不是读书读傻掉的腐儒。

基本性的常识问题,几乎三府六州三十县的官员,都明白这个道理。

这些官员非常生气,非常痛恨程世杰,你一介武夫,把屯田搞得这么好,还让不让人活了?

这不是狗拦耗子多管闲事吗?

这些官员来到辽南的时候,看到了辽南的田,此时的辽南的田地,几乎大都看不出来什么了,特别是红薯地。

红薯的秧苗都是宝贝,这些秧苗割了可以喂猪,喂牛,也可以喂马,一点儿也不能浪费,至于麦田,虽然辽南的麦子长势不错,看着沉沉甸甸的麦穗非常喜人,可问题是,他们这些官员的幕僚,已经做过计算。

这些麦子最多有两三石也就是四五百斤亩产量,至于那些大豆田,也算过了,最多只有两石左右,也就是三百多斤。虽然比山东的单位亩产要高,可问题是,高的不多,还在他们的理解之内。

他们倒要看看程世杰如何变出亩产过千斤,多达十几二十石的粮食。

有的幕僚已经认出了程世杰种了大量的番薯,可问题是现在大明人对于番薯的种植技术产东成熟,大明的农民是因为种植传统的稻谷、麦豆等农作物养成的习惯,也养成的惯性思维。

他们还是按照种麦的模式来种植红薯,可这样以来,红薯会秧苗疯长,红薯却不怎么长,在最初传入大明的红薯,产量其实并不高。

现在几乎所有山东官员都准备看程世杰的笑话,当然,如果程世杰只是原来的宁海军总兵官,他们还敢出言嘲笑一番。

只不过,即墨县令刘学敏口不择言官员对程世杰不敬,辽南军民可不管着他,在刘学敏下榻客栈,伙计在打扫卫生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刘学敏的夜壶,并且那些尿液还洒在刘学敏的靴子上,和裤腿上。

他能怎么办?

痛骂不长眼的伙计一番,又踹了几脚,伙计离开后,掌柜的赏了这名挨打的伙计五两银子。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刘学敏的倒霉事不断,他吃鱼的时候,会吃到鱼钩,吃羊肉的时候,被辣椒辣得满头直冒冷汗,坐车出行,车轴断了,摔得狗吃泥。

经过化粪池,一名聋哑的老农扛着扁担迎面而来,有人喊这名老农,老农一转身,将刘学敏打进化粪池。

刘学敏被人用钩子捞出来以后,一番清洗,得了风寒,胳膊上还被钩出了几道口子,请来的郎中,直接说:“这需要截肢……”

就连傻子也知道,刘学敏被人针对了。

还有人不信邪,说程世杰办女子学堂,结果,几名婆子追打这名官员,硬说官员偷看她们洗澡……

看着四五名虎背熊腰的壮妇,谁看她们洗澡?

不怕辣眼睛?

这名官员有苦难言,挨骂还就算了,出行的时候,被人直接泼了一身粪,关键是,那个正在口若悬河……

这画面老刺激了。

程世杰没有抵达振海城的马桥镇,大家只能等着。

人群中,不仅仅有徽州商人,还有辽南新贵范永斗。

当两千匹铁蹄送到辽南,程世杰就与范永斗称兄道弟,直言,从今往后,来宁海军总兵府,不用通传。

当然,范永斗也不当真,那不仅仅是程世杰的府邸,还是宁海军的节堂,走错一步路,杀了他也没有地方喊冤。

终于,主角乘坐着四轮马车姗姗来迟。

“拜见经略大人!”

别看程世杰是武官出身,而经略安抚使也是主管军事的官职,可问题是这却是文官,甚至级别比孙元化这个巡抚还要高。

程世杰看着乌央乌央一大片官员,咳嗽一声道:“怎么还没有开始收红薯?”

“这不是在等经略大人吗?”

孙元化倒没有因为程世杰的官职高而不好意思,身在官场,这其实是正常现象,就像卢象升,崇祯二年自筹军饷,带着上万民夫北上勤王。

然后,崇祯三年,直接坐了火箭,先升为迁山东布政使右参政,整饬大名兵备道,管辖大名、广平、顺德三府,这是山东省的二把手。

只不过顶着山东右参政,干的却是北直隶的活。

崇祯四年则山东按察使,这就成了三司之一的按察使,也就是成了高官高官,两年之内,完成了三级跳。

这可是一般官员一辈子难以到达的高度,至于武官升级的速度,也是光速,毛文龙从守备也越级升级,成为左都督官居一品,掌平辽将军印。

当然,无论是卢象升还是当年的毛文龙,可没有程世杰这么耀眼的战绩,自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起兵造反以来,谁斩首四千余级?

只有程世杰这么独一份,别看海州大捷是建奴千里送人头,白送给了程世杰一个大功劳,可问题是,除了孙元化、徐光启少数几个人知道真相,谁也不知道。

程世杰摆摆手道:“那个咱们开始吧!”

隶书于振海城的五十个屯田百户所,男女老少一万多人,分别扑向各自百户所负责的田地。

耕牛在前面拉着曲辕犁,小心翼翼的犁过去,只犁一次就露出了大大小小的红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防止挖红薯的家伙抡着锄头乱挖一气,把红薯给挖烂了。

犁开泥土之后,负责挖红薯的屯田军户便抡起锄头,加倍小心的挖下去,把红薯连根一起挖出来,后面自然有人会把红薯捡起箩筐里。

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每挖出一棵,都会引起一阵惊叹:“我的天,好大,好多啊!没挖几棵就有一筐了!”

慢慢的,就没有人再叫了,都麻木了,前面的抡着锄头猛挖,后面的猛捡,一个个箩筐飞快的装满,然后挑到大道上装上车,就有人喊着号子挥动鞭子,将这一筐筐红薯给运回田头,临时的称重地。

范永斗拿着一个红薯,这颗红薯足足有三四斤:“这玩意能吃?”

“当然可以吃了!”

程世杰知道在场的众人,有些人确实是不太了解红薯,他早就有准备。

随着几十辆四轮餐车开过来,上面下来一群宁海军的炊事兵,开始收拾红薯。

有的将红薯削掉皮,清洗以后,下锅与粥一起煮。

有的红薯连泥也不洗,直接放在火上烤。

有的红薯则是被切成红薯条,放进油里炸,炸薯条。

有的红薯做成了红薯点心。

有的红薯则被做成了红薯饼,地瓜丸、红薯片、红薯小馒头、红薯酥、红薯发面饼,拔丝红薯、酥脆红薯等等,足足四十多种红薯制品。

看着程世杰早有准备,众官员和商贾也想看看程世杰要搞什么鬼。

宁海军将士很快在田边搭建了一座巨大的帐篷,并且将从车上卸下来的桌椅放在帐篷里,这顶巨大的帐篷并不是牛皮制成的,而是旅顺造船厂的附属工厂,生产出来的帆布,可以防水,结实,耐磨,最为关键的是,成本远远比牛皮帐篷更加便宜。

程世杰怎么会放弃眼前这个辽南商品推广会呢?

这种巨大的帆布,被十几根巨大的工字钢支撑起来,很快就形成了一座帐篷,铺上羊毛地毯,然后摆上桌子。

等忙完这些事情,最先做好的则是油炸红薯条,撒上一点辽南特产的碘盐,或者是白砂糖,齐活。

程世杰自然只需要陪着孙元化、陈子龙、朱万年等几名巡抚、知府级别的官员,至于知州、县令,自己找地方坐吧。

程世杰指着陆续端上桌垃圾食品经典代表作薯条道:“孙大人,朱大人,陈先生、宋先生(宋应星),来尝尝这个!”

孙元化拿起筷子,夹起一块不到两寸长薯条,还没有开始吃,红薯独有的甜腻香气就扑鼻而来,他轻轻塞进嘴里,他的眼睛瞬间就亮了起来:“甚是美味!”

朱万年等人也迫不急待地拿筷子夹起红薯条。

在这个时候,又有陆续做好的红薯饼,红薯片、红薯糖水、红薯糕等陆续端上来,亲口吃过红薯的人其实也不少,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红薯居然会有如此多的做法。

大家越吃越是吃惊,特别是那些商贾,这么好吃的东西,没有理由是传播不开的,如果不是价格特别贵的话,肯定会风靡大明。

四十多道红薯菜肴或者点心。

等所有人尝试一遍,基本上也饱了。

程世杰起身做了最后的总结发言:“这叫红薯,也叫番薯,原产自美洲大陆,适应性强,喜温暖多光而不耐霜冻,抗旱耐碱,适种于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士,是一种易于保收的农作物,如果广泛种植,大明将不再有粮食危机!”

孙元化最关心的是产量问道:“此物产量几何?”

这也是在场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两三千斤肯定是有的!”

程世杰知道红薯虽然高产,可问题是,这些秧苗有从后世带过来的,也有自己培育的,有的肥沃一些,有的地则贫瘠,他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只是说了保守的估计。

“两三千斤?”

朱万年还是认为程世杰在吹牛,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其实不光依靠种,还可以依靠操作,十亩地的产量,说成是一亩地的产量,这样以来,产量不就上去了吗?

如果程世杰敢玩这个花样,他肯定会丢脸。

“有这么多?”

程世杰有些心虚的道:“具体多少,我也不知道,诸位,现在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可以去看看有多少!”

不仅仅程世杰心中没有底,很多军户心里也同样没有底气,这红薯种下去之后他们似乎都没怎么管,只是不停时的收割秧苗,这怎么收成这么好?

“那咱们走吧,正好可以消消食!”

孙元化没有贪心,每种菜仅仅吃一口两口,可是四十多道菜,他已经吃撑了。

不仅仅是他自己吃撑了,还有青州通判严光寿,乐安县令高及第,博兴县令韩顺成等好几名官员,都撑得已经翻白眼了。

从临时帐篷里出去,再看到外面的地头空地上,只见地头上的红薯已经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宁海军的屯田地块虽然不是横平竖直,每块地都同样大小,但是,因为没有私人田地,所以地块都非常大,最小的一块地,也是一百亩,大的则是二百亩,三百亩。

每一块地收获的红薯都堆在一起,并且用白灰标准着每一块地的亩数。

“拜见大帅!”

“拜见孙大人,诸位大人!”

程世杰望着刘三道:“怎么样了?现在收了多少亩?”

刘三笑道:“回禀大帅,已经收了八块地,五千余亩。”

程世杰微微皱起眉头:“速度还是有点慢。按照这样的速度,五百多万亩,收到下雪也收不完!”

“兄弟们都尽力了!”

“文献!”

“门下在!”

“把新来的屯田百户调过来,参与秋收,每个人管三顿饭,另外送五十斤红薯!”

“是!”

程世杰望着早已等待着账房道:“开始称重吧!”

“是!”

随着一筐筐红薯开始过称。

“一号田,一千亩,总重三百五十二万斤,亩产三千五百五十二斤。”

虽然说,古代的石可以用作两种计量单位,一为容积的单位,一为重量的单位,显然用于量米时的单位是容积单位而非重量单位,所以并不存在明朝一石(容积)和现在的重量单位的直接换算。

明朝二斛为一石,所以一石的容积为102366毫升。(《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中则误为98724毫升,《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为10225毫升)容积为102366毫升。同样是一石,如果是一石水,则为102.36升,约为102.36公斤。

根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同时给出一个实测数字,1升大米(精米)重1.5斤,则不难算出明朝的一石米约重153.5斤。

可是红薯与大米或麦子不同,因为米粒和麦粒的颗粒间距小,误差也不大。可是红薯的形状不同,间距较大,只能用称重重,而不能用斗来测量。

随着的第一号田的总重量报出来,周围传来一片直抽冷声的声音。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朱万年吓了一跳,他望着身边的幕僚道:“你看过他们动过手脚没有?”

“绝对没有!”

孙元化也没有表态,直到徐大成将他得到数据报给孙元化:“抚台大人,学生一直让人盯着,这一堆红薯,确实是一号田也是一千亩多点!”

“多多少?”

“六分!”

孙元化狂喜:“六分地的误差,在许可范围之内!”

朱万年难以置信地道:“这红薯的产量,怎么这么吓人?”

徐大成也擦着磕头的冷汗:“一亩地的红薯等于几十亩麦子的产量,太惊人了!”

最震惊的还是那些屯田军户,他们刚刚种上这些红薯,就被农学院的读书相公拉着去干活,对于这些红薯田的看护力度真不大,也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用过什么心思。

“原来亩产千斤也不是不可能!”

陈子龙望着身边的农学专家道:“眼见为实,往日若是告诉你们,有亩产几千斤的作物,伱们相信吗?”

“就算是现在,也恍然如梦!”

朱万年“第二号田的产量称出来了吗?”

“称出来了,二号亩亩产三千九百七十三斤,共计三百九十七万三三千斤。”

“三号田,亩产三千四百六十斤!”

“五号田,亩产四千一百零四斤!”

“六号田,亩产四千零五十三斤!”

“七号田,亩产三千七百八十九斤!”

“八号田,亩产三千两百九十五斤!”

此时的田地里,所有人都已经麻木了,他们已经陷入了狂喜之中。

在场的人,包括范永斗,都非常高兴。

可问题是,自己的价格似乎出高了。

陈子龙叹了口气道:“可惜了……”

“可惜了什么?”

“此物产量虽高,却不易储存!”

陈子龙苦笑道:“此物一个月内就要吃掉,要不然就会坏掉!如果不扔掉,继续食物,就会拉肚子……”

“那是你们太笨了,不会储存!”

程世杰道:“储存红薯的办法有很多!”

陈子龙欣喜的问道:“如果存储?”

程世杰淡淡地道:“商量机密,谢绝打听!”

(本章完)

第172章 多尔衮你要振作起来第149章 把建奴留下来肥地第370章 把死马当活马医第124章 程世杰果然值得投资第346章 先断程世杰一臂第38章 人比人还真是气死人第12章 城里城外地狱人间第259章 让人无法拒绝的交易第42章 升任宁海军守备第68章 守备大人被巡抚抓了第118章 皇太极开始怀疑人生了第315章 平静的日子到头了第42章 升任宁海军守备第245章 世界第一陆军易主第417章 这么好的靶子不好找第244章 偷袭巴达维亚炮台第99章 东江军从今儿姓程了请假第203章 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第318章 不做不错多做多错第448章 太会缠人招架不住第259章 让人无法拒绝的交易第162章 你这是抄家抄上瘾了第429章 中庸之道就是双赢第367章 天雄军抽生死签第407章 给崇祯戴了绿帽子第55章 可以组建炮兵部队了第175章 他必须给银子面子第123章第371章 绝地反击反方向突围第488章 考拉引发的战争第430章 经济问题是大问题第147章 皇帝不急太监急第445章 必须强烈抗议第349章 主宰自己的命运第178章 你就不怕功高震主第154章 尚公主封驸马都尉第110章 我让你哭着喊着叫爸爸第298章 士气如虹丰收的喜悦第443章 用密度解决精度问题第13章 第一个效忠的属下第355章 给崇祯皇帝提个醒第335章 博一博单车变摩托第270章 本帅带着你们抢地盘第89章 判断失误建奴来了第467章 欧洲反大明联盟第96章 咱们一起干一票大的第379章 杀人之前先诛心第444章 给这块地换个主人新年写给书友的一封信第163章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第250章 玩文字游戏谁不会啊第472章 大明解决问题的方式第194章 卿不负朕朕不负卿第372章 老子蜀道山第149章 把建奴留下来肥地第445章 必须强烈抗议第146章 商业机密谢绝打听第227章 请接受我们体面的投降第230章 只有打过才知道第172章 多尔衮你要振作起来第213章 先打骑墙派再决战第44章 格局打开天下自来第57章 莱阳张氏构陷屠民第115章 建奴主动千里送人头第82章 尘埃落定痛并快乐着第320章 大明从来不因言获罪第387章 理想中战争的样子第379章 杀人之前先诛心第393章 狗改不了吃屎第110章 我让你哭着喊着叫爸爸第390章 皇太极的噩梦开始了第249章 八千万两银子赔款第462章 海盗抢军舰咋想的第104章 这是谁的部将如此勇猛第200章 军事训练知难而退第262章 为了女儿老子拼了第335章 博一博单车变摩托第8章 归德府永城宋康年第164章 战争之神给的勇气第247章 这是最危险的信号第349章 主宰自己的命运第113章 徐阁老欲联姻程世杰第111章 没钱了咱们就去抢第301章 宁海军战争机器启动第10章 做人要讲究诚信第484章 不服就打服为止第121章 辽南特色振海商业城第50章 总结经验自我批评第432章 不听话就用大炮打屁股第60章 四千七百料的战舰第392章 鬼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179章 明军满饷不可力敌第304章 第一次亏本的战争第177章 建奴最后的援军第120章 陈子龙还有来的必要吗第249章 八千万两银子赔款第289章 未经他苦莫劝他人善第256章 宋献策辽东大兴第99章 东江军从今儿姓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