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归心

阎尔梅在复社之中,诗词歌赋不及吴伟业、陈子龙,学术文章也不及顾炎武和黄宗羲,但李元利看中的,是他那忠贞不屈的气节和屡败屡战的坚韧。

李元利知道阎尔梅的事迹,是顾炎武讲给他听的。

崇祯十七年,鞑子抢占燕京之后,阎尔梅便在其家乡组织了七千人的抗清队伍。虽然阎尔梅拜见南明小朝廷的巡按王燮面陈抗清大计,想一展报国之志,却始终不被昏官所采纳。直到弘光元年(一六四五年)才受史可法之聘赴白洋河入幕。

阎尔梅在史可法帐下为幕,向他提出了三条建议:首先安抚兴平伯高杰旧部;再收复军事重镇徐州;最后西征北进,控制鲁、豫,与徐州形成鼎足之势。

如果史可法采纳了这三条建议,苟延残喘的大明帝国或许会获得一线生机,史可法镇守扬州的历史悲剧也就不会上演,可史可法最终选择的是退守扬州!

永历二年,阎尔梅与山东榆园军合作,削发为僧,自诩“蹈东和尚”,以河南少林寺为联络点,开始云游四方,积极组织反清复明斗争,虽屡屡失败,亦百折不挠。永历七年,阎尔梅在再次失败被捕后,准备以死报国,因而他在面见总督沈文奎时“瞪目直上视,不拜”,慷慨吟诵:“忠孝平常事,捐躯亦等闲”!

其余被捕的义军首领被鞑子残酷杀害,但对阎尔梅这个名动大江南北的名士,沈文奎却只是将他关押起来,希望能够劝降于他。

在此期间,他昔日的亲朋好友纷纷劝诱他出仕新朝。投靠清廷后任巡抚的赵福星和吏部尚书陈名夏都曾拉拢他入仕清廷,均被其断然回绝。

整整两年的牢狱生活,却没有改变阎尔梅的坚持,他反清复明的痴心仍然炽烈,永历九年的时候,他终于在义士的帮助下成功地逃离了关押他整整两年的济南监狱,潜回了老家沛县。

次年,清军抄没了阎家,其妻妾被逼双双自杀,阎尔梅携幼子逃往河南,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一直到大兴军收复南京之后,他听闻昔日好友顾炎武也在汉王李元利帐下之时,他才赶到南京来,与李元利一席长谈之后,欣然和顾炎武一样,做了李元利的幕僚。

与他一同来投李元利的,还有当年同为“复社”巨子的方以智。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因家学渊源,博采众长,学识涵盖文、史、哲、地、医药、物理,可称广博。

而另一名来投的王夫之,也是一名抗清志士,这些年来同样四处奔走,欲图“反清复明”。

这三个人,都是意志非常坚定的人,按理说他们的理想是“复明”,不会轻易便投了李元利,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是顾炎武和张煌言。

但归根结底,是李元利现在已经有了大义名分,朱明皇室基本断绝,永历帝朱由榔也形同废人,这几年来李元利将他好吃好喝地养在长沙,却还是没能诞下一男半女。

大兴军在收复南京之后,王太后便已经下诏,同意永历帝禅位于李元利,虽然李元利以鞑虏驱除未尽为由没有立即继位,但这事情已经天下皆知。

前两年还在幻想“复明”的前明遗民,现在都没了念想,有些人仍然不愿入仕,但也有些立志终生反清的仁人志士投到了李元利帐下,阎尔梅、方以智、王夫之他们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

对于这种有气节而且品行高尚的文人,李元利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虽然顾炎武等人只是汉王府的幕僚,但李元利仍然给予他们三品文官的待遇,而且对他们十分尊重,人前人后都以“先生”称之。

这一点让方以智和王夫之这两个非常执拗的人都感到很满意,而且他们在和李元利多日接触之后,发现李元利并不是一个粗鲁武人,相反他在治国治军方面的理念令阎尔梅等人都感到叹服。

特别是李元利在数理方面的学识,更是让方以智惊为天人。

这一点都不奇怪,要知道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照是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官至湖广巡抚,他从小随父亲宦游天下,与汤若望等传教士都是熟识,而且他的业师王宣也是一位有才之士,擅长以象数言物理,曾著就《物理学》一书,所以方以智对数理知识有一些了解也是正常。

不过在李元利面前,他也只能称为是“初涉数理”,因此三人之中,对李元利最为佩服的,却是方以智这学识最为渊博之人。

顾炎武去了山东,李元利便将张煌言、阎尔梅等人请来,共同商议这段时间各部奏上来的事情。

其实和诸将官议事一样,与其说是商议,还不如说是李元利将要做的事情分析给他们听,尽量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利弊。说白了,他就是想培养一些得用的人才,能够给自己分担一些压力。

别看这些文人名士写点文章或者诗词歌赋还不错,管理一州一府可能也拿得下来,但要从国家的层面来处理事情,他们还真没这个能力。

从来没有执政经验,哪儿可能一下子便懂得管理一个国家?历朝历代朝堂上的重臣,哪个不是在地方熬到发须皆白,才侥幸进入中枢?

就连李元利多出几百年的见识,而且还有后世很多成功的案例来作为参照,现在也觉得有力不从心之感,要操心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他已经有心将前明时的内阁恢复起来,但显然现在还不是时候。

看看几人已经在花厅坐下,李元利又命人上了茶来,这才对他们说道:“昨日军情司收到密信,言道东虏已经开始在京师、京畿附近各府县重新统计户口,东虏伪朝已有北迁迹象,我怕鞑子心太狠,将北直隶的人口尽都迁移到关外,到时咱们可就麻烦了!”

“不知诸位先生认为咱们是现在进军好呢,还是等汛期过后再行北伐?”

阎尔梅等人都知道大兴军没有乘胜北伐的原因,但如果给鞑子太多的时间,让他们能够从容不迫地将北直隶的人口钱财掳掠一空,这显然也不是什么好事。

第三百九十一章远循倭国第四百三十一章神策门外第三百六十六章深谋远虑 眼光长远第一百四十四章走投无路第三百四十四章双雄会第二百八十九章纸上谈兵第五百四十九章权谋术第二百零三章底细第一百三十五章逃卒第四百五十九章热兰遮城第三百四十四章讲武堂第一百八十七章恫吓第三百五十二章投河明志 誓不仕清第四百五十五章锁国第五百一十八章行贿千两处斩!第二百六十六章长沙号第三百五十一章三个臭皮匠第四百八十四章北上前夕第四百五十一章贱籍第三百二十九章天主教徒的誓言第六十四章围城第一百五十九章率部来投第四百六十七章密室经义第三百一十八章短兵相接第四十二章丰收第四百六十四章河道治理第二百三十八章阵斩摇旗第一百零九章谋石砫第三百零四章玉石俱焚第三十章起步第二百二十四章贼踪第二百六十五章惊异第四百一十章江东顾氏第五百四十二章春江大捷第三百九十七章其名可彰第四百零九章目标 南京第四百一十章江东顾氏第十四章土司第五十五章失策第五百三十六章仇深似海第三百九十七章其名可彰第一百八十六章内应第二百九十一章“五行”皆备第一百零四章震惊虏廷第四百五十九章热兰遮城第一百五十八章征收田地第一百七十九章接战第二十二章开会第四百一十八章同舟共济 推心置腹第四百七十六章骑兵兵源第三百七十三章心存侥幸第一百六十二章欲为内应第一百二十九章炮击荆州第一章忧心第一百六十八章催妆第四百一十章江东顾氏第八十二章负荆请罪第四百九十七章“海警零零四”第二百一十九章雨夜敌袭第三百零二章北门危急第一百五十一章失之东隅第五百五十三章烟瘴之毒第二百七十五章海珠水寨第三百六十八章南澳海战(二)第五百五十七章除瘴之策第二百七十八章老贼小贼第一百一十五间为虎作伥第四百九十八章清剿计划第三百零一章夜取炮台第四百七十五章人尽其才第五十五章失策第五百三十九章世子李棩第五百零四章葡国使者第五十八章分兵第六十五章料事如神第四百二十三章炮战第二章入梦第二百六十章平生惟愿杀尽鞑子第二十二章开会第五章说服第三百九十二章连城璧第一百三十二章放火第二百零一章溃败第三百二十四章击贼神机石榴炮第三百五十五章衣冠禽兽 御门听政第四百九十九章月牙岛剿匪第四百四十九章倭乱真相第三百一十二章三水规划第四百四十章内家拳法第二十七章规划第四百三十二章计划周详第一百九十八章汤若望第四百一十八章同舟共济 推心置腹第一百二十五章初战告捷第二百七十七章东印度公司第四百八十四章北上前夕第一百二十三章经略军第三百四十八章美丽之岛第二十八章焦炭第四百章江阴之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