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蟒袍玉带

兵部核验李啸军斩获的首级后,仅过了八天,朝廷升赏的圣旨便正式下达了。

本来,李啸晋爵封伯,是需要亲自前往京城面见皇帝,当面接受赏赐的。但崇祯考虑到李啸刚刚从朝鲜归国不久,出于关爱臣下之心,不愿让他徒为奔波,而是直接派了宣旨太监,前往山东赤凤颁布圣旨。

当宣旨太监带着圣旨,一脸喜色地来到赤凤卫之际,李啸刚刚安排了新招揽的流民,作为第一批拓殖的移民,前往济州岛,定居开发。

出乎李啸所料,许秀清等人,竟总共从河南、北直隶、以及山东当地,招收了10万五千余名流民,一次性就达到了李啸准备派人济州岛定居的流民人数的一半。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以李啸军现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安排这10万移民不算什么大事。在给这些移民们,每户分发了必要的衣物粮食后,李啸便令水师带他们前往济州岛。

当然,这批移民到了济州岛后的具体工作,则由早先上岛的济州拓殖团长吴亮再行安排。李啸只对吴亮提出了一点要求,那就是,尽快开拓荒地,优先保证粮食生产。

这天上午,李啸刚率领众官员从龙口港返回之际,便有军兵紧急来报,说朝廷派了宣旨太监,已于今日到达了赤凤卫。

听到这条消息,李啸急急率领主要将领和重要官员,洒扫街道,备齐香案,一并于赤凤城官厅院中,跪地迎接。

辰时初刻,前来宣旨的太监率众到达赤凤城,随及有赤凤卫官员,接引入内城的官厅中。宣旨太监一入官厅,李啸瞥眼看到,此人是一个风尘仆仆,神色深沉的中年太监,头戴嵌金抖翅三山帽,身着簇锦腾蟒紫袍常服,身后簇拥着大群的小太监,锦衣卫,京营护卫兵士等人,在领路军兵的带领下,仪态从容地迈着方步进入官厅院中。

与李啸前几年在宣府镇见过的那阴暗猥琐的监军太监王坤不同,这个同样身着紫袍蟒服品级颇高的宣旨太监,看起来却是气质方正,目光平和,颇有几分长者气概。

这中年太监走入院中,随意了环视了了一下,见院中已打扫得清净整洁,一张釉了清漆的雪梨花木的长桌上,已摆了香台和鲜花,香烟袅袅中,那赤凤卫主官李啸,已身着正一品武官服,率着各着官服的官员与将领们,默侍案后,而在两侧一众护卫军兵,刀枪耀目地肃然挺立。见到李啸的迎旨安排这般妥贴恭敬,宣旨太监满意地点了点头。

“山东赤凤左都督李啸接旨。”

中年太监展开圣旨,一声高锐的长喝。

李啸前行数步,刷地一摆衣襟,跪地拱手,沉声道:“臣,李啸接旨。”

手展明黄色的绢布圣旨的中年主监,却并不急于朗读圣旨,而是先将李啸上下打量了一番,脸上隐现笑容,才开始大声朗读。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山东赤凤左都督李啸,驰驱王事,忠勇可嘉,奏捷友邦,扬威异域,救朝鲜于千钧之刻,退鞑虏于竟功之时,这般奇功,彪炳殊卓,朕闻奏报,不胜欣然之至矣。李啸忠直大义,为王先驱,扶危戡乱,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此等大功,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为宠命乎?朕当效皇祖有功必赏之遗命,兹特封李啸为赤凤伯,给诰券,赐铁券,食禄一千石,挂‘征虏将军’印,世代袭爵,万世不替。其部立功人等,兵部核验后,着有司从优叙议,按功论赏。另擢李啸为登州府团练总兵官,登州各州县卫所,俱受其辖,其地军民百姓,皆受其治。望李啸戒骄毋矜,另加丕绩,治理地方,抚育百姓,克尽职守,戮力中兴。钦哉!。。。。。”

中年太监念完这段长长的圣旨,说得口干舌燥的他,下意识地吞了几口唾沫。

李啸跪在地上听其宣读,仅管分在脸上努力保持平静之色,却是越听越是心头震撼。

皇帝的赏赐之厚,实在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挂“征虏将军”印这个倒还不算什么,因为在明末之时,其本上重要位置的总兵,都可获得挂机将军之衔。如祖大寿在锦州,就敕封前锋将军,挂前锋将军印。再如前山海关总兵满桂,就曾挂征虏将军印,以及在后来真实历史中,敕封的平贼将军并授印的湖北总兵官的左良玉。此外,得到敕封将军号授印的有不少,象秦良玉曾得到敕封镇东将军并授印,其子马祥麟敕封骠骑将军并授印。

一众挂印将军之中,唯有马祥麟是以副总兵之职,挂衔为骠骑将军印的。

当然,他身份有些特殊,一来他是土司,朝廷赏其将军印多有拉拢之意。二来秦马两家,三朝以来对朝廷忠心耿耿,屡屡发兵勤王讨逆,为王先驱,这个敕封的骠骑将军,有很大原因是朝廷出于对他家族的嘉赏。

只是,皇帝要给自已加封为世袭的伯爵,这可不得了。话说从周代时,中国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制,而后世的西方贵族等阶制度,其实不过是按古代中国爵位名称翻译过来罢了。当然,因为近现代史中,西方的文明与科技十分强盛,远超满清治下的中华,所以世人反而西方爵位制度更为了解,有不明其故者,甚至以为爵位制度是从西方演变到中国的,是为大谬也。

这五等爵位,时历千年,基本没有变动,只不过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嫌五等爵位太过麻烦,于洪武三年,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罢子、男不置。

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还有宦官子弟与少数民族首领。

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看其是否有诰券(诰券又称丹书,这便是丹书铁券的由来)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世代同袭此爵,或降等以袭,如封侯而世袭伯。

只不过,朱元璋担心封爵太滥,故强行并规定,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故而,在明朝,连流爵都相当难得,更不要说还给诰券铁券之类的世袭爵位了。

要知道,原宁远伯李成梁,在东北与蒙古人打生打死一辈子,才换来这个伯爵之位,并且还是流爵,其子李如松并不能继承。李如松最终能封为宁远伯,还是因为万历二十六年时,时年五十岁的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后,朝廷为了表其援救朝鲜与打击蒙古人的功绩,才追赠少保、赐爵宁远伯。

当然,到了南明之时,由于皇帝手下无兵无势,为了拉拢各地军头,才开始滥封爵位,导致朝廷那原本十分贵重的名爵,成为大街上的地摊货。

现在崇祯皇帝给了这般年轻的李啸,那世袭的伯爵之位,堪称十分难得的荣耀。

只不过,在李啸心下,真正最让他为之震撼的,还是朝廷擢升自已为登州府总兵官之职。

如果,朝廷只是擢自己为登州府的团练总兵官倒不算什么,此时大明各镇总兵众多,各地已渐成滥觞之势,象李啸自已,从前便曾是赤凤总兵。

让李啸完全没想到的是,崇祯竟会这般信任自已,给自已封的这个总兵官,竟然是大大违背祖制,给了自已军权与治权一把抓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说好听点,算是个实权节度使,说难听点,无异是一个藩镇般的存在。

其实,对现在的李啸来说,崇祯将登州府交给他管理,他心头并没有多大的喜悦。因为现在已有台湾与济州的他,已不象前几年那般对土地极度渴望。

现在的他,除了只想获得那登州城以建造船厂与驻守水师外,对于获得土地贫瘠的登州府各州县卫所,兴趣并不大。

当然,皇帝能把登州府交给自已治理,却也是难得的好事。能得到更多的土地与百姓,李啸自是笑纳。

李啸心头,迅速地开始思量起来。

这崇祯皇帝,这般安排自已,却是究竟作何打算?

“李啸,还不快领旨谢恩。”中年太监一声低喝,让沉思中的李啸回过神来。

“臣,领旨谢恩,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啸脸上绽出微笑,从宣旨太监手中接过圣旨。

随后,李啸复从太监手中,接过皇帝赐给他的蟒袍玉带以及伯爵腰牌。

那蟒服上有前胸后背皆有四爪团龙,下为江牙海水,与皇帝所穿龙衮服极为相似,所不同者,只不过所绣之龙,比龙袍上的五爪金龙少一爪而已。

能获蟒服,可谓极大荣宠,象在正史中,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及后来的首辅薛国观等人,便曾获过蟒服赏赐,皇帝此举,代表李啸在其心中地位,己经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人同等分量,可谓相当看重。而李啸收到的伯爵腰牌,为象牙精玉所制,为最高等的仁字号,雕刻精美,造型流畅,上面有舞龙蟠云之饰,上下皆有圆窍,穿有玉色丝绦,以利系挂。这种仁字号的腰牌,向为公、侯、伯等超品之爵者,专门佩戴。

手捧蟒袍玉带和伯爵腰牌的李啸,心下感慨万千。

他忽然想起,自已当年前往广宁中屯所投军之时,得到的那块杉木所制的腰牌,与这仁字号象牙玉牌相比,何且粗陋低微。当日落魄投军的自已,可曾想过,自已有一天,会成为大明的赤凤伯么。。。。。。

李啸刚将这些赏赐交于手下,那宣旨太监便笑着对李啸说道:“赤凤伯,咱家恭喜了,赤凤伯这般年轻,却身居这般高位,又得皇上这般器重,实是人中英杰也。要知道,公侯伯入则可掌参五府总六军,出则可领将军印为大元帅,总统兵马,下辖漕纲,乃是国家倚柱般的存在啊。”

李啸笑道:“李某何德何能,能让皇上这般信重,心下着实惶愧之甚也。却不知这位公公,尊姓大名?”

宣旨太监笑道:“咱家王承恩是也,得皇上派遣,特来赤凤卫宣旨。”

“哦,原来是王公公。”

听了王承恩自报家门,李啸陡觉心头一阵刺痛。

他脑海中,迅速地浮现了王承恩的历史生平。

王承恩,是河北省邢台市白岸乡人氏,原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在崇祯后期,因其用心办事,为崇祯忠诚效命,故深得崇祯信任,最终顺利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晨,在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之际,众叛亲离的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登上煤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树上。随后,忠诚的太监王承恩,向崇祯皇帝的尸首大哭而拜三次后,也自行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

而眼前,这个历史上陪同崇祯吊死的太监王承恩,正微笑着站在自已面前,让李啸恍忽中有种混淆历史的错觉。

不过,李啸很快从历史的遐思中回过神来,遂笑着向王承恩说道:“公公远来宣旨,路上辛苦,李某另有程仪相赠,略表心意,还望公公勿要推辞。”

王承恩脸上的笑容,顿是愈发灿烂:“赤凤伯一片心意,咱家若是不领,是为却之不恭了。”

李啸大笑起来,随即命人送上雪花纹银500两,让王承恩收下。

王承恩大笑收下后,李啸对其随从,也按品阶各有差赏,故众人无不喜悦。

随后,李啸安排盛宴,款待王承恩一行人。席间,李啸与王承恩,谈笑晏晏,言语投契,两人之间,却是感情愈见亲近。

宴毕,王承恩因还要去登州宣谕那道将登莱总兵陈洪范贬为莱州总兵的圣旨,故婉拒了李啸的留住之请,带着一众随从,与李啸告辞而去。

李啸恭送王承恩等人离开赤凤城后,便在田威等将领劝唆下,换上了蟒袍玉带,和彰显伯爵身份的仁字号象牙腰牌,同时头戴铰金束发冠,足蹬厚底朝靴,愈发显得贵气雍容,英武非凡。

一众将领与军兵,见到站在高台上向的赤凤伯李啸,竟有种令人敬服的君临天下的气度,无不大声喝彩,齐声欢呼。

他们的声音,有如滚滚春雷,扫过整个赤凤城。

“赤凤伯,万胜!”

“征虏将军,万胜!”

。。。。。。

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二百五十章 目标,江华岛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围马尼拉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图阿拉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个**的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锡,灭大顺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围山海关第一百七十三章 后金之乱(三)第二百六十三章 接收济州岛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满疆界划定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龙击炮第六百七十章 前军尽覆第三十章 规划第一百四十四章 计擒李定国第七十五章 细帐第四百二十三章 马京达努之挫第七百零二章 联络外力,共抗李啸第八章 船战第五百八十七章 俘虏处置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啸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埚炼钢第七百五十四章 轰杀你们这群废渣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挡之,唯有求和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国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无过李啸第三百八十一章 山东局势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郑亲王第四百二十三章 马京达努之挫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战(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付子之托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战 胶着厮杀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见缅王第九百四十章 全军崩溃 无力回天第三百四十五章 东征虾夷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国公第三百零五章 以进为退第七百八十六章 桂王西逃,兵迫永昌第二十五章 升赏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厉第四百一十章 巴塔克山谷围歼战第三十九章 对冲、骑战第六百零九章 顺治登基第四百二十四章 失落的远征第三百五十六章 刀兵相向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张网 八方捕鱼第七百九十八章 屠敌于岸第五百一十七章 联合楯车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战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于帝王家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缅甸第一百六十六章 赤凤总兵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贼难防第九百零六章 合围击溃,一路追杀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战不归第八百七十章 劝降不成,重炮齐轰第二章 伏击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九百三十七章 夜袭遇挫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三十三章 求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级交易(上)第四百四十九章 血腥的契机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营第六百一十八章 撼山易,撼唐军难第八百一十章 惊天一炸,烈焰焚城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极的决策第六百七十章 前军尽覆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张网 八方捕鱼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满疆界划定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寻仇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战第一百七十四章 后金之乱(四)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条绳上的蚂蚱第六百五十章 雄关如楔,不可轻弃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来的崩溃第七百二十四章 三十万两开拔银子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四十七章 崇祯第八百六十五章 围歼耿仲明第五百四十章 两头押注第三百三十三章 随机应变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议和 力攻西藏第五百三十八章 树倒猢狲散第四百九十九章 羞辱之宴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围山海关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处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轰后射第八百三十四章 关键之机,雷霆救援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来迟也第六百二十六章 贼将东攻,奈何?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八百八十四章 放弃京城,全力西逃第六百五十四章 扩军雄心第二百三十章 反间计第四百六十七章 公主的秘事第八百零五章 清顺合力,共抗李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