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征南下

崇祯八年农历一月十一,刚刚过完年不久,高迎祥、张献忠两名巨贼,纠合扫地王、太平王等部流寇,约近十万部众,经河南汝宁府进入南直隶后,于当日攻克颖州。

由于贼势浩大,颖州守城明军大部闻风逃散,在这极端恶劣的境况下,原南京兵部尚书张鹤鸣率其弟张鹤腾,张鹤龄二人,自募乡勇,与尚未逃散的残余官军一同奋力守城。当然,这样草创之兵,如何是久经战阵的流寇精锐之对手。颖州城被迅速攻破,流贼大肆掳掠屠杀,颖州几成人间地狱。

这时,张氏三兄弟亦皆成俘虏,高迎祥迫其投降,张鹤鸣不从,部将李自成恼怒不已,把他倒悬于树上,令军士用皮鞭抽打,不料张鹤鸣却端得有骨气,竟这样骂贼至死,时年84岁。随后,两个弟弟皆被杀,举族皆灭。

颖州既下,流寇兵锋所向,便是大明龙兴之地,中都凤阳。

京师,乾清宫。

寒风呼啸,寒冷入骨,虽然春节方过,皇宫之中,过年的喜庆气氛,已是半点皆无,又恢复了以往那种压抑灰沉的气氛。

正在乾清宫中批阅奏折的崇祯皇帝,收到了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的杨一鹏紧急奏报。

杨一鹏这封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报中,报告了现在流寇已下了颖州,正直扑凤阳而去的可怕消息。崇祯大叫一声,险从龙椅上摔了下来。

“九苞误朕,九苞误朕啊!”

崇祯被太监紧急扶起,嘴里犹在对兵部尚书张凤翼痛骂不已。

前些时日,他收到给事中孙晋的奏报,说流寇入犯东南,极可能会侵掠皇陵,当日,崇祯就此事咨询过兵部尚书张凤翼,张凤翼却安慰他说:“贼起西北,不食稻米,贼马不食江南米,当会折返而去,无忧矣。”

这番奇谈怪论,崇祯竟信以为真。

如果不是张凤翼现在去了陕西监督剿匪进度,暂时动不得,崇祯真想立刻杀了他。

只是残酷的现实,却不允许他做一只把头埋入沙中的鸵鸟。

“速传首辅入觐!”崇祯对一旁的太监大吼道。

传令的太监,有如一只受惊的兔子一般,迅速窜出乾清宫,消失在殿外的丹墀尽头。

很快,一脸惶恐的首辅温体仁在太监的引领下,来到了乾清宫中。

他方跪下行礼,崇祯便急急问道:“长卿,朕且问你,现在流贼直侵凤阳而去,如之奈何,可有御敌之法?!”

伏跪于地的首辅温体仁,在这大冷的天气里,背上却是冷汗涔涔。

“禀皇上,凤阳乃我皇家龙兴之地,为保万年龙脉风水,故未设城墙。只是这般无防之城,敌寇若至,何以挡之!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在颖州到凤阳的路上,拦住流寇,阻止他们进犯凤阳。”

崇祯焦躁地一摆手,大喝道:“这番道理,朕自知之。现在如何阻敌,却是要紧!”

崇祯的问话,击中了温体仁的软肋。

这个工于心计,善于内斗的著名奸相,对外及用兵方面,却是一蹋糊涂。现在要他来处理如何对付流寇,确是难为他了。

不过,圣问在前,温体仁不敢不答,他迅速地思索了一番,咬了咬牙说道:“臣以为,当速令漕运总督杨一鹏从驻地淮安,领兵赶往凤阳,以挡流寇攻势。睢州总兵骆举率需率本部兵马,赶往凤阳,支援杨一鹏。再令总兵邓玘率川兵,从河南信阳急趋南直隶,以堵流寇之后路。最后令应天巡抚张国维,调派南京军兵往援凤阳,与上述三部兵马一起,形成四面围杀之势,方可彻解凤阳之危局。”

崇祯听了温体仁的回答,脸上的忧色却是更深,他能明显感觉出温体仁的计策,似乎多有漏洞,只不过,皇帝对于军事亦不在行,一时也无法说出具体原因。

如果以后世之人看来,温体仁的计策,其实是相当华而不实的。

首先,现在各地的明军,除了洪承畴部等少数明军敢与流寇交战外,其余的明军,皆是畏寇如虎,明哲保身,避寇不战。指望这样消极心态的明军,去击败锐气正盛的流寇,本身便是一种奢求。

其次,各部明军之间,组织配合程度极差,各种观望不进,坐视友军败亡,甚至暗中拆台之事,皆是常见。现仅凭朝廷一纸谕令,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

最后,时间不等人,流寇日行百里有余,速度极快,官军步多骑少,更兼缺乏粮饷士气消沉,一日所行不过二三十里,两相对比,那些追击的官军,除了只能在流寇屁股后面吃灰外,还真没办法赶上流寇的侵掠速度。

在真实的历史上,在流寇攻城时,这四部兵马,没有一部能顺利赶到凤阳,至流寇攻下凤阳大肆掳掠时,这四路兵马,皆只行至半途,对流寇没有丝毫威胁。

只不过,现在情况如此紧急,捡到盘中都是菜,崇祯皇帝也没有心思与时间,再来设计思考什么周全的围剿方案了。

这时,皇帝突然想到一个人。

那便是,现在的赤凤卫指挥使李啸。

这位当日在宣府北路斩获众多鞑子首级,甚至擒获了不少鞑子俘虏的青年将领李啸,在崇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锦衣卫秘密奏报,现在李啸的赤凤卫,已建设得兴旺蓬勃,兵马也扩充了不少,崇祯暗想,若能把此人派去守卫凤阳,必定能令官军的胜算大为增加。

这般少年名将,不用奚为!

崇祯立刻把这个想法,对首辅温体仁说了出来。

不料,温体仁听后,却是一脸犹豫。

“陛下,这赤凤卫,远在山东登莱地界,距凤阳有上千里之遥,李啸之军,哪怕昼夜不歇而行,亦怕是赶不上保卫凤阳之战了。”温体仁向皇帝说出了自已的忧虑。

皇帝脸色顿时灰了下来,他沉默了一下,喃喃道:“纵然如此,亦需李啸出兵,就算赶不上凤阳之战,若能击斩得流寇诸部,亦可稍慰朕心。”

听到皇帝这般无奈的话语,温体仁心中,顿时一阵酸涩泛起。

看来,皇帝都没多少信心,能守住这凤阳城了。

殿内沉默,只有强劲的寒风,吹得窗纸哗哗作响,气氛相当压抑。

“若皇上主意已定,微臣这就立刻下去传令。”温体仁轻声奏道,打破了这让人难于呼吸的沉默。

“好吧,就如长卿所定之策,再宣李啸从山东紧急赶赴凤阳救援,请长卿速传朕之谕令,定要阻止流贼入犯凤阳!”

“微臣谨遵圣令。”

.。。。。。。

数日后,已赶回赤凤卫的李啸,在官厅中,收到的传旨太监传来的出兵援救凤阳的军令。

李啸脸色沉峻如铁,却还是恭敬地送了太监辛苦银子,方打发了他回去。

炭火烧得辟啪作响的厅房内,李啸沉默地反复观看手里这封盖着兵部大印的朝廷军令,心中,忽然有种莫名的苦涩。

前世读过明史的他,当然知道这次凤阳保护战,是个什么结局。

因为四路援兵皆不能至,凤阳留守朱国相,率指挥袁征徴,吕承荫、郭希圣等将领,以城中兵马三千,苦苦抵抗多达十多万的精锐流寇,又因凤阳城没有城墙,故被迅速击败。朱国相见大势已去,自刎而死,其余将领,不是在阵战中死亡,便是成为俘虏后被流寇斩杀。

扫灭残余明军后、高迎祥、张献忠、扫地王张一川,太平王瘳惠诸部,大举进入凤阳,随后便露出了凶残狰狞的面目。

流寇们抓住了假扮囚徒躲入监狱的凤阳知府颜容瑄,用棍子把他活活打杀堂下。推官戴文英等6位文官及41位武官,也被残酷处死。随后,流寇放火烧掉了皇陵、享殿等全部的皇陵建筑,并大肆盗挖皇陵,取走陵中珍宝无数。并把陵区内的30万棵蟠松一并砍掉,用来作放火的木材。随后又,杀掉了守陵太监60余人,只留下一些面目清俊,善长吹拉弹唱的小太监,留于军中,作为日后用于发泄.****的面首。而凤阳城中,流寇们大肆掳掠屠杀百姓,种种淫恶暴行,不可胜数,士民被杀者多达数万人。流寇们掳掠完后,又开始大肆纵火,凤阳城中,数万间公私邸舍皆被焚毁,就连城外当日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也被点着了大火,烧了个净光。一时间,凤阳城内外火光冲天,光照百里之外。

李啸从历史的沉思中回过神来,开始郑重思考要如何应对朝廷这道要自已出兵的军令。

现在李啸军中,唯一的机动兵力,便是不到六千人的赤凤总。赤凤总刚刚扩充,新兵居多,尚未完全形成战力。就算从今天紧急出兵南下,这长达上千里的路程,李啸可以确信,根本没有机会于一周之内赶到凤阳。

而在一周之后,明末历史上的凤阳之战,早就结束了。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自已能够顺利赶到凤阳,在没有城墙可守的凤阳城中,自已这点可怜的兵力,只怕是给多达十多万人的精锐流寇,塞牙都不够。

毕竟,李啸是人,不是神。

无法做那象那些爽文中的男主角一样,谈笑把妹间,强虏便灰飞烟灭。

至于那些其余的明军出援兵马,李啸根本不对他们有任何指望。

他们不拖李啸的后腿,李啸就要烧高香了。

况且这四路兵马,人人官阶军职均比自已高,到时真要与之相处,这帮御敌无能,却善于内斗的家伙,李啸可能更要多防他们会冷不丁从背后捅一刀过来。

心情烦躁的李啸,站起身来,在房中反复踱步。

一个念头,突然电光火石般地从李啸心头冒出。

既然,改变历史是这般困难,那么,自已能不能借用一下对历史了解的优势呢?

那么就算凤阳不保,若在自已能多有斩获的情况下,朝廷也不会责怪自已作战不力延误战机了。

李啸站定,沉思了许久,脸上严肃的神情,方渐渐放松下来。

一个大胆的计划,逐渐在李啸脑海中形成。

在真实的历史中,流寇们掳掠完凤阳后,便分兵几路,撤离凤阳。

其中一路,高迎祥本部最先撤离,从凤阳府太和县进入河南。经河南鹿邑、杞县,进入密县山中。

另一路流寇由扫地王、太平王率领,攻毫州,复入河南夏邑,围归德城,不果,后继续西撤。后在河南归德地区,与高迎祥部会师,共同图谋西入潼关。

还有一路流寇,便由张献忠等人率领,杀入庐州府境内,先后攻陷庐江,屠戮巢县、无为及安庆府的潜山、太湖、宿松等地,后遇应天巡抚张国维的抵抗,又杀入湖北麻城,最后复进入河南境内。

这数路流寇,以张献忠部最为凶残,对州县百姓侵害亦是最深,当日入寇凤阳时,张献忠部盗挖皇陵最是出力,抢了陵内珍宝无数,也是崇祯皇帝最为切齿痛恨的一部贼寇。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李啸决定,就拿这个最为猖獗的张献忠开刀,哪怕不能斩断,也要打残这根最凶恶的指头。

若能击败张献忠部,无疑将在皇帝面前,给自已大大加分。也许,自已的官位军职,也会更进一步。。。。。。

李啸随后,把全体将领召集起来,告诉了他们自已的作战计划。

应该说,李啸的这个作战计划,出乎了很多将领的预料,他们虽然求战心切,却脸上明显带着怀疑之色。

最关键的一点,他们没有说出来,那便是,李啸凭什么认为,流寇会这般行动。

这一点,李啸现在还真没法对他们说。毕竟,总不能对他们说,是因为自已来自后世,才提前知晓了敌军的行动吧。

不过现在的手下将领与军兵,已习惯了对李啸军令的严格遵行。所有人最终接受了李啸的安排,并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出征事宜。

次日,李啸亲率赤凤总军兵,南下单县。

李啸此次出发,只留了两队尚未来得及装备盔甲的枪兵,看守赤凤卫。

他分兵两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带着15队盾兵、28队枪兵、50名鲁密铳手、200名玄虎重骑,200名飞鹞子,由500名辅兵押运粮草,总共五千多人的部队,直接从赤凤卫,过莱州,到青州,便直接南下,经临朐、沂水、郯城等地,一直向南进入南直隶淮安府。

另一路,则是炮兵部队,李啸下令,由火器副总头顾子发率领,将赤凤卫城头的火炮,拆卸下来,连同炮弹火药,一同运往铁龙城,随后便在铁龙城头布防。

寒风凛冽,车马萧萧,一路前行的李啸军,有如一条在旷茫大地上行进的灰黑色长蛇,一路南行而去。

莫测的前途,在命运的远方,等待着率军出发的李啸。

(多谢白色宇宙风17兄弟月票,多谢兄弟一贯支持)

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几内亚平定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一百七十九章 五省总督卢象升第五百九十七章 地狱之骑第六百七十五章 阵杀刘芳亮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袭出城,集束烧营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软的捏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啸的四条大罪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惨灭第八百八十一章 大清亡矣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岛阴云第七百三十八章 瓮中之鳖再难脱逃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机弩第一百一十七章 长线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围攻皇宫第五百五十章 阴沟翻船第七十章 攻山第四百零五章 龙之复仇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战幕府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拥帝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军入援准噶尔第三章 女子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还是安内第六百一十章 和谈为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杀第六十四章 筑城规划第三百三十五章 屠萨摩第二百零四章 郑彩来访第一百六十五章 谁知我心第三百一十七章 秘密潜入第二百三十七章 彰化城 马铃薯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冲阵,何人可敌第七百五十九章 离间君臣,借刀杀人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谈,层层加码第九百三十七章 夜袭遇挫第八百三十五章 大西皇帝 殒命阵前第六十三章 火器论谈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勋授田第七百九十四章 红河平原决战第四百九十三章 辽西大溃败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一百六十六章 赤凤总兵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软了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为辅,穴攻为主第二百二十七章 虚封其爵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鞑虏换奖赏第七百七十七章 不杀此獠,何以立威第二百二十章 瓮中捉鳖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辽阳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罗网第一百五十二章 铁龙城之战(六)第八百二十一章 诱歼郝摇旗第七百九十八章 屠敌于岸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铎败死,雨攻辽阳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啸中原 何人可挡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贼席卷明境第三百三十一章 岛津之计第八百五十七章 袭杀暴君,献城投降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战 胶着厮杀第一百五十二章 铁龙城之战(六)第五百零七章 敌我皆杀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军尽灭第五百四十章 两头押注第七百四十二章 挟持左良玉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六百八十三章 风沙攻城第七百七十六章 胁迫归降第五百七十六章 压服追杀第四百零五章 龙之复仇第二百七十五章 杨嗣昌来访第四百七十七章 帝陵是凶地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满清龙脉第二百五十九章 朝清停战协议第八百零九章 炸药包上的城池第八百四十一章 梦破缅甸第二百一十四章 镇边城所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山东易,撼李啸军难第五十四章 人茸第二百二十一章 夺城突变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寻仇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顺建国第八十二章 监抚第四十七章 崇祯第七百七十三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厌诈第七十二章 终胜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婚之夜第六十五章 扩充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与变数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五百六十九章 皇帝复原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战 胶着厮杀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静海第十一章 酒楼第八百一十章 惊天一炸,烈焰焚城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