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辽东工业革命的萌芽

辽东发生的事情,其实程世杰并不知情。虽然程世杰从赤壁城乘坐战舰离开,在经过到崇明岛的时候,沈家带领崇明百姓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沈伯筠的长子现年二十八岁的沈起东迎接程世杰。

当然,程世杰并没有在沈起东安排的崇明公主府下榻,而是直接前往崇明书院,直到此时孙可望才知道程世杰的手已经插到了长江口,吴淞口、崇明岛、长兴岛都有程世杰的人马。

与崇明岛相比,赤壁城就不够看了。

程世杰在沈起东的陪同下,参观了的崇明书院,崇明书院是以沈伯筠为首的沈氏出资建立的学校。经过一年多的施工,总算投入了正常的使用。

只不过在程世杰参观过崇明书院的时候,就发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校舍不够好,也不是学校不够大。崇明书院整体以徽派灰白建筑为主,采取园林式的结构,占地面积至少有二三十亩地。

崇明书院还是按蒙生、童生的方式招收学生,所谓的蒙生就是蒙学入读,其中学生共计一百六十一名,而且全部都是男童,童生却共计四十五人,也就是说这座崇明书院总共拥有二百零六名学生。其中老师,共计二十六人,仆从、杂役、厨师共计一百多人。

要说起来,学院的院长名头可真不小,这位正是曾经的顺天府尹刘宗周。要说刘宗周的学问,那肯定是没得说,只不过他出身东林党,是东林党有名的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陈洪绶、祁彪佳等著名学者与气节之士均出其门下,世称“蕺山学派”。

如果是在程世杰没有出现的时代,东林党确实是如日中天,可是随着程世杰出现,把建奴按在地上磨擦,特别是八里湾大战之后,在程世杰的对比之下,显得东林党人无能。这让崇祯皇帝对东林党人产生了怀疑,崇祯皇帝求治心急,人才、饷粮、流寇、边患等常萦绕在心,希望群臣能拿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刘宗周却认为这些都是刑名之术,近于功利,人主应以仁义为本。因议论不合,他只作了一年顺天府尹,就告病回乡,与陶爽龄成立“证人社”,会集同志讲学。

刘宗周成为崇明书院的院长,其实就是因为脾气太执拗,决定与东林党割裂,拒不参加东林党的诗会、学会、以及文会等活动。

听着沈起东的介绍,程世杰的眉头就皱起来了。

崇明书院的这个师生比例太夸张了吧?如果把和把仆从、杂役和厨师算作教职工里面,也就意味着,教职工与学生之比,几乎是一比二。

“为什么只招收这么少的学生?”

“学生的人数过多,会给校方带来很多压力,也会增加老师们的工作负担,从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整体上拉低学生的价值!”

在沈起来看来,大明的秀才为什么不如唐宋时期那么珍贵了?

唐朝承袭隋朝的科举制度,史料记载,唐朝二百余年间,通过秀才考试的不过六人,以至唐朝后期更是成为虚设,无人报考。

后来,发现秀才实在太难考了,而且无人考,就把通过县学考试的学生称为秀才,特别是宋朝以后,那就举人遍地走,秀才多如狗。秀才只要多了,就彻底不值钱了。

“我们要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平民教育,有些平民家庭出身的人,就应该从事平民的工作。”

在沈起东看来,程世杰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文化的贬低。

“你错了,我们不是要实施精英教育,就是要实施平民教育,我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多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辽东、大员、以及吕宋三地对人才的需求!”

“大帅,一次性收入太多学生,并不会帮助崇明书院成为天下最好的高等学府,东林书书院之所以受到全天下的追捧,就是因为东林书院学生数量有限,东林书院最多只能住下二三百人,如果东林书院有几千人,东林书院的学生就不值钱了!”

刘宗周虽然儒家大家出身,他考虑问题也是更多从名气的角度出发。反正在刘宗周看来,程世杰愿意出钱办学,而且对学院从来不指手画脚,还有比程世杰这样更好投资人吗?

“念台先生,我们不是要对知识进行垄断,而是要对知识进行推广普及,一名老师一次带两名学生,和一次带五六十名学生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东林书院存在了几百年,早在宋朝政和元年(1111年)就开始成立了!”

程世杰苦笑道:“本帅不是顾宪成,顾宪成有足够的名气,可以做到一呼百应,本帅与顾宪成的基础不一样,更何况,我和他的目的也不一样,如果老师们如果对增加工作量有意见,那就提高老师们的待遇。”

刘宗周有自己的想法,他想建立一座比东林书院名气更大的学府,在办学的同时,他准备邀请自己的门下子弟,还有一些江南俊杰,进入崇明书院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就参加明年的乡试以及后年的会试。

刘宗周采取的方式,其实与后世的衡水中学的模式一样,从全省范围内,择取优等生,然后拼命刷题,从而优中选优,一炮打响崇明书院的名气。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科举考试,考试难度虽然不比后世小,可问题是刷题范围却远不如后世,后世的题库是何等庞大庞杂?对于刘宗周这样的大家来说,就算每天刷三题,就足以刷上几千题,打响崇明书院的名气,问题反而不大。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思维。

程世杰与刘宗周考虑问题的维度不一样,双方自然有着明显的分歧。不过有教无类,扩大学生范围,选拔更多的好苗子,也是刘宗周乐意看到的。

“大帅,若是多招收学生,只怕会多花很多银子!”

“本帅有的是银子,等本帅回到辽东,就会特批崇明书院十万两银子,用来改善崇明书院的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程世杰对待手下人足够慷慨,薪水高福利好,辽东短时间内就出现了一大批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

当然程世杰也不是慈善家,之所以给出更高的薪水,原因在于程世杰对手下人有着更高的要求。除了宁海军之外,收入最高的士兵则是关宁军,可问题是关宁军将士的收入,放在宁海军将士面前是不够看的。

当然,宁海军的待遇最好,而且也是整个天下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不是说战斗力与待遇直接划上等号,而是因为待遇也是战斗力的一部分。

大明的官员贪腐比较严重,除了满清,谁也比不上,但是,在辽东的官员,以及辽东的老师、工匠、他们拿到的薪水,都是大明中原的好几倍。福利更是无微不至,从吃饭穿衣、住、生活,都有着包办的制度。

这是程世杰根据瀚钢集团的制度衍生的,在瀚钢集团的职工,早在国家没有实施全民医保的时候,瀚钢职工已经享受了医保。瀚钢集团的职工也有穷人,但是绝对不会出现有病没钱治的情况。

就像程家悦的病情,那是另外一个情况,瀚钢集团职工总医院没有这个技术,而且也找不到心脏源。

程世杰提供这么高的待遇,不是让人躺在职位上享福的,而是要做事的。所以高福利高薪水不是好拿的,要有和薪水福利相匹配的贡献,才能拿的心安理得。

程世杰在离开崇明岛的时候,就开始制定了《辽东义务教育草案》,程世杰提名的草案,首先会送到辽东管委会进行讨论,一般不会被阻止。

这个义务教育问题,与后世的义务教育略为不同。小学采取五年制,中学采取四年制,大学采取三年制。在大明不需要交那么多没有用处的知识,你说一个小学生用得着学英语吗?

什么狗屁逻辑,学英语就是与世界接轨,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一辈子没有机会出国,也没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就比如作者,活了三十九岁,从来没有跟任何一个外国人有过接触,咱没有那个层数,那么问题来了,学了那么多英语,背了那么多单词有屁用?

义务教育在辽东只有五年,也就是说小学义务教育,读不读初中,那全凭自愿,正所谓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现阶段的辽东,虽然工厂不少,可问题是,并不是人人都人机会去当工人,也不是人人都学以致用,就算将来卷土,那也是将来。

程世杰计划在每个镇都建立至少一座小学堂,每个县城至少建立一座中学堂,大学则是以辽东医学院、辽东农学院、辽东工学院、宁海军陆军学院、辽东海军军事学院为主,至于建立世界名校,建立类似于牛津大学(1571年通过的一项法案而得到正式的确定,其前身是天主教总学)剑桥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还需要任重而道远。

程世杰现在其实并没有资格对人才挑挑拣拣,所以只要有人愿意移民被辽东,程世杰就会全部接纳。

当然,接纳归接纳,但是不会在辽东开展屯田了,主要是这几年的天气实在反常,春天来得太迟,冬天来得太晚,现在的辽东与后世不一样,后世的辽东也算是四季分明,而现的辽东却是没有春天和秋天。

从零下十几度到零上二十几度的天气,可能只需要几天时间,然后就会进入炎热的夏季,在夏季的时候,有可能一夜之间,气温骤降,天亮以后,整个世界都会被冰雪覆盖。

这几年来到辽东的大明百姓不少,这些人的素质肯定也是良莠不齐,包括辽东学校的老师,超过九成九的小学老师,甚至包括某些大学老师,据说风评也不怎么好。

面对这些情况,程世杰以一概不问,但是既然这些人来到辽东,那么就要遵守辽东的相关规定,要不然程世杰也肯定不会姑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该负法律责任的时候,也别想程世杰会法外开恩。

在辽东,被处置的富家公子,违法乱纪的士绅秀才举人,也不是一个两个,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处理的案件就多达二三百起。

陈国栋利用的就是这一点,于是胡良安胡公公就被抓了起来,当然也没有什么虐待,而是关在牢房里。

大明本身就是三权分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就是管理刑狱和司法,而且大明的司法权也是垂直管理。现在辽东的高等法院,行使的就是提刑按察使司的权力。

哪怕周皇后也说不出来什么,当然,大家都明白,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就成了朝廷与辽东的博弈焦点。

周皇后和张皇后也没有利用她们的身份,强行向辽东管委会,也就是朝廷那里的总督府行辕施压,而是带着太子,继续走走看看。

辽东的发展还是那样按部就班,以金州为中心的水泥路网络还在延伸,水泥路工程轰轰烈烈的分段铺开,辽东管委会提出的水泥公路的要求是三级并存,首先是州级公路,则是双向八车道,县级水泥路至少双向四车道,镇级则以并排通过两车道为准。

辽东七州之间基本修通水泥路,县与县之间的水泥公路,也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大工程。

水泥路工程,得到了辽东百姓的大多数人的支持,因为水泥路的好处实在太明显了,路面平整坚硬,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泥泞,别说马车,就连笨重的太平车也能在上面跑得飞快,最妙的是它几乎是几十年不坏的,修好了,以后就再也用不着为修路犯愁了。

这样的工程不支持,那他们支持什么?外地来的客商,本地军户和军属,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特别是现在,各县各镇都处于闲暇时节,无数佝壮劳力在道路沿线挥舞锄头铲子,平整路基,夯实地面,干得是热火朝天。

在位于振海城,一座巨大的磷肥厂加工厂也动工了。这座工厂将就近利用来自大别山一带的优质磷矿石,为辽东提供充足的磷肥。

要说辽东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出现了一种新式的机械,在辽东最开始的时候,利用的则是水力机械,可问题是水力机械有一个难以解决的弊端,那就是辽东的气候太冷,一年至少有四个多月是冰封期,也就意味着水力机械在近半年的时间内是没有办法使用的。

来到辽东的王征,承担着为了宗教的传教工作,可问题是,在见到了辽东这块大明唯一不限制宗教的地方,而且这是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地方,新教与天主教就展开了激烈的竟争。

辽东的新教在看到荷兰与辽东发生了战争,就有意扶持新教在辽东,并且在辽东建立了商务办事处,这样以来,王征这个天主教传教士就被动了。因为距离太远,而且教廷可以给他的支援有限。

王征无奈之下,只好拿出了他的本事,在原本的历史上,王征这个大科学家曾发明了一种蒸汽船叫火船自去。

虽然说蒸汽机的原理,对于没有拥有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大明人来说,可能相对陌生,可事实上,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风箱。他想用这一公式说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从蒸汽机的关键结构看,“风箱”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而“水排”则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

风箱”是我国宋代发明,之后传到西方,18世纪在欧洲普遍应用,而“水排”在 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明确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

南怀仁这位勤奋好学的榜样,不仅积极研究中国天文学、数学、历法,还对当时流行的蒸汽机感兴趣,甚至还发明了蒸汽汽车。顾名思义这辆车采用动力就是“蒸汽”,通过加热容器里的水,产生蒸汽。让蒸汽的动能推动旁边的齿轮,齿轮转动带动位于车轮上方的轮轴。最终使车轮能向前滚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全世界第一辆自行驱动的车。

1672年,为了讨皇上的欢心,就把这个发明作为礼物送给了康熙。然而,这台小巧的蒸汽机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更多的注意,康熙只是把它被当做一个玩具而已。

为了获得辽东管委会的支持,王征就拿出了自己的发明,这是一个类似于攻城车的庞大机械,拥有六个车轮,前面两个是转向轮,后面四个是被动轮。这台车却没有动力,不能自动驱动。

然而,这台车却是一个驱动机,也可以说是简易版本的蒸汽发动机,中间是一个庞大的大铁炉,上面是锅炉,下面是炉膛,加入水之后,在蒸汽的驱动下,就会带动杠杆往复运动。

这个机械可以解决在没有水源,以及寒冷冬天没有动力源的问题,这种庞大的机械,率先使用就是用在了磷矿石的破碎方面,后来这种机械也用在了水泥生产方面,也有的用在了道路建设方面。

在使用了蒸汽机械以后,生产效率要比水力机械高很多,再加上磷矿石品位高,一个月少说能生产六百吨磷肥。

要知道,盖州、复州、海州、广宁、辽阳的六座磷肥厂,生产量加在一起不到两百吨,振海城的一座磷肥厂是原来六座磷肥厂产量的三倍。

现在这六座老磷肥厂已经决定改造,如果能成功,届时六座磷肥厂每月的厂能将达到一千五百吨,要离满足整个辽东地区的需求还有一定的缺口,不过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随着这种大水炉的成功,在辽东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动,首先就是钢厂的铸造生产车间,原本的钢锭生产线是采取水力驱动,由于钢厂有充足的冷凝水使用,所以一直以来,使用的都是水力机械驱动钢锭模具转动。

现在则是改成了蒸汽式,比原来水力节省能源,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方便,效率更高,人力成本更低。

虽然辽东钢厂没有大规模开采鞍山的铁矿,主要是茂山的铁矿石品位更高,开采更容易,特别是来自朝鲜的工人,人工比辽东更低。

随着辽东流民大幅度减少,工厂越建越多,辽东其实已经出现了用工慌,在吕宋的粮食北运以后,辽东管委会甚至已经开始考虑缩减屯田面积,把一定的屯田军户转为工程军户,让他们成为职工工人。

劳动力的缺乏,致使辽东工人的工资收入在成倍提高,特别是重体力工作,已经提高到了二两四钱银子每个月,也就意味着一名工人,一年可以挣二三十两银子,这还不是技术工,如果是技术工人,收入更高。

辽东的一切,对于周皇后来说都是陌生的,一炉可以产二十吨的高炉,一天可以生产十六万斤的海盐,一天可以织上几匹布的纺织机,还有一次性可以吊起十几万斤的机械。

特别是看到这种带着巨大轰鸣声,可以一次性搅拌两三万斤混凝土的搅拌机,周皇后感觉自己的耳朵快要震聋了,而朱慈烺也吓得小脸煞白。

程世杰还不知道,他离开辽东的这两个多月时间里,辽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蒸汽机的出现,这让辽东开始出现了工业革命的萌芽。

当然,程大公子听说太子也被蒸汽机吓得尿了裤子,顿时大乐,这下可以扯平了。

然而,程家龙愣了片刻:“你说什么火驱机?”

“就是烧煤可以驱动的机器?”

程家龙大急:“快带我去看看!”

PS:月底了,求票!(本章完)

第172章 多尔衮你要振作起来第319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第122章 有了对比才有伤害第292章 山东兖州星火燎原第205章 科技带来的强大自信第1章 欢迎收藏第374章 辽西的天大变了第19章 人没少却多了几个第72章 此事我不知情你信吗(为护法大佬加更第459章 用制度解决根本问题第93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第129章 草台班子搭起来了第23章 做十套试题不玩游戏第24章 家悦很厉害的第128章 程世杰你莫要被人骗了第207章 摆明不给他面子第462章 海盗抢军舰咋想的第178章 你就不怕功高震主第113章 徐阁老欲联姻程世杰第370章 把死马当活马医第126章 尘埃落定全军封赏第216章 杀进去不留活口第366章 猪队友带不动啊第146章 商业机密谢绝打听第271章 一座随时喷发的火山第487章 提高农民收入第421章 孙传庭的无妄之灾第196章 侯大人这枪有古怪第426章 史督师就这水平第404章 迁都的初步构想第131章 明朝的事情明朝解决第351章 卑职死谏请大帅成全第43章 扩军选兵宁缺毋滥第334章 总算堵住了口子第191章 不能让人牵着鼻子走第376章 不是还有太子吗第286章 什么火牛不就是蒸汽机吗第459章 用制度解决根本问题第8章 归德府永城宋康年第249章 八千万两银子赔款第135章 肥猪上门却之不恭第237章 崇祯皇帝怎么转性了第468章 好可怕的胃口第410章 吕宋的腾笼换鸟第484章 不服就打服为止第33章 大获全胜收获颇丰第160章 这个活我最拿手了第409章 比剥皮充草更狠第242章 向大明严重地抗议第107章 谢家有女夫婿难求第208章 时间最要命的时间第276章 第275没点手段可不行第413章 养民如羊还是如狼第481章 没有见过世面的样子第181章 关键时刻掉链子第444章 给这块地换个主人第447章 来者不善的哥萨克第398章 他们的时代结束了第77章 孔有德就要成精了第391章 天下混乱一步到位第432章 不听话就用大炮打屁股第398章 他们的时代结束了第298章 士气如虹丰收的喜悦第52章 实战练兵以战代练第314章 应付领导他是专业的第486章 大明工业帝国第195章 最终还是禽兽不如第195章 最终还是禽兽不如第259章 让人无法拒绝的交易第27章 程千户您可以告病了第245章 世界第一陆军易主第392章 鬼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88章 骑兵冲阵就是笑话第82章 尘埃落定痛并快乐着第479章 我们现在是大明人了第6章 先吃饱有力再赚钱第310章 让他们继续狗咬狗第161章 发芽的土豆不能吃第138章 朕无可嫁女但有妹妹第54章 全民皆兵宁海城第343章 非常可惜大帅不允许第297章 程世杰有曹操之癖第313章 我不怕苦不怕累第53章 新的财路(三更求支持)第86章 便宜行事征虏大将军第452章 大明人力资源问题第67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第193章 一结婚就不再缺钱了第442章 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第327章 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第258章 我等拜见夫人第491章 大结局第27章 程千户您可以告病了第122章 有了对比才有伤害第346章 先断程世杰一臂第311章 遍地狼烟如疯如狂第216章 杀进去不留活口第250章 玩文字游戏谁不会啊第40章 巡抚衙门纸上谈兵第147章 皇帝不急太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