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给满清打个棺材钉

整个登基仪式,基本全由李啸一手操控。

这位安平皇帝朱慈炤,这名对自已登极称帝这样的大事,依然懵懵懂懂的九岁孩子,则完全如受李啸操控的傀儡一般,根本没有半点自已表现的空间与能力。非但如此,他在登上帝位后,自然而然地,更是对李啸有一种近乎全方位的依赖。

当然,他这样的做法,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自甘为傀儡,任由自已全凭李啸操控,实是令人骇然。

而李啸这个权势薰天的权臣,他这样做,更是近乎堂而皇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般态度与做法,俨然已是大明王朝的隐形皇帝。

不过,这样的安排,对现在年仅九岁心智都未成熟,根本不懂治国为何物的朱慈炤来说,反而是一种难得的解脱与放松。

毕竟,这样的一个年纪尚幼,又根本不知治国理政为何物的懵懂少年,在时代的剧变中,突然糊里糊涂地被人推上了帝位,心下的恐慌与不安,自是可想而知。

处于极度惶恐不安中的他,自然近乎本能地想要找一股强大的力量,使自已得以倚靠,而这位拼却性命救他出京,又一手推他登上帝位的李啸,自然成为了他最大的倚恃。

这样的情感状态,简直有如孩童对父样的依赖一般。

再说回来,这年仅九岁的朱慈炤,就算李啸放手让他掌权,他也根本就没有半点能力,去组建忠于自已的官僚队伍。再退一步来说,没有半点亲信势力的他,就算受旁人鼓动,想去组建自已的势力与人马,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事的。所以现在的朱慈炤,不依然兵强马壮又威信极重的唐王李啸,又还能指望谁呢。

所以,这年纪尚幼,性格又软懦怕事的朱慈炤,只能一切听从李啸安排,自已连发表一点个人意见的权利与能力都没有。

这样的结果,对于李啸这样极度擅专的权臣,对于怯弱无能的皇帝朱慈炤来说,可谓都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毕竟,在臣强主弱的局势下,朱慈炤只有甘做傀儡,放手将一切权力全部交予李啸,方可得到李啸的信任,为自已换得最为切实的人身保障,换得最终平安到老的良好结局。

政治,从来都是冰冷而现实的。

于是,李啸从拥立朱慈炤登基为帝的政治选择中,继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与荣宠。

现在的他,受九锡,准称孤,真真可谓已成大明帝国的隐形君主。而在其治下,也再无任何人,能有这般权势与荣耀,能对李啸的权力提出挑战或置疑了。

李啸在拥立这位安平皇帝之下,仅仅复与家人呆了两天,就立即又带着陈子龙与姜曰广这两位最为亲信的贴身赞画,返回南京,处理政事。

而现在的安平皇帝朱慈炤,则是受到了宫廷总管吴亮的进一步监控与管制,没有得到唐王的亲笔谕令,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借口接近皇宫,再不能随意去觐见皇帝。

而李啸这样做,自然也是吸取了朱慈烺的教训,下决心要防微杜渐,不再出现类似的纰漏,让自已的敌人钻了空子。

在前往南京之前,李啸轻装简从去了济南城外的圆静庵,想再看一看自已曾经的结发妻子,看一看这位身世凄凉,且与自已从未有与肌肤之亲的大明长平公主朱媺娖。

结果又是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朱媺娖不肯见他,只是派出小尼出来传话,说化外之人,不愿再与世俗之人见面交谈,还请唐王自回。

李啸心下暗叹不已,却也没有多说什么。他在庵外远远地看了紧闭的庵门许多,最终默默在带着一众待从返回。

到了南京后,安顿诸事已毕,李啸复与两名赞画,一道在乾清宫之中议事。

烛光摇摇,殿中静谧一片,三人却皆是目光灼灼,脸上都满是坚毅之色。

陈子龙率先道:“唐王,据安全司来报,现已查明唆使重兴重帝与唐王你作对的,乃是满清的主意。是他们派出使者,南下福州,假借那郑芝龙之手,让高宏图潜到山东,调拔教唆重兴皇帝与唐王决裂,却最终落得……”

李啸摆了摆手,示意自已已然知道,他不必再多说下去。

他的目光,平静无波,又如无底沉渊,深不可测。缓缓地扫视过二人后,方沉声道:“此事安全总司司长黄保已向孤说过,你二人觉得,孤要如何加以反制,方为合适?”

姜曰广拱手道:“唐王,此事首罪便是满清,其次便是郑芝龙,以微臣之见,二贼皆需惩之,方能让其明白,我唐军可不是好惹的。哼,不给他们一点厉害看看,他们还以为这般苦果,我军只能白白咽吞,却无所作为呢。”

陈子龙亦点头道:“姜赞画说得是。以学生之见,这二贼离间我君臣,搅乱我朝廷,确需大加惩戒,方解我军之恨,方可一报先前之仇。”

听了二人的话,李啸却是沉默无语。

他又缓缓地扫视了二人一遍,才低声答道:“二位赞画,孤明白你们急欲报仇的心情,但孤以为,将不可因怒兴兵,我们接下来的行动,绝不能让敌人牵着鼻子走,而自乱我军本来的步伐与计划。对于这两伙贼厮,自是要加以惩戒,但一定不能意气用事,让我军在现在这关键时节,自已乱了分寸。”

见李啸这般说辞,二名赞画俱是一愣,下意识地齐声问道:“那依唐王之见,我军要如何应对呢?”

李啸眼中闪过一丝凛光,他字句清晰地回道:“二位,以孤之见,对于满清的惩戒,我们可以用那投靠我军的豪格,来对付他们。”

“愿闻唐王高见。”

“二位,现在豪格被孤任命为所谓的满洲统领,正令其率一众满州兵马,暂时驻扎在山海关一带。但孤以为,让他们继续驻守在山海关一带,其实意义不大,远远没有发挥出他们最为重要的作用。”

“哦?唐王的意思是?”

李啸淡淡一笑:“孤以为,可让豪格领着那一众满州兵马,搭乘水师船只,前去夺占复州,与我金州守军,成互相拱卫之势,从而加强我军在辽南的存在。同时,令他的一众部下,在整个辽南一带,四下掳掠,杀夺清人,给满清不断地造成破坏与流血。而其所得的财货,不需交公,皆可归自已,而砍掉的清人人头,则与北面那些归化我军的女真部落一样,皆按人头领赏。总之,要把豪格据下的复州,成为我军深深打入清廷的一颗钉子,更是给清朝重重打下了一根棺材钉!让多尔衮这厮,好好尝尝后院起火的滋味,让他们更加没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我他处兵马。”

李啸这条建议一提出,姜曰广与陈子龙皆是大为称赞。

“唐王此计甚好。让豪格的满州兵马,调过头来,去对付多尔衮的清廷,真是一条绝妙好计。”姜曰广笑道:“豪格等人,现在山海关之处无所事事,还真不如派他们去复州,成为我军按插在满清身体中的一颗尖锐深入的钉子。这些投效我军的原清军兵马,见得唐王给他们提供了如此优厚的条件,必定会在辽南之地全力掳掠,以求尽可能地中饱私囊。而他们在辽南掳掠得越厉害,对清廷的损害便会更严重,正好有效地打击满清的发展势头,让他们频繁后顾,再无入犯中原之心。”

“是啊,唐王这般安排,让豪格与其手下兵将,想要升官发财,那他们唯一的办法,便是从清廷获取。他们这般外出掳掠,不得掳得的财货皆可以个人自得,那些砍下的清朝人头,亦可按满洲人、蒙古人、汉人三个级别给予不同的奖赏。唐王此法,倒与养鹰类似,若赏格良好,怕能让这些家伙个个眼睛放出光来。只怕到了复州后,必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再无任何故旧之情,却是全力对其先前的同胞与族人痛下杀手呢。以学手看来,这三千余众原满洲兵马,怕是要比先前驻守皮岛的毛文龙,能给清廷造成更大更严重的忧患呢。”陈子龙亦是满脸笑容,捋须称赞。

李啸亦笑道:“二位说得是,豪格虽已投靠我军,但其这般行为,却是多为被迫。故孤心下一直认为,此人可用却不可大用。如今,孤给他一个复州城,成为他的立足之地,正好让他以此据点,反过来掳掠征伐其满清故国。这般做法,当可彻底斩断其在满清的人望与旧情,让他非但与多尔衮彻底决裂,亦会深受其满清国人的痛恨与非议。这样一来,他就是心下对我军再有不满,或是想要在将重新在故国东山再起,都是再无可能了。故孤这般计策,看似让其大占便宜,其实,却可谓是对豪格的诛心之计。”

李啸说到这里,姜曰广插过话来,他长长一叹道:“想当年,魏忠贤提出由大明出资,让蒙古人猎获满洲国人头颅之计,本是甚好之策,却因大明国库空虚,最终非但未能成事,反而让蒙古人转而投靠满洲鞑子,于今想来,甚是令人痛惜。而现在,我唐军治下,钱财充足,国库丰盈,支付豪格他们猎获的满州头颅赏格,实在是小事一桩。所以,豪格纵心下不情愿,但其部下为了钱财与掳获,怕是个个都急红了眼,又岂非在乎他个人心情如何。故而此计,非但可令其尽失故国人心,亦可离间豪格与其部众的关系。唐王之计,当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这时的陈子龙,忽然想到了什么,他低声向李啸说出了自已的疑问。

“唐王,若是那这样的话,那豪格给辽南之地造成重大损失与祸患后,那清廷的摄政王多尔衮,岂非要开始全力对付豪格了么?豪格手下只有三千余满州兵马,那据守孤城复州的他,如何会是多尔衮的对手呢?”

李啸仿佛料到他会有这般提问一般,淡淡一笑,便道:“豪格之部下兵马,虽然不多,但多尔衮这厮,想要把他彻底消灭,却亦是不易。因为,我军有个杀手锏握在手中。那就是,我唐军有极为强大的水师,这是清廷所根本不具备的力量与手段。而那复州城,临海而建,却是极其便利我军海船运输。只要我军能从海上不断给豪格运送给养与军械,那豪格便可与多尔衮长期周旋下去。就算多尔衮孤注一掷,全军围城猛攻,我军亦可派出水师,阻断其军势,让其不得合围,最终让豪格等众从复州城顺利撤走。”

李啸顿了下,复道:“而清军纵然付出惨重代价,重新夺回复州城,也势难久守。毕竟辽南已然一片疮痍,实难再就地养兵,那清廷就不得不从满清其他地方,花费巨资运输钱粮军械过来,以供应复州驻守的大军。而这样的开销,极其巨大,清廷现在焉会有这样的财力供济得起。所以,他们在赶走豪格重新据占复州之后,也必定会因为供济艰难,不得不令大军回撤,只能在复州城中,留下稀少兵力驻扎。这样的话,我军水师又可重新运兵攻城,让豪格之部众重夺复州,最终恢复先前状态,让这多尔衮费尽心机,付出巨大伤亡才拿下的复州城,再度成为我军治下之城镇。如此局面,当为必然之势也。”

李啸这般解释,让两位赞画,又皆是点头称赞不已。

安排豪格部众,却对付满清的计策说完,李啸接下来,便与二位赞画商讨如何惩治郑芝龙与弘光监国。

姜曰广与陈子龙二人,皆是提议,令唐军集中兵力,全力攻打福建或广东,务必给郑芝龙这势力范围予以重击,非但要大量消灭其治下兵马,亦要大量夺取其治下土地,方为解恨。

李啸听了二人的建议,却是缓缓摇头,对他们的提议,并不认同。

第四百零二章 扩军平南镇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内城第五百一十二章 危局突变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掳民第八百二十五章 出其不意,合攻保宁第五百三十八章 树倒猢狲散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墙之堡第七百二十七章 两番轰城,灰飞烟灭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五十七章 报仇第二百零一章 微服私访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归降,围攻大顺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声桓投降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歼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还是作战第六百五十二章 崇祯大葬,太子登基第八百零九章 炸药包上的城池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袭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吕宋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锦州第六百八十三章 风沙攻城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规划第一百四十六章 颗粒火药 震天雷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战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远射第二百二十七章 虚封其爵第六百零六章 各怀鬼胎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与流寇结盟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军来攻第九十八章 汇合第四百四十五章 爱妃之逝第五百七十六章 压服追杀第五百零六章 海陆联合作战第八百八十八章 乘胜追击,蒙混进关第四十四章 暗计第二百五十四章 无言以述第四百三十一章 贼氛大炽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进庐州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对决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开眼界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张网 八方捕鱼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体绞杀第四百一十六章 迟来的正义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第六百八十九章 冥顽不灵的下场第四百一十章 巴塔克山谷围歼战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关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辽阳第一百九十三章 凯旋北归第四百六十四章 径退山西第五百二十一章 惨烈近战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败垂成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议和 力攻西藏第三百零五章 以进为退第一百七十一章 后金之乱(一)第六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反攻第七百九十章 横扫云南,进逼广西第二百二十五章 御花园召对(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虎踞(二)第五百七十二章 弒帝栽赃第一百九十三章 凯旋北归第二百八十章 一针见血第二十三章 诊治第四百四十九章 血腥的契机第七百一十七章 斩使献头,以促合盟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辽阳 活剐亲王第九百章 迁先帝,灭宗藩,覆顺贼第八十八章 时局第三百一十章 明人来袭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卖自已第二百四十四章 沈志祥降清第一百一十三章 虎踞(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为侍女第五百二十三章 惊天一炸第七百一十七章 斩使献头,以促合盟第五百三十二章 虎啸海东第一百一十六章 宝地第三百九十一章 渐占上风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虏换和平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辽阳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辽阳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难辨第九百一十一章 准军齐至,胶着大战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断水,再下毒第二百九十九章 掳民卖钱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厌诈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钱买人第二百三十二章 钢材与制炮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婚之夜第一百九十二章 迫降蝎子块第三百二十六章 新的汉族第二百二十四章 进京面圣第三百零二章 两全其美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