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凯旋北归

“行忠,你好大胆,没有为父之令,竟敢擅自喊话投敌!老子宰了你!”

蝎子块一脸怒气冲冲,刷地一声,抽出腰刀,便要向拓行忠砍去。

旁边几名亲兵死死地抱住了蝎子块,令他动弹不得。

“大王,大公子行事向来谨慎,这般喊话,必有苦衷,大王却不可一时糊涂啊!”

“大王,大公子喊出这话,必有其道理,且先听他解释吧。”

抓住蝎子块的几名亲兵,轮番劝誎。

拓行忠扑通跪地,眼中却有泪光闪烁:“父亲,现在的局面你也看到了,明军这般大肆屠杀,已是令我军士气大坠,如何复可一战!”

蝎子块咬着牙,举刀的手僵在半空,脸上满是痛苦之色。

“父亲,现在军心士气如此低迷,孩儿只怕,只要明军一开始攻城,我军会倾刻土崩瓦解,到那时,我们可就连与明军谈投降条件的资格,都没有了啊!”

听了拓行忠的哭诉,蝎子块举刀的手,越来越无力,软软地垂了下来。

城头上,一片让人窒息的沉默。

“忠儿,你起来吧。”蝎子块终于开口,声音很低。

“父亲。。。。。。”

“你说得对,为父是该认清形势了。”蝎子块长叹一声,苦笑道:“敌军这般屠杀,我军已无战心,投降才是唯一出路。”

蝎子块说完,一直紧紧抓住他的几名亲兵,人人脸上露出如释重负般的表情,松开了抓他的手。

蝎子块转过身,朝城下大喝道:“请问,城下哪位是主将,贵姓尊名为何?”

李啸从高台上走了出来,缓步来到离城门一箭之地外,缓缓地喊道:“某家便是,山东赤凤总兵李啸。蝎子块,你却有何话要对本将说?”

“李啸?他就是那个杀得鞑子为之丧胆李啸?”

蝎子块旁边的拓行忠惊叫起来。

听了李啸自报姓名,蝎子块亦眉头紧皱。

好么,这个南杀流寇,北击鞑子的煞星,竟让自已碰到了,奶奶的,真是运背啊。

不过,随即蝎子块又感觉庆幸。

幸亏自已听了儿子的建言,没与他对战,要不然,自已手下那些涣散骄纵的军兵,根本不是李啸那些久战精锐之师的对手。

蝎子块略一沉吟,便大声对李啸说道:“李大人,闻名不如见面,如今一见李果是少年英难,一表人材。这样吧,我军愿降,只是我军也有条件。”

“讲!”

李啸的声音,沉稳而清晰。

“那就是,保留我军武装与建制,并划拔驻地,提供粮饷,我军便可归顺朝廷!”

听了蝎子块的喊话,李啸轻笑起来。

“蝎子块,你听好了,你等已成瓮中之鳖,还敢这般大谈条件,岂不可笑。”李啸冷冷地喊道:“你听好了,本将要求你们,立刻弃械出城,全体人员由我军收编。若如此,方可保留尔等性命,如不然,我军即刻攻城,尔等全部兵马,亦与老回回部一般,尽皆杀之!”

李啸最后这句话,加重了语气,充满了凛凛杀意,让城上的流寇军兵,人人脸上,霎时浮现惊恐之色。

“李啸,你这般条件,岂非欺人太甚!”蝎子块见李啸的价码开得这般低,一股莫名的羞辱感从心头腾起。

“莫非,你们这般流贼,还能有其他选择么?”李啸冷冷说道。“我军底线便是如此,若尔等执迷不悟,我军可再不会客气了!”

蝎子块话语一噎,本欲开骂,却被一旁的拓行忠紧紧拉住。

“父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军坐困愁城,现在有这一线生机,却需好生把握。”拓行忠急急言道。

“哼,这李啸这般嚣张言辞,实是欺辱我等!为父自入义军以来,纵横天下,何曾受过这般鸟气!”蝎子块犹是一脸恨色。

“父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形势比人强啊!还请父亲看到全军将士二万五千多人的性命份上,不可由一时之怒,而失众人之生机啊。”拓行忠说完,又是俯身而跪。

蝎子块脸上的肌肉在颤抖,良久,他嘿地一拳,猛地砸在城墙上,颓唐地说道:“罢了,罢了,局势既已如此,为父也就不争这个面子了,就依忠儿之见,答应明军便是。”

很快,镇平城头,高高地飘起白旗。

轰地一声,城门大开,吊桥放下,一队队丢弃了盔甲与武器的蝎子块部军兵,垂头丧气地从城门中走出。

见得蝎子块部,在自已的屠杀之威下,大惧而降,李啸的脸上,满是笑意。

其实,屠杀到现在,李啸也想收手了,毕竟老回回部的精锐能战之兵,已被自已全部杀光,剩的那些老回回部,基本都是女子与普通老弱,这些人,却是翻不起什么浪头来。

待返回后,可把这些女子与老弱,分配给普通汉人军兵家庭,改变他们的习俗,所俘获的老回回部,便算是彻底平定了。

蝎子块拓养坤与其子拓行忠,缓缓来到李啸面前,刷地下跪。

“罪将反正来迟,请李大人恕罪!”父子二人,伏首齐声答道。

“二位请起。”

李啸作了个虚扶的手势,一边笑道:“二位能顺应天时,归顺我大明,免却一番兵戈相争,却亦是功劳一件,且待随我军返回山东后,李某再给二位做出安排。”

听闻李啸竟是要带着自已返回山东,蝎子块与拓行忠二人,皆是一脸喜色。

“禀大人,现在我军反正,共有军兵及家属二万五千四百人,城中共有盔甲八千多件,各类武器二万六千有余,另有粮草十二万石,黄金二万六千两,银子十九万八千两,绸缎五千三百匹,请李大人派人验收。”蝎子块恭顺言道。

李啸点点头,随即令他父子二人下去歇息,便令一众监抚司人员入城清点。

这时,汝州总兵李卑,山海关总兵祖大乐等人,默来到李啸身边。

李卑看向李啸的神情,满是尊敬之意。

“李总兵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令李某衷心佩服。“李卑发自内心的感叹道。

“呵呵,李总兵不必过誉,李某不过顺应时势,因利趁便,方迫降这般流贼罢了,亦是幸运而已。“李啸微笑道。

李啸的谦虚,却让李卑愈发感叹,而一旁的岳父祖大乐,则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神看着脸色平静的李啸。

接下来,三人讨论,包括原先老回回部在内,所有的俘虏与缴获物资的分配。

由于三人都知道,能顺利剿灭南路流寇,基本都是李啸的功劳,故在李啸提出平均分配之时,李卑与祖大乐等人皆愧而不受。

最终,亦与当日在嵩县一样,李啸与李卑祖大乐三人,达成方案如下:

1、全体俘虏,李卑与祖大乐皆不要,由李啸统一带回山东。

2、盔甲与武器之类,因为李卑等南路官军,损失颇多,故将其中八成,留给李卑、刘肇基、罗岱等南路官军,以便其重新补充兵员。另外二成,则全部留给祖大乐部军兵。李啸军完全不要。

3、粮草缴获,李啸军得八成,祖大乐部得二成,李卑部因为是本地兵马,粮草积贮尚多,故不予分配。

4、钱财与绸缎缴获,则李啸军得七成,祖大乐部得二成,李卑得一成。

这个分配方案让李卑喜笑颜开,因为他的部队,基本没有参战,可谓坐享其成,却让李卑欢喜之余,又满心愧疚。

李卑随后向李啸表示,李总兵侠义来援,又这般慷慨大方,自已却也不好白拿好处,他从南阳府库存中,拔出粮草六万石,赠于李啸,以表感谢之情。

李啸大笑,随后拱手谢过。

而在此时,李啸军的全部伤亡情况,亦已由监抚司统计出来。

李啸军这次援救南路,总共伤亡情况为,枪兵战死325人,伤512人,盾兵战死210人,伤381人,横行队战死68人,伤87人,玄虎重骑战死56人,伤73人,飞鹞子战死132人,伤160人。其余部队无伤亡。

而现在,李啸军这次南路作战的所有的缴获加起来,总收获了粮草28万石,黄金4万三千两,银子28万六千两,绸缎6530匹。

李啸心下感慨,这次南路作战,虽然部队损失不算太多,但因为基本是硬碰硬的战斗,所以相比中路伏击战,李啸军的损失,还是比较大的。

唯一让李啸稍觉欣慰的,便是这次南下作战,缴获却还可观。虽然现在李啸有了自已的工业体系与产品,每天都有财源滚滚而入,对这批缴获并不特别上心。但有了这批缴获,返回山东后,无论是补充兵员还是安顿俘虏,无疑是好处多多。

随后,李卑在分兵驻守镇平之后,便带着李啸祖大乐等人,一路凯歌高奏,返回南阳府城。

李啸军在南阳府城休整了三天,每天都有南路将领轮流宴请,吃喝得那叫一个欢畅。

此时,全军将士士气旺盛,正欲重新启程,以按卢象升的计划,去救援北路官军之际,忽地从开封那边有急件传来。

信件中说,由于北路流寇,突然不知何故,不再向河南彰德府一带进攻,反而全部撤往山西一带,故北路重新安定了来,李啸军也就不用再去赶往支援了。

信中随后安排,着李啸率全部兵马,返回开封,而祖大乐部,则暂时继续留守南阳,以防贼势复起。

李啸见信后,心下暗道,此必是李自成等人,派人去告诉了北路的张妙手过天星二人,中路大军溃灭之事。张妙手过天星二人,见流寇共主高迎祥已死,中路主力已失,恐自已孤军深入后,反为明军所乘,故急急退往山西,却还是颇为明智之举。

随后,李啸与李卑、祖大乐等人告别,便率领本部兵马,押着俘虏与缴获,浩浩荡荡荡出城北去。

“李啸,你这小子,回去后,记得早点给老夫添个外孙来!”送李啸军出城的祖大乐,拍着李啸肩膀低语道。

“这个么,岳父大人不必心急,最迟明年,必让你抱上孙子。”

李啸大笑说道,复与祖大乐热聊了一阵,便率军北去。

近一周后,全军返回开封。

卢象升亲率开封一众官员,出城迎接李啸这位独败流寇两路兵马的大英雄。

甚至开封城中的周王朱恭枵,也派人到了城外,欢迎李啸军的凯旋归来。

而满城的开封百姓,亦是人人欣悦,纷纷涌出城来,观看这支凯旋班师的威武之师。并有不少热心百姓,赠送食物与用品给李啸军兵,军民之间一片欢洽。

卢象升本来执意邀请李啸全军入城,但李啸恐军兵扰民,又因为带着俘虏,多有不便,便婉拒了卢象升的好意。

见李啸这般大胜后,犹能谦虚冷静,不矜其功,卢象升对李啸的印象,愈是看好。

卢象升随后下令,就在城外,摆开筵席,慰劳李啸全军。

饮宴已毕,李啸军于城外暂歇。卢象升复邀请李啸入总督府,两人于客厅内细谈。

“李啸,此番击溃两路流寇,你部居功甚伟。本督闻报,实是不胜欣悦啊。”

卢象升手捧茶水,脸上的笑容十分欣慰。

“都是大人领导有方,我军方得以获胜,在下粗人一名,如何敢担总督大从谬赞。”李啸谦恭回答。

“咳,你我二人之间,就不必说这客套话了。”卢象升笑吟吟地说道:“现在河南大地,重归宁静,本督却知道,皆是你李总兵之力也。你放心吧,本督不会分润埋没你的军功,自当亲写奏章,为你请功。”

“多谢大人抬爱。”

卢象升微笑着,他沉吟了一下,问李啸道:“本督听闻,二路流寇被你击败后,你部共收得近十三万俘虏,要知道寇性狡猾,旋抚旋叛,本督倒是想问,这众多俘虏,你可皆能妥善安置?”

卢象升这般发问,倒让李啸不觉想起了明史中的一些记载,并因此陷入沉思。

崇祯四年七月,因为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在大力招抚流寇时,御史李继贞就上疏说:“若需抚贼,粮、牛、种、屋诸项,皆需齐备。然前赈臣携十万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万人,而斗米七钱,亦止可活五十日耳。皇上宜敕赈臣回奏,前十万金果足乎?不则当早沛恩膏,虽内帑不宜惜也。”

李继贞这番话,说得很明白,那就是,造反的流寇要安置,需要粮食、耕牛、种子、土地、房屋的诸多配套措施,方能使他们安定下来。而朝廷发放的赈金,实是杯水车薪,远不足以解决归降流寇的生活和安置问题。

这才是流寇旋降旋叛的关键所在。

其实这一点,连杨鹤本人也知道,他感叹道:““诸贼穷饿之极,无处生活,朝廷空置名号,无以赈饥,故寇难安生矣。官兵至则稽首归降,官兵去则抢掠如故,此必然之势也。”

因此,明朝制定的招抚政策,实际上画在纸上的大饼,从而使得流寇们不旭地归降,又不断地反叛,朝廷花费了大量的兵力与钱财去剿匪,最终取得的效果,却是相当之差。

想到这里,李啸心下喟叹。不过,当他看向一脸询问之色的卢象升之时,却是一脸信心满满之状。

“总督大人放心,这些流寇,到我赤凤卫之地,李某必会给他们妥善安排,重为我大明之良民,决不会再复为贼寇!”

卢象升大笑起来,他亲热地拍拍了李啸肩膀,大声说道:“李总兵真乃文武双全之士也,甚好!甚好!若你果能妥善安置这些流民,以为朝廷将来抚民之样板,本督可保你为登莱总兵!”

第六百八十八章 将计就计的口袋阵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七百二十五章 强攻九江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条建议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与富余田第九百一十章 前部既灭,邀战中军第二百五十九章 朝清停战协议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谈,大清危矣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无过李啸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龙击炮第二十三章 诊治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汉奸对付叛军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国,南收乌思藏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龙城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二百六十九章 谋逆弑上第三百八十章 吴三桂来访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国第四百五十四章 联清复仇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辽阳第四百二十章 杀父篡位第九百五十章 北门失守,退守内城第五百六十七章 两路进兵第四百一十二章 惊险夺城第六十八章 面试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为辅,穴攻为主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声桓投降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矿 扩军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辽阳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国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驾来迟第三百九十二章 俘获岳讬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溃灭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第九百四十四章 那曲城破 生死一线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诱饵第三百二十一章 无奈之降第六百七十四章 龙战于野第三百九十四章 合围兖州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七百零二章 联络外力,共抗李啸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选拔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赏第五百七十三章 自任摄政王第五百章 兵发海参崴第九百零八章 兵进喀什 准噶尔入援第六百三十九章 负尸脱城第六百九十三章 与城俱亡第一百四十五章 北上追杀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拥帝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八百六十七章 全军围歼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进扬州第五百九十三章 杀俘迫降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国灭 西川一统第三百二十四章 台湾大开发第三百九十六章 名将雄心第八百三十一章 无处可逃,不如归降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八百四十章 缅甸暴乱,莽白篡位第六百一十章 和谈为上第八百八十二章 为了大清,忍辱求生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运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七百五十九章 离间君臣,借刀杀人第八百一十二章 当道而轰,何人可挡第六十六章 独特优惠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战 胶着厮杀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付子之托第六百六十一章 孤城绝境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头痛击第四十三章 杀机第四百六十章 鲁密铳三段击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二百三十七章 彰化城 马铃薯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婚之夜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杀李啸,誓不为人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离死别第八百三十三章 扬长避短 二次攻城第九百一十八章 叶尔羌灭亡,兵进准噶尔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归降第八百三十一章 无处可逃,不如归降第九十五章 征调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郑亲王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三十章 规划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内城第二百八十三章 和议谈妥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吕宋第一百九十五章 卷烟生产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关第五十九章 尾随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体绞杀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谈,大清危矣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应第四百四十章 局势大恶第二百八十五章 进京陈情第五百四十章 两头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