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败的辽西

在唐军有如潮水一般的喝喊声中,索海面如死灰,心下却在紧张地盘算。

怎么办?

要不要投降唐军?

突然,索海迅速地想到了,那些在赫图阿拉城外,被唐军活活埋葬的全城百姓,心下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投降了唐军,尚可活命,若是不是降,那自已的下场,可不就与那被活埋在阿布达里岗的军民百姓命运一样了么?

只是,谁又知道,自已就算投降了李啸,又一定能保住性命么?

索海还在犹豫之际,山坡上一名翻译的喊声,又炸雷般响起:“狗入的鞑将,你等降还不是不降,快快回话!“

令索海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名翻译的话语喊完后,旁边的清军,在近乎绝对的死亡面前,早已破胆,再没了作战的勇气与决心,纷纷下马跪地而降。

索海懊丧地闭了眼睛,长叹了一声,下达了同意投降的命令。

在看到,谷道中的清军全部列队向自已投降时,李啸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微笑。

本来,李啸完全可以凭借优势兵力,将这些清军骑兵全部剿杀,不过,现在的他,不打算这样做了,而是打算,把这部清军全部俘获后,再押回山东。

因为现在已近朝鲜边境,最多只要一天路程就可赶到,却不必担心还有清军追来。

而在进入朝鲜之后,粮饷问题完全可以向朝鲜征派解决。

故而,这剩下的两千多名精锐清军骑兵,完全可以被吸收消化,不用担心他们还能跳出什么水花来。

很快,清军主将索海,瘸着一条腿,被押到李啸面前。

“你叫什么名字?“李啸面无表情地问道。

“户部承政,梅勒额真索海。“索海一脸羞躁,不敢抬头看他。

李啸微微一笑,他用一种打趣的语气对他说道:“索海,听说你现在是暂代户部承政一职是吧?“

索海一惊,忙问:“李大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李啸笑道:“那你不用管了,本官自有知晓信息的渠道。不过,鉴于你们还能及时投降,本官也不杀你们,全部俘虏皆往我山东劳改整治。当然,对于你这位户部承政嘛,本官考虑到你的官位前程来之不易,可以放你一马,准你回归清廷,你意却是如何?”

索海一听这话,却是浑身冷汗都吓出来了,他咬着牙跪下,对李啸大声道:“李大人说笑了,现在奴才乃是败军之将,若再回去,只怕会被会当庭处死!既然已决定要投靠李大人,奴才便是忠心不二,请大人再勿复疑!”

李啸大笑,虚扶起他,便沉声道:“好,索海你既愿在本公手下忠心办事,本公自会加对你量材为用。行了,你起身吧,先随我返程回山东。”

索海站起身来,感激道:“李大人心胸这般宽广,在下还有何话可说,愿任凭大人驱驰,纵死不惜。”

李啸点了点头,便令他下去,同时安排医官给他的断腿上夹板。

在简单地打扫了一遍战场后,李啸与腿上打了夹板的索海并辔而行,一道东返。

这进,索海忽然发现了正躲在唐军中的清廷宗室巴布海,两人目光复杂地对望了一眼,却是什么话也没说。

在路上,李啸忽地向索海问道:“现在辽西局势如何,索海你可知道?”

索海挠了挠头,对李啸说道:“禀唐国公,此时辽西的局面,却是清军约十三万,正在重兵包围锦州,锦州已成死城一座。另有俄罗斯援兵三千人,也加入了战斗。报说是俄罗斯为报贵军攻占雅库茨克城之仇,才愿意与清朝结为联盟,首先一道攻打辽西,然后再合兵进攻在黑龙江入海口的贵军庙街堡。“

李啸哦了一声,脸上显出凝重的表情。

其实,有辽东安全司的奏报,他对俄罗斯与清朝结成联盟一事已有所了解,只是李啸没想到,俄罗斯为了报雅库茨克被唐军攻占之仇,竟然会先帮忙清军去征伐辽西,以此来获得清廷的信任。

由是可见,现在的俄罗斯帝国,对自已可谓已然是痛恨到了顶点吧。

不过,即使如此,李啸的庙街堡也已准备充足,丝毫不会害怕清俄联军一齐来攻。他们若敢来,李啸相信,凭自已守军的实力,足以打掉他们的狗牙。

李啸冷笑道:“他们若想攻打我军的庙街堡,本公却怕他们,没这么好的牙口啊。对了,现在明军在辽西的情况如何,你可知晓?”

索海急急答道:“禀大人,对辽西局势,在下略知一二。各路明军已然大聚辽西,在蓟辽总督洪承畴的指挥下,七镇明军共十三万人,在松山之北,乳峰山以西,间隔列七营,互相拱卫,环以长濠,以为久据之势。而皇太极正在谋划,要如何诱使明军前为进攻,以便将他们全部消灭。”

听到了这个消息,李啸心下,却是莫名的心痛。

可叹啊,自已这么努力地想改变现状,这明清之间的辽西战争,竟还大致保持原来的状况。

而这场明清之间的关键性战役,作为穿越者的李啸,当然知道其结局又是多么的凄惨可悲。

在李啸看来,明清松锦大战,说到底,完全是一场明朝必败的死局!

之所以说这场松锦大战,是一场无奈的战争,是一场被动的战争,也是一场极具明末特色的官僚化战争,这是因为,明朝所吹嘘的宁锦防线,本身就是一种死局的布置;因为如果敌人一旦围困锦州,明朝就会陷入两难之中。

之所以说是两难,那就是,明国如果不救援锦州,那锦州就会坐困而亡;如果明国去救援锦州,那就意味着要率主力远赴关外四百里,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

这是一个相当拙劣的决策,相当于明朝被满清给牵着鼻子走了。

而如果明朝想与满清决战,什么地方不能进行,什么时间不能进行,这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非要选择这样完全被动的时间、地点进行,说明明朝君臣,从上到下,都是一群只会惯性思维的短视之徒,完全没有缜密而高效的谋划。

现在,明朝国内,流寇势力大炽,各种战乱翻天覆地,明朝没有想办法尽力来和抚边关,全力镇压流寇,反而把军事主力远赴关外四百里,去与敌人展开一场胜多败少大会战,明朝的战略决策,在李啸看来,堪称弱智。

而任命本在全力进剿流寇的洪承畴为蓟辽总督,去救援锦州,完全是一种惯性化的官僚行为。

因为,这相当于是给流寇松绑,也相当是给本就奄奄一息的明朝抽血。

如果明朝能远赴关外四百里解了锦州之围,那长城之内,哪容满清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呢?

但洪承畴对此就是不说。其实何止是洪承畴如此,明朝所有的官员都是这种态度。面对满清军队进入长城,明朝上下都是一个德性;他们才懒得与满清军队打仗,他们才懒得思考如何打败满清军队;保护好北京城就可以了,反正敌人抢够了自然会撤军的。

明朝这种官僚行为非常管用;满清几次深入长城,都是被他们用这种战略加以处置,就靠这种腐朽无能到极点的军队,指望他们到关外四百里解锦州之围,那不是指望母猪上树吗?

洪承畴乃是何其精明之人,他也知道,率领这看似庞大,却是军心不振,士气不足的大军,前去救援锦州,那基本是必败无疑的结局,唯一获胜的可能,只能是除非满清自己决定撤军。

所以,洪承畴率军去救援锦州;集结了八镇13万军队,却是停于宁远城内不再向前了。美其名曰:稳扎稳打。实际上呢?这与从前袁崇焕的战略一样,总而言之率主力出战,则是凶多吉少,呆在城里那才安全。只不过,在朝廷的逼迫下,洪承畴抗不住压力,才把军队前出到在松山之北,乳峰山以西,间隔列七营,互相拱卫,环以长濠,以为久据之势,还是以龟缩之态保持守势,这种战法,与死守宁远,倒也差不多。

袁崇焕那次在宁远也没有率主力救援锦州,但二十四天后敌人自己主动撤军了。于是历史上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捷,宁锦大捷。

只不过,真实历史上,洪承畴实在没有袁崇焕命好,因为他在宁远呆了半年,满清还是死围着锦州城不撤军,清廷已下定决心,要啃掉这块硬骨头,于是洪承畴自然只能硬着头皮,在朝廷的连续催逼下,去救援锦州去了。

李啸可以想象,如果洪承畴率军到宁远后,在那按兵不动一两个月后,满清就撤军,那洪承畴必定会一封捷报,送回北京城,明朝上下一吹嘘,估计比从前的宁锦大捷还要大吹特吹。因为,从前的宁锦大捷,明朝军队不过支撑了24天;现在明朝却支撑了一两个月,还把满清打跑了。这样的功劳,当然是值得载入史册。

令洪承畴既悲哀又无奈的是,皇太极现在是铁了心要攻下辽西,所以一直把军队驻扎在锦州城下,说死说活,就是不撤军。

后世的明史研究者们,总喜欢说明朝政府瞎指挥洪承畴,才导致松锦会战的失败。而李啸则认为,这根本就经不起推敲,所谓洪承畴与满清稳扎稳打就有取胜的机会,更纯粹是一厢情愿的说法。

我们看看真实历史上,松锦会战时明、清各自的实际情况。

满清当时在西面征服了蒙古诸部,在东面征服了朝鲜再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攻明。

而明朝呢?李自成、张献忠早已不是从前的“吴下阿蒙”了,他们现在已开始进攻明朝的军事重镇、军事主力。并成功攻陷洛阳、襄阳、大败明朝军事主力。由此可见,清朝可以万众一心,齐心攻打明朝,而明朝却是内忧外患,已到了难以维续的地步。

仅凭这一点,明清双方军事主力在关外耗下去;谁能笑到最后呢?

“义州位于锦州与广宁之间、、、、、三月,各硕亲王济尔哈郎率军修义州城池、驻扎屯田、、、四月,仅仅一个来月的时间,数万将士“修城筑室,俱已完备,义州东西四十来里田地,皆已开垦。《清太宗初录》卷51”

由此可见,满清对锦州的围困,根本没有必须撤军的理由,却有一直要耗下去的实力,而一座城池的粮草,哪怕再充足,在长时间的围困下,也还是有限的。更何况锦州只有不过一个月的粮草,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洪承畴不主动救援锦州,仅仅是可以避免明朝的这枝军事主力被敌人击溃;却绝不会解除锦州之围。这最多只能保证在锦州被攻陷后,洪承畴有机会全军而撤而已。

问题是,如果只是为了这种军事目的,那洪承畴不率军出关,岂非更保险?

所以,李啸认为,明朝松锦的失败,并不是败在一个偶然的原因上,而是一场可谓必败的结局。

明朝从上到下,都短视低能,惯性思维,用一种官僚应付的态度敷衍军国大事,这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本来以明朝内部的局势,以明朝军队与满清军队之间的差距,锦州之围是无解的。但这种事实,在明朝上下,无人敢讲!因为,承认这个事实,就需要承担这样一种责任,那就是不战放弃四百里的所谓战略要地。这种责任,谁敢承担?!

包括皇帝自已,都畏惧于承担这样的责任。

在李啸看来,明朝解救锦州之围的机会,真正来说,只有一个。

那就是,明朝军事主力,及早集结,以出其不意之势,直逼锦州,在满清大军还未准备好之时一举重创它。但率领明朝那种军队,洪承畴哪敢这样赌命呢?

明朝所谓稳扎稳打的方法,实际上最终不过是给敌人上道菜罢了。因为当他们最终按捺不住,把军事主力投入主战场时,满清军队也早已布置好了。在这种状态下作战,那纯粹是双方的军事主力对决;在这过程中双方谁也没有取巧的地方。

而明朝的军队与满清打野仗,那简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战争还没有真正开始,明朝八镇总兵就有六镇总兵率军集体逃跑了,剩下的两镇总兵随洪承畴撤到附近城里困守孤城了。逃跑的六镇军队,大都被满清趁乱杀得一蹋糊涂;而困守孤城的两镇军队,都坐困而亡了。

孙文良、李治亭所著《崇德帝》中写道,在巨大的恐慌下,胆小如鼠的大同总兵王朴乘天黑先自逃遁,而各将帅也跟着争相驰逃,沿海岩奔杏山,马步兵大乱,自相蹂践,弓甲遍野。

《清太宗实录》卷57记载,短短几天,清军歼灭明兵五万三千七百人八十三人,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赴海死者甚众,所育马匹甲胃数以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稍有失利,马上集体逃跑,全然不管主帅的权威;稍有失利,马上集体逃跑,全然不管这样的做的后果;就这种军队,也能远赴关外四百里与强敌作战?

洪承畴率军救援锦州,本身就是一种官僚行为。面对锦州被围,明朝根本无力解决,但明朝却又不得不采取一些表面措施。一方面救援锦州,一方面却屯兵于关外不前往锦州。只不过不过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罢了。如果满清两三天、二三十天攻锦州不克就撤军了,那明朝马上又可以开动宣传机器创造出另一个宁锦大捷,但满清就是偏偏不撤军,于是明朝这种盘算落空了。

而最悲惨的,则莫过于被屠杀的明军士兵与辽西的无数汉人百姓。

想到这里,李啸喟然长叹。

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贼席卷明境第六百九十五章 重炮当道,一击而溃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国,唐顺和议第一百五十六章 李啸大婚第四百一十二章 惊险夺城第六百二十一章 和谈背后的博弈第四百五十四章 联清复仇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对决第一百六十一章 明军之诱第八百二十七章 当道归降,齐攻阆中第九百四十四章 那曲城破 生死一线第八百零五章 清顺合力,共抗李啸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之潜伏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吕宋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啸不死,大清难安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国公第五百一十五章 缘何效死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极称帝,建立大唐第三百七十八章 争渔篓的螃蟹第八十章 将计就计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运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与归化第九百三十七章 夜袭遇挫第八百二十八章 孙可望投降第四百四十九章 血腥的契机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二百二十五章 御花园召对(上)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围顿解第五百八十七章 俘虏处置第七百零一章 万炮轰南京第三百五十四章 反贼、奸臣、还是奴才?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营第八百二十七章 当道归降,齐攻阆中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岩城破,正面对决第三百八十五章 进退两难第九百零九章 风沙遮道,山谷阻击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钱买人第七十三章 回堡第二百七十章 以毒攻毒第四百六十八章 海参崴堡第八百三十三章 扬长避短 二次攻城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战 胶着厮杀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为干戈第四百七十四章 斩汝头,献投名状第一百五十一章 铁龙城之战(五)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残军归降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齐突,全力攻城第七百四十六章 唇亡齿寒 重兵往救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厉第二百五十章 目标,江华岛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八百一十一章 轰降黄骨岛,迎敌孔廷训第五百三十四章 曾经敌人,将来盟友第二百五十四章 无言以述第五百一十六章 下辈子做你的女人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赏第三百三十三章 随机应变第八百九十三章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第三百七十四章 濒死之救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得两县第五百二十四章 重创皇太极第八百一十章 惊天一炸,烈焰焚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鱼与晒盐第六百七十章 前军尽覆第五百七十四章 盛京报丧第七章 攒典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战是降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师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吴三桂第九百一十四章 横行西域,两国震怖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兰人的野心第八十六章 车马行第三十二章 拜访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围顿解第九十八章 汇合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荡识忠臣第三百五十二章 联军的胜利第六百零七章 安可不动心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惨灭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见第九十二章 聚歼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机弩第六百九十五章 重炮当道,一击而溃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无过李啸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谈第五十六章 大赚(二更)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协议第二百九十九章 掳民卖钱第三十二章 拜访第五百零六章 海陆联合作战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卖自已第一百九十六章 两种人生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拥帝第八百二十七章 当道归降,齐攻阆中第七百二十七章 两番轰城,灰飞烟灭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东南崩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