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精炮灭明”

李元利决定接见朝鲜使臣,因为在昨日,权正道跪泣于午门之后,通过礼部上了一份国书,声称朝鲜已经危在旦夕,如果大兴军不增援的话,朝鲜很有可能熬不过三个月。

权正道甚至表示朝鲜愿意去国降阶内附于新朝,但恳请大兴军尽快出兵援救。

朝鲜使臣没有得到李淏的授权私自作出这个决定,其实也是火烧眉毛,迫不得已!

他们到燕京已经三月,虽然已经多次游说大兴军的阁臣、尚书、侍郎等官员,恳求汉王殿下能够兵发朝鲜,但到现在为止,汉王竟然见都不愿意见他们。

这其中的原因,大兴军的官员已经隐隐透露出来:作为大明的属国,朝鲜没有和宗主国上下齐心共抗东虏,反而卑躬屈膝地投降鞑子,成为满清的属国,甚至派兵参与满清对大明的攻伐,这是大兴军乃至所有中国君臣百姓都不能接受的事情。

用内阁首辅刘体纯的说法,大兴军没有发兵攻打朝鲜,已经是看在两国数百年来的渊源以及同根同源的面子上了。

这些都是事实,不容置疑。一想到仁祖李倧着青衣出城投降,在三田渡向黄太吉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改换穿黄太吉所赐的貂裘叩首谢恩的情景,再想想崇祯帝自尽殉国的事情,权正道等人也是羞愧得无地自容。

而另一个原因权正道等人也看了出来,汉王殿下是想让驱虎吞狼,让鞑子将李氏朝鲜覆亡之后再出兵,换句话说,汉王殿下这是要郡县朝鲜。

有这两个原因在,大兴军根本不可能发兵救援朝鲜,但鞑子在朝鲜烧杀掳掠……百姓何辜啊?

朝鲜使臣不能再等下去了,权正道和副使金自光商议过后,决定上书新朝,请求内附。

这当然没有得到孝宗大王的授权,但事急从权,况且他们两人一个是朝鲜“议政府”的“领议政”,一个是礼曹判书,在朝鲜国内也是拥有极高声望的实权人物,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奇怪。

对于朝鲜大臣来说,无论怎样都比沦为满清鞑子的奴才要强!最起码不用剃发易服!

东虏入主中原,强迫汉人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而且也曾经向朝鲜下过同样的命令,但朝鲜军民百姓认为衣冠发饰都是中华礼仪的象征而拒不服从。

鞑子为了笼络朝鲜,不久后就放弃了这一政策,这使得朝鲜人直到现在,仍然能够保持前明时的衣冠发饰。

前些年的时候,鞑子只是逼迫朝鲜成为清朝的属国,称臣纳贡,但现在这种情况,鞑子根本是想要将朝鲜亡国,而且,如果没有大兴军的援军的话,鞑子攻破汉城,灭亡朝鲜已经是必然的事情。

既然国家已经不可能再保存,那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内附?在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人心里,将朝鲜纳入中原汉人政权治下,其实是最好的归宿。

因此李元利在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同意接见朝鲜使臣。

戊戌(一六五八)年正月十二日,权正道和金自光在礼部主客司官员的引领之下,踏进了紫禁城的乾清宫。

礼毕,李元利不待权正道开口,便先说道:“贵使来到京师已逾三月有余,想必也知道其中原因!”

既然朝鲜使臣已经上表请求内附,李元利也不再遮遮掩掩,直接将事情摊明来说。

“外臣略知一二!”权正道垂手恭声应道。

“朝鲜与我中华,书同文,礼同制,同根同源,数百年来名为藩属,实则兄弟之国!当年壬辰倭乱,大明以倾国之力救援,方保得朝鲜无虞,事后也未挟恩图报,可见两国之间深情厚谊!”

李元利说中朝两国同根同源,这话却并非是为了笼络朝鲜人而胡乱攀扯的,连朝鲜人自己也是认可(当然后世某些棒子除外)。

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之后,纣王的叔叔箕子不愿接受武王的封地,带领六千“商”国百姓迁往辽东立国,史称箕子朝鲜。

九百年后,汉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裔)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卫满于公元前一九四年在平壤一带建立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史称“卫氏朝鲜”。

这两个王朝的建立者都是中国人,在箕子朝鲜建立之前,朝鲜还处于部落时代,没有历史,没有文明,只有野人和神话传说,更谈不上有“国家”的概念。

完全可以这样说:是古代“中国人”开辟了朝鲜国,而实际上朝鲜人也多数是中国人的后代。

这个时代的朝鲜人还不像后世的棒子一样喜欢歪曲历史、自傲自大,他们对中原文化的仰慕和认同众所周知,不但用汉字说汉语,而且连科举制度、官吏制度也完全照搬大明。

南明灭亡之后,朝鲜仍然使用“崇祯”年号两百多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朝鲜人对大明确实是有感情的。

权正道作揖道:“神宗皇帝于我国有罔极之恩,外臣感激涕零!”

李元利没有理会权正道,而是用严厉的语气继续道:“然朝鲜非但知恩不报,反投降东虏,为虎作伥!”

“崇祯十三年松锦之战,朝鲜炮手协助鞑子围我锦州,伤我军士无数,致使锦州失陷于敌手。”

李元利还要再数落下去,哪知权正道听到此处,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呼道:“殿下,冤枉……小邦实有苦衷!”

“东虏鞑子以刀兵相逼,若不从者立斩,我军士实为无奈!即便如此,我军将士也感念大明厚恩,炮手炮不入铅,炮发而不伤人,因之受鞑子杀戮者数十……”

权正道此言非虚,后世朝鲜史料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朝鲜军民百姓感念大明恩德,不欲与大明为敌,奈何技不如人,被鞑子强行押上战场,但因兵力太少且士卒消极避战,有的干脆不加炮子放空炮,在松锦之战中基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所以后世明清两方面都没有记录松锦之战中的朝鲜炮兵,以至于后世棒子们竟然鼓吹“精炮灭明”,诚可笑也!

第四百九十四章朝鲜之战第五百四十四章处置俘虏第五百五十一章商业殖民第三百六十六章深谋远虑 眼光长远第二十五章阴谋第二百六十六章长沙号第九十六章观音土第三百八十八章攻守易势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员第八十章苦难巴蜀第三百六十六章深谋远虑 眼光长远第四百七十一章归心第十七章背义第二百六十六章长沙号第一百一十一章击针枪(二)第三百二十七章濠镜问题第一百八十五章诈城第六十三章贪功第四百九十八章清剿计划第二百五十九章抗清志士第五十四章故人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员第四十二章丰收第三百一十九章白刃拼杀第二百零三章底细第二百五十七章关刀桨第二百零一章溃败第二百八十八章待价而沽第十二章任务(二)第一百六十五章守礼第四百六十五章铸币第三百四十七章试航第五百四十五章技术攻关第三百六十五章征粮拉丁 民不聊生第三百零八章两藩之富 甲于天下第三百九十五章千里转战不停歇第三百七十六章夜渡第三百六十二章夜郎自大第三十八章激昂第五百二十五章无始钟气篇第二十章摸底第三百七十七章说降第三百零三章反攻炮台第六十六章鹤蚌相争第三十九章奸商第二百四十六章舍生取义第二百二十六章生擒第三百六十七章南澳海战(一)第二百七十章责任第五百三十九章世子李棩第二百五十九章抗清志士第三百六十章爱民如子 百姓归心第一百五十二章大义名分第四百九十七章“海警零零四”第一百三十一章攻城第三百九十四章陈近南第二十七章规划第一百八十八章定计第一百二十四章挺进松滋第二百八十章月夜奔袭(二)第十章拜服第一百一十四章终身大事第五十八章分兵第二百三十八章阵斩摇旗第一百九十八章汤若望第一百零七章授艺第五十二章杀虎第四百一十五章檄告天下 兵围南京第一百三十八章士气高涨第五百四十三章自请撤藩第五百五十一章商业殖民第二百六十三章初入湘楚第三百四十章教而不诛 奸民不惩第四百四十九章倭乱真相第一百八十五章诈城第二百五十二章反戈一击第五十七章远虑第四百零四章滚江龙第四章谋划第四百六十八章望墙兴叹第二百二十五章陷阱第二百一十六章“毒瘤”第二百二十三章追击第四百六十二章招降第一百三十八章士气高涨第四十五章部署第四百九十章丧家之犬第三百七十九章轻取海澄第二百零四章中计第五百三十二章“精炮灭明”第二百四十六章舍生取义第一百二十章兵临肇庆第三百八十九章张苍水第八十七章其乐融融第三百九十一章远循倭国第三百五十八章首鼠两端 枉送性命第四百五十四章枭雄第二十二章开会第三百七十五章投诚第四十五章部署