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难 我当亲救

李啸这句斩钉截铁的话,让司礼监太监徐高,瞬间瞪大了眼睛。

真没想到,唐王的表态这么快,又这么有担当。

他原本以为,现在贵为唐王,又几乎是完全独立状态的李啸,对于这道近乎哀求式的谕旨,必定会内心鄙薄,然后在表面大力叫苦,不停强调困难,推三阻四地不肯撤兵回国。却没知道,李啸这位曾经反叛过朝廷的重臣,竟会答应的这般爽快。

更重要的是,李啸贵为亲王,竟提出要亲去救援,这般置生死于度外的举动,足见忠义可靠,更显赤诚丹心。

一时间,徐高极其激动,几乎想要向李啸伏拜而谢了。

只不过,他又在瞬间想到,现在久处辽东的唐军,即使想要立刻撤走,却又谈何容易。

“唐王,听闻贵部皆在辽东,水师船只尚在山东未曾回返,那要撤兵的话,是不是也只能暂时等待?“徐高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眼下大规模撤兵,确是不及。但本王可以先亲率精锐骑兵,从营口搭乘现有船只回返,希望无论如何,也要把皇上给救出京城出来!”李啸目光灼灼,一字一句地说道。

望着徐高十分迷惑的神情,李啸轻叹一声,又继续说道:“徐公公,你从海路来时,流寇便已从宣府与北直隶两路合击,直取京师,京师的局面,已是形如累卵,岌岌可危,如何还来得及等本王全部安排妥当,再行撤兵回国。若要等到我唐军,全部从辽东搭乘船只撤兵回国,那京城只怕已被流寇攻取多时了!于今之计,只能是由本王统率亲兵,先行赶回京师,无论如何,要先把皇帝从京师救出,再作计较。”

徐高终于明白了李啸的意思。

原来,现在李啸已做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在流寇攻势这般急切,如此凶猛的情况下,现在的京师,已是根本不可能保住的了。

现在的唯一可行之计,便是趁着敌人尚未攻城,好歹把崇祯皇帝这个大明帝国的首脑,赶紧从京城中救出,从而为整个大明王朝留住重新振兴的根本。

徐高想到这里,心下喟然长叹。

不过,他略想了想,又试探着问了一句:“唐王,咱家在想,流寇行动如此之快,我等纵然立即赶回,万一京师已被流寇围住,又当如何?”

听到徐高这句问话,李啸的脸色,顿是愈发凝重峻刻。

李啸知道,徐高所说的这种情况,可谓是最坏的状况了,而且极有可能会发生。

而一旦这种最可怕的事情发生,那么,哪怕是诸葛重生,孙武再世,亦无能为力了吧。

李啸没有立即回答,只转过头去,目光投向遥远的窗外。许久,才缓缓回道:“尽人事,听天命。纵是如此,本王亦要亲往救之,以期尽最大努力,把陛下从京城救出。此言既出,断无悔矣。”

徐高听到这里,对李啸顿是愈发佩服,他再不多话,一掀襟摆,有如参见皇帝一般,跪倒在李啸面前。

“唐王如此忠肝义胆,咱家叹服之至,请唐王受咱家一拜!‘

“徐公公何必如此,速速见身。”见徐高这般伏地跪拜,李啸急急上前,将其从地上搀扶而起。

“那,咱家请问,唐王打算何时率兵出发?“徐高从地上站起来后,又赶紧追问了一句。

”今天准备,明天一早就出发。徐公公远来辛苦,今天就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就随本王一起返回京城吧。“

”好,那咱家先行告退。“

徐高退下去后,李啸立刻派人去叫田威与刘国能两名大将,前来客厅议事。

很快,二人来到客厅,李啸也不多与二人废话,立刻开门见山进入正题。

二人听了李啸对时局的简介,皆是大吃一惊。

而接下来,听李啸他自已的打算后,二人更是目瞪口呆。

“李大人,万万不可啊!现在局势这般险恶,京师危如累卵,唐王乃是万金之躯,更是一军之主,如何可以身犯险,定要亲去搭救皇上!在下虽无能,情愿身代唐王,立即赶往京城去救皇上。”田威目光急切地望向李啸,脸上有难以言说的焦灼。

“是啊,田镇长说得对。唐王乃是一军统帅,是全军上下的主心骨,万万不可以身试险,亲自去救那皇帝。只要大人你下令,国能愿立率精锐军兵赶往京城,一定把皇帝给救出来。”在一旁的刘国能,亦是急急插话,决不同意李啸前自带兵前去。

李啸目光复杂地打量了一下二位爱将,微叹一声缓缓回道:“二位,本王刚被封为大明亲王,皇上有难,安可不出手相救。况且解救皇帝一事,既是臣子本份,又系事关重大,万万不可有失,此事本王若不亲历亲为,亦实难放心。故本王思来想去,只得由本王亲率兵马前去京城,方是最为妥当。至于辽东之地,尚需二位合力驻守,且待船只从山东装运粮食与辎重回来,再相机退兵回国。此事亦是干系重大,事为我军根本,万万不可出错,就全靠二位尽心了。”

田威与刘国能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眼神中皆满是无奈。

田威犹豫了一下,又问道;”唐王,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你赶到了京师,那皇帝去不肯离开京城,硬要在城中死守,又当如何?“

李啸脸色凛然,沉声回道:“若如此,这般紧要关头,本王当采取断然手段,定要将皇上从京城撤走,这事绝无商量。”

田威与刘国能还欲相劝,被李啸摆手制止。

”不必多说了,本王心意已决,今天准备妥当,明天便要出发。其余诸事,请二位听本王安排。“

李啸说完,接下来开始立即安排各类重要事情,大致为以下内容。

1、李啸明天带亲随的五百名护卫骑兵,南下营口,从那里搭乘营口港处的剩余船只,径直驶往天津河间府大沽港。

2、辽东这边一切事务,暂由田威全权处置,假装与清廷继续进行谈判,然后暗中组织撤兵。

其中海城与营口的兵力,全部撤回山东,镇远堡的兵力,则全军退回宣府北路金汤城。全军在撤退时,需得将两座城池彻底毁为平地,附近的乡野城镇,也全部加以摧毁,总之不可留下任何物资或人口以资敌。

3、等从山东返回的船只抵达营口后,仅用一半船只运送自家军兵退回山东。另一半船只,则去装运山海关的祖大乐部与宁远城的吴三桂部。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李啸考虑现在流寇进军极快,那处于京城北面的山海关总兵祖大乐部,以及宁远总兵吴三桂部,估计是既来不及入京城救援,又没办法从流寇与清虏的夹击下逃脱,为防止其投降清廷或流寇,需得派出至少一半船队,紧急前往该处,协助其从海上撤走。

李啸确信,只要自已行动及时,那么,来不及撤走的祖大乐与吴三桂,一定会相当感激自已的及时救援。

田威与刘国能二人,大声应命,随后李啸复与他们商谈了一些细节,二人便告退而去。

次日,李啸亲率五百护卫骑兵,又带上了太监曹化淳以和徐高一拔人,一行人从海城直下营口,再从这里登上仅有的数艘船只,径往河间府驶去。

忧心如焚的李啸明白,现在的自已,其实是在与时间赛跑,一定要尽力赶在北京被流寇围城之前到达,方是唯一的希望。

李啸忽然觉得,现在的仅率亲随骑兵,便径往京城去解救皇帝的自已,倒有点象三国时的关云长,无惧生死,单刀赴会。

只是,自已现在纵然全力而行,又能赶得上现在局势的变化么?

李啸不知道。

他的担心,很快就变成现实。

就在他们在海上疾疾而行,一路南下,刚刚到了大沽口港时,流寇的大军,终于从南北两个方向,把整偌大一座北京城,牢牢地围在其中。

流寇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京城围得铁桶一般,至此,崇祯皇帝再无脱逃的可能了。

早在前些时日,大顺军进抵居庸关,总兵唐通和监军太监杜之秩投降,号称天险的京师“北门锁钥”,便在大顺军面前敞开了。

大顺军在一片顺利的局势下,快速逼近京师,让明廷蒙上一片阴沉的气氛,崇祯和他的大臣们,顿时陷入了焦头烂额又束手无策的境地。

在流寇快速向北京进军之际,崇祯与朝臣们在建极殿中,紧急商讨对策,便令崇祯大失所望的是,这些往日里高谈阔论互相攻讦的高手们,一个个噤若寒蝉,但相顾不发一论矣。

皇帝故作镇定,按照常例召对考选诸臣,以抵御满清和大顺军以及筹措兵饷为题,让他们挨次奏对。

说起来,在这厄运临头的时候,他做这种毫无实际意义的官样文章,实在是毫无意义,只不过是借以安定人心罢了。然而,在这紧张万分的时刻,就连他本人,那内心的无限恐惧也再无法掩饰了。

朝中每个大臣都清楚看到,皇帝在听取诸臣奏对时,已经完全心不在焉,根本就未能听进几点。

“上或凭几而听之,或左右顾而哂之,是日帝笑语颇失恒度。或斟茶,或磨墨,皆亲手自为之。如忽忽无绪然,非平时庄涖景象也。”

崇祯明显表露的焦灼与恐惧,让整个朝堂顿时更加骚然不安。

奏对还没有结束,这时的内官太监王承恩,急急跑入殿中,向皇帝递进一件密封文书。

朱由检打开一看,立刻面无人色。

他大叫一声,竟在龙椅上,昏厥了过去。

见到这番骤变,参加奏对的朝臣们面面相觑,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朝堂上顿时乱成一团。

见到皇帝昏了过去,朝堂上一片混乱。老奴王承恩倒还颇有主见。他首先急急喝令散朝,便立即与几个小太监一起,驾起昏过去的皇帝,往寝宫而去。

扶着皇帝到了寝宫,王承恩立即派人去把御医叫过来,御医匆匆赶至,手忙脚乱地给崇祯扎下数根银针,又灌服了一剂汤药后,崇祯才噗地一声,吐出一口污血,悠悠醒转。

“陛下,现在可曾好些了?”王承恩拿着一块明黄丝巾,手心地帮崇祯拭去嘴角的血污,一边颤声问道。

崇祯阴沉着脸没有说话,待王承恩将他嘴角的血污拭尽后,他一把抓起御桌上的茶杯,咬牙凶狠掷出。

“砰!”

一声爆响,这个青花精瓷茶杯,在水磨白玉石地面上被砸得粉碎。

“皇上,你……”

“你们都给朕出去。”

“皇上……”

“出去!没听到朕说话吗?!”

崇祯这声爆喝,让王承恩及一旁的御医和小太监们,都吓了一大跳。

那御医还想说话,王承恩向他连连使眼色,示意他不必多言,让他和他们一起,喏喏告退。

空荡荡的寝宫中,崇祯无力地瘫靠在龙榻上,脸上满是痛苦与迷茫的神色。

崇祯之所以这般失态,是因为,那封密书,是前线传来了昌平失守,起义军即将兵临城下的可怕消息。

原来,就在昨天的傍晚,大顺军先头部队到达京师北面的土城(即元大都北面城墙遗址),此处一下,大顺军可以再无顾忌,直接进抵北京城下,开始攻城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令崇祯心碎的信息。

那就是,那被他寄予最后的希望,襄城伯李国祯所统京兵三大营的最后兵力三万余人,皆屯扎于京城之外,在土城失守后,大顺军一到,就立即全部投降。

三万京兵投降,大批大明精心铸造的火炮火铳等器械,转手之间全部落入敌手,即将便成了流寇攻城的利器。

现在的局面,虽然流寇还没有立即开始攻城,京师却有如瓮中之鳖,更无可用之兵,也再无外地兵马入援的可能性了。

崇祯近乎恐惧地想道,难道,现在的自已,只有束手就擒一条路可走了么?

心情焦燥的他,久思无计,又从床上起身,象一头困兽一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叹息不已,连声高呼:‘朕用人不明,内外诸臣误我,误我啊!’

春风料峭,皇帝的悲呼,迅速地被呼啸冷风撕成碎片,再不可闻。

第七百五十四章 轰杀你们这群废渣第七百三十二章 残军立溃第八章 船战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于帝王家第三百七十八章 争渔篓的螃蟹第五百五十八章 据京城以自守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级交易(上)第二百四十三章 皮岛覆灭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缅甸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应对第三十八章 追敌第八百一十四章 东取庄河,西攻岫岩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驾亲征,力保大西第二百八十八章 格格出逃第五百七十二章 弒帝栽赃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复京师 返都北京第一百六十五章 谁知我心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遗嘱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决断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关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来迟也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约第五百二十七章 痴呆皇帝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谈第八百三十四章 关键之机,雷霆救援第一百八十八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七百四十二章 挟持左良玉第六十一章 交换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厉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变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动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三百零五章 以进为退第七十九章 鸿门宴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图我,便需我图人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义之辨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铎败死,雨攻辽阳第十六章 暗谋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内城第五百六十二章 贝勒全家自我了断第二百七十七章 到达沈阳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国第二百九十四章 逆我者亡第五百四十二章 谋劝祖大寿第七百章 扬州献降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墙轰破 奄奄待毙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战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于帝王家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东南崩缺第七百零三章 迁都之变第七百八十一章 杀夫求降第五百五十六章 首鼠两端第五百四十四章 铁心叛逃第二百一十四章 镇边城所第三百九十六章 名将雄心第五百三十一章 局势大转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歼敌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还是安内第五百零六章 海陆联合作战第九十五章 征调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勋授田第二十六章 拉拢第九十三章 铁龙城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驾亲征,力保大西第九百二十五章 与其送死,不如反叛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厌诈第七百四十二章 挟持左良玉第九百五十三章 内城将破 唐军终至第一百四十章 鲁王之邀第五十七章 报仇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处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来的旷野决战第六百九十五章 重炮当道,一击而溃第四百六十章 鲁密铳三段击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调兵,北求援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五百九十六章 孤军险境第九百一十一章 准军齐至,胶着大战第二百五十八章 威压性谈判第一百四十章 鲁王之邀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诱降第七十一章 突困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军投降第七百四十七章 挣脱铁链的猛兽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军尽崩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钱买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减兵围城第九百三十九章 紧急求援 正面搏杀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铎败死,雨攻辽阳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忧思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第二百三十七章 彰化城 马铃薯第六百八十五章 减兵围城第四百四十章 局势大恶第六百六十三章 突劫法场第五百四十章 两头押注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