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争渔篓的螃蟹

一天后,由兴中镇副将刘国能,率领的唐军步兵,才终于赶到涿州与李啸汇合。

全军又休整了一天后,李啸下令,令卢象升残部兵马,和自已的唐军部队一起,东返海岸,乘水师船只,返回山东。

至于涿州城中的近一万名百姓,则是皆被唐军同船带回山东而去,整个涿州,成了一座废弃的空城。

至于刘文秀的定北营入援马兵,则是依朝廷兵部安排,返回芦台地区驻扎。只不过,对于他们,李啸给刘文秀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任务。

那就是,利用现在清军大举过境所造成的巨大恐慌,让刘文秀在北直隶各地,大肆收留逃散百姓与各处流民,统一运到芦台,再由水师运往山东登州。

李啸相信,这项工作完成后,至少能从北直隶一地,就能搜罗得到三四十万的百姓与流民!

这些来自北直隶的百姓与流民,在到达登州后,再依那条固定路线,先运到济州,然后一小部分运往虾夷岛与库页岛定居,大部分再转运到台湾定居。

其实,现在台湾的人口,在李啸源源不断地运输下,已达到了三百多万的人口数量,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在李啸的计划中,台湾的人口,还要在四百多万时,才算是略略饱和。如果还有更多的移民前来的话,李啸打算,再将他们全部运往菲律宾安置。

当然,在运送流民前往菲律宾之前,李啸一定要先去征服西班牙人占领的吕宋岛,扫除西班牙人的势力,才能再把移民安置下去。

让李啸没想到的是,在唐军准备离开之时,兵部侍郎杨廷麟向他提出,说自已不愿返回京城,而希望自此以后,要为李啸效力。

李啸对于历史上明末名臣及抗清名士杨廷麟,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杨廷麟,字伯祥,一字机部,晚年自号兼山,意在效法文天祥(号文山)、谢枋得(号叠山)这两山气节。崇祯年间进士,南明时,先为弘光效力,在南都被攻陷后,又在隆武朝中做官,被隆武帝加为兵部尚书。曾作为文官领兵,攻复吉安县城。后来吉安丢失,不得已退保赣州,于隆武二年,清兵攻陷赣州城,投水殉国。

“杨侍郎有官身职位,缘何不返京城,却欲来我帐下效力耶?”

对于兵部侍郎杨廷麟愿来投效自已,李啸心下虽然十分高兴,却也十分不解。

李啸问完,杨廷麟却惨笑了起来。

惨笑了一阵的他,才恨恨地说道:“杨某之所以愿意放弃官职,不返京城,地来投李大人,实非杨某一时兴起,而是杨某深思熟虑之结果。现在,大明已然如此危急,可叹朝中文武官员,竟还有如那装在渔篓中的螃蟹一般,为这渔篓争来占去,斗了个你死我活,全不知,自已即将被投煮下锅的悲惨命运,岂不痛哉!“

”故杨某想明白了,这大明,已然不可救药,这日渐糜烂的华夏之地,终将陆沉无望矣!杨某若再返京城,一则倍受朝中小人排挤打击,二则只能庸碌度日无所作为。若是这般,朝中有没有我这个兵部侍郎,其实都无所谓。故而,还不如就此弃了官身,前往李大人帐下效力。方可尽展吾材,报效国家,则杨某纵死,亦无憾矣。”

李啸听了杨廷麟这番辛酸的话语,亦不觉长长一声叹息。

在真实历史上,杨廷麟与朝中重臣杨嗣昌两人不合,故被外派到卢象升军中效力。在卢象升于贾庄之战中兵败身死后,杨嗣昌本以为,在卢象升军中效力的兵部侍郎杨廷麟也战死了,心下十分高兴。

却未曾想到,卢象升全军覆灭之时,杨廷麟正好奉使在外,未在战场之上,才保得一条性命。听到这个结果,让杨嗣昌怅恨了良久,最后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再贬杨廷麟到江西当了一个闲官,直到崇祯朝结束,再未起复。

看到杨廷麟那坚定的眼神,李啸脸带微笑,重重地拍了拍杨廷麟的肩膀,大声道:“好!既然杨侍郎愿意为本公效力,本公自是欢迎,就暂委你担任我军之军前赞画吧。“

杨廷麟一脸欢欣,拱手朗声道:“多谢唐国公收留,在下定会尽心竭智,为大人鞍前马后,效力驱驰!”

收下杨廷麟后,全体唐军,铁流滚滚,带着涿州的百姓们,一路东行。

在唐军滚滚东去之时,前往京城报信的的使者,亦将卢象升的死讯,分别报给了崇祯皇帝和兼管兵部的杨嗣昌。

收到卢象升的死讯,正在御花园中散心的崇祯皇帝,不觉呆住了。

晨风徐来,晴光万里,鸟声啾啾,杨柳依依,湖水微澜,碧莲照影,在这充满生机的风景中,皇帝却象个木头一样,呆呆地站在太液池旁,拿着李啸的那封亲笔奏章的右手,竟在微微颤抖。

迅速地,皇帝眼圈开始泛红,两颗清泪,无声地砸在了奏章之上。

他忽地想到,当天卢象升在陛阶之前,向自已慷慨辞行时的情景,现在想来,恍如昨日。

“建斗啊,怎么,怎么你竟然就这么快就为国尽忠了么?你不是和朕说过,要力退清虏,凯旋回京么?你这么去了,倒是让朕一点准备都没有哇!”崇祯带着哭腔,喃喃自语道。

崇祯呆站了许久,脸上便涌起了怒色,他冲着一旁的小太监怒喝道:“还愣着干什么,速速摆驾回宫!再召杨阁部入殿觐见!”

“是,奴婢遵旨!”

此时,在杨嗣昌府上,听到了卢象升死讯的杨嗣昌,却是一脸隐忍不住的笑容。

“唉,卢建斗此人,刚愎自用,自视甚高,以致曲高和寡,孤立无援,终遭此败,殒命涿州,亦是令人叹息之至啊。”

杨嗣昌捋着胡须,努力作出一番惋惜之情,心下,却是甚为得意。

哼,卢象升,你一意孤行,不顾本阁之建议,挑动皇帝与清人对抗到底,现在这般悲惨下场,亦是你咎于自取!

杨嗣昌正惋叹间,忽有小太监来报,宣他急急入宫觐见。

杨嗣眉头一皱,立刻想道,定是皇帝为了卢象升战死一事,来向自已垂询。故他略一思虑,便急急换了朝服,随小太监往紫禁城而去。

方入亁清宫中,杨嗣昌便瞥见,皇帝正一脸愁容双眉紧锁地枯坐在龙椅之上,心下不觉一声轻笑。

“臣,杨嗣昌,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

“谢陛下。”

杨嗣昌站起身来,崇祯便冷冷地问道:“杨阁部,卢建斗战死涿州一事,你亦知了吧。”

“回皇上,臣已知了。”

崇祯凝视着杨嗣昌故作沉重的脸,长叹一声道:“卢建斗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却已为国战死,实令我军士气大沮!文弱,以你看来,我大明接下来,却该如何对付那些入关的清军呢?”

杨嗣昌等的就是皇帝这句话,他扑通跪地,大声禀道:“皇上,恕臣直言,入关清军之势,着实太大,我大明官军无论是士气还是战力,皆不是其对手,请陛下速派人与清军联系,商谈两国议和一事,方为要紧!”

“议和,议和,又是议和!难道除了议和,我大明官军,就没有能力与清军一战了吗?!若签下这般城下之盟,清虏该会对我大明帝国更加蔑视与鄙夷了吧!若是这般,大明帝国的颜面何存,朕这皇帝的颜面,又将何存!”

崇祯皇帝愤怒地从龙椅上站起,有如一头困兽一般,在阶前来回踱步。

“陛下,若为顾及颜面,而不与清廷议和的话,那清军在我大明腹地,四处攻城掠地,屠戮百姓,抢夺钱粮,其势如何可阻!这样下去,我大明之损失,岂非更大?臣只怕,我大明之精锐军兵,皆灭于入关之清军手上后,那国中潜伏的流贼,必将又要乘势兴起,再无可遏制了啊!”

杨嗣昌急急说完,脸上的表情,十分复杂。

“你!。。。。。。”

崇祯铁青着脸,牙齿咬得格格响,却一时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来。

“皇上,那清虏虽然势大,但毕竟是关外之敌,一时难动摇我大明之根本,现在纵是闹得厉害,还算是肤疥之疾。若是流贼重新振作,荼毒四方,搅得整个中州生灵涂炭,才是真正毁我大明江山社稷之心腹大患啊!皇上,这般紧急关头,关乎国家命脉,还请皇上速作决断为是!”

杨嗣昌低声说完这段话,便伏跪于地,再不抬头。

听了杨嗣昌的话语,崇祯心头,有如刀割。

但他不能不承认,杨嗣昌的话语,说得有道理。

因为这些清军,现在虽然闹得嚣张,最终还是会退出关去,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再来侵犯明朝。而一旦自家精锐剿匪明军,皆丧于清虏手中后,那国中的流贼,却是真的再无法遏制,只会不断坐大了。

两条道路,两个方向,而前方究竟是明是暗,是中兴还堕落,又有谁能真正预料,也许,只有历史才能知道最终结果吧。

而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样极其沉重关乎国运的选择,现在要他这般紧急作出决断,也着实难为了他。

归根到底,崇祯虽然是又勤政又有志气的皇帝,但他自身才能实是太过平庸,且又多疑寡断,喜怒无常,擅杀大臣,加上从小又未接受过系统的帝王训练,种种不足叠加,让他的缺点无限放大。

而在这个只有明君强主,才能有所作为的明末年代,崇祯这样的平庸皇帝,执掌这个已是千疮百孔日趋没落的大明帝国,实在是力不从心,难于胜任。

头脑之中一片迷蒙的崇祯,忽然想到,李啸曾在奏章中,向他提过下一步要如何决断的对策。

崇祯双眼一亮,便对杨嗣昌说道:“杨阁部,唐国公在奏章中,却是这般对朕说的。他说,若要尽快让清军退出关去,他也不反对与清军议和,但是,却有一个前提条件。”

杨嗣昌心头一凛,便道:“唐国公所言之条件,却是如何?”

“那就是,一定要打出一场大胜仗来,在这般前提条件下,才能让清军知难而退,从而被迫与我大明议和。他还说,如果我军一败再败却无有胜绩,便去向清人低头求和的话,那清人便可一面以和谈为诱饵,一面又加紧对我国进行掳掠,以期获得最大的利益。甚至可能,最终我大明会是既赔夫人又折兵,以致两手抓空,一无所获啊。”

听了皇帝的话语,杨嗣昌顿觉脸上一热,一股羞躁之情,在他心下油然泛起。

这李啸说得对啊,如果在接连战败的前提下,去向入关的清军求和,他们定会提出极为苟刻严厉的条款,来强迫自已签下这屈辱的城下之盟。若是这般,纵然能使清军退兵,自已的损失,却也未免太大了。

更何况,这般委屈求和,还极有可能导致一个更大的恶果。

那就是清军食髓知味,野心将更加难遏,现在纵然退走,说不定来年就会重新入关,再度掳掠。那样的话,自已又该以怎么样的屈辱条件,来换取清军的停战呢?

“杨阁部,李啸在奏章中,说过一句话,让朕印象很深刻。”见杨嗣昌沉默无语,崇祯皇帝继续说道:“李啸说,在斗争中求团结,则团结存,在妥协中求团结,则团结亡。李啸这个观点,朕十分欣赏哪。”

听到皇帝这般夸奖李啸,杨嗣昌深深吸了一口气。对于李啸能提出这般精辟的观点,心头亦十分佩服。

当然,他与崇祯两人,绝不会想到,这是来自后世的李啸,顺手照搬一位伟人的思想罢了。

“那李啸,可曾在奏章中提出,要如何给清军一个重大打击么?”杨嗣昌想了想问道。

“哦,李啸说了,现在清军合力全往东南而去,估计下一步,要重点进攻山东了。所以他在奏章中希望,让我大明官军在山东重点守布,不求能消灭入关清军,只要能拖住他们,让他们耗在山东难于进退便可,然后让他手下的唐军,来对正面对付清军,对清军进行各个击破。对李啸的这个建议,杨阁部,却是做何观想?”

崇祯说完,满是探询的目光,向杨嗣昌直投而来。

让皇帝惊讶的是,听了皇帝这番话后,杨嗣昌却是一脸凝重之色。

“皇上,恕臣直言,唐国公此建议,虽有可取之处,但微臣以感觉,如果定要全按李啸之建议行事,那原本就跋扈桀骜的唐军,只会愈发不把朝廷放在眼中了啊!”

(本文已获历史页面推荐,请各位读者继续大力支持,此谢)

第一百一十章 无助第六百九十三章 与城俱亡第七百四十二章 挟持左良玉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极的决策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决战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颜面何存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满疆界划定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劝封第七百七十一章 复州土皇帝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剐多尔衮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墙之堡第五十二章 破局第五百五十章 阴沟翻船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镇远堡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敌灭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岛攻击第一百一十六章 宝地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杀李啸,誓不为人第六百七十一章 失意东南,得意西北第八百八十二章 为了大清,忍辱求生第五十二章 破局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军的条件第七百四十章 迫降黄陂,进逼武昌第七百四十四章 湖广既定,复图大西第一百六十二章 杀戮机器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师廷辨第四百九十五章 议和之议第五百八十四章 强攻耀州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十章 门第第八百四十章 缅甸暴乱,莽白篡位第一百五十二章 铁龙城之战(六)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贼席卷明境第五百三十二章 虎啸海东第六百四十九章 关山如铁第九百五十章 北门失守,退守内城第二十三章 诊治第二百六十五章 铁模铸炮第二百六十章 谋取济州岛第八百八十三章 丧权辱国的苟活协议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两路,东攻复州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见缅王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吕宋第四百零二章 扩军平南镇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为辅,穴攻为主第八百八十三章 丧权辱国的苟活协议第五百九十三章 杀俘迫降第五百一十五章 缘何效死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关第九百一十六章 尧勒瓦斯的抉择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吴三桂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八百五十七章 袭杀暴君,献城投降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士方中吉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与决别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约第八百二十一章 诱歼郝摇旗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价第六百三十五章 帝王末路第五百九十六章 孤军险境第一百一十九章 首级交易(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辽东危局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让旅顺,为见面礼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钱买人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极称帝,建立大唐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铎大败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尔衮的彷徨第六百零九章 顺治登基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歼敌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诱降第六百九十一章 刘良佐的选择第六百四十九章 关山如铁第二百八十五章 进京陈情第六百八十九章 冥顽不灵的下场第六百六十章 复县之困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齐突,全力攻城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归化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战二顺王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第一百五十一章 铁龙城之战(五)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军如虎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变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极的决策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辽阳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见缅王第八百四十一章 梦破缅甸第三百一十八章 暴力夺城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罗网第七百八十一章 杀夫求降第一百三十章 盐碱地也是宝第八百一十二章 当道而轰,何人可挡第一百一十九章 首级交易(下)第二十二章 总兵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汉人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