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虾夷岛开发

一条胜之还想辨解,李啸已然拂袖离去。

“一条先生,不必多说了。请快回去禀报吧,还望你们不要拖延时间,不然,我军便要攻打函馆了。”一旁的虾夷总管吴亮,话语冷冷地说道。

一条胜之脸色惨白,他失魂落魄地离开升龙号,心中的沮丧无经复加。

返回函馆后,一条胜之急急向藩主松前庆广禀报。

藩主松前庆广与儿子松前道广,听到一条胜之回禀的消息,皆是极度震惊。

“父亲,明军这般强逼,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松前道广惊恐问道。

松前庆广缓缓地摇了摇头,脸上显出十分痛苦的神情,他长叹一声说道:“明军船坚炮利,装器精良,我松前藩这千余兵马,如何是其对手!还是按明军所说,全盘同意他们那个李大人的意见吧。”

“藩主说得极是,忍得一时之气,方可全藩得以保全。若要强硬与明军做对,那已然灭亡的岛津家,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啊。”一条胜之也叹息着表示同意。

“那就这样吧,一条胜之,你去请明军使者来我藩详谈,告诉他,我藩接受明朝的全部的建议,希望双方能就此签下协议。”松前庆广苦笑着说道。

“哈依,在下明白。”

于是,一条胜之延请了猛虎军的虾夷主管吴亮,在经过一系列的进一步谈判后,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具体内容如下:

1、松前藩承认虾夷是明国的固有领土,且为先前窃据虾夷南端函馆一带土地,向明军诚致道歉。

2、经大明允许,松前藩可将南部函馆地界,作为存身立藩之地。但松前藩地盘仅限于函馆一带,绝不能再行北进私拓地界。

3、由于这块函馆一带土地,是从明国中租借得来,若明国有需要,可随时收回。且从此之后,松前藩需每年交纳粮食1000石,以为土地租借费用。而明朝作为宗主国,以准允其与猛虎军进行贸易作为回报。

4、从现在开始,松前藩内,要开设汉学馆,全藩适龄男女,皆需强制进入汉学馆学习汉族文化与礼仪,松前藩官员不得干涉或阻挡。

5、此协议一式两份,由虾夷总管吴亮,与松前藩藩主松前庆广签字盖章,即刻生效,不得违反。

签完这份堪称丧权辱国的协议,松前庆广心都在滴血。

这个李啸,真是够狠啊!每年的1000石粮食,约占松前藩全藩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就这样以所谓的土地租借费的名义,白白拿走,这简直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强盗!

还有那一条,要在松前藩开设汉学馆,强迫藩中适龄男女入学,这简直是在悄然更换日本人的精神传承,也许,过个几代,松前藩将再没有日本人,而都是说汉话,着汉衣,行汉礼的中国人了。

只不过,在明军使者吴亮面前,松前庆广尽管心中极其悲苦,脸上却还不得不强挤出笑容。

在吴亮离开后,松前父子俩人,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相抱痛哭。

而在李啸这边,听了吴亮的回禀,李啸笑道:“这个松前庆广,还算是识时务。说实话,这家伙虽然每年上供给我军1000石粮食,对于现在的我军来说,不过沧海一粟罢了。本侯不过是想用这样的手段,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已的的藩镇,乃是从我大明租借的土地,只要哪天惹得我中华不高兴了,本侯完全可以让他迅速滚蛋。”

吴亮点点头,又微笑道:“李大人说得是。另外设立汉文馆一事,堪为极妙,也许,再过个几十年,那松前藩的全体日本人,都会渐渐归化成中华子民也说不定呢。”

李啸呵呵一笑,他颇为适意回了一句:“凡事总要开始摸索前进嘛,这设立汉学馆,亦是我军的一个新的尝试,看看对我军现在以及将来要占据的土地上,那些有成熟语言文字以及宗教信仰的民族,要如何同化他们,做个有益的尝试。”

松前藩的事情处理完成后,李啸从镇东营甲总兵马中,留下了丙哨兵马,长驻松前藩,以监督保障条约的顺利执行。

随后,他便率领其余军兵,返回小樽港。

十天后,小樽港在2万名工匠的尽快赶建下,已初成规模,李啸的全部舰队,可以在港口中顺利停泊了。

见到水师已有安稳的港口可以驻扎,李啸立刻下令,着甲总的剩余兵马,就此看守港口。他自已则亲自带着镇东营乙总军兵,以及全部的工匠,一路折向东北,来到了现代日本北海道首府,札幌市的位置。

经过三天的仔细堪察,以及与手下一众官员工匠们反复讨论,李啸终于确定了彰化城的具体位置。

这个选定的地方,位于现代日本十胜平原的一处平缓地势处,离札幌河差不多六七里地的位置,背靠一座高大的死火山,交通便利,视线开阔,将来的移民若要来城中,应是十分方便。

在李啸的规划中,这东升城,因为北面正对的是死火山,故没必要开设城门,将只开有西、南、东三座城门,四周皆挖有护城濠,正好利用札幌河支流进行填充,使其环城而过。

李啸是个精益求精,且做事追求一劳永逸的人,他要求,要与台湾的彰化城一样,每门城门,都不惜成本,设计成暗藏千斤坠的方式,而东升城的城墙,象瓮城、城楼、角楼,炮位、女墙、雉堞之类,亦会全部修建齐全。与他修建的彰化城一样,设计为城高为15米,墙面马道宽6米的样式,从而大大加强城堡的防御力。

由于现人力及建筑物资供应充足,更可遍地可取的粗大松木为建筑木材,李啸预计,这座新城,应可在三个月内建成,正好赶在天气变得寒冷而致土地冻硬难挖之前,将这座东升城,基本建设完毕。

本来,一名普通的建筑工匠,每月月钱是1两5钱银子,但考虑到他们远流重洋,来这荒僻的虾夷岛上做工,亦是十分的不易。故李啸给他们每人每月另加了一两银子,使每个月的月薪达到了2两5钱银子,这个数字,可谓十分丰厚了。

而且,除此之外,李啸还告诉负责监工的吴亮,让他对那些干活又快又好工匠,还有另行的奖励,以促使工匠们更快更好地干活。

工匠们对李啸的大方慷慨,自是十分感激,干活更加卖力主动,工作进度却是加快了不少。

而让李啸没想到的是,松前藩的那些穷困贫贱的日本人,在从留守的猛虎军军兵处,得到李啸军正在北面大兴土木筑建新城的消息后,竟纷纷报名,想来当劳工,以挣些工钱,养家糊口。

李啸自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在他看来,只要能尽快将这座东升城建好,多花一点雇工的钱,实在不算什么。

在得到李啸的同意后,200余名来到东升城建筑工地的日本人,开始在工地上当小工卖苦力。

让这些日本人没想到的是,李啸给他们的待遇十分优厚。

每个月月钱为5钱银子,另外食宿费用全包,让这些做小工的日本人十分欢喜。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有几名干活卖力做工细致的日本人,还得到了李啸的额外奖励,每个人另外奖了诸如菜刀,铁壶等铁器。

这些东西,在松前藩的售价极其昂贵,因为在日本,因为冶炼技术不过关,所产的铁器质量很差,根本不能与中华出产的铁器相比。

据史书记载,此时的日本,连铁针都要从中国进口,才能满足需要。

而这些铁器,因为幕府的锁国令,在真实历史上,全部铁器,只能从平户港进口买入,然后再由幕府分销到日本各地,这样各经转手的物品,其价格当然高得惊人。

据松江府志记载,以铁针为例,如果出口到日本的话,一根铁针竟能在日本国能卖一分银子!这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天价。

要知道明朝最好的闽铁,也才一分五银子一斤,而一斤闽铁能制多少根铁针?

哪怕算上加工费用与人工工资,这一分银子一根的铁针,利润也实在是大得惊人,而且这还是卖到平户港的贸易批发价,估计日本国的那些倭人百姓买到手的时候,价格可能还会翻倍不止,也不知道他们平日里日子是怎么过的。

李啸前世看过《江户训语》,其中的日本古代商人,对家人及伙计明文规定,哪怕一张记帐用的废纸,都不能随意丢弃,否则要受到饿饭的惩罚。正确的做法是,要先用背面打草稿,再没空间用了的情况下,再裁成小张上厕所,并规定,一次只能用一小张,在泻肚的情况下,才能用两小张。

李啸在想,从古至今,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悭吝小气,过得穷困不堪,与这个岛国严重依赖进口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毕竟这样远渡重洋运来又要几经转手贸易的货物,卖价是如此高昂,普通的日本人也只能省吃俭用,来维持基本生计了。

因此,在一根铁针都这般昂贵的情况下,其他诸如菜刀,铁桶,铁壶等物的售价,更是达到一至二两的天价。

所以,这些日本人,在得到了李啸的奖励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欣喜若狂。

结果这些日本劳工,在把奖励的物品带回家后,立刻成了整个松前藩艳羡的对象,那种刻着李字钢印的菜刀或铁壶,简直成了家族荣誉的标志。

见到明军的待遇如此之好,大批的松前藩日本成年男性被深深吸引。他们在李啸军驻守的函馆的军兵营地前,排成了长队,希望李啸能扩招劳工,让自已也有机会去卖苦力。

李啸见到自已这点小小的奖励措施,竟能吸引如此之多的日本人前来干活,更是极为欣喜,他随即下令,只要愿意来干活且有劳动能力的日本劳工,一律收纳。

于是,参加东升城建城工作的日本男性劳工,一下子翻了十多倍,达到了近三千人。

让李啸哭笑不得的是,见到这么大批的松前藩男性,前去参与东升城的筑城工作,松前藩藩主松前庆广,想到了一条近乎无耻的发财之路。

他对那些前去参加筑城的日本劳工下道谕令,但凡前去参与明军筑城工作的劳工,回来后,要先要藩府交纳劳作税,以每人1钱银子为基准,违者严惩。

当李啸听到松前庆广这样雁过拔毛地对待自已的百姓后,着实好生感叹了一阵此人的厚颜无耻。虽然,他并不插手松前藩的收税事宜,但对松前庆广此人,却是愈发鄙薄了几分。

而在东升城兴建之际,吴亮也派出了两拔文官,一拔文官在军兵的护卫下,四处联络岛上的虾夷人部落,向他们通报了明朝收复虾夷岛的消息,并告诉他们,待新城建好后,可以来东升城中进行贸易,以改善这苦寒之地的艰难生活。

而另一拔文官,则是去全岛四处堪探可开垦的荒地,以及矿产所在地,为李啸将来的移民定居,以且工厂兴建,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与数据。

最后,吴亮根据汇报,向李啸禀报文官们堪察得来消息。

“李大人,据手下官员探查,这虾夷岛上,其全岛地势,为中间高四周低之形态。虽然中间多山地,且为虾夷蛮族之地盘,但整个海岸与中间山脉之地上,却有极多的荒旷平原散落其中。除了现在我军筑城的十胜平原外,另有大的平原如石狩川平原,勇拂平原,天盐川平原等大型平原地带。可开发成耕地的田土,却有近三百万亩呢。另外,官员们还发现了多处矿产,以大型煤矿居多,另外还有铜、铅、铁等小型矿产。。。。。。”

听了吴亮的报告,李啸的脸上的笑容,已是越来越灿烂。

而他心下,也已有了基本的开发规划。

李啸决定,因为一年只能耕种一季,也无法种植蕃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且虾夷气候苦寒,定居不易,故他打算给前来虾夷定居的汉人移民,每户提供40亩耕地,达到台湾授田额度的4倍。这样一来,可能安置7万余户百姓。

而以每户平均4人计算,则可安置近30万百姓前来虾夷岛定居,再加上开发矿产、经商买卖,捕捞海产之类所需的劳力,全岛永久定居的百姓数量,将可达到至少35万人。

而且,为了更好地吸引百姓过来,李啸决定,但凡到虾夷定居的百姓,可享受比移民台湾更优惠的条件,那就是,台湾的移民只有半年的免税,而到虾夷耕作定居的百姓,李啸打算给他们每户人家都免税三年。

同时,在收税之时,也有更大的优惠。那就是,台湾是每亩收1石的稻米,山东是每亩2斗的小麦,且要一年收两次。而在这虾夷岛,则是一年只收一季数粮税,每亩田土收税额比山东还低,以每亩只收一斗小麦为标准。

李啸之所以这般做,其中是因为他现在钱粮丰足,并不太在乎在虾夷岛上收取这点粮税来补充。他更看重的是,有了这35万人来虾夷岛定居后,除了能提供自已源源不断的兵源外,这块从祖国怀中分离出去的土地,更会因为这么多汉人移民的到来,从而与台湾一样,自此成为一块永远不可分割出去的中国领土。。。。。。

第六百零五章 和谈初议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战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辽阳第八百五十九章 纳缅甸为国土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八百五十八章 征服缅甸 移民桂王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锋下的顺从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诱饵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颜面何存第八百九十一章 献出陕甘,西域图存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啸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墙 难以为继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图我,便需我图人第三百四十五章 东征虾夷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丑剧第五百零六章 海陆联合作战第二百六十九章 谋逆弑上第六百三十九章 负尸脱城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与流寇结盟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五百九十三章 杀俘迫降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静海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败的辽西第一百八十一章 挺进开封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六百三十五章 帝王末路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五百八十一章 肃杀之夜第六百二十六章 贼将东攻,奈何?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归化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四百九十七章 加封平辽王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级交易(上)第二百二十七章 虚封其爵第七章 攒典第一百二十五章 劲敌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汉奸对付叛军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围山海关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战是降第八百三十二章 惨胜守城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尔衮的彷徨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归降第六百一十一章 不打怎么谈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选拔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卖自已第五百三十四章 曾经敌人,将来盟友第七百九十章 横扫云南,进逼广西第七百六十一章 权力是毒药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图阿拉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铁龙城之战(一)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还是安内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师廷辨第二百二十四章 进京面圣第四百一十二章 惊险夺城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歼敌第一百九十六章 两种人生第七百八十三章 马吉翔出使缅甸第二百二十四章 进京面圣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三百八十七章 剃发表忠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与归化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罚酒第三十一章 训练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九十章 引寇第三百四十四章 铁模铸炮成功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辽阳第二百二十二章 特来取尔狗命第一百四十七章 铁龙城之战(一)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袭成功第四百五十三章 收降哥萨克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软的捏第九百零七章 大获全胜,兵进吐鲁番第五百九十三章 杀俘迫降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三十六章 玄虎骑、飞鹞子第八百零七章 突袭与诱敌第三百二十章 意外的收获第一百六十六章 赤凤总兵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兰人的野心第五百九十六章 孤军险境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鳞岂是池中物第八百一十四章 东取庄河,西攻岫岩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头第三百四十四章 铁模铸炮成功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七百三十四章 背后的更大危险第四百三十一章 贼氛大炽第四十二章 分功第八百二十七章 当道归降,齐攻阆中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啸的四条大罪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怀心思第五十七章 报仇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袭出城,集束烧营第一百七十二章 后金之乱(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