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

只过了两天,李啸便收到了宣镇总兵卢抱忠,龙门卫指挥使杜诗二人,分别送来的2万两银子和8000两银子。李啸也信守承诺,将140颗鞑子首级分别送给来人带回。

而巡按御史刘邦珍,也带来了宣大总督杨嗣昌与宣镇巡抚陈新甲的亲笔信,信中二人同意了李啸的方案,将北至汤泉河,西至边界山,东边与南边各10里远的广大地界,皆划于李啸军管理,并承诺宣府镇不会派人前来插手。

李啸知道,杨嗣昌陈新甲二人,之所以这般大方痛快,纯粹是因为这些土地荒瘠无用,难于开垦耕种,与其闲置,不如多送一点给李啸作个人情。毕竟这年头,象李啸这样愿意自行承担军费驻守边堡的明军将领,举国上下,也只有李啸这么一个冤大头了。

随后刘邦珍送上用于购买227颗鞑子首级的45400两银子,心情大好的李啸,立刻将剩下的327颗送给刘邦珍带回。

首级分配完成后,宣大总督杨嗣昌与监军王坤分别撰写报捷奏章,派人快马加急送往京师。

李啸上报叛军首级后的第三天,宣镇监军王坤的奏章,被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的曹化淳紧握在手中,他一路颠颠地小跑着,快步向乾清宫而去。

现在是小冰河时期,天气一旦开始转凉,气温便迅速下降,秋风萧瑟的天气里,竟然颇有清冷的意味。只不过一路小跑的曹化淳,那微胖的脸上冒起细密的油汗,但他不敢停下来稍喘口气。

因为自鞑子入侵后,心忧如焚的崇祯皇帝,严令他若接来自宣大的军事奏报,绝不可担搁,需得第一时间交给他。

跑得气喘吁吁的曹化淳,终于迅速地进入了乾清宫中,随后恭敬地将王坤的奏章送到了崇祯皇帝饭桌案旁。

边批阅边吃饭,是皇帝最新养成的习惯。

这个衰老溃烂内忧外患的大明帝国,有多如牛毛的紧急奏章要批阅,年轻的皇帝心力憔悴应付不暇,为了节约时间,从前段时间开始,他开始边吃饭边批改奏章。

他的午膳极简单,一小碗黄米饭,几盘小菜,一小碟酸腌雪里红,一小碟油炸花生,便是一个当时统治着世界上最大帝国的君主的正式用餐。

实在寒碜得让人惋叹不已。

《明史》中记载,崇祯皇帝为了筹备军饷,生活极其俭朴,平日里,吃穿用度,都是尽量节省,甚至衣服破了,都是让堪称贤内助的周皇后缝补。而崇祯朝的最后几年,皇帝的俭朴更是到了让人无语的地步,他甚至地把自已的银制夜壶,都让太监拿去卖了换银子筹军饷。

而真实的历史总让人叹惋,这位俭朴度日,勤政程度堪比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崇祯皇帝,最终却只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结局。

“陛下,这封奏章,是宣镇监军王坤六百里加急送来的。”曹化淳语调谦恭地说道。

崇祯皇帝哦了一声,接过奏章看了起来。

曹化淳紧张地观看皇帝的表情。

这段时间以来,皇帝看完奏章便发怒的样子,他见得太多,甚至有好几次皇帝失态将奏章摔在他的脸上,好象他曹化淳是专门带来坏消息一样。

脸色发黑憔悴的皇帝,睁着浮肿的眼皮,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阅读奏章。

曹化淳惊喜地发现,今天的皇帝,随着阅读的深入,脸上竟然迅速地浮起激动的红润,最后竟然猛拍一掌在桌案,从凳子上弹地坐起。

“好,好,好啊!”年轻的皇帝扔下奏章,抚掌大笑。

见到崇祯皇帝笑得如此舒心,曹化淳心下阳光灿烂,全身释然。

“共斩获女真鞑子首级697颗,蒙古鞑子首级255颗,汉军首级249颗,另有俘虏人数为女真鞑子23人,蒙古鞑子48人,汉军10人,端的好一场大胜,真真天佑我皇明!朕心大慰,朕心大慰啊!曹大伴,你终于给朕带来了个好消息了。”皇帝面色潮红,一脸兴奋难抑之情,双手拳掌相击,激动地来回踱步。

此时,有小太监来报,说首辅温体仁有大捷奏章上报。

皇帝大笑道:“长卿此来,定然是收到了宣大总督杨嗣昌的捷报了,传他觐见吧。”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人,崇祯六年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于去年年中,拱倒原任首辅周延儒,继任首辅一职。此人心思阴鸷,孤寒毒辣,素有奸名。是崇祯朝有名的奸相。

这段时间,兵部尚书张凤翼前往日渐糜烂的河南湖广之地,指挥协同剿贼之事,故兵部收到了宣大总督发来的报捷文本,便转送至首辅温体仁处。

温体仁自拱到周延儒担任首辅以来,一直没有做出什么实际成绩出来,大明帝国的局面依然日渐崩坏。前段时间,给事中吴甘来,庄鳌、黄绍杰等人,更是轮番对其进行弹劾攻击,虽有崇祯力保,却也让这位奸相心力交瘁。现在宣大传来这般大胜的消息,简直是给这位萎靡不振的温首辅,注了入一针强心剂!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启禀皇上,宣大传来大捷消息,微臣不敢担耽,立刻来给皇上报喜!”

一脸阳光般灿烂笑容的首辅温体仁,乐颠颠地走到皇帝跟前,随即伏跪于地,立刻地大声向崇祯皇帝禀奏。

“爱卿平身!朕已知了。”

皇帝的亲切笑容,温体仁已记不清有多久没见过,连日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的他,心下有如喝蜜一般舒爽。

温体仁道谢起身,忙将杨嗣昌的奏章,递给一旁静立的曹化淳,曹化淳接过后,双手捧立,递给崇祯。

崇祯皇帝看到,杨嗣昌的奏章上,斩首人数与分配倒是与王坤上奏人数的相同,只是,他在奏章将他自已吹捧得如此厉害,让皇帝不觉皱眉。

杨嗣昌在奏章中,大肆自夸他自已如何领导有方,如何治军得力,如何赏罚分明,故最终宣府镇上下同仇敌恺,方能大破鞑子军兵。斩获的女真鞑子首级分别归属为,他自已200颗,辽东前锋营副总兵祖大乐200颗,宣府巡抚陈新甲127颗,宣镇总兵卢抱忠100颗,龙门卫指挥使杜诗40颗,山东千户李啸斩获首级30颗,另有俘虏为女真鞑子23人,蒙古鞑子48人,汉军10人。监军王坤获得正蓝旗的相关旗纛仪杖。

奏章后面,则是那些汉军首级与蒙古鞑子首级的各类分配情况。

对于杨嗣昌的刻意邀功,崇祯皇帝洞若观火。

他在心下冷哼了一声,杨嗣昌,你才到宣大几天,真的能这般快速收拾局面,获此大胜?哼,真当朕是傻子不成。

这个杨嗣昌获得的这些首级,最大的可能是从某处分润得来,而非他在奏章中给自已吹嘘的那般英明能干。至于同样刚刚上任不久的宣府巡抚陈新甲,宣府总兵卢抱忠等人,他们所得的首级,估计也是同样的路数。

分润军功,这种大明官场的潜规则,皇帝其实心知肚明,但却无可奈何。毕竟此举成例已久,而且每次每个人的晋升官职均有上限。那么,这个人多出的战功,自然被上官分润,这种做法在这些明朝将领眼中,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崇祯并不打算去揭破杨嗣昌这个真实的谎言。

因为眼下的大明帝国,实在太需要一场大胜来提振士气,鼓舞军心民心了。

相比杨嗣昌的一顿自夸,崇祯皇帝对那个在杨嗣昌与王坤奏章中共同提到的那个李啸,更加感兴趣一些。

李啸,好熟悉的名字。

莫不是,上次在辽东斩首18级,升为千户的那人?

这人此次功劳,更是不得了,除了斩获女真鞑子30颗外,还俘虏女真鞑子23人,蒙古鞑子48人,汉军10人。这一众难得的俘虏,竟全是此人一力擒得,实是让人刮目。

崇祯皇帝心下,对这个颇为神秘的李啸,愈发欣赏与好奇。

他有种强烈的直觉,这个被两封奏章均当成配角的千户李啸,很可能战功远不止是这个上奏的数目,极可能还有更大的功绩被上官强行分润。

毕竟李啸作为一个小小千户,这些俘虏与首级,除非自已奋战所得,不然是绝无可能哪个官员会分润给他。

“长卿,这个李啸,你可知悉?”崇祯合起奏章,向温体仁问道。

温体仁内心一动,忙点头道:“此人故事,微臣却还知晓一些。”

“讲来朕听。”

见皇帝对这个李啸发生兴趣,温体仁连忙轻咳两声,对皇帝从容言道:“启禀皇上,据微臣了解,这李啸,原是辽东金州一乡下猎户,去年七月,鞑子侵吞金州,李啸全家被鞑子杀害,亲娘与媳妇尽丧于鞑子之手。李啸家园被毁,无处容身,又为报得家仇,便离开金州,前往锦州广宁中屯所投军效力。”

“唉,这李啸,出身竟是这般寒微。可怜他亲人尽丧,倒也是个苦命人。”崇祯捋须言道。

温体仁见皇上听得仔细,又接着说道:“那李啸,随后被广宁中屯所哨骑队选中,因武艺出众,被任命为哨骑队副队长,后率几名哨骑北行哨探,斩获鞑虏首级六颗,被提拔为百户之职。”

“此人血战得功,力斩鞑骑,端的是名好汉子!”崇祯赞了一句。

“接下来,李啸被派驻锦州东南处的不归墩。去年十一月,李啸亲率一众哨骑,汇合祖大弼部,顶风冒雪援救被鞑子劫获的粮队,斩获首级十八颗,被提拔为千户把总。”

“不错,此人有情有义,果敢坚决,堪为我大明官军之榜样,不似那些畏鞑如虎让朕齿冷的军兵。李啸当日此战奏捷,倒是让朕高兴了好一段时日。”崇祯笑了起来,一脸回忆之色。

“李啸因为此战,在锦州当地十分有名,人人皆道辽东出了个少年英雄。后来,鞑子为了报复,派兵袭扰辽西诸地,大肆烧杀抢掠。李啸兵力微薄,见鞑子这般大力侵袭辽东,自感在辽东难于继续立足,乃率众渡海南迁,投奔山东总兵刘泽清。在山东登莱之地,营建一赤凤堡以安身立命。他原在辽东立足的不归墩,已被鞑子一把火烧光。”

听温体仁说到这里,崇祯眉头一皱道:“这个李啸,渡海南投,虽有避敌怯战之嫌,倒也确是因为兵力不足难于存身之故,也算情有可原吧。”

温体仁咳嗽两声,继续说道:“李啸往投山东,倒也不是全无作为。今年五月,其率军千里进击,消灭了入寇山东南部的流贼黑蝎子部。随后,于今年六月底,遵奉朝廷抽调兵马入援北地之军令,李啸又亲率兵马,入援宣府镇龙门卫金家庄堡。却没想到此人,到了这宣府镇中,竟又获得恁多功勋,倒让微臣实实刮目相看。”

“哈哈,我大明得此忠臣良将,岂非天佑我大明乎?”崇祯大笑起来,一脸喜悦之色,只不过,他随即压低声音说道:“长卿,朕敢料定,杨嗣昌陈新甲等人所获之首级,怕亦与李啸多有关连。很可能就是从李啸处分润得来。”

“圣上目光如炬,帝心烛照之处,无微不查,微臣叹服。”温体仁微笑着长作一揖。

“李啸这人,真是我大明难得的一名虎将也!我大明官军,要是皆如李啸一般为国家奋发效力,努力杀敌,则鞑子何愁不灭,流贼何愁不除,天下何愁不定啊!”崇祯仰头长叹了口气,又轻声问道:“以爱卿之见,此次李啸立下这般大功,却该如何赏赐才好?”

见得皇帝对这个李啸这般有兴趣刨根问底,又绕过诸多大员的晋升封赏不提,却来问自已要如何封赏这一名小小的千户,一时间,让温体仁心下,也有些醋意溢然了。

“禀圣上,依臣之见,李啸斩首30级,官阶可越过指挥佥事,指挥同知,直升为指挥使一职。至于军职差遣,此人原为把总,可越过千总、守备、升至都司。却不知圣上是将此人留于军中,还是外放卫所?”温体仁想了想,低声回答道。

崇祯听了温体仁的回答,却不满意地摇了摇头。

“卿之意见,太过中规中矩。于今之世,我大明官军对鞑子畏怯如虎,难得一胜,这般境况之下,当需对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方可激发其为国效力之心啊。”崇祯一声轻叹,脸上便已是肃然之状:“就拿山海关总兵尤世威说,自出援大同以来,整整两月碌碌无为,拥兵观望,坐视鞑子攻陷州堡,连代王都发来密信来向朕告状,实实让朕气闷。朕现决定,将尤世威革职听堪,让斩获鞑子首级200级的前锋营副总兵祖大乐,代替其职继任山海关总兵,加官阶为右都督,赐武勋为护军,以为恩宠。至于那既有首级又有诸多俘虏立下大功的李啸,亦如此办理。”

“哦,那陛下的意思是?”

“擢李啸为卫指挥使,军职差遣由规定的都司,超限晋为游击,赐武勋为轻车都尉,加散阶怀远将军。”崇祯一字一句,话语清晰地回答道。

“皇上这般荣宠,那李啸想必会感激涕零。皇上却欲将此人,放于何处卫所?”见得皇帝给李啸又赐武勋,又加散阶,这般恩宠,让身为首辅的温体仁心里,亦颇为羡慕。

“不必外放他卫,李啸不是在山东建了个赤凤堡吗,那就将赤凤堡升格为赤凤卫,将附近地块,归于李啸管理。朕倒要看看,这李啸,在这现已一片荒芜的登莱地界,能把这赤凤卫,建设成何模样!长卿,你去将图舆拿来。”崇祯目光闪亮,笑着说道。

温体仁取出图舆,很快,崇祯亲自查看图舆,给李啸的赤凤卫划定了范围。

“西边至界河处,与莱州相隔,南至招远县栾家河,东边以绛水为界,与黄县分隔。此中地界,便是朕为赤凤卫划定的管辖范围。”

崇祯皇帝的金口玉言,终于给李啸划定了一块正式的安身之处。

接着,崇祯与温体仁,又一齐议定了除祖大乐与李啸外,其他人员的升赏情况。

“传朕旨意,着兵部速速验明首级与俘虏,随即押往京师,朕要亲去太庙献俘,告祭列祖列宗。另外,需对其他作战有功人员重加封赏,以慰众将士力战之心。这些事情,都需尽快办好。好了,长卿你下去草拟吧。”崇祯皇帝连声下旨,他仰望窗外灰濛濛的天空,双眼之中,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之色。

“微臣谨遵圣谕。”

(多谢malyvu的月票,多谢支持。虽然成绩惨淡,但这篇文章,作者会认真写作,详实考据,绝不敷衍了事,还请各位多多支持。)

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敌灭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八十五章 赎买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内城第八百六十五章 围歼耿仲明第四百七十三章 狂暴火力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台湾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与扩军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三百四十二章 扩军五营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诱饵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让旅顺,为见面礼第四百七十章 猎杀游戏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啸 必先诛心第二百三十三章 龙击炮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来迟也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七百三十四章 背后的更大危险第六百二十九章 复有何路可走第三百零六章 刘国能归降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为前部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三百七十八章 争渔篓的螃蟹第七百零九章 哭庙与廷对第四百五十三章 收降哥萨克第五百二十章 关键决心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劝降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关头 援兵终至第八十五章 赎买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三百零五章 以进为退第四百四十五章 爱妃之逝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满疆界划定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六百零三章 内外交困的多尔衮第二百五十三章 败逃摩尼山第三百三十三章 随机应变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头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货,一手交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选拔第三百一十九章 兵围赤嵌城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掳民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静海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极之梦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动第一百六十二章 杀戮机器第八百九十一章 献出陕甘,西域图存第一百九十三章 凯旋北归第三百一十七章 秘密潜入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六百八十九章 冥顽不灵的下场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汉奸对付叛军第一百六十一章 明军之诱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颜求存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门献俘第十四章 考校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来的旷野决战第七百四十章 迫降黄陂,进逼武昌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鳞岂是池中物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婚之夜第一百九十九章 请君入瓮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离死别第八百二十九章 御驾亲征,以援孤军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于帝王家第五百四十二章 谋劝祖大寿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几内亚平定第一百二十三章 土默特汗第六百五十章 雄关如楔,不可轻弃第五百二十一章 惨烈近战第四百九十三章 辽西大溃败第一百九十五章 卷烟生产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龙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应第三百九十六章 名将雄心第六百一十一章 不打怎么谈第四百八十四章 兵围兴京第四十三章 杀机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无过李啸第九百三十七章 夜袭遇挫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六百七十七章 日暮途穷,安可回头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二百六十九章 谋逆弑上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九百一十章 前部既灭,邀战中军第九百二十八章 月夜劝降第七百五十九章 离间君臣,借刀杀人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山东易,撼李啸军难第六百七十五章 阵杀刘芳亮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条应对之策第四百四十章 局势大恶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让旅顺,为见面礼第七百一十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时不降,更待何时第二百三十四章 来自台湾的家信第四百一十章 巴塔克山谷围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