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问题

“禀大人,学生已核查过黄县、招远、莱州三处的田地亩册,据亩册记载,我赤凤卫中,总共有耕地十八万亩,其中亩产小麦一石以上的上田,有三万亩,亩产小麦七八斗的中田,有七万亩,余者皆为亩产四五斗的下田。”许秀清见李啸突然问起这个问题,连忙回答。

“哦,为何只有这么点耕地?”李啸听到许秀清的汇报,不觉吃了一惊。

李啸看过明史,他记得,在江南一带的一个县中,上百万亩耕地乃是寻常。却没想到,这赤凤卫面积有黄县一半大,竟只有十八万亩耕地,实是少得可怜。

“大人有所不知,我登莱地界,地处临海,盐碱地多,却不可与江南湖广等地相比,诸如招远县、黄县等地的耕地面积,基本都在五十万亩左右。我赤凤卫的范围,只有原来黄县土地面积的一半多一点,故有十八万亩耕地,却还算可观了。”许秀清向李啸解释道。

李啸陷入沉吟。

“大人,学生所说的田亩数量与亩产粮额,皆是从田土亩册查核得来,绝非虚言,大人若不信,可派人再核查一番。”许秀清以为李啸心下不信,赶紧又说道。

“秀清,你想多了,本官当然相信你。只是本官在想,若是土地面积如此有限,要供养军兵百姓,却是困难啊。”李啸拍了拍许秀清的肩膀,安慰他道。

李啸知道,许秀清说的是实话,明史记载,在万历年间,在北方边镇,能七八斗小麦的耕地,便是上田了,因为山东比宣府大同等边地土质状况要好些,故在山东当地,约定俗成将亩产一石以上为上田。

“那现在这些耕地,现又是何人据有,可都已耕作了么?”李啸想了想,又问道。

“禀大人,这两年多来,登莱各地饱经战乱,百姓或死或逃,土地抛荒了不少。我赤凤卫土地,为从莱州、黄县、招远三地划入。这三处,莱州、黄县皆是饱受兵灾之地,当地土地,基本全部抛荒,只有零星土地,尚有残存的百姓在耕种。但北栾河一带的原招远县地界,相对受兵灾较轻,除了少数自耕农外,倒还有多名地主,占有颇多好田地。”

“那些地主的土地占据情况,可有所了解?”李啸又问道。

“据学生了解,北栾河一带,因为土地肥沃,三万亩上田基本都在此处,且已基本被地主富绅们瓜分。在当地,有两名大地主,据得田亩均在5000亩以上,中等地主有六名,田亩数在2000至3000亩之间。还有15名小地主,田亩数在1000亩以下,余下的便是自耕农,每家田亩数几十亩至上百亩不等。”

李啸心下暗叹,原来在赤凤卫内,光地主们占有的土地就有近5万亩,且均是上田与中田,等于是说,赤凤卫最膏腴的土地,都已掌握在地主们的手中。

在明朝,地主士绅有许多特权,最大的特权,便是可以凭借朝廷的一系列士绅优待政策,少交税甚至不交税。

甚至在同样的解银称兑时,还有所谓的红白封制度,地主富绅所用的红封,比普通民户所用的白封,能少许多的火耗杂费。

也就是说,这些地主士绅,占据了膏腴肥田,却对国家几乎没有贡献。支持国家财赋税收的,不是这些富裕有钱的地主阶级,却是在生存线上的辛苦挣扎的平民百姓。

这种状态,如果是太平年代,还可勉强维持。但象现在这样的王朝末世,天灾连连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国家还变本加厉对百姓催加三饷,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给那些凶恶的流寇匪贼,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兵源,最终彻底埋葬了明王朝。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的雍正时期,在雍正强迫官绅一体纳粮后,地主富绅阶层,才开始真正承担国家税收。

李啸眉头深皱,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么办?

要改变这种状况,莫非,要学后世打地主分田地么?

李啸不想这么做。

这年头,这样的地主士绅阶层,在大明帝国的乡镇一级中,数量庞大,地位稳固,这些人,除了与上流社会多有交集外,还掌握了基层语话权,可谓是大明帝国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

如果自已盲目借用后世那种粗暴的做法,强行剥夺他们的土地和权益,无疑会硬生生将这个阶层推到自已的对立面。李啸相信,如果自已这么做的话,首先完蛋的是自已。

毕竟凭一已之力,无法与整个帝国的地主士绅阶层对抗。除非自已势力强大到不可捍动,否则这样做的话,无异以卵击石。

这个涉及帝国根基的深层次问题,李啸一时也没什么好办法。

“秀清,如何处理地主土地一事,暂且先放一边。你现在关键的工作便是,先把赤凤城建起来。还有,现在天气已然转凉,先把那些抛荒的田土,尽快组织人力重新翻耕,争取早日种上冬小麦。”

“大人这般吩咐,学生听令便是。”许秀清点头说道。

两人又说了一阵,最后议定,将铁龙城那数千名劳改俘虏,押至赤凤城,开始修建城墙。而李啸带回的一万二千多名流民,则立刻开始垦荒犁田,除了将原有的耕田复耕外,看看能不能尽可能多开出一些新田来,以多种上冬小麦。

写到这里,肯定有很多读者要问,为什么不种蕃薯与玉米,这可是穿越小说中,最常用的迅速获得粮食的手段啊。

李啸记得,其中一本穿越书里甚至说,哪怕只是平常土地,一亩玉米亩产为五石半,一亩番薯更是疯狂地达到了十八石!

李啸真想在心中对这些穿越者说,你们真是可爱得有些天真了,只是同为穿越客的我,要告诉你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李啸记得,民国初年时,东北玉米亩产最高不过七十公斤,番薯亩产三百多公斤。而且在北方地区,无霜期短,低温时间长,一般多种植春玉米与春薯,而且若是出苗之时,遭遇打霜,则颗粒无收。在明朝末年时,全国范围中,也只有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等南部边省有少量种植。明史中记载,洪承畴、张彝宪等人,为快速解决陕西的饥荒问题,曾在陕西等地强行推广番薯,结果收获极小,险些闹出民变。历史上一直到百年之后的乾隆年间,番薯才培育出真正适合在北方种植的种子,从而得到大规模推广。

除非,李啸以后有机会在华南一带获得土地,否则,想在北方大规模推广番薯,纯粹是太过想当然的做法。

李啸心下暗想,保守点算,如果现在能开出十五万亩荒田,每亩平均按一斗小麦来征收,这次冬小麦的收获量,也不过1.5万石。

1.5万石小麦,也就是282万斤,除去麦壳麸皮杂质,以及磨粉损耗之类,能吃到嘴里的,也就225万斤。

现在赤凤城与铁龙城这两地的甲乙两总将士,加上俘虏,工匠,官署文职人员,以及新来的1万2千宣府镇流民,总共有近2万人需要李啸提供粮食,按每人每天二肉粮食,三两猪肉的量来计算,1.5万石粮食,大致可以勉强吃两个月。

考虑到以后李啸还要扩招流民,扩充军队,这点粮食,可谓不值一提。

看来想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对于李啸来说,还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至少就目前来说,花银子购买粮食,是李啸没有办法的选择。

从第二天开始,大批的流民,就在农牧司人员的带领下,前往赤凤卫各地开辟荒田。

李啸安排这些人去开荒,但并不打算就给他们分田。

现在赤凤卫内田地宝贵,开垦出来的田地,李啸打算优先供应给有军功的将士。在有功将士军属安置完成后,若有多余的土地,再分给这些宣府镇来的流民们。

而留在宣府北路金汤城的军兵,他们的家属,被李啸统一召集,一家发给安家费20两,押着新做好的三十辆四轮马车,同时派出骑兵护送,前往宣府北路的金汤城定居。

堡内其余的家属们,则在许秀清的带领下,开始清理周边环境,为预备修建赤凤城城墙头做准备。

一周后,常大利等一众工匠,到达赤凤堡,赤凤城的修建工作正式开始。

“禀李指挥使,现在有俘虏劳工,以及劳兵家属,劳力相当充足,又有蹲犬山的青石、石灰与砖头供应,这赤凤城修建,定可又快又好地建成。”常大利向李啸喜孜孜地说道。

“预计多久可以完工?大致花费要多少?”李啸问。

“大人,小老儿敢保证,现在人力物力皆能充足供应,那在两个月内,足以将此城建好。”常大利笑着说道:“因为物料皆已自产,总体花费,却可比铁龙城少得多,预约有5万两足够了。”

“甚好,常师傅,具体修建工作,由你与许秀清二人,共同协商解决。反正本官就要求一点,要尽快赶在土地冻硬前,将此堡建好。”见常大利说得这般肯定,李啸脸上,亦满是欢喜。

不过,想到现在还剩下的银子数额,李啸心下的喜悦,又不觉冲淡了许多。

当时,考虑到宣府北路金汤城的情况更加困难,李啸军在金家庄堡所获的金银赏赐以及缴获的战利品,除了只带了2万两银子用于路上购买粮食外,其余银两与物资,基本上全部留在当地。这样的话,李啸在赤凤堡内,就只剩下20万两银子可用了。

再除去修建赤凤城的费用,李啸军可以支配的银子总数,不过为15万两银子。

现在李啸军在山东当地的全体人员,每个月的薪资和用于购买粮食的生活费用,总共约需3万二千余两。

也就是说,李啸军在不扩招任何人员的情况下,现在仅能支撑的4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那么,四个月之后呢?

又该如何维持下去呢?

粮食问题,银两问题,有如两块沉重的巨石,死死地压在李啸心头。

李啸在众人面前,表面镇静自若,心下却是无时无刻不在想这些问题。

赤凤城开建三天后,有军士来通报,说是山东巡抚李懋芳的幕僚陈子龙求见。

李啸双眼一亮,大笑道:“哦,竟是卧子先生来了,快快随我出迎!”

第八百一十章 惊天一炸,烈焰焚城第四十九章 千户第三百八十五章 进退两难第七百四十二章 挟持左良玉第四百四十章 局势大恶第五百一十二章 危局突变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请第六百四十二章 强掳陈圆圆第七百一十九章 两面围击第一百七十四章 后金之乱(四)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吕宋第七百九十五章 两倍迎敌第七百五十四章 轰杀你们这群废渣第一百五十章 铁龙城之战(四)第二百零六章 长子诞生第二百五十九章 朝清停战协议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锋下的顺从第三百八十一章 山东局势第六百五十二章 崇祯大葬,太子登基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轰后射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啸第三百二十一章 无奈之降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为辅,穴攻为主第七百零二章 联络外力,共抗李啸第四百八十一章 毁灭者李啸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杀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满疆界划定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生之敌第六十六章 独特优惠第八百零九章 炸药包上的城池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七百九十四章 红河平原决战第二百三十九章 红龙计划第六十一章 交换第十二章 抢马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七百零三章 迁都之变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三十四章 雏形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华牌卷烟第九百一十一章 准军齐至,胶着大战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败垂成第五百八十章 营口登陆第一百三十四章 牛刀杀鸡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门献俘第九百一十五章 劝降失败,重炮佯攻第六百一十二章 私心暗斗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国运命之战第二百一十四章 镇边城所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该配英雄第八百四十九章 炸碎象阵,进逼木邦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师廷辨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还是作战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惨灭第一百零七章 忧思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六百五十一章 此计只为赚你第八百一十四章 东取庄河,西攻岫岩第四百七十三章 狂暴火力第二百七十章 以毒攻毒第一百九十三章 凯旋北归第八百九十八章 众臣劝进 黄袍加身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矿 扩军第二百二十二章 特来取尔狗命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败垂成第九百一十八章 叶尔羌灭亡,兵进准噶尔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与归化第二百七十章 以毒攻毒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决断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条绳上的蚂蚱第七百八十一章 杀夫求降第九百章 迁先帝,灭宗藩,覆顺贼第五百三十章 铁骑突出刀枪鸣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三百四十四章 铁模铸炮成功第三百三十五章 屠萨摩第八十八章 时局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厉第六百九十一章 刘良佐的选择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寻仇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顺和议 改土归流第九百四十七章 拉萨城破 儿子自缢第九百二十五章 与其送死,不如反叛第四百七十三章 狂暴火力第四百七十八章 龙脉传说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兰人的野心第二百六十九章 谋逆弑上第五百章 兵发海参崴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来的崩溃第四百一十二章 惊险夺城第二百九十五章 规划 娶亲第一百七十七章 海岛规划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罗网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征南下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买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