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钱买人

听了李啸的问话,陈子龙拱手禀道:“李大人,那学生先说下粮食出产情况吧。”

“好的。”

“李大人,现在登州之地的六县四卫所加起来,共有153万亩麦田,加上我军原先所据的赤凤卫114万亩,单县40万亩,海洋岛4万亩土地,故我军在山东之地,可以征收麦子的田土,共有311万亩,以每亩征2斗来算,共可收62万多石麦子。”

说到这里,陈子龙笑了起来:“李大人,学生测算过,就算把各营军兵,工厂工人与官府人员,以及各类劳改俘虏、建筑劳工之类,全部加起来,一年所需的粮食,也不过70万石足矣。现在仅凭我山东一地,光凭一次夏季所征的粮食,便已近乎全军一年之用,足为可观矣。”

李啸亦笑道:“粮食乃是军民之本,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才是万物兴盛的基础。却不知,济州岛与台湾岛之地,粮食出产情况如何?”

“禀大人,现在台湾岛中,总共已有近40万人口,共开辟田土48万亩,因为是头年,每亩按5斗征收,共收得24万石稻谷。而济州岛的田土,因为原来已有的3万亩稻田,故只收得1万五千石稻谷。另外在济州的80万亩荒地,刚刚开发完毕,正在进行沤肥深耕等育土措施,以备栽种晚稻,故暂无税收。”

“台湾与济州刚刚开发,却也不急于一时,只要将来能逐步走上正轨就好。“李啸回道。

陈子龙点了点头,又说道:“李大人,除了济州岛上这新开发的80万亩田土外,加上登州地区新辟的120万亩荒地,共有200万亩新辟土地。由于这几个月来,许秀清等官员一直在河南与北直隶等地,连续数月大肆招揽流民百姓,共招得流民30多万,故保证了劳力充足,到现在,这些荒地,已基本开发完成。其中在登州新辟出来的,60万亩中上土地,已种了粟子或高梁,还要过上两三月方可收成。另外的60万亩中下田土,已辟为棉田,栽种棉花。当然,因为土地垦荒完毕时,棉花栽种时节,已略偏过,待到九月底采摘棉花之时,棉花产量比预计的可能会少很多。”

未等李啸说话,陈子龙又道:“当然,有这60万亩棉田供应我军人员,纵今年产量不足,却亦是足够我军全体军民穿用,也足以供量船厂制作风帆,只不过难于余量对外销售而已。”

李啸笑道:“有这个产量可以了。以本官来看,我军的粮食与布匹产量,足以供应支撑我军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就了。本官打算,待火炮数量进一步增长,以及铁模铸炮等技术成熟之后,我猛虎军,就可以开始进一步扩军了。”

陈子龙听李啸这么说,忙道:“李大人说得是。现在有了充足粮食,那下一步,自是要多多扩招流民,进一步拓殖济州与台湾等地才好。这大规模招揽流民一事,却是我军现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啊。”

李啸点点头,又问:“却不知,安和尚与莫长荣二人,分率铁龙营甲乙二总军兵,分驻在何地?流民招揽人数又是如何?”

见李啸问起,陈子龙忙道:“对了,学生刚刚收到安和尚和莫长荣二人的飞鸽传信。现在安和尚率铁龙营甲总兵马,被五省总督熊文灿,安排在湖广的随州。莫长荣的铁龙营乙总兵马,则被陕甘三边总督洪承畴,安排在陕西郃阳。二部驻于当地,皆以配合当地军兵剿匪为主。只不过,据二人说,因经常要参与大小剿匪作战,招揽流民一事,未得有空专门去做,故时至今日,二地加起来,才不过招了二千多名流民过来,均已安置在登州之地。”

听了陈子龙的回答,李啸皱起了眉头。

因为自已知道在历史上,杨嗣昌这四面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计划那最终结局,故李啸对自已所派出这二部兵马,本来是要以招揽流民为主,剿匪杀敌为辅的,却没想到,安和尚与莫长荣二人,竟一直没能招来更多的流民,让李啸心下颇以为憾。

毕竟,有了更多的流民百姓,李啸的大规模拓殖计划,和进一步扩军计划,才能得以实现。

在将来,诸如东南亚的台湾岛,吕宋岛,以及东北亚的虾夷岛、库页岛,甚至外满洲等地,如果要进一步开发,没有充足的人力,却不成的。

现在河南与北直隶、南直隶等地,因为战乱平息,百姓生活渐趋安定,大部的流民,已然招收得差不多了。故现在的李啸,见到依然动乱不休的山陕湖广等地,这流民招揽工作却不尽如人意,心下不由得陷入沉思。

怎么样才能更多更快地,从山陕及湖广,招揽更多流民呢?

见得李啸陷入沉思,陈子龙忽然笑了起来,他故作神秘地对李啸说道:“李大人,可是为如何列多招揽流民一事,而心烦乎?”

李啸略一点头,便问:“莫名卧子先生心中已有计策?”

陈子龙笑道:“确是有计,不是,非是学生所思谋得来,而有另有一高士,为李大人思谋得一条好计策。”

李啸大奇:“却是何人?”

“李大人,这位,便是前任吏部右侍郎,后为南京太常卿的姜曰广,姜大人。”

李啸大喜,忙道:“好啊,好啊,本伯万没想到,竟有姜侍郎这般高洁之士,愿来投我,本官着实欢喜。却不知,姜侍郎是何时来投,现在又在何处?”

李啸,对这个前来投靠自已的姜曰广,这般欢喜向往,其实,完全来自于他前世所读过的《明史》中,对姜曰广的一点书中印象。

姜曰广,字燕及,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今年五十六岁,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天启六年以一品冠服“上国天使”的身份,出使朝鲜,去时不带中国一物,归时不取朝鲜一钱。为此,让一众朝鲜君臣,从上至下,深为叹服,特立怀洁碑以纪念这位上国天使。

从朝鲜回国后,姜曰广又奉旨阅视东江镇帅毛文龙所在之皮岛,上疏大赞其为国之豪杰,望天启皇帝能重用毛文龙。他在奏章中对皇帝说道,它日大明若要兴复辽东,必得从东江起,必为重用毛帅之兵,这般颇有远见卓识之语。

或惜的是,天启皇帝忙于木匠活中,根本没有重视他的建议。但从这一点可看出,姜曰广虽是东林党人,却能凡事以国家为重,识贤任能,其能力胸襟,远比一众只识内斗攻讦争权夺利的朝臣,强得多了。

只不过,这般贤材,因其高洁之态,触怒了向他索贿不成的魏忠贤,又以其为东林党人,故对其极为嫌恶,终于找了个借口,让他免官回家。

直到崇祯初年,魏忠贤倒台后,姜曰广才被重新起复,担任礼部右中允一职,后官至吏部右侍郎。只不过,又因其刚直廉洁,得罪了首辅温体仁,被贬为南京太常卿,姜曰广见自已一腔抱负,却只得在这闲职上,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故心情激愤郁积,于是,在今年年初,借病辞归。

在正史上,直到崇祯十五年,才再度重新起复,担任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后来,南明时,弘光皇帝又把他提拔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史可法、高弘图并为南中三贤相。

只不过,随后姜曰广又为马士英所忌,并罗织其五大罪状,欲将他治罪拿办。姜曰广见国事纷乱,群臣内斗不休,于是再度心灰意冷,乞病休归。

永历二年,金声桓在江西反正,邀姜曰广起义。原本在家闲居的姜曰广,不故年迈,慨然应诺,并散尽家财充为军资,让金声桓十分感慨。

只不过,因金声桓部寡不敌众,又外无援军,起义仅半年多,便于永历三年正月十八日,最后据点南昌城,被清军大将谭泰,率领从南京赶来的清军攻陷。而在清军破城这一刻,姜曰广留下“六歌”及绝命词一章,率全家32口投塘自尽殉节,为大明尽忠。

见李啸这般关切神态,陈子龙笑道:“李大人,姜侍郎之所以能来,说起来,全是大人重用刘部长之故呢。”

李啸哦了一声,复问道:“莫非,是现为我军监察部部长的刘宗周,引荐姜曰广到我军之中的么?”

陈子龙笑道:“正是,刘部长自担任我军监督部部长以来,深为李大人治理之效叹服,故其除了做事愈发勤勉之外,更积报推荐一众与自已有旧的去职官员,来投效大人。这位姜侍郎,便是在刘宗周多封书信的鼓动下,才下定决心,从江西北来登州,为大人效力。”

“哦,那姜曰广,却是在何处?”

“禀李大人,姜曰广来投大人后,见大人正好去了金汤城,于是,他在登州呆了几日后,便前去登州各县镇亲自视察,以了解实际情况,于昨天晚上,才从赤凤城返回呢。他的这条招揽流民的计策,还是上午时,与学生闲聊时之际,才无意中说出。”

“那请卧子速带姜侍郎来此,本伯将亲自向其询计。”李啸连忙说道。

“学生遵命。”

很快,陈子龙领着一名须发花白,个子不高,外形也十分清瘦的文士,从门外款款而入。

李啸注意到,此人虽外形不突出,容貌也一般,但在他脸上,那一双眼尾极长的凤眼,却十分引人注目。

这双凤眼,目光清冽敏锐,炯炯有神,瞬间就给李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人,这位便是姜侍郎。”

“哦,原来是姜侍郎,二位速速看坐。”李啸站起身来,微笑着作了个延请的手势。

姜曰广却摆手道:“赤凤伯,燕及早已辞官,还是休提往日官名为好,赤凤伯可真呼在下之字便可。“

听了姜曰广这南音极重的官话,李啸对此人能及时摆正自已位置,印象颇好,便笑道:“燕及年近花甲,堪为本伯长辈,本伯这般称呼,却是有些不恭了。“

姜曰广复笑着摆手:“赤凤伯少年英雄,官居上位,还是莫要折煞古才是。有道是,耳闻不如目见,在下这段时间,遍观登州与赤凤卫一带,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兴盛气象。李大人能便这贫瘠荒僻之登州,治理得这般繁荣昌盛,倒让老夫心下叹服之至。”

一时间,三人大笑,各各看坐后,李啸立刻命人上茶。

“燕及,听卧子说,你有一可快速招揽流民之策,本伯却欲洗耳恭听。”李啸手端清茶,微笑问道。

见李啸询问,姜曰广顿时眼中光采一闪,他轻呷了一下茶水,便笑着对李啸说道:“李大人,自古以来,唯有粮秣不足,不得附众之事,何有缺人力不足乎?“

“哦,燕及之意是?“

“李大人,我军现在粮食供应充足,资金钱财亦是丰富,有这般良好条件,以在下观之,当可足不出户,而流民汹汹而至矣。“

听了姜曰广这番话,李啸却苦笑道:“燕及前辈,话虽这般说,但我军现在山陕湖广等地,因剿匪作战之事频繁,却是一时难于抽空招揽流民,以致这近两月以来,只招得不过二千余人到山东,离本官设想之数,实是差之甚远。却不知燕及有何良计,可让流民招得更快更多?”

姜曰广脸现莫名笑容,他放下茶杯道:“李大人啊,光凭我军之力,在剿匪之余,再分出兵员去招揽流民,自是多有不便,但为何,不能借助其他各部的明军之力,为我军招揽流民百姓呢?”

“哦,借助他力?”

姜曰广笑着侃侃而道:“李大人,现在我军与他部明军一起,前往山陕湖广等地剿匪,以在下看来,何不定一条规矩,若他间明军掳得俘虏,收得流民,皆可带至我军之处,由我军按男女老少人等,定价收之。那些明军,本是粮饷皆匮,见得忽有如此一条生财之道,怕是人人欣悦,不停带领流贼俘虏与流民百姓,至我军交纳换银矣。只要我军有足够之银钱资财,还怕没人愿意来拿流民与俘虏来换银子么?”

姜曰广说到这里,便一脸笑意吟吟李啸眼中,顿觉光采一亮,他仿佛于黑暗中看到了一条光明的隧道一般,抚掌而笑道:“本伯明白了,燕及所言,甚是有理啊!”

第六百零五章 和谈初议第一百三十六章 付子之托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贩卖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为侍女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龙击炮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离死别第四百八十三章 冥冥自有定数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极之梦第七十一章 突困第一百四十章 鲁王之邀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驾亲征,彻底溃败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华牌卷烟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围击 崩溃在即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惊变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残军归降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第四百二十九章,马京达努的灭亡第二百三十二章 钢材与制炮第六百八十五章 减兵围城第九百二十一章 俄军覆灭,全力攻城第二十八章 不归墩第一百七十二章 后金之乱(二)第八百三十五章 大西皇帝 殒命阵前第三百八十七章 剃发表忠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国,唐顺和议第一百七十五章 幸运获救第一章 穿越第一百五十章 铁龙城之战(四)第四百三十五章 从夔州去南洋第五百六十七章 蒙古宗主之争第一百六十五章 谁知我心第五十四章 人茸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汤城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谈,层层加码第六百八十三章 风沙攻城第五百四十四章 铁心叛逃第四百一十三章 马尼拉湾海战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汤城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临岫岩,骑兵初战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战(二)第七百一十九章 两面围击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与变数第八百八十三章 丧权辱国的苟活协议第七百一十八章 叙州争夺战第八百六十一章 南北齐攻 全面开战第五百一十七章 联合楯车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辽阳 援兵突至第二十四章 报功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兰人的野心第二百二十七章 虚封其爵第十五章 反目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驾亲征,彻底溃败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决断第八百六十五章 围歼耿仲明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虑第四十四章 暗计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二百八十章 一针见血第九百一十七章 弑父归降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买卖在第五百二十八章 四面总攻第八百一十一章 轰降黄骨岛,迎敌孔廷训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溃灭第八百四十章 缅甸暴乱,莽白篡位第三百五十二章 联军的胜利第七百八十二章 困守孤城,不如逃缅第七十二章 终胜第五百六十章 李啸的三项条件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四百六十六章 公主回京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郑亲王第二百一十九章 将计就计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战死 余部归降第二百七十五章 杨嗣昌来访第五百零三章 毒弩之威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静海第七百八十三章 马吉翔出使缅甸第一百五十四章 报捷天听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掷雷第七百零五章 鲸吞江南第七百五十一章 掷杀阿巴泰第九百二十五章 与其送死,不如反叛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时不降,更待何时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八百四十章 缅甸暴乱,莽白篡位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矿 扩军第八百四十一章 梦破缅甸第八百零八章 不杀豪格,难解我恨第六百零九章 顺治登基第五百三十一章 局势大转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